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二政治 -> 初二上学期 -> 第五课 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第三节 依法保护我们的家园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7 22:47:21阅读:nyq
字号:|


从马永顺"还绿债"说起

  黑龙江伊春铁力林业局伐木工人马永顺退休后,眼见小兴安岭森林资源锐减,心急如焚,便发动全家老小20余口人跟他上山义务植树,十几年来竟把自己过去伐掉的3.6万株松树如数种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是向大山还绿债!"江泽民总书记得知后高兴地称赞:马永顺了不起!

  好一个"还绿债"!把全民爱国植树义务作为一种负欠必还的"债务"并付诸"偿还"行动,这需要有高度的"国土主人翁"意识。这种意识,国家公民要有,国家"公仆"更要有。前不久上海南市区区委书记、区长曾专门乘直升飞机俯瞰自己的管区,发现缺少绿地,显得黑乎乎,心里实在不是滋味。于是回来后第一次办公会议就研究绿化建设,掀起了"辟路增绿、拆屋建绿、见缝插绿、特色添绿"的绿化热潮,并步步实现"点上绿化成景、线上绿化成荫、面上绿化成林、环上绿化成带"的新格局。可见,"公仆"、"主人"同心协力"还绿债",没有什么环境面貌改变不了的。

  我们看到,虽然在全社会范围内,绿化建设已蔚然成风,但绿化后的管理不善或人为损害,致使我们的环境依旧绿意不浓。大连某渔业公司有一块草坪,很多人为图行走方便,毫不在意地从草坪上踩过去,惟有两位女员工每天带小孩经过时绕坪而行。公司总经理偶然发现后,毅然奖励她们每人1000元。这种对随意踩踏绿地者的无声谴责提高了人们保护绿地的自觉性。

  因此,我们不但要清"绿债",还要培"绿心",才能使神州大地真正越来越绿。



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
王志伟

  一种叫白头叶猴的灵长类动物世代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的石山地区,它们美丽、珍贵而奇异。近年来,科学家与当地的干部群众共同努力,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颂歌。

比大熊猫还要珍贵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文石教授这样介绍白头叶猴:"它们是山间的美丽精灵,可是中国的'国宝'啊!当今世界仅中国独有,中国仅广西有,广西也仅有约700只。"

  白头叶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动物学家研究表明:目前,白头叶猴在国外没有活体和标本,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之一。白头叶猴的生存空间比大熊猫还小,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更近,具有更多与人类相同的遗传基因,同时由于它们具有更加复杂的社会形态,白头叶猴的研究价值并不亚于大熊猫。

  1953年被发现的白头叶猴性情温和,乖巧可爱,主要分布在由明江、左江和十万大山围成的狭小三角地带内。20世纪60年代,它们分布区的总面积还有500多平方公里,到了2000年,除了在崇左和扶绥两县的小片石山中以外,其它的地区已很难看到它们了。

  "在白头叶猴仅有的这块生存空间,生态环境脆弱,较为贫穷落后,历来'靠山吃山'的当地农民曾毫不在乎地捕杀猴子、打鸟、捉蛇、上山打柴,以此作为生活的重要来源。"潘文石说。白头叶猴和人类共有一个生态家园,在石山和农田的过渡地带生长着白头叶猴赖以生存的植物,然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人类的一些行为却破坏了这种宁静与平衡。

和谐共处不是梦

  人类与白头叶猴可以和谐共处吗?答案是:可以。

  在崇左弄官的北京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潘文石教授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情:1996年的时候,一个当地农民给我送来一只受伤的白头叶猴,我很感动,但是我对他说我不能给他金钱的回报。如果我给他钱,那就会造成一种误解,让人们认为白头叶猴可以换钱,我们所期待的是一种环保意识的真正改变,我们所盼望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潘文石说:"我们过去'保护动物'的做法,常常是把人从保护区迁走,这样做对有上万人口居住的崇左弄官来讲,很难行得通。我常常想,人和野生动物不应该是敌对体,完全可以融洽相处。"

  近年来,崇左县政府帮助农民兴建了沼气池、饮水池;糖厂给农民发放甘蔗良种、化肥及良种补贴,并对农民进行种植技术培训。目前,种植甘蔗给农民们带来的收入已足够他们的日常开支;在当地,大多数农户已经用沼气代替了薪柴。

  如今,白头叶猴可以肆无忌惮地跑到山脚觅食,不会再有人伤害它们。潘文石说?quot;我们对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白头叶猴进行了一项统计,猴子的数量由1998年3月的147只增加到了现在的250只。"

世界的"宝贝"未来会更好

  在最近刚刚结束的第六届国际灵长类保护大会上,白头叶猴首次被列入世界上25种最濒危、最需要保护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同时被列入其中的还有金丝猴,白头叶猴的保护已经引起国际学术界关注。

  为了更好地保护白头叶猴,在崇左县白头叶猴比较集中的弄官地区,潘文石和他的研究生们已经在那里进行了近6年的研究,潘文石日前公布了他的初步研究成果。

  最近,潘文石主持的生态保护主题公园--崇左县生态公园正式开放,已经迎来第一批中外游客。广西林业局的官员介绍,每天进入生态公园的人数会受到严格控制,观看地点也在远离白头叶猴居住的地方。生态公园的开放必将对白头叶猴的保护提供更好的条件。

《人民日报》 (2002年09月24日第十版)



沙丘,不信你秃头不长"毛儿"

  在泰来县宁姜乡光荣村,有位年逾花甲的老人,17年如一日,栽树不止,演绎出一曲感人至深的绿色之歌。

  这位老人名叫白云龙,被当地人称为"活着的马永顺"。

  用白云龙的话说,他对绿树有一种特殊情结。白云龙曾经是光荣村封山育林队队长,1985年,封山育林队解散了。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工作,白云龙感到心里空落落的。整天围着他亲手栽下的树林转悠,渐渐地白云龙明白了,他心里有一个泯灭不了的绿色情结。

  当年,乡里把光荣村东北一座面积有1500亩的荒山对外发包。说是荒山,倒不如说是一座流动的沙丘。这里地处风口,一年四季风沙不断,黄沙吞噬着良田,撵着村庄。人们饱尝风沙的折磨。可需要有人去治理时,人们却退了,条件再优惠谁也不愿意承包这块"兔子不拉屎"的地方。

  白云龙不顾亲朋好友的阻拦,承包了荒山,他心里清楚,这是冒险,要么成功,要么全军覆没。但他别无选择,因为他要圆一个绿色梦。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确实,白云龙面对的是一座光秃秃的沙丘,那时,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没有一点绿色,方圆十几里没人家,没电没水,但白老汉没有退却。春天,白云龙撇下老伴,只身扛着一把铁锹,赶着一挂马车上了荒山。没有水源,白云龙雇人在山下挖了一眼辘轳井,他又请人帮助叉了一座能四面挡风的土仓子,这就算是白老汉的新家了。白天,风沙呛饱了白云龙。夜晚,黄沙为白云龙盖上了一层厚厚的被子。这些困难激起了白云龙的强烈斗志。他向风沙怒吼道,"不治服你们,就不是我白云龙!"

  当东方的一抹朝阳染红大地的时候白老汉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往山上运水、运树苗相当困难。白老汉的这挂马车派上了用场。白老汉大声地吆喝着马,自己在车后拼命地顶着马车这样的场面,一天要重复十多次。白老汉的嘴唇干裂出了口,手磨出了血泡,眼睛熬出血丝。恶劣的天气也故意与白老汉作对:狂风夹着黄沙铺天盖地卷来,小土房被狂风吹得前后摇晃。但这一切并没有把白老汉吓倒,当年,他就成功地栽下了5000多株树苗。

  第二年,白云龙感到缺少帮手,软磨硬泡愣是把老伴哄上了山。有了帮手白云龙甩开膀子干了起来。他先在山下周围植树,然后向山上延伸。树木品种一律选用生长速度快、防沙效果好的小成黑杨树。

  可是在沙地上植树,成活率很低。白云龙在总结多年植树实践的基础上,琢磨出一套沙地植树方法。即在栽苗之前,先将树苗的须根剪掉,只留二寸的主根,挖坑采用直锹小坑,达到省水的目的,树苗成活率在80%以上。

  捉襟见肘的资金,常令白云龙感到尴尬万分。虽说"栽树十年,强于种田",要拿现钱吧,钱还在树木上"长着"呢。这些年为买树苗,白云龙就花了7万多元,花掉了一生所有的积蓄,还欠下外债4万多元。白云龙常说,"我就是借钱,也要把这片荒山造满绿树。"1999年,白云龙实在张罗不到树苗款了,他一狠心,把精心饲养的100只羊廉价卖掉了。

  这两年,白老汉的老伴患上了"脑积水",现在仍旧疾病缠身,只吃些便宜的药维持治疗。"治病的钱,都买树苗了。"老伴说:"但我不怨他,老白就这个倔脾气,不干出个名堂绝不罢休。"

  有人不解地问白云龙,吃苦受累,你这是图个啥?"图个啥?"白云龙乐呵呵地说:"只图能治住这片荒山,不再危害咱们就行了。"

  子女也极力反对,这大年纪了,别再去遭那份罪了。子女们为白云龙盖好了房子,多次劝他下山。最后,把白老汉劝急了,"不治住这片荒山,我死也要死在山上。"说完这句话,白云龙心里涩涩的。当初,儿子年龄小,他没有闲暇时间去照顾,只好狠心送到了吉林的一个亲戚家寄居。孩子没有得到更多的父爱。"我只有栽好树,就是对亲人们的最好回报。"白云龙深情地说。

  17年风风雨雨,17年的艰苦努力,白云龙承包的1500亩荒山,已治理了900多亩。白云龙最得意的是,经过他的努力,这片荒山与雄壮、勤俭两个村联成一片林带,庇护着上万亩的良田和村庄。荒山绿了,流动沙丘得到了初步治理,白云龙的头发也发白了,他的眼窝深了,人瘦了。白老汉依旧乐在其中。(郝劲飞 王白石)

《黑龙江日报》 2001年10月19日



深圳将推行强制节水

  【本报讯】(深圳商报记者王淮林)修订后的新《水法》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昨天市水务局组织全市各区水务局长和主要供水企业负责人学习座谈新《水法》,市水务局负责人表示,我市将结合本地实际问题,抓紧制订与新《水法》相关的配套法规,实现以法治水。

  据悉,深圳市即将推行强制性的节约水资源措施,建立专门机构,积极推行计划用水 和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对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制度。强制推行"节水措施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即节水措施和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加强节水器具的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积极开发利用中水、海水,努力推行污水资源化,抓紧制订配套法规。 《深圳商报》

(责任编辑:刘克)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