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0:09阅读:
字号:|
预习导学
1、搜集资料,了解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革命家: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 1946年7月15日 ,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1946年7月15日 ,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用鲜血和生命写完了自己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时年47岁。闻先生在诗歌创作上提倡“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我们海宁的诗人徐志摩曾深受其影响。
2、重点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解释词语的意思)。
衰()微  赫()然 警报迭(  )起 仰之弥( )高  


呕心沥()血   漂(  )白   气冲斗牛(  )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群蚁排衙                        潜心贯注用心很专注,用心。 
迥乎不同 jiong                   警报迭起 
气冲斗牛                       目不窥园
一、学习研讨
(一) 导入
(二) 检查预习情况
(三)质疑,交流,探讨。
①从全文看,文章可以分成几大板块?分界线在哪?

 

②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先生,作者各选取了几件典型事迹来写? 




③闻先生在学者方面和革命家方面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


④总结闻一多先生的性格品质。
作为一个学者,闻一多具有                          精神和美德;
作为一个革命者,闻一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神。
(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谈一谈,尽可能多方面、多角度的说。)


板书  闻一多


 
(三) 品味重点语句。
例如: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
①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通俗易懂。
②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③这个词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②“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③“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⑤“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⑥“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⑦“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拓展延伸
闻一多先生说和做带给我们怎么样的启示呢?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的学习与人生呢? 



学后记<教后记>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