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二语文 -> 高二下学期 -> 第三单元

10 智取生辰纲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30阅读:nyq
字号:|


教学设计示例一

本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1.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杨志等人“智送生辰纲”而丢失了生辰纲;另一条是暗线:吴用、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两条线索交织展开故事情节,展示了统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冲突。因此在欣赏课文时,应引导学生注意体会本文双线安排结构为表现主题服务,为人物性格塑造和发展服务的特点。鉴于上述考虑,我们拟定的教学目标第1点是:理清明暗两条线索,提高鉴赏古代小说(尤其是章回体)叙事方法的能力。

  2.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或直接,或间接;或书面介绍,或通过他人之口介绍。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怎样多角度,反复渲染天气炎热的,并认识其作用。第2点教学目标是学习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

  3.杨志及晁盖等人的性格特征是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鲜明起来的,欣赏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人物放在故事的矛盾冲突和激化中来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例如在课文前一部分杨志领命押送生辰纲,他做出了三项决定(赶路速度、赶路时间、黄泥冈停歇),无不显示了他的精明能干、刚愎自用和功名心切。到后来喝酒一节,更表现了他的行事谨慎。从另一方面来说杨志的处处谨慎却又最终中计,又表现出来梁山好汉的团结一致、足智多谋。在教学中我们主张引导启发学生结合情节发展,自己发现、了解并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小说的能力。

  4.通过本文的学习以及相关内容的扩展,让学生体会到《水浒》的要义在于“逼”,从而加深对《水浒》主题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明、暗两条线索,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引导启发学生结合情节发展,自己发现、了解并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逼上梁山

  官逼民反

  一说到这两个词语,人们自然会想到《水浒》。《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它深刻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和失败的内在原因,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农民英雄的群像。本文节选自第七十一回本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教师板书课题:    ?   智取生辰纲

二、带着问题读书,整体把握

  (1)小说围绕“生辰纲”,运用了明暗两条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这两条线索在哪里相交形成故事的高潮?这样处理有何作用或有何效果?

  (2)本文刻画了哪两类矛盾?杨志如何处理他和军健、虞侯和都管的矛盾的?可以看出杨志的什么性格?

  第一个问题解决步骤:自读、自析——小组解疑——全班解疑

  要点:明暗线相交在“松林盘问”;生动地展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充分地显示了在这样背景之下的人物性格。全篇紧凑、简练,使故事更曲折、引人入胜,增加了艺术效果。

  第二个问题解决的方法是自读、自析后直接进入全班讨论。

  两大类矛盾,一是杨志与军健等人的内部矛盾;一是杨志与晁盖等人的外部矛盾。

  杨志对军健——打;对虞侯——骂;对都管——驳→内部矛盾激化,生辰纲被夺的内部原因

  杨志的语言行动→精明谨慎、蛮横无理

  (3)引申一步,杨志的典型意义

  杨志如此忠于职守,全力为官府效命,居然也被逼上梁山,意义非同一般。杨志押运的是不义之财,吴用等人夺取不义之财,实在理所当然。

三、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2。

  速读课文,理出“智送”之“智”举;“智取”之“智”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

  2.继续引导学生结合情节发展,自己发现、了解并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让学生体会到《水浒》的要义在于“逼”,从而加深对《水浒》主题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旧课导入

  投影

  军健、虞侯、老都管 杨志:精明谨慎、机警善变、忠于职守、蛮横无理

  课文题目:智取生辰纲

二、继续分析人物

  (1)讨论明确作业题2,条理出杨志“智送”之“智”举;晁盖等人“智取”之“智”举。

  

  

  (2)引申一步,写“智送” 用来衬托“智取”,揭示主题。在两类矛盾冲突中,以杨志的精细反衬出晁盖等人的智慧;用杨志的失败反衬出晁盖等人的力量;用杨志一行的矛盾反衬出晁盖等人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速读课文,找出描写天气炎热的句子,思考作者为什么从不同角度反复渲染天气的炎热?

  从不同角度写热:直接写,间接写;作者书面介绍,他人之口介绍。

               

四、小结、拓展

  本文构思十分精巧,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整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北宋尖锐的阶级矛盾,刻画了杨志精明谨慎、细致、一心想往上爬的性格,形象的显示了晃盖等农民起义英雄的智慧、胆识和力量。

  杨志与林冲同是武艺高强的军官,然而身份不同,境遇不同,因而性格各异,走上梁山的道路也就大不一样。阅读第四册读本《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看情节安排、人物描写上有什么不同,写一篇人物性格比较的随笔。

板书设计

  

  

  环境:多角度——烘托人物、推动情节




教学设计示例二

[导学新概念]

  《水浒传》作为在话本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小说,尤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在刻画人物时细致入微的笔法,矛盾冲突也成为人物展现个性特征的重要环节。《智取生辰纲》中既有个体形象,又有英雄群像,仔细咀嚼,这些人物便如浮雕般凸现于纸上,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文题或有关情节寻找突破口,深入体味人物的特征和命运,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资料显示屏]

  《水浒传》是我国最优秀的英雄传奇小说。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都属于历史题材的小说,只是历史演义以描写历史事件的演变为主,重在叙事,以事件为中心,因事以写人;而英雄传奇则是以描写历史人物为重点,以人物为中心,因人而运事,它比历史演义小说有更多虚构,富有传奇色彩,可以写某一历史时期的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或一群人。由于《水浒传》的卓越成就,文人竞相学习、仿效,形成了明中叶以后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繁荣,出现了说唐系统、杨家将系统、说岳系统等不同系列的作品;除此之外,对其他题材的白话小说如《金瓶梅》,也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同《三国演义》一样,《水浒传》也是群众创作与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产物。

(摘自《水浒传》前言)

设计A

  1.思路:抓住题目《智取生辰纲》中的”智”字,由此做深入挖掘。取者无疑用了”智”,而失陷生辰纲者就愚钝到极点了吗?引导学生从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或矛盾的双方)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

  2.导语设计:我们周围许多同党都比较喜欢收集印有《水浒》中梁山一百单八好汉图像的精美画片,收集较全者往往引以为豪。我想,大家欣赏的不仅是画片,更主要的是佩服这些好汉的英雄豪气。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各自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他们当中不乏武艺高强、具有一定教养的军官,青面兽杨志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学习杨志命运转折的关键一节。

  3.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见导语设计)。

  第二步:介绍与(水浒传》有关的文学常识及与杨志故事相关的十二、十三回故事梗概,为学生将课文(第十六回)的内容与前面的故事内容很快衔接扫清障碍。

  第三步:解释课文中较生僻词语的意义(解释略)。纲、权且、趱行、端的、舒头探脑、尴尬、去处、兀自、口浅、却才、计较

  第四步:在学生通读全文、细读全文之后,设计三个关键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展开讨论。

  思考题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思考题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思考题3: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以上三题实际上涉及了主要矛盾的双方(晁盖等人与杨志),次要矛盾的双方(杨志与军健、老都管、虞侯),故事的主要情节,环境描写的作用等诸多方面。学生如能做出较为贴切的回答,将会有助于对小说内涵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 “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人松林避暑歇息。晁盖、吴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三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侯、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入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四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得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2.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2)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3)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4)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唯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

  以上诸多方面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

  3.杨志既不乏智,那么他的“智”最终输给晁盖等人的“智”的原因何在呢?这一关键症结就在杨志内部分化,而晁盖内部团结一心。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侯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总之,通过“智”的“决斗”,我们既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又较准确地把握了个体形象和英雄群像的特征。

设计B

  1.思路:以对小说中主要人物杨志的分析为主线,以对老都管分析为副线,看梁世杰对杨志命运的决定作用,从而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

  2.导语设计(同设计A)

  3.教学步骤: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同设计A)。

  第四步:设置归纳总结性题目。提供材料,由学生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结论。

  第一组材料:

  (1)杨志改变行程时间:

  原:五更一日中

  现:辰牌一申时

  (2) “那十一厢禁军,担子又重,无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去歇息。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鞭打,逼赶要行。”

  (3) “一路上赶打着,不许投凉处歇……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意,心内自恼他。”

  第二组材料:

  (1)杨志道:“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谁敢在这里停脚!”

  (2)杨志喝道:“你等是甚么人?”杨志又问道:“你等莫不是歹人?”

  (3)众军欲买酒吃,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

  (4)杨志寻思道:“俺在远处望着……胡乱容他们买碗吃罢。”

  问题:以上两组材料能表明杨志怎样的心理状态?

  明确:第一组材料表明杨志在押运生辰纲途中时时小心,不敢怠慢。第二组材料表明杨志抵达黄泥冈后,对地形、对人、对事件的高度警觉。

  总结:无论是“时时小心”还是”高度警觉”,都表明杨志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他太在乎此行的成功了,他太想出色地完成押解生辰纲这个任务了。因为他急于靠功而获“赏”,改变自己现在的罪犯身份,从而稳步上升,落个“封妻荫子”。杨志急于抓住这个契机,实现自己命运的转折,仍旧保持“将门之后”“几世忠臣”的美好声誉。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杨志把“赌注”重重押在了护送生辰纲这一行上,所以他不惜使用任何方法,只求生辰纲别出事。

  第五步:从老都管之口,看梁世杰对杨志的“用”。

  老都管虽不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但他的作用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由以下几方面可见其身份:

  (1)老都管道:“我自坐了走,你自去赶他众人先走。”(杨志无可奈何)

  (2)老都管喝道:“杨提辖,且住!……不是我口浅,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相公可怜,抬举你做个提辖……只顾把他们打,是何看待!”(杨志只能辩解)

  (3)老都管道:“四川、两广,也曾去来,不曾见你这般卖弄!”(语气十分强烈):

  (4)老都管竟来对杨志道:“那贩枣客人已买了他一桶吃……冈子上端的没处讨水吃。”(杨志只能依从)

  明确:由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①老都管身份不同一般,是梁世杰的亲信。

  ②梁世杰派老都管随行,相当于“督押”,是对杨志的监督。

  ③老都管言语中充满对杨志的渺视,足见梁世杰对杨志的态度。

  总结:老都管是梁世杰的代言人。梁世杰对杨志信任不足,怀疑有余,他用的是杨志的“艺”,而非杨志的“人”。杨志的悲剧也正在于此。杨志在“失意”“得志”之后,最终等到的是“幻灭”。梁世杰对他的“用”,决定了他的“贼寇”命运。总之,力图通过此设计来理解以梁世杰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与农民起义英雄间的矛盾,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

设计C、

  1.思路:在执行设计.A或B的前提下,为理解、体会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技巧和《水浒传》结构有机结合又独立成篇的特色,附加阅读茅盾先生的文章《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以助阅读、理解功效。

  2.导语设计、教学步骤同前。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2月 


教学设计示例三

  故事情节波澜迭起扣人心弦,人物刻画细腻入微形象生动,环境描写逼真简练恰到好处。可从以上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对《智取》进行艺术欣赏。

  一、自读:了解杨志故事及《智取》在《水浒传》中的地位。 课前浏览《水浒传》第12回至第17回,了解杨志的事迹和杨志性格。杨志事迹(学生概述):①原为殿司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②沦落东京,因盘缠使尽卖祖传宝刀,无奈杀泼皮牛二,流配东京大名府充军;(以上第12回)③大名府留守梁世杰恩赦杨志,安排比武,杨志斗武出色,被梁中书提拔做管军提辖使;(第13回)④受梁中书重托,押运生辰纲,在黄泥冈失陷;(第16回)⑤走投无路,落草二龙山宝珠寺。(第17回) 杨志性格(教师归纳):“失意、得志、幻灭”(茅盾语)是杨志性格发展的三部曲。失陷生辰纲是杨志命运的转折点。杨志最终走上了反抗官府的道路。 《智取》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好汉群体第一次向贪官“出手”,与“官家”冲突,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

  二、改写:熟悉课文,把握故事线索和主要情节。

  要求:

  ①以晁盖一行“智取”为主线,将末段补叙内容插入叙述之中。

  ②在规定时(六月初四)空(黄泥冈)范围内叙述故事。

  ③500字左右。

  (投影示例) 六月初四,未及晌午,红日当天,十分大热。晁盖吴用一行七人潜伏在黄泥冈松林里歇凉。“来也!来也!”眼尖的,早见十五人沿着一条僻路,慢慢走上冈来。内中一个,头戴凉笠,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手持藤条挥舞。众人知道,此人便是江湖上人称“青面兽”的杨志。(开端) 十五人上得冈来。晁盖一行隐身松林,听得松林那边一场争说:原来杨志不准在冈上停留,众军士公然抗命。争得不可开交之际,吴用吩咐一人去林边舒头棵脑价望,却故意让杨志瞧见。杨志果然拿了朴刀,赶入松林。七人指着地上排开的七辆江州车儿,称是濠州贩枣商客。杨志去疑,同意众军士在冈上暂息。(发展) 这时,白胜挑着一担酒,唱着山歌走向高冈。天热难当,众军士要买酒止渴。见杨志制止军士买酒,晁盖一行掏出五贯钱,顷刻喝光一桶。刘唐从另一桶兜了一瓢,拿上便吃。白胜赶上制止,追入松林。吴用趁机去松林里取药抖在瓢中,便去桶中兜酒。却被回头的白胜劈手夺过,倾在桶里——此时,蒙汗药已当着杨志之面不知不觉下于酒中。杨志见剩下一桶酒已被吃过,料酒中无药,同意众军士买酒。杨志自也吃了半瓢。(高潮) 白胜挑着空桶唱着山歌下冈。晁盖、夹用一行指着杨志等十五人喊道:“倒也!倒也!”只见十五人一个个头重脚轻,软倒在地,动弹不得。晁盖一行推出江州车儿,将十一担金银珠宝装上车子,叫声“聒噪”,扬长而去。(结局)

   三、比较:探究《智取》结构、人物、场面与改写文字的不同。

  1.悬念:读完最后一段补叙文字,吴用妙计始真相大白。以杨志失陷生辰纲为主线叙写,令读者在阅读紧张曲折的情节时,始终留有不解之谜。最后悬念解除,出乎意料之外,又本乎情理之中。

  2.人物:小说充分展示出杨志这一人物在押、丢生辰纲中表现出的性格。作者从杨志对形势的分析和采取的对策上,写出其人之机警干练。

  表现在:

  ①押运时间的选择,“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②深知黄泥冈乃“强人出没之处”,不许军汉在此歇凉。

  ③看到形迹可疑之人,“赶人松林”,进行盘查。

  ④军汉们要买酒吃,坚持不允。像杨志这样精明强干的人,却一步步陷入吴用预设的圈套,用杨志之“智”来映衬晁盖一行之“智”,正是“水涨船高”之法。如此写,也不至于贬低杨志英雄本色——尽管此时杨志还是梁中书的奴才。

  3.场面:小说写两个场面,即押送场面和失陷场面。前者为后者作铺垫。写杨志与都管、虞候的矛盾,不但令晁盖一行有机可趁,而且写出杨志失败之必然。

  四、讨论:欣赏《智取》情节设置环境描写艺术。

  1.题为“智取”,根据课文内容,具体说明吴用之“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制订“软取”策略。充分考虑时、地、人三个因素:天气炎热,押运者必有懈怠之处,利用“天时”,以药酒作武器;黄泥冈为必经之途,人烟稀少,易于动作,于此设伏,占有“地利”;杨志为人精细武艺高强,“硬取”一时未必得手,得手未必顺利脱身。实施“软取”计划。

  ①乔装歇凉黄泥冈贩枣客,麻痹杨志一行。

  ②白胜挑酒故意不卖,贩枣人买下一桶,当面吃尽,显示酒中无药,迷惑杨志一行。

  ③在另一桶饶酒,一人抢吃一瓢,另一人再来舀酒,巧下麻药,蒙骗杨志一行。

  ④白胜赌气不卖,贩枣人“好心”调解,提酒与众军汉吃,引诱杨志一行——以上计划,皆吴用精心设计。精明如杨志,亦不能不入其彀中。

  2.《智取》如何表现“天热”?对“天热”的描写有何特点? 《智取》写“天热”二十余处,有的通过作者介绍直接写,有的通过人物语言、动作间接写。天热方须歇凉,歇凉才会饮酒,饮酒终于中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天热”是智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杨志一行败于“天热”,而晁盖一行成于“天热”。描写特点:①渲染气氛,增强实感。“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挑夫如何不怨?②文不在多,妙在传神。“那石头热了脚疼”,一句七字,热极之苦,描画已尽。③烘托心理,形神毕现。“众军人看那天时……”,天气之炎热难当,军健之怨怒怅恨,俱从四字道出。④转换场景,发展情节。“赤日炎炎似火烧”,众军汉口渴难当,白胜所唱山歌恰好唱入众军汉之耳,另一场面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五、评点:品评《智取》人物描写艺术。(示例)

  1.老都管喝道:“杨提辖,且住,你听我说……”(个性化语言) 评点:著一“杨”字,已见生分,“喝”住杨志,仗势欺人。先尚能“耐他一耐”,此时却是“耐”不得了。此写老于世故的谢都管对杨志咄咄相逼。

  2.“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精彩的细节) 评点:“瓢”是“道具”,布设文中,绝非闲笔。“瓢”有瓢的妙用,无瓢如何舀酒?舀酒,正为相机下药。“椰瓢”多次出现,不是凭空布设,游离情节之外,而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成为“软取”的有机组成部分,令情节摇曳多姿。

  3.“只见这边,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便盖了桶盖,望桶里一倾,持瓢往地下一丢,口里说道……”(戏剧性动作) 评点:写“智取”成功的核心一招——下药,用了一系列动词。吴用拿瓢舀酒,白胜夺瓢倾酒,药已瞒天过海下于酒中。动作连贯紧凑,瞒过了杨志眼睛,也瞒过了读者眼睛。到底如何中计,想杨志那厮上了梁山方可明白。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