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三政治 -> 初三下学期 -> 第四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7 22:47:21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别具一格紫砂壶

  紫砂壶为茗饮佳品,它出自风光旖旎的太湖之滨———江苏宜兴,这里山清水秀,峰峦叠嶂,“山多岩洞,洞皆神奇”,历来为文人学士所倾慕。

  宜兴制陶历史悠久,相传春秋时代范蠡曾在此作陶,这里盛产南方青瓷和几何印纹硬陶,釉色和硬度都不错。到北宋时对紫泥器物有了描写,诗人梅尧臣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这副对联在茶室中常可见到。笔者认为,紫泥并不等于紫砂壶,可能是紫砂陶器,用来煮茶之壶或者其他器皿。创烧紫砂壶第一人为明中期的金沙寺和尚智静,他用紫砂泥制壶,做得不错,可惜无传世品。书僮供春,在陪伴主人吴颐山读书使唤之余,旁观僧人做壶,日久天长,凭着聪明才智很快掌握了制壶要领,自己也做了起来,并名扬四海,成为紫砂壶发展史上的鼻祖。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树瘿壶就是供春唯一传世的代表作品,壶的表面如瘿如瘤,有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感,后历代都有名家仿制。 紫砂壶之所以在明代以后名闻天下,这显然同饮茶风气转变有关。当时由团茶改为散茶,开始以水冲泡茶,使用小盏泡茶易冷和落尘,用茶壶泡茶,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冯可宾《茶笺》)。可见紫砂壶已胜过银、锡、铜制茗壶,成为文人雅士饮茶时的必备之器;又因不少士大夫文人也直接参与紫砂壶的设计和制作,情景有点像今天的陶吧。文人在壶上题字绘画,大大提升了陶艺的品质,使之更具有观赏价值。 紫砂壶的制作成功,归功于宜兴的紫砂泥,这是一种紫红色的软泥,质地细腻,由石英、高岭土、赤铁矿、云母等多种矿物构成,经1100摄氏度左右高温烧制而成,在600倍的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它的双重气孔,使之具有透气不透水的功能,也是隔夜茶不馊的原因所在。前人总结紫砂壶的优点为:泡茶不失原味;壶久用,不放茶叶放水仍有茶味;冬入沸水不炸,夏入冰水不裂;提携无烫手之虞;壶盖与壶口配合严密,不会晃动;壶使用越久越美观耐看等。

  宜兴紫砂壶艺术成就很高,名家辈出,成就最高的要数明代时大彬及弟子李仲芳、徐有良等,清代则以陈鸣远为代表。壶底或壶把下方等处落下作者名款,明为阴刻,清为铃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万蝠纹紫砂执壶(见图)造型秀雅,为清乾隆时期典型茶具。器呈瓜楞形,口沿、圆腹、圈足,隆起的盖面及圆形钮,皆模制瓜楞形,腹两侧有弯形流与曲形柄。通体施蓝彩为地,用红彩、金彩绘云头、红蝠、万字带纹,构成万代安福吉祥图案,这为传世珍宝。

  紫砂壶小巧玲珑,造型千变万化,是一种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用器,它以深邃的文化品位和精湛的工艺特色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当今不少收藏家的钟情之物。  

吴闲斋



扩展资料

传统文化价值的四个层次
李承贵

     我们面对传统文化时之所以会出现手足无措的窘态,主要原因在于还不能较好地理解、把握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由于传统文化是主体根据自己的需求创造的,而主体的文化需求必然影响到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由主体需要含有价值性看,既然文化是人类有目的创造,那么每项文化都会有价值,没有毫无意义的文化。其次,由主体需要动态性特征看,人类创造文化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意味着特定文化价值的可变性、相对性。其三、由主体需求的多元性来看,文化价值决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人类对同一文化有不同的需求,而不同主体又有不同利益需求,从而影响文化价值的性质。根据这样的事实,我们不难推导出传统文化价值必然表现出如下几个层次:

    1.传统文化的生活价值。我们知道,人类创造的任何文化都有价值,因为人类是按照自己需要去创造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创造的所有文化都具有生活意义。

    不过根据“主体的文化需求性特征”,传统文化满足人类需求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其中有些文化满足的主要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比如服装、食物、房屋、汽车、轮船、诗歌、绘画、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这些文化的功能是满足人类生活之需要,为人类提供生活养料、增添生活情趣,使人类生活丰富多彩。因此,所谓传统文化的生活价值是指文化满足人和社会一般生活需要的属性。对传统文化的生活价值我们应有正确的态度,既不能因为它属于日用庸常而视之为庸俗,否定其存在的合理性,也不能因为其属于“价值”范畴而对它有过高要求。传统文化的生活价值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2.传统文化的方法价值。传统文化方法价值的出现是人类对文化价值较高要求使然。在与自然打交道过程中,在调整自身关系中,人类会碰到这样那样无法预料的困难,这样,人类会本能地创造出能够帮助他们处理以摆脱困境的文化,这种文化以方法意义满足人,因而我们称之为传统文化的方法价值。比如中庸,中庸要求人处事时要执其两端,言谈时要注意分寸,不及都是中庸所反对的,中庸显然是以方法见长的文化现象;又如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告诉人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的生命活动与生命状况直接与自然状况有关,因此,人应象爱惜自身一样善待自然,不能破坏侵害自然,人应与自然保持一种终极意义上的协调关系。无疑,天人合一也是以方法价值满足人。传统文化方法价值是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主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重视。

  3.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从生活资料的简单朴素到生活资料的多样繁华,从物质文化享受到精神文化需求,从没有文化到拥有文化,其中是否体现了人类不断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无疑会随着人类实践内化到人类创造的文化中;人类创造文化也可视为人类对自身的一种关怀,这种关怀精神也必然表现在人类创造的文化观念上。于是,古代出现了大量具有表征人类顽强不屈、进取豪迈精神的文化现象。如中国的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等,所有这些神话文化都寓有激励鼓励鞭策人奋发向上的精神;于是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观念与命题,这些观念与命题含有丰富的精神价值,如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宇宙乃吾心,吾心乃宇宙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民,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厚德载物告诫人们,大自然,载物者也,大自然风雨博施没有偏爱,光大明正而富仁者情怀,故可载物也。对人而言就是要积蓄德行,才能百行无忧。这就是一种文化的精神。人只要读到它,会不自觉地为之震动。吾心乃宇宙,宇宙乃吾心,则是说人与宇宙为一物,天人血气贯通,故人对宇宙、社会应有博大的担当精神,将个人生命提升为宇宙生命从而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与道德水平。可见,历史上的很多观念、命题之所以延承下来并不断为人所引用,就在于这些命题或观念中寓有鼓舞人、激励人或感化人、升华人的精神价值。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是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成份,它是人类文化价值的提炼和浓缩,对人类进步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4.传统文化的负价值。 “主体文化价值需求”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动态性,因为创造文化的主体对文化价值需求是无止境的,这意味着创造文化价值的实践活动必然是动态的。因此当某种故有文化价值小于新的文化价值从而为人类实践所否定时,那么故有文化价值便转换为负价值。比如三纲伦理,在封建宗法社会,三纲对协调社会中人人关系、维持社会稳定,无疑有过积极作用,但宗法社会解体后,三纲价值便难以显现出来,因而后来遭到批判并被否定。一是多元性,人类是由有利益差异的人组成的,而不同利益的人对于文化价值性质往往根据自己的需求而定,从而使文化价值呈现相对性、不确定性,对某些主体有意义的文化,对另一些主体可能是没有意义,甚至是有害的。比如女子裹脚,对封建统治者及封建大男子主义者而言有约束女子从而使女子服从自己的价值,而对女子本人而言,除了将女子变为畸形、摧残女子肌体之外,很难说有什么积极价值。可见,传统文化负价值是指文化对主体有害的属性。不过,传统文化负价值有两种情况,一是相对负价值,主要由文化价值的时空限制而定;一是绝对负价值, 主要由文化价值的主体限制而定。如前面提到的三纲,即属于相对负价值文化,而女子裹脚,虽然它满足人的需求,但却是少数人的与社会进步背离的一种需求,只有绝对负价值。

    可见,传统文化价值构成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传统文化价值因“主体需求”的影响而表现为四个层次,这意味着,无论是继承传统文化还是改造传统文化,我们都要以传统文化的价值特性为主要依据。



扩展资料

风筝简介

  风筝是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的一项群众性体育娱乐活动。我国是风筝历史最为古老悠久的国家之一。在延绵几千年的历史中,象春秋时期公输般“作木鸢以窥宋城”,或者汉高祖时韩信作纸鸢以测量未央宫的远近,还有梁武帝被叛军围困,其子放纸鸢求援等那样的史实是很多的。这些典故说明纸鸢或后来发展起来的风筝在我国人民生活中所起的作用。难怪它曾是历代文人诗家的写作题材。

  风筝的英语kite这个词,在古英语中是cyta,它来源于古日耳曼语的kuze(猫头鹰)和古北欧语kyta(菱形物)。法语则称风筝为cerf-voldnt,意为“飞翔的鹿”。它们与我国纸鸢一词两样,都是形容其形象的。许多国家也有本民族与风筝有关的习俗和民间传说的。18世纪的美国政治家、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在下雨天放风筝来证实大气中含电,并在后来发明了避雷针,这则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

  放风筝是老幼皆宜、健康身心的娱乐性体育活动。它既能就地取材、制作方便、容易普及,也可以精细制作,显示不同民族的精湛工艺水平和美术构思。近年来,由于放飞技术的发展,风筝日益成为竞技性很强的体育活动。所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放风筝也逐渐成为国际友谊交往和文化体育交流受欢迎的媒介。

  风筝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大约在十二世纪,中国风筝传到了西方,从此,这项古老的活动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发展,形成各有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特色。可以想象,人类在开始发明风筝的时候,一定是在追求一种神奇。一种能由人类自已驾驭的飞起物,足以让人高兴至极。因为那时毕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风筝开始寻找运用之路,具有传统历史的中国文化开始向风筝这一工艺中融入,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国大江南北的土地上,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越是历史久远的东西,留给后人的悬念越多。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很多追宝寻艺的故事,也只是小说中的内容,很难考究其历史的真伪。风筝,在中国的历史上,在过去的历史上,一直被视为是一种“雕虫小技”。有历史记载的文史资料中,有关风筝的内容很少,人们仅能从为数不多的文字记载中,寻觅风筝的起始源头。



扩展资料

精美典雅话茶具

兰亭集贤壶路朔良制

  在卷帙浩繁的中国饮茶著述中,都紧扣着一个字阐释饮茶方式,饮茶因而成为一门艺术。

  字奥妙无穷,首先是茶具。陆羽《茶经》述及,唐人饮茶前先欣赏茶具,且选用茶具很有讲究。唐人多用茶碗,茶碗首推越州窑产的窑瓷,越瓷色青,茶色显绿,造型颇为美观。

  宋代茶具,渐改用浅而小的杯子,称为,并配以盏托。宋人喜欢黑盏,因为当时茶色尚白,黑色盏可与之相映。福建建窑的茶盏被视为上品。建盏又称天目盏,为宋代八大名盏之一。建盏造型古色古香,其色如漆,银斑如星,质地如铁,击声如磬,盛汤时只见汤花泛起,银星闪烁,堪称中国古代茶具之一绝。

  明清以来,烹茶之法大有不同,茶壶成为普遍使用的茶具。茶壶的出现是明代的一大特色。唐寅《品茶图》中绘有茶壶等茶具,明代江西景德镇瓷茶具,以质地细腻、色泽鲜艳,画意生动而驰名于世。《帝京景物略》中有成杯一双值十万钱之说。

  清代的茶具艺术登峰造极,煎火的小茶炉文火细烟,小鼎长泉,润泽薄密的白瓷、青瓷茶盏,让人爱不释手。《红楼梦》第四十二回提到的晋代富商王恺珍玩,用犀牛角制成的古代茶碗,以及九曲二十环一百二十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鬼脸青花瓷绿玉斗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明成化窑的五彩小盖钟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等等,每件茶具不是古玩,就是艺术珍品。

  风雅之士,小聚品茗,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精美典雅的茶具,点缀在案几上,清淡吟诗,情趣盎然。(杨子江)



扩展资料

景泰蓝

  景泰蓝工艺名称谓金属胎掐丝。元代时从阿拉伯半岛陆路传入,当时称之为“大食窑”器,我国古代工匠们很快就掌握了“大食窑”的制作技艺,并与我国本土的传统工艺相结合,制作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金属胎掐丝珐琅器———景泰蓝。

  明代初期掐丝珐琅器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延至景泰年间特别受到皇帝的青睐,以至宫里许多御用器具都改用该类掐丝器。同时因蓝色珍贵,称佛头蓝、宝蓝,故而后人约定俗成将该类金属胎掐丝珐琅器称之为景泰蓝。

  我们所指的景泰蓝收藏当然不是指当代和近代的大量用机器等先进生产工具制作的产品,而是指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的景泰蓝。因为景泰蓝的工艺繁复,须经过锤胎、掐丝、填料(珐琅釉)、烧结、磨光、鎏金等多项工艺,每项工艺都有很高的要求,不可疏忽,否则就会报废,前功尽弃。尤其是造型奇特的景泰蓝,如人物、走兽、各色的瓶件等,制作难度很高,非一般工艺匠可以完成。所以,当时一件上档次的景泰蓝产品制作所耗费的人工,几乎无可估量。

  其次,景泰蓝用料昂贵,其胎以铜胎为主,亦有用金、银为胎的,珐琅釉多系进口天然矿石、半宝石加工提炼而成,还须鎏金工艺,耗金量亦大。景泰蓝的用料和制作工艺构成了它的成本,比之明清瓷器要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

再次,景泰蓝虽硬,但珐琅脆、易碎,且无法修复还原。十年浩劫后,国内遗存民间的晚清以前的景泰蓝几乎荡然无存。目前在一些大型古玩商场和艺术品拍卖公司中出现的明清景泰蓝制品,金光灿灿,赏心悦目,大多都是近年来欧洲倒流回国的商品。

  北京是景泰蓝技术的发源地,现存最早的景泰蓝是元代的产品,由此可见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最初的景泰蓝多为仿古青铜器皿,尤以明朝宣德年间的出产最为精致。

  到明朝景泰年间,即1450年到1456年,工艺家们找到了一种深蓝色的蓝釉材料,用这种材料制作的工艺品端庄富丽,沉着大方。这就是今天依然还在使用的景泰蓝

  从那以后在着色上似乎没有重大突破,但在铜质材料上却进展迅速----清代乾隆年间采用延伸性更好的纯铜作原料,这时,景泰蓝工艺终于达到顶峰。

  景泰蓝又叫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再用扁细的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填充在图案中。这道工序完成后才是反复烧结,磨光镀金。可以说,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