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二政治 -> 高二下学期 ->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二节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7 22:47:22阅读:nyq
字号:|

关于“创造必要的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的教学设计示例

新课导入
(媒体播放)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教师引导:《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行动纲领?
  学生议论(略)。教师归纳:因为这一决定抓住了我国当前的国情中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事物的本质,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呢?下面我们将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新课学习
  一、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条件(板书)
  (媒体展示) 万有引力的发现及其论证过程
教师: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这一故事说明了我们要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发言(略)
  教师分析:第谷连续20年对行星在公转过程中的视位置的变化的详细记录、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牛顿自己在力学方面的成就等,都为牛顿研究万有引力定律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要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占有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是不是任何的感性材料都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学生回答(略)
  从“量”和“质”的角度上来说有什么要求?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从“量”上来讲,变成占有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质”上来讲,只有占有合乎逻辑的感性材料,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上升为理性认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4页,想一想:第谷和开普勒分别是通过什么途径、以什么方式占有这样的感性材料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一是参加实践,二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使用他人提供的各种资料。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是构成飞跃的基础,提供了飞跃的可能性。
  1)、前提: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逻辑的感性材料(板书)
  是不是有了丰富的、准确可靠的感性材料就能够上升到理性认识呢?第谷为什么和天体运行规律擦肩而过?
  学生讨论(略)
  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逻辑的感性材料是构成认识飞跃的前提基础,但它只是提供了飞跃的可能性,而认识的根本任务是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此,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是关键,是把飞跃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决定性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开动脑筋,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牛顿自己对大量材料所进行的抽象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与计算,对感性材料进行的加工制作,是牛顿能完成研究发现定律的关键所在。因此,
  2)、关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板书)
  同学们还能不能举些例子来说明: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这两个条件?
  学生发言(略)
  (媒体显示)人脑好比一个加工厂

  (媒体显示)马克思与《资本论》
  “试一试”:你能说说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过程,是如何体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的吗?
  学生发言(略)
  “议一议”:《资本论》的写作过程又体现了什么样的思维过程?
  学生讨论(略)
  教师提问:感性材料进入人脑之后是一个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脑应该怎样进行加工制作?
  学生答(略)
  2、实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
  教师分析说明:要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除了要取得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外,还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对感性材料进行改造制作,从大量的、个别的现象中抽象出一般的、本质的东西来。由于我们获得的感性材料是精粗混杂、真伪并存、彼此相隔、表里未辨的,因此需要经过我们的头脑改造制作,也就是对它们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是分析的过程。感性材料除了具有丰富性和生动性外,还存在着无条理性和无系统性,有的比较重要,有的比较次要,这就需要分析和筛选,把那些粗糙的、精细的分开,去掉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东西,切忌粗枝大叶,而被非本质的、次要的东西所迷惑。只有这样的加工,才能为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打好基础,这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之所以必要,是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事物联系的广泛性、人们感官自身的差异性,会使人产生一些错觉;还由于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本身也有真有假,特别是虚假的材料不能作为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依据,这就需要分析和鉴别。这个过程,切忌以假乱真,为假象所迷惑。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研究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方面,从而为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条件。
  综合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通过上述两个环节之后,感性材料之间的联系已开始显露或初步建立起某种联系。由于进入人脑的感性材料,往往是个别的。彼此分离的。这就需要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思考,从总体上进行研究,这就是“由此及彼”的综合。这种综合,就是要在“此”与“彼”之间建立起联系,就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侧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实质上就是把握整体联系的过程,从而防止片面性。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个环节,才能从事物的整体上、联系上揭示事物的本质。但这里的联系还是事物表面的联系,而不是内在的联系。“由表及里”的作用,就是由表面的联系深入到内在的联系。进入人脑的感性材料,毕竟是属于现象方面的东西、表面的东西,如果不“由表及里”,就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我们要认识事物的本质,既不能离开现象,又不能停留在现象上,而是“由表及里”,通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现象发现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切忌认识的表面化。
  总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不可分割的整个思维过程。这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的过程,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思考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这样的加工制作,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
  (媒体显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关于物体自由落体的观点及实验演示图
  在同一高度同时放下一个金属体和一张纸片,金属体比纸片下落得快,对这一快一慢两种现象,人们感受十分真切,亚里士多德提出观点: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决定的。16实际以前的人们就是这样认为的。伽利略全面考察了重物下落中的有关现象(包括空气阻力的影响),经过反复实验思考研究,透过现象抓住了本质即重力作用,正确地揭示重物下落和轻物下落时的重力加速度是相同的,定量地描述出自由落体运动过程,提出自由落体定律。在伽利略的实验思考过程中,就充分地运用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维方法才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提出“议一议”:大家在讨论问题时常说:“让我想一想”,请举出例子说明“想一想”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讨论(略)
  教师总结从理性认识形成过程来进行,并指出:这说明了
  3、学生学习知识同样需要创造两个条件(板书)
  结合本段的“小资料”由学生谈谈“创造两个条件”的体会,为什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讨论中教师应随时穿插引导,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要具备这两个条件,都必须深入实践,并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思考在认识事物本质过程中所起的特殊作用,指出:一个人不愿付出艰苦的劳动、不愿参加实践、懒于思考,一定是无所作为的人。

新课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做总结,媒体显示本课知识结构。
 (媒体显示)
  二、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1、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条件
  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逻辑的感性材料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2、实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3、学生学习知识同样必须创造两个条件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