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雨霖铃》教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8:46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1. 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2.学习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关于离别的诗句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7.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北宋]苏轼《水调歌头》
8.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唐]白居易《琵琶行》
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1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二、整体感知 
1.问生:同学们,自己读了一遍,本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三、.写作背景 和“雨霖铃”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雨霖铃”词牌名的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五、师朗读。
六、分析词 
(一) 整体感知 
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暮霭:(ǎi)傍晚的云气。
沉沉:深沉。
楚天:楚地的天空(战国时楚国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经年:一年。
便纵有千种风情:就算是有多少风情。风情,深情密意。

1、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离别时、离别后 )
上片:离别时的情景 下片:离别后的情景
2、在脑中想象别时、别后的情景,并还原成语言描述出来。

七、鉴赏:(内容、感情、手法)
请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明为什么。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惆怅而已。 

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找出借景抒情的诗句,并注意句中意象。

借景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虚实结合 
1.什么是虚,什么是实? 
   三种说法:(1)现在是实,将来是虚 
            (2)眼见为实,想象为虚 
            (3)正面描写为实,侧面描写为虚 
2.分析本词的虚实结合 
 上片的别时为实,下片的别后为虚 
3.虚实结合的好处————设置情景,留下想象的空间,有回味余地。

    听录音,进一步体会词缠绵哀婉的特点,同刚学过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形成对比。

八、 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想想词中的画面,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其内容多为离愁和闺情。 

九、补充婉约派的词:
鹊桥仙
                                        柳永        
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惨离怀,嗟少年易分难聚。佳人方恁缱绻,便忍分鸳侣。当媚景,算密意幽欢,尽成轻负。 
此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但黯然凝伫。暮烟寒雨。望秦楼何处。

试比较此词同《雨霖铃》在内容和手法上的不同之处。

 

安轩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