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一政治 -> 初一下学期 -> 第十课 增强自律能力 培养健全人格

第二节 自律使人优秀起来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7 22:47:21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自律的意义

  人物背景:

  肖建国: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

  1957年生于辽宁鞍山

  1982年毕业于大连海运学院

  1989年获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硕士学位

  现为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方正(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局董事规:

  交互式报纸组版系统,早年在《解放军报》投入使用后,成为国内第一个大屏幕组版、屏幕逼真显示大样并可实现直接操作和修改屏幕大样的中文报纸组版系统,现已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地的中文报纸。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

  1995年由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北大方正集团联合组成,王选教授任院长。研究院设有博士。硕士研先生培养点、文字信息处理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下设报业管理、数字媒体、指纹技术等6个研究所和多个研究室,目前拥有开发人员近450人。

  人物自白:

  无所事事

  上大学之前,我都没有什么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大学毕业之后的一段经历倒是深深影响了我。1982年我从计算机系毕业后,分配到了电子工业部下属的一个当时中国最大的计算机主机生产厂。当时自己的想法是希望能做点事,体现自己的价值。

  那时的计算机都象一个柜子那么大,后来国家越来越开放,各种微机都开始引进,我们就发现,无论从运算速度还是使用的方便性,那些大柜子机跟台式机根本就没法比。厂里就开始模仿国外的小型机,样机刚做出来还没有调试好,人家下一代又出来了,等我们瞄准下一代机型时,国外新的产品又很快出现。使用的硬件、操作系统、软件都是用国外的,我们做软件的简直无事可做,整天都在翻译一些资料、说明书和用户手册。我开始想调走,但工厂也不让流动。

  胜利“逃亡”

  后来有了一个偶然的机会。1984年,IBM、北京市和电子部等单位拟组成一家合资公司并开始招工,我所在的厂也分到两个名额,200多人参加的考试中,我得了第一名。厂里知道这一情况,也不管我了,我也不用上班,就干脆也参加了当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

  在研究生录取前一个月,传来消息,说合资公司又不办了,我心里又没了着落。正好我媳妇生孩子,我就在家等着,每天都往北大跑,过了一个月,我才知道自已被录取了。

  把握做事的机会

  这样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使我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否则很难想象在那个厂待下去,自己今天又会是什么模样。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抱怨没有机会,实际上,机会是有的,关键看你如何抓住它。

  机会也有一个如何看待的问题,大学毕业后,我到王选教授那里报到的时候,当时有很多好的课题,我只是做了其中的一个,NPM。现在看来,王选教授的幸运恰恰在于许多重要课题后来都没有做砸掉,因为他在关键的题目和关键的人上面都选对了。其实王选当时还有一些非常好的课题,比如他很早很早就想做类似WORD、WINDOWS的东西,如果当时下力气做,那到现在肯定是不得了的事情。实际上,WORD、WINDOWS等这些课题也有人在做,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做事的人不感兴趣,没有抓住机会,结果也就没有做成。

  回头来看,和NPM同时的很多课题都非常不错,可惜能抓住这种机会的人真的不多。许多人并不懂得机会的珍贵,大学毕业后留校,老师安排一件事,还像写作业一样应付。事实上,能在工业界、软件界抓住一个机会,于自己想做的事情,施展自己的才华,是非常值得珍惜的机会,我之所以如此珍惜,是因为在当初的那个工厂自己曾闲置了3年半。

  这永远是一个个怪圈,越没事做越胡思乱想,就越看不起眼前的一些事,越不愿意做,就越闲,也就愈加看不起周围的人和事。加上几个闲人聚在一起发牢骚,结果什么事情也都做不起来。

  可用与好用

  在软件界,很多人不愿意深入用户第一线。像交互式的软件都没有操作记录,没人告诉你错在哪里,只能看他当场演示,就这么这么给弄死机了,操作员能这样告诉你,那就是你的福气了,更多的情况下是他自己也讲不清楚,还特别光火。所以,大多数软件人员都不愿意做应用中涉及到的一些小事,比如像如何解决贴切性问题,排除错误等等。

  写软件一般都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先将基本架构搭建出来,再考虑让它如何去贴近用户,加以完善,而且后者可能更加重要。相比较而言,能写出一个软件的雏形,勉强能用,这一过程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在中国这样的软件开发人员不在少数,但要把这软件真正实现认可用到好用,往往比从一开始做到可用这一步花费更长的时间,而且更加繁琐和乏味,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这样做,更愿意从事创造性的事情。

  NPM与第一次体验

  方正的排版软件先后经历了四代:书版、NPM(报版)、维思和飞腾,其中报纸排版软件的开发过程尤其值得回味。现在写软件的人很多,但让一个软件充分符合用户的要求,为用户所欢迎,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往往做着做着就跟随开发人员的意志走,变得开始更多趋向于追求一些技术的层面,单纯的技术追求成为主导软件开发的因素,结果产品本身并不好用,这是许多软件人员的通病,这一过程变成了在体会和学习一些新技术。

  做一个工业化的软件如何深人第一线,把用户的需求跟自己的产品和工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我也是在1987年做NPM才有第一次的亲身体验。

  NPM在设计的初期,分析了当时一些竞争对手开发的报纸排版软件,走访了《北京日报》、《经济日报》和《解放军报》等一些用户,了解了它们对排报的要求,面向了各种各样的用户群,然后再开始做,尤其在如何做到贴近用户方面,经历了一个令我未曾想到过的漫长过程。

  20%/80%定律

  工业化软件的开发过程一般都是由简到繁,先做一个很实际的东西,然后让用户能真正使用起来,这样才能从第一线上获得用户下一步最迫切的需要,而不是在脑子里先构造一个复杂的东西,一步到位。在软件使用的过程中,通过交流,软件功能可以逐步加以完善,这就是软件业的一个著名的20%180%定律:一个软件在使用过程中,用户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花在使用该软件其中20%的一些主要功能上面,其他80%的另外一些功能只是被偶尔用到,因之,你只须先把这对叽的功能做好,用户就可以使用了,至于其他的功能,你再去慢慢体会,加以完善。

  软件的开发就是这样,先做好关键的一部分,然后再逐步滚动和发展,不是一下子就设计出一个非常完美的东西,希望它做出来一鸣惊人。功能性和稳定性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解放军报》

  到1988年的夏天,NPM基本成形,在《解放军报》的试用过程中,为了巩固它的稳定性,测试先后经过了几个阶段。一开始我先让一个曾使用过其他排报软件的人来用我的软件,这个人也是排版的行家,这样使用中他就能告诉我这两种软件产品的差别,然后我再去完善它,同时发现自己软件中的错误,这一过程花费了一些时间,最后直到在他手里这软件不再出错。但是这还不够,因为我们希望软件在任何人手中都不会发生错误,于是我们就找了一个从未排过报纸的录入员,因为他没有任何排报经验,所以又发现了一些错误,经过一段时间后,在他手里任何也没有问题了,我们找到一个《解放军报》新招的从未摸过计算机的新手,让他来使用,这样又有错误被发现出来,我们再加以完善,直至不再出错。

  军报刚开始使用的时候,我就站在操作员的背后看,看他如何操作,因为软件是我做的,看他操作时出错的时候,我马上就能反应过来软件哪里出了问题,然后马上一遍遍地修改,就这样NPM很快就实用化了,错误被及时排除,功能也得到补充。后来NPM开始批量销售,在公司办的培训班上,我就在一屋子人中间值班,看谁怎么把它弄死机了,再寻思修改办法。

  当时下了如此大的功夫,NPM的稳定性出奇的好,以致于公司后来在销售过程中,在用户手上发生死机时,首先怀疑硬盘、DOS、字库等机器方面是不是出了问题,而不会去怀疑这个软件。有了这样的基础,NPM的销售非常顺畅。

  如何做一个成功的软件

  NPM的成功,也印证了软件业的另一个定律:让一个稳定的软件运行上快起来,比要让一个运行快的软件稳定起来要快得多。NPM是先让用户用起来,功能基本正确之后,再来关心它的速度。一开始我整天在外面跑,或者站在操作员的背后,也没有时间关心软件的运行速度,等到软件慢慢增加了一些功能、变得复杂起来,它的速度就慢起来,但有了极高的稳定性之后,我也开始有时间来研究如何提高它的速度。

  我曾花了两个星期来研究这件事,最后这一研究的结果是,我改了一个只有2行程序的函数,改完后,整个软件的速度就提高了80%。

  由简到繁,首先提取用户最迫切需要的、没有就不能过日子的那些功能,把它先做好,待充分的实现实用化和稳定性后,再投入市场,因为市场也有时机的问题,太早和太晚都不行,简单的软件可以及早切入市场,然后再一步步复杂化、精益求精,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工业化的软件能够获得成功,而在这当中,稳定性又是极需下苦功夫的。

  战战兢兢的日子

  NPM是我做的第一个产品,经过了一条很长的路。很多现在的意识我当时也没有,迫使我这样做的是一些客观环境,因为既然是排报纸的软件,而报纸是不能开玩笑的,做NPM这样的软件就像抽大烟,一旦做了,你就没法退下来,你不能想象《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用了你的软件哪天死机,出不了报。我在做这个软件的时候,每天都是战战兢兢,以致于NPM 在《解放军报》开始使用的半年中,每个晚上我都是在报社度过的。

  每天我都盯着操作员排版一直到下半夜,看到印刷机转起来之后才走。每天我都住在报社的招待所里,夜里两三点钟睡,早上八九点钟起,白天返回北大再作修改,最紧张的时候我不敢回家,即使回去也不敢回自己的家里,自己家里还没有电话,那时又没有呼机,只能去父母那里,他们急了就可以找我,每天我都是提心吊胆。

  巧合

  后来发现,这一过程中有许多的巧合,北京的报纸比广州冰湾的报纸都要简单得多。像《北京日报》、《解放军报》的排版要求都很简单,也不容许花里胡哨,首先保证不出错误,能用起来。随着方正排版产品在南方和澳门、香港等地推广,NPM才逐步复杂起来。

  另外,在北京先做大报,把品牌做出来,才能在小报面前挺起胸脯。大报正好都在北京,排版又简单,不许出错,逼得我只能走这个开发过程,而这一过程恰恰是唯一正确的途径。

  假如选择的第一个用户是广州一张花里胡哨的小报,那历史可能就得重写。因为那样你必须做得很复杂,才能满足用户要求,这个过程特别漫长,没准市场就有别人来占领了。同样,做完小报后如何让大报也信服,这又是一个问题。这里面是一步错,步步错。

  从1988年一直到1998年,NPM一直在卖,一共售出了1万多套。

  一年之间,世界全变了

  NPM在做产品分析和设计时,我们就了解到其他一些竞争伙伴的产品能做什么、它的毛病在哪里,因此产品出来之后,针对性非常强,许多性能上都超过市场上已有的产品,而看到用户毫不迟疑地转向我们的产品、用我们的软件时,有一种满足感。

  1988年“六一儿童节”那天,NPM第一次在《经济日报》露面时,方正一家竞争对手的技术人员也看到了,当场并未作任何评论。后来我才听说,这位主要开发人员回去哭了一场。一年之间,对我们的竞争对手来说,世界全变了。

  NPM在投放市场之前,我已心中有底,当时市面上的两个主要厂商的产品我都作了研究,发现它们都有不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做NPM时,我就有了参照。技术实力,加上对同行的深刻研究,对一个成功的软件产品来说,这两者缺一不可。

  方正的成功之道

  大的方面来看,从技术上讲,方正的成功也是因为产品的贴近用户,尤其是在计算机在出版行业的应用方面。从洲年代初,国内许多行业就开始了计算机的应用,但有些单位买来计算机用作打会计报表等等之用,事实上,会计报表也并非一定就得用计算机来做,但对一个财务系统的改造来说,计算机就太重要了。

  70年代起,王选选择出版领域时,这一选题也是非常的贴切,在出版尤其是印前领域,计算机的使用使得报业真正淘汰“铅与火”,那是一个本质性的变化,原先从报社的车间到工人的手都黑乎乎的,现在变化得令人难以想象,这一变革的发生正是因为方正产品符合了当时用户的迫切需求。

  技术“赌博”

  后来我研制的第二个产品——彩色出版系统时,有一次很大的技术赌博,这次赌博事关我个人的成败和声誉乃至公司的成败和声誉。

  1992年1月,我们在澳门排出了第一张彩色报纸《澳门日报》,这是使用方正彩色系统的第一张报纸。当时,《澳门日报》的出报情况有些特殊,是用1524线的输出设备输出130目的彩色网点,这也是我们当时最高的技术水准。《澳门日报》的成功导致了《大公报》的定货,这件事我在澳门就听说了,但当时我没有任何把握在技术上做好这张报纸,因为《大公报》要求以15N线的设备输出120目的网点,我们根本还没达到这一步,但是签约的人并不知道这一点。虽然只有10目之差,在技术上我们一点把握也没有,因为技术上的配比关系即使只相差10个单位,复杂性却是难以估算的。

  我们赶快在澳门就开始做新的试验,但都失败了。合同已签,我们回到了北京。对公司来说,香港这一市场与澳门不一样,在香港的成功意味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反之,在香港如果失败了,后果无法想象。交货日期日益逼近,我还是一筹莫展。

  加上《解放军报》,这是我一生中出现的第二次危机,心里特别紧张。弦拉开了,可我连箭都还没有。计划日程已经安排好,我们先去香港作调试,一个月后,王选去参加《大公报》成功应用方正彩色系统的新闻发布会。

  临走之前,我突然想到了一种方法,于是找到了王选教授的一个叫作杨斌的学生,他也是我的师弟,也是我领导的开发小组成员,我就对他说:我们几个要去香港了,这回能不能成功就全看你的了。然后我就跟他讲了我的想法(技术方案)。我说,你在这个基础上做,一定能成功,你就在家里日夜兼程。快马加鞭,我能不能回来就全看你了。

  新闻发布会

  在香港的设备验收是要在铜板纸上打样,我当时已经明明知道无法通过,也不能告诉人家实情,就在那里一遍遍地试,一会儿这样试,一会儿反过来那样试,为的是等家里的消息。

  新闻发布会的日子终于就要到了,王选也从北京飞抵香港。他并不知道我在玩什么把戏,我若告诉他,他当时也就睡不着觉了。他见到我的第一面就说,杨斌让我给你带了一张软盘来。我马上把盘插进机器里,屏幕上显示:磁道已坏,无法读写。

  我马上给杨斌打电话,让他以最快的速度给我再寄一个拷贝来。磁盘寄到的那天,正好是王选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日子。所以只有发布会当天出来的报纸才真正符合要求,虽然有些小毛刺,但技术上已经过关了。

  转折

  从黑白到彩色这一步,如果未能转过弯来,方正的今天就根本无法想象。当时的情况是,方正不能做到这一点,国外产品早就会长驱直入。这是一个巨大的技术赌博,也是我人生的一个赌博。当时我敢去香港,就是因为我相信自己的构想是对的,相信杨斌的能力完全能作出来。

  营造环境

  单位大了之后,管理问题就自然突出起来,方正的研发队伍原先只有30-40人,如果比喻成一个水池的话,那时王老师还能一眼看到底,现在研究院发展到了400人,一眼不可能看到底,你往往经常看到水面上波澜起伏,就是不知道下面在干什么。

  我一开始做管理,有时也不知道管些什么,到后来慢慢管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项目,现在更多地注意一种环境的建设。现在研究院课题方向很多,从办公自动化、指纹、出版社信息管理、报社信息管理、排版、RIP、字模。金融…有些行业我还明白,但更多的是我所不明白的课题,因此,营造一种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下,各个方向的负责人和开发人员能做事、成长。

  对于我这样技术出身的管理者来说,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因为我来做管理并不就一定见长。随着单位的扩大,慢慢引入一些职业管理者,可能更合适。并不是只要是业务尖子,就可以揪出来做管理。

  方正研究院越来越大,管理层次加高,技术和市场脱节的问题也有出现。现在的开发人员难得有我当初做排版软件那样的感受,很容易远离市场,或者对市场信然不知、反应迟钝。方正研究院没有采取大一统的管理模式,我们还将进一步适度划小核算单位,把经济利益和开发人员的个人行为联系起来,让他们能充分感受市场的脉搏。

  研究院的未来

  企业在创业期,即使没有很高的报酬,员工可以同甘共苦,企业的凝聚力都普遍比较好,企业大了之后,凝聚力往往受到一些影响,课题组也是这样,原先的课题规模都比较小,几个人在一起,开发人员的产品意识很强,好像那产品就是自己的孩子似的,弄砸了几个人脸上都挂不过去,产品的失败就是你我几个人的失败,等到人多了,40、50人做一个产品,好像都跟自己没多大关系,干砸了还有课题组长。室主任担着。

  现在研究院很注意放权,我们的室主任有很大的权力,但还不够明晰。对年轻人来说,有方向、有技术,就能做事,做出的产品还有市场,这些是最重要的,但我们会加强奖励机制,包括购股权,使有贡献的年轻人能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方正研究院一直以开发自有技术作为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相比于国内其他企业的技术研究部门,我们拥有更多产品的核心技术。更明确的课题方向。充裕的资金和一定的市场范围。报业是方正最早的市场,但这一市场的容量有限,在这方面方正可能很难再有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因此我们也在寻找一些新的利润增长点,像视频等领域,我们最近几年队伍扩张得非常快。

  对于纯技术观念的质疑

  很多人持一种纯技术的观念来创业,认为自己技术好就可以成家立业,可以创出一番事业,因而看不起别人,看不起非技术之外的其他因素。事实上,现在想成就事业,决不是三、两个人就能做的,一定是要运作一个企业来实现,而且这个企业无论是从管理上还是市场的运作上,都不能再持纯技术观点。

  在软件业,通过市场的运作不仅可以获得巨大的资金,而且非常必要,反之,持纯技术观点的人则很难获得成功。因为软件业需要规模、需要大量的资金。

  国内软件企业长不大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管理的内功不够。做软件一群人都是用脑子在工作,这种智力活动又不像别的脑力话,比如写文章,用一个脑子就够了,两个脑子兴许就乱了。但是今天的软件已经是一伙人用脑子,如何把若干个小脑子组织成一个大脑子,实现成功的运转,这才是关键。中国人并不笨,如果去硅谷看看,你会发现,很多基层的技术人员都是华人,但是上面第一层的组织者往往就是印度人或者是台湾人,再往上就是美国人。

  网络前瞻

  网络是一个基本的环境,前几年人们在谈论计算机似乎就只是一台机器,但以后计算机就是网络,很难想象将来会有计算机不上网,各行各业、办公自动化、报社采编等无论搞什么都是必须在网络环境下考虑,像Internedlnhant等等。

  计算机是节点,网络是连接,计算机上的资源相对越来越少,人对计算机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因为人需要的资源越来越多,而资源一旦不放在PC里,就得从网络中获取,计算机或许会越来越便宜,但网上通讯的费用则会越来越高。

  计算机还应朝着高能的方向发展,随着计算机发展的智能化,在将来的某一天,它也许就能听懂人的语言,这势必将耗费计算机的大量资源像计算能力、CPU等等,所以有人批判lute的CPU老在升级,一代又一代,升到一定程度都好像没有必要具备那么高的性能。事实上不然,因为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像大型机作为信息服务的中心,发展会加快,PC的发展则会趋向于操作更加简单、应用更加专业化。

  人物印象:

  肖建国是一个非常敦厚、笃实的人,平时也很少愿意接受新闻媒体的打扰。我们在联系采访他时,还是费了一些周折,因为他当时已经接连两天接受了我两位同事的采访,觉得‘没必要再接受第三次”。后来我们不得不找到了方正集团公关部经理金鸥,让她“做肖老师的思想工作”,说这个栏目如何不同,又是如何重要,他才答应了下来。

  采访中,肖建国得知我也是他的校友,就开始“抨击”起北大的生活来,肖建国认为,北大是一个只能培育极少数尖子的地方,更多原先入校时的尖子往往在以后的大学生活里缺乏自律,等到毕业时都早已磨平了棱角,沦为平庸之辈。因为在北大那样一个宽松得近乎没有约束的环境里,老师能到场的时候不外乎两种:开学时的迎新会上,老师说:欢迎新同学,你们要好好学习,注意遵守学校纪律;放假时老师说:放假了,回去路上注意车船安全。其余的时间里,全靠你的自律。

  肖建国认为自己在当学生时并不是尖子,只是属于聪明的一类,只是因为自己长年的自律,离开学校以后才冒出尖来。肖建国长在文革年代,下过乡,当过炼钢工人,后来又回炉深造,没有自律,他恐怕也不会有今天,至少不会从王选教授的众多弟子中脱颖而出。研制NPM,孩子才两岁,肖建国也没法顾家,早上7点半进机房,中午去学校餐厅吃大食堂,晚上一直干到夜里机房锁fi才离开,就睡在学校的集体宿舍里,周末也只回家半天。NPM在《解放军报》试用时,他干脆在报社搭个床,住了两个月。

  从一个开发人员到今天成为一个管理者,肖建国不认为自己就已经成功了,因为“就NPM 这样的一个个产品而言,作为研制者,可以说是成功的,但作为管理者,成功不成功还得看将来。”ANPM到彩色电子出版系统,肖建国主持开发的产品都为方正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像NPM的销售收入高达几亿元。肖建国认为,要是现在的年轻人作出这样大的贡献,恐怕就应该在物质上给他一个相当的奖励,这是一个管理上需要考虑的问题。

  肖建国认为,他那时候可以不这样做,只需要解决销售人员和开发人员工资待遇不平衡的问题,但是现在还这样做就不行。所以,研究院将来会进一步将划小核算单位,使方正的产品更加贴近用户,也使个人奖金和自己的贡献挂起钩来,同时还会考虑员工购股权的问题,因为毕竟中国企业依靠制度立业的文化并不发达,方正研究院也在引进ISO9001的管理手段,目前也已基本完成。

  古人曾有“君子慎独”之说,事实上,慎独也好,自律也罢,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敏于行,讷于言”,坦白地说,肖建国不是一个善于说的人,在记者的采访中,他说话很慢,好像每句话出口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不清楚的地方他宁可不说,从这一意义上,肖建国似乎已完全很好地诠释了方正的文化:做了也不一定要说出来。他认为,自己作为一个管理者,深知方正研究院与lute、微软等这样一些国外的研究院来比,还差得很远,管理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返回


扩展资料

知人与自知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说,能识别他人的叫做机智,能认识自己的叫做高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之所贵,贵有自知之明。既知人又自知的,才算得上真正聪明、机智的高人。

  知人,就是能识别人的品行、才干、能力、智愚、贤奸等等。如果不会识别人,交友不当,与好猜疑的人共事,就会一事无成;与好名利的人共事,就会反过来坑害你;与心胸狭窄的人共事,就会反目成仇。用人不当,用了有才无德的人,就会坏事;用了有德无才的人,就会误事;用了无德无才的人,就会既误事又坏事。知人善任,是古今中外一切有作为的政治家、企业家事业成功的经验总结。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竟进矣。”魏征在用人上也特别强调:“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人才兴则国兴,人才衰则国衰,培养和发现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国运昌隆、企业兴旺的根本所在。

  究竟如何才能知人?我国古代兵书《六韬》中总结了八种观察了解人的方法:提问法、追问法、试探法、谈心法、诱引法、美人法、危难法、醉酒法。诸葛亮则总结了七种方法:“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就是说,在大是大非面前看他的志向;在山穷水尽时看他的应变能力;在各种谋略面前看他的胆识;在灾祸临头时看他的勇气;在喝酒时看他的本性;在名利面前看他的清廉;在分派任务后看他的信用。掌握了这些方法,我们就能从各个侧面全面观察了解人。但是必须明确,真正了解一个人是需要时间的。用马克思夫人燕妮的话来说,真正要了解一个人,少了六年时间是不行的。用白居易的话来说就是:“试玉需烧三日满,辩材要待七年期。”同时还必须明确,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求一个人必须十全十美,是办不到的。

  老子说:“自知者明”。苏格拉底说:“人要自知,一切智慧,由此而起。”东西方两位圣哲所见略同,自知出智慧,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不容易,自知则更难,需用一生的时间不断去反省。要自知,就要清醒地知道自己的长处是什么,短处在哪里,缺点是什么?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不断地改正缺点,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宣永光著《老宣放言录》说得好:“非英雄不肯认过,非大英雄不能改过。不知自己有过的,是混蛋。知过而不肯改的,是大混蛋。专以为别人有过的,是最大的混蛋。”老宣还说,一个人如果老是对别人吹毛求疵,人品必日低,学识必日退。若能经常自我反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人品必日高,学识必日进。若要判断一个人的前途命运,不必卜卦算命,只要留心他遇到问题,是责人还是责己也就够了。

(作者:杨瑞龙)

返回


扩展资料

学人的自由和自律

来源:山东大学报 总第1468期

  生活中的人们需要思考和判断,离不开思考和判断的自由,相比之下,学人就更需要在学海中推本溯源,深厉浅揭。爱伦堡认为:大多数人都是一部分依照自己的思想、一部分依照别人的思想来生活和行动的。他们在多大程度上依照别人的思想生活,在多大程度上依照自己的思想生活,这就在一个侧面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学人因为博闻强记,在专业上造诣颇深,又善于分析概括,就比一般人在学术上有了驰骋的空间。因此,他们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自由度就更大些。他们尽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想像、论证、见微知著,纵横捭阖。

  然而,学人也断然不能没有自律,缺少了自律的自由就像缺少了牵引线的风筝,注定飞不起来。眼下做学问、评职称要写论文,搞科研要有成果。但在某些专业理论较为成熟的今天,想在很短的时间里而写出高水平的论文,取得辉煌的成果,是相当困难的。于是有人就动起了剽窃的念头。报载,某大学法律专业的教师全文剽窃另一位教师的论文,被识破后诉诸于法律。还有人打互联网的主意,网上有大量的专业信息,下载既快捷、又省事,把别人的成果拿将过来,改头换面、梳妆打扮一番,写上自己的姓名,其不美哉。

  哲人认为:人的心里,伟大和渺小总是紧挨着的,人的思想就跟随打下来还没有簸过的谷子一样,谷粒和谷壳掺混在一起。剽窃者因为谷壳和谷粒掺混在一起而失去自律、误入歧途。可是他们没有想到,剽窃不仅污染了学术空气,也扼杀了自己的思维活力,抄来抄去,日渐萎糜,一旦离开模本,他们将心余力拙,一事无成。

  游戏是自由自在的,充满趣味的。但是没有了游戏规则也就无所谓游戏。就像跳水,表面看运动员能够在空中自由自在做动作。然而,这种看上去不受束缚的运动却受着一般物理学定律的制约。因此,无论在运动场还是在社会,能够自律的人,才是自由人。

  看起来,在科学湛蓝的天空时,腾飞者有时缺少的不仅仅是翅膀。

返回


扩展资料

居高位不自省陷囹圄始觉悔 五名贪官狱中忏悔

  欧阳松的忏悔

  欧阳松,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原局长、党组书记。2001年法院认定他犯有受贿罪、滥用职权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力终身,并处没收财产40万元。

  失去了自由,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人千万不能犯罪。被采取强制措施以后,我内心悲痛欲绝,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惶惶不可终日,那种丧失自由、罪责难逃、性命难保的痛苦,几乎使我的精神彻底崩溃,白天神情恍惚,坐立不安,晚上心惊胆颤、彻夜难眠,一睡下去,又是噩梦不断,多次在惊恐中痛哭失声。曾经三次试图割腕自尽,以求一了百了,但终因看管得严密和对生命的眷恋而未能付诸实施。

  投入监狱改造以后,我的心态稍有好转,但依然心情沉重,整天愁眉苦脸,既不愿提自己的过去,更难面对“自掘坟墓”的现状。在强作镇定的外表下,任由泣血在心中流淌;现在与过去形成的巨大心理反差,常令我感到无地自容,甚至引起内心的极度痛苦。比如,亲朋探监,犯人出入监区必须脱帽、立正,向当班干警大声“报告”,批准后方可出入。这是监狱管理的基本要求,可对我来说却是难于启齿,一开始喊“报告”就如骨鲠在喉,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囚犯服刑的日子,更是痛定思痛、深刻反省自己的日子。我常常沉思,自己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究其原因,一是我没有牢固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盲目攀比,私欲膨胀又心存侥幸。三是不能正确对待权力,法律意识淡薄,丧失原则。四是没有构筑正确的思想防线。

  自己的蜕变不是偶然的。大约是1992年我担任市长以后,曾带团到沿海考察学习,对方接待颇为热情。我发现有些与我同级或级别比我低的干部,浑身上下,从头到脚全是名牌产品,而且大都是国际名牌。对此我既觉得新鲜又感到费解,心想论工资收入他们比内地也高不了多少,他们的钱从何而来呢?有人向我解释,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早,思想解放,经济搞得活,送烟酒农副产品根本不算送礼,一次送个十万八万元的,也不算一回事。还有一次我带队到东部某市考察。听他们说,那里多数党政干部都有自己的公司或与他人合伙经营的公司,在那里党政干部是百万富翁的很多。对此,我虽不敢苟同,但对他们开始有点羡慕了。调我到省工商局任职后,内心是有些想法的,认为自己在市里工作还是干出了一些成绩的,现在看来官阶到此为止,提拔已经无望,过几年就要退休,也应该考虑自己的晚年生活了。于是尽管还是想把工作搞好,但干劲小了,对自己的要求也慢慢松懈了。

  我任工商局长期间,多次采取变通办法处理非法拼装汽车和走私车,为本单位增加了收入,使他人、自己获得了好处,却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开始的时候我也曾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出问题?但个别下属告诉我,有些兄弟省就是这样搞的,我们为什么不能仿效呢?为此我还派人专程去考察“学习”过。那几年单位搞基建资金不足,我想我是单位的党政一把手,我不着急谁着急呢?还是“仿效”一段时间,搞点建设资金再收手吧。这其实是我利令智昏、目无法纪的思想作怪。那时我为什么就不认真想一想,我还是一个行政执法部门的一把手,是省政府一个组成单位的一把手啊!我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我却用来为小团体和个人谋取利益,没有把权力用于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这是走上了一条自绝于人民的路。我感到,一个人光用道德自律是很不够的,还必须用纪律和法律约束自己,对权高位重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缺乏科学的人生观,没有构筑正确的思想道德防线也是我走向堕落的重要原因。尽管我受党组织培养教育多年,但灵魂深处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得并不牢,贪图享受、拜金主义、目无法纪等错误思想并未根绝,一旦对事业的追求逐渐冷却下来,金钱的欲望便开始悄悄的冒了出来;再加上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外界一些光怪陆离风气的熏染,两者一拍即合。于是,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从量的变化逐步推进,最后发展到质的剧变,最后毁了自己的一生。因此我并不怨天尤人,是我自己一步一步走向犯罪的深渊的。有人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他自己。这话对我来说,绝对正确。我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下场,难道不是栽在自己的手里吗?

  我不能正确地估价自己,常与那些钱财比我多的人比,与职位比我高的人比,却没有想到与那些成千上万的基层工作的同志比一比。在监狱我切身感受到,一些普通干警的水平、能力并不比我差,但他们常年工作在辛苦的岗位上,可能干到退休也还是个“普通一兵”,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千把块钱。我本来已经是够幸运的了,但我不知珍惜,错误地评估自己,盲目攀比,这是我后来收受巨额贿赂的心理基础。这些,我现在明白了,只可惜为时已晚。

  廖子中的忏悔

  廖子中,湖南省工商局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局长,因默许和同意工商部门对非法拼装进口小轿车的罚款放行行为而被认定犯有玩忽职守罪,因收受巨额贿赂153万元(其中20万元未遂)而被认定犯有受贿罪,2000年11月因受贿罪和玩忽职守罪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从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成为今日阶下囚,就如同噩梦,不堪回首。几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反省、反思自己。痛定思痛,我的教训极为深刻和惨痛:

  一是没有牢固地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行使权力错位。1996年8月,我接管了工商局的经济检查工作。当时,社会上一些人用合法和非法进口的小轿车散件,在国内非法拼装成整车;使这种非法活动合法化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省工商局处罚,再由省局报经国家工商局核发进口汽车罚没证明书。我深知经济检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也清楚非法拼组装进口小轿车的人惯用的手法,更懂得非法拼组装进口小轿车对国内市场和民族工业的冲击,以及对国家的危害。因此,开始还能“把住关、不松口”,可一年下来,罚没收入大幅度下降,局里的经费紧张。面对这种状况,我感到一种压力,认为不能再“抱着金饭碗讨饭吃”了。加上这时有人反复向我建议,主张继续搞非法拼组装进口小轿车的罚款放行,于是,我便从单位的局部利益,从所谓经济检查工作的地位和个人的威信出发,对这个建议予以同意和支持,并在我接管这项工作一年后的1997年下半年至1998年上半年,滥用手中的权力,为近200台非法拼组装进口小轿车的合法化和申领进口汽车罚没证明书开绿灯。我的滥用职权,使本应是查处和打击非法拼组装进口小轿车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变成了非法拼组装进口小轿车活动的通道。我作为省工商局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和主管领导,这种使用权 力的错位,构成了我的玩忽职守罪。

  二是没有牢固地确立正确的政策观,执行政策错位。国务院打私办曾发出通知,停止对非法拼组装进口小轿车的罚款放行,自通知下达之日起要一律没收。但在错误认识和思想的指导下,我对新的政策规定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搞为我所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默认、默许和同意继续实行对非法拼组装进口小轿车的罚款放行。我在执行政策上的这种严重错位,实际上是支持和纵容了非法拼组装进口小轿车行为。

  三是没有牢固地确立自警自律意识,价值目标错位。我在工作中,不论是行使权力的错位,还是执行政策的错位,深层原因和思想根源,还是利益的驱使、私欲的驱使。当我滥用手中权力为别人牟取不正当利益,别人事后给我好处时,我渐渐地由开始的拒绝到后来的收下,由收时的惶惶不安到后来的心理上自我安慰。荒谬地认为,别人送我的钱,我是在拒绝不了的情况下才收下的,又不是索拿卡要,又不是公款,而是朋友个人的钱,加上又是两个人一对一的事,除了他知我知,谁也不知,出不了什么问题。案发被捕后,湖南省检察院领导找我谈话,我曾以是在拒绝不了的情况下才收下为理由,为自己开脱,但省检察院领导对我说:“哪怕你拒绝了三十次,最后你还是收下了。”我无言以对。

  几年来,身在监狱,每天面对铁门铁窗高墙电网,我从心灵深处忏悔,并从自己的惨痛教训中得到醒思:身为领导干部,在权力问题上把握不住自己,把握不好自己,碰壁摔跤,甚至落入陷阱,走上犯罪,是迟早的事。

  我的人生悲剧又一次向掌权者警示,领导干部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政治生命,特别是重权在握又撑“顺风船”的时候,决不能忘乎所以。慎用权力常自省,莫留遗憾恨终生,因为自由一旦失去将不会再拥有。

  马其伟的忏悔

  马其伟,湖南省交通厅原副厅长兼湖南省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马其伟的犯罪是从1995年开始的,这离他1999年退休,仅差4年。他利用职权及影响,使他的妹妹、女儿、女婿等三人插手公路工程建设的有关项目,3个亲属先后收受的不义之财竟有220万元之多,而他本人直接受贿达13万元和5000元港币,4人受贿总数已达230多万元之巨。2002年5月被判无期徒刑。

  人只有到了身陷囹圄以后,才会认真地去思考:我快退休了,又不缺钱花,干这些事为了什么?自己走到今天这一步纵然有一些客观原因,但关键还是自身主观方面的原因,是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的亲属想捞钱,必须有我这个“当官”的哥哥与父亲,否则又有谁会去为他们帮忙?他们的犯罪既有他们自身贪婪的一面,而最根本的是我的职权吸引了他们,是我的宽纵导致了他们犯罪。

  剖析自己犯罪的根源,我感到最根本的是不重视政治学习,放松了思想改造。由于自己不重视政治思想学习,在思想深处慢慢形成了把政治思想工作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形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软指标,只有生产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指标,我分管的重点公路建设工程上去了,工程质量好、进度快,才是过硬的成绩,因而工作一忙就挤掉学习。有时即使学习,在讲到党风不正,社会风气不良时,总是在别人身上寻表现,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所作所为与党风和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腐败现象联系起来,看不见自己身上存在的严重问题,以致变成了会上是冠冕堂皇的领导干部,会下是腐败分子。正是由于自己有这种错误的倾向,思想慢慢退步,拒腐防变的免疫力逐步降低,党性原则、党纪国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逐渐淡化,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也就感到习以为常了。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政治这根弦一旦松弛,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犯错误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另一个原因是我的错误的亲情观。在对待亲情问题上我忘记了自己入党时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庄严宣誓,临近退休时,为自己和家庭、家族的利益考虑得太多,当亲属中有利用我的职权和职务影响捞取钱财的苗头时,我没有用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态度去及时制止他们,用正确的观点去教育、引导他们如何对待理想、前途、幸福,没有用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亲属应该比别人有更高的要求去管束、鞭策他们,为他们指引一条做人的正确道路。相反,有的只是亲情至上、儿女情长。对亲属的要求,满足多于教育,以感情代替原则。家庭、家族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为亲属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自己,正是由于我这种错误的亲情观与亲属的贪婪相结合,导致我必然利用自己的职权和职务影响做出一件件违反党纪国法的事,害了一家人,也害了自己。

  周普华的忏悔

  周普华,长沙市烟草公司原党组成员、副经理,长沙神农大酒店原董事、中方总经理。从1995年至2000年,近六年中的过年过节、搬迁新居、生病住院、生日、小孩升学留学,累计收受礼金、红包等钱物折合人民币208000元,构成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在看守所,我觉得世界上一切都似乎已经凝固,不是度日如年,而是度分如年,度秒如年。想想自己17岁入伍,19岁入党,在部队服役26年,受党的教育36年,却在人生的长河中短短的六年里,由一个受人尊敬的上校军官和五星级酒店的老总,变成了阶下囚,实在可叹可悲。

  面对铁门铁窗,高墙电网,面对寒冷的空气和漆黑的夜晚,在极度寂寞和孤独中,我在狭窄的空间中来回走动,从这头走到那头,一走就是半天。动物园我们都去过,关在笼子中的老虎都是来回走着的,这正是我关在牢中的体验。

  到监狱服刑后,大门上写着三句话:“这是什么地方”——监狱;“你是什么人”——犯人;“你来这里干什么”——劳动改造。时刻在提醒你注意自己的犯人身份。按照监狱的统一规定,每个犯人都必须着囚服,即使是自己的衣服、裤子都必须缝上长长的一条黄色带子。作为一个旅游饭店的总经理,我以前是非常注意仪表和体面的,每天上班时,都是穿着笔挺的西服,系着漂亮的领带,而现在这一切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没有丝毫美感的囚服,那长长的黄色布条时刻在提醒自己是一名囚犯,抬头就可以看到的武警哨兵和高墙电网,它时刻在提醒自己身在何处。

  当我失去自由之后,曾无数次无情解剖自己。我本是一个具有30多年党龄,又担任过多年纪检领导职务的党员,本应懂纪懂法,为什么从受礼到受贿,从违纪到违法呢?

  一是经不住物欲的诱惑,抵制不住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我一开始并不是一个贪婪的人,多年的政治工作,也使我为人比较谨慎。省建某公司负责人就曾找过我,并说只要把工程承包给她们,她可以在广州买一套高级公寓外加50万元人民币给我,我拒绝了。随后一些大小包工头赠送的10多万元红包礼金,我也如数上交了局纪检组。但是我推不掉那些关系户两天一小请,三天一大请的吃饭、唱歌、洗桑拿等等活动。社会上一些人在我面前反复灌输的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权不用,过期作废”,“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等等。这些话,开始我觉得刺耳,后来听多了,再看看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也觉得真像那么一回事。思想的堤防冲垮了,各种违纪违法的行为就产生了。记得1995年底,有人在我搬家时一定要送我一台彩电和一套音响,我坚辞不要,可他们执意要送,最终我接受了,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接受这么贵重的礼物,也是我开始走向违纪违法的第一步。

  二是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把应该对社会尽到的一种责任,变为谋取私利的一种工具。刚查处我的问题时,由于不懂法,我的抵触情绪很大,错误地认为自己不就是在过年过节、生病住院、生日搬家、小孩升学留学时,收受了朋友们送来的礼金红包等钱物吗?是受礼不是受贿,是违纪不是违法,但是我彻底错了。

  1997年初,我因病住进了医院,有一天某单位驻长沙办事处主任和她表弟一块来看我,当时我正在输液打吊针,她们坐了一会,临走时放在我枕头下面一个红包,说“来看看你,不知道买点什么东西好,就送点钱你自己去买点营养品。”我当时说:“不要,这样不好,请你们拿走,你们给了我,我也要上交,可惜了。”那主任说:“怕什么,交什么,这是我自己的钱,又不是公家的钱,我自己的钱想给谁就给谁,谁也管不了。我与你现在又没有什么业务往来求你,今后也是你求我,你开酒店,我是客人,是上帝,你老总必须为我们服务好,几个朋友推什么推。”我也就没有再推辞,收下了这个红包。等输完液后,一数是二万元。

  就是这二万元的红包,以后就成了我判刑10年的导火索与依据,组织上以这二万元红包为依据,找我谈话。纪委和检察院的领导多次教育我说:“那么多人非亲非故,为什么他们给你送礼,而不给其他人送呢?不外乎因为你是领导,手中握有他们可能借用的权力。而国家工作人员,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共产党员,接受别人的礼金红包等钱物,就是职务犯罪,就是受贿。”是啊!如果我自己只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会给我送礼吗?别人给我送礼,可能是在向我行贿或变相行贿,以达到他们个人将来的一些目的,也就是社会上所说的先搞感情投资,待将来再获得回报。他们当时并不一定要同你进行什么权钱交易,要你为他们办什么事,但套住了,以后有什么要求,你恐怕就不好拒绝了。这种以送礼行贿的方法比那种赤裸裸的钱权交易更让人难以察觉,更让人难以防备。

  三是忘记了共产党员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盲目的攀比,在金钱物欲的诱惑下越陷越深。兼任神农大酒店董事、中方总经理后,我盲目地跟外方总经理的年收入相比,加上以后同外界接触多了,出国看得多了,自己思想上就有一种严重的不平衡。再加上经常为酒店有些应酬、有些事要摆摆平,一些开销又不能报销,慢慢就觉得自己这个总经理很窝囊,常常流露出一些不满情绪,觉得自己太吃亏了。所以当1999年初酒店娱乐部、康体部提出从他们员工奖金中每月给我1000元用于为他们部门应付各种检查、纠缠时,我心安理得地同意了,在未经组织同意批准的情况下,我接受了。一年下来就是2万多元。这以后,一些朋友送来红包礼金,我也就来者不拒了。

  刘其业的忏悔

  刘其业,湖南省水利厅原副厅长,在任湖南水利厅财务处长期间,擅自将公款借给他人炒股,收受价值5000元的法人股的股权证;为自己合伙开办的兰光实业公司借款59.5万元购买机器设备,其中挪用公款44.9万元;擅自将水利厅资金借出650万元,其中对借出的250万元负有直接责任,对借出的400万元负有领导责任,至今这两笔资金无法收回。日前,刘其业因犯受贿罪、挪用公款罪、玩忽职守罪,数罪并罚,被合并执行有期徒刑6年。

  1992~1993年,正是我工作得心应手,一帆风顺的时候,这样也就飘飘然起来了。为了显示自己工作中的开拓精神,我错误地把敢想敢说敢干、敢闯敢试敢冒,理解成不受党纪国法约束。把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对自己工作的放手,变成了不要领导,不报党组研究,擅自盲目瞎干。当时正值组织上将我列为三梯队,作为副厅级干部的培养对象,自己想干出点成绩来。在这种心态和错误思想的支配下,背着党组,擅自借出几百万元公款,至今无法收回,给国家和集体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在用人上讲义气,不讲原则,也促使我走向犯罪。过去我总认为是奉行一条“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待人、处事准则,对自己认为信得过、有能力、有经济头脑的人就大胆使用,放手让人家干。然而我的所谓“放手”、“不疑”却变成了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办事不讲原则,不讲财务制度,只讲一时义气,不考虑任何后果。用这种思想方法管理和领导一个处室,怎能不出乱子。

  作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学法、懂法、执法。说实在的,过去也不是完全没学过有关法纪的基本知识,厅党组每年都组织我们学习几次。当时,自己把对法纪的学习当作儿戏,似乎与我关系不大,自认为像我这样的人怎么会做出触犯法纪的事,因此对学习法纪知识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参加法纪知识的考试也是按照标准答案照抄了事,根本没有去认真思考。由于学习上的流于形式,应付了事,潜意识中甚至认为法纪不是针对我们这一层次的干部。主观上将自己置于党纪政纪、国家法律约束之外,就会以身试法,步入犯罪的泥潭。

  回想起我成长的每一步,无不倾注了组织、领导、同事和亲人们的心血,也倾注着他们对我的深切的厚望。然而我却毫不珍惜地把这一切打得粉碎。因为犯罪而不得不走进戒备森严的高墙深院,去开始漫长的服刑改造生活。一扇厚重的铁门,隔出了迥然相异的两个世界;一身灰色的囚服,分出了截然不同的你我。在高墙铁网之中,我虽然也能仰望蓝天白云,但我却没有自由之身,天天扳着指头数算余刑,这是多么酸楚无奈啊!

返回


扩展资料

品格——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

摘自《品格的力量》,〔英〕塞缪尔·斯迈尔斯著 刘曙光等译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马丁·路德

  品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力之一。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最高形式的体现,它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人的价值。

  每一种真正的美德,如勤劳、正直、自律、诚实,都自然而然地得到人类的崇敬。具备这些美德的人值得信赖、信任和效仿,这也是自然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弘扬了正气,他们的出现使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可爱。

  天才总是受人崇拜,但品格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前者是超群智力的硕果,而后者是高尚灵魂的结晶。但是,从长远来看,是灵魂主宰着人的生活。天才人物凭藉自己的智力赢得社会地位,而具有高尚品格的人靠自己的良知获得声誉。前者受人崇拜,而后者被人视为楷模,加以效仿。

  伟人往往是一些特殊人物,但伟人本身只不过是相比较而言。事实上,大多数人的生活圈子非常狭小,他们很少有机会出人头地,成为伟人。但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正直诚实、光明磊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他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切不可滥用误用。他应该充分体现人生的价值。哪怕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也可以做到真诚、公正、正直和忠厚。总而言之,他可以在上帝给他安排的岗位上做到尽心尽职。

  对大多数人来说,当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尽心尽责的时候,他最高尚的品格也就在这种持久的尽心尽责中表现出来了。他们或许没有金钱,没有财产,没有学问,没有权势,但是,他们依然拥有高尚的灵魂,拥有精神财富——诚实、正直、尽职尽责。无论是谁,只要他忠于职守,他就是在履行被创造出来的义务,也就是在锻造自己果敢的品格。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人尽管一无所有,但是,他们品格的荣耀同加冕的国王相比,可以说毫不逊色。

  文化知识与品格的纯洁或高尚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在《新约全书》中,我们总是不断地呼唤人的心灵和“我们的灵魂,”但是,我们却极少提到理性。“少量的好品行抵得上一大堆学问。”乔治·
赫伯特说。这并不是说要轻视知识和学问,而是说知识、学问应该和善行结合。有时候,我们发现知识、才能和最卑鄙的品行结合在一起——对地位高者趋炎附势、卑躬屈膝,对地位低者傲慢无礼、横行霸道。这样的人或许会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中成就显赫,然而,在诚实、正直、忠诚和责任感方面,他们却远远不如许多穷困潦倒、目不识丁的农民。

  财富与品格的高尚之间就更少必然的联系。相反地,财富往往是品德败坏和堕落的重要原因。财富与堕落、奢侈与邪恶,彼此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财富掌握在意志薄弱、缺乏自制、缺乏理性的人手中,就只会成为一种诱惑和一个陷阱。它很可能成为,对他自己,更经常地是对他人的无穷的灾难的根源。

  相反地,相对贫困的状态与最高尚的品格是毫不抵触的。一个人可以只拥有勤劳、节俭和正直的品格,但这丝毫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伯瑟斯的父亲给他提出的忠告,是极富哲理的:“他嘱托我要有男子汉的气概,虽然我不名一文;因为一个缺乏诚实正直心灵的人,是不值得人尊敬的。”

  马丁·路德死后,正像在他的遗嘱中所宣布的那样,他身后“没有留下一分钱,也没有任何财产之类的东西。”在这方面,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穷困潦倒,以致于他不得不通过镟制工艺、种植菜圃和制作钟表来换取面包等生活必需品。然而,正是在这样的亲手劳作中,他被塑成他那个国家的品格的楷模。在道德品质方面,他比所有的德国王公们要高尚得多,荣耀得多,因而也拥有更多的追随者。

  品格就是财富。品格是最宝贵的财富。它是人的良好意愿和人的尊严的财富。在这方面进行投资的人们——虽然不能在世俗的物质方面变得富有——但是,他们可以从赢得的尊敬和荣誉中得到回报。因此,在生活中区分良好的品质是必要的,这样,勤劳、美德和善行就应该是最高尚的品德,具备这些品德的人也就是一流的人。

  如果诚实是一个人惟一的财产,并且他知道和感觉到遵守这一原则是正确的,那么仅仅是诚实的意义在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使一个人保持正直,给他以力量和耐力,并且,它也是一个人精神充沛的主要动力。本杰明·鲁迪亚德曾经有一次说过:“没有谁必须要成为富人或成为伟人,也没有谁必须要成为一个聪明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必须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世界上才华横溢的人并不罕见,甚至连天才也为数不少。但是,才华出众的人就值得相信么?天才就值得信赖么?只有忠诚或诚实的人才值得信赖。这种品质比其他任何品质更能赢得尊重和尊敬,更能取信于人。忠诚是一切人性的优点的基础。它本身要通过行动体现出来。它就是正直——诚实的行为,通过一言一行展现出来。它意味着值得信赖,能让人确信它是可信的。当人们认为一个人是可信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忠诚的人。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说他知道某件事时,他确实知道这件事;当他说他将去做某件事时,他的确能做而且做了这件事。因此,值得信赖是赢得人类的普遍尊重和信任的通行证。

  尽管一个人优秀的品格的声誉增长很慢,但是,他的真实的品格是不能完全抹煞的。他们可能会被一些人曲解,被另一些人误解;在一段时间内,不幸和苦难可能会笼罩他们的生活,但是,通过耐心的等待和忍耐,他们最终会赢得他们本应该得到的尊重和信任。

  每一个民族和每一个个人一样,要维护自己的品格。在一个制度化的政府统治下——每一个阶级都或多或少地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力——民族的品格必然依赖于多数人的道德品质。决定个人品格的道德品质也决定着民族的品格。如果一个民族的品格不是心胸宽阔、忠贞、诚实、善良和勇敢,那么它就会被其他民族所轻视,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无足轻重。它们同样必须具备尊重别人、遵纪守法、自我节制和忠于职守的品格。如果一个民族没有比感官快乐、金钱和物欲更高尚的品性,那么它就只是一个可怜的生物群落。

  和个人一样,民族也要从她所属的那个优秀的种族的感情中获得支持和力量。民族是自身的伟大的继承者,她必须要使自己的荣耀永恒地保持下去。一个民族应该有值得回顾的辉煌的历史。它会使现在的生活稳定,提升和支持现在的生活,通过对过去先人的光辉业绩、经历的艰苦卓绝的磨炼和所取得的辉煌成果的回忆,来照亮和升华现在的生活。民族的生活和个人的生活一样,是一种极为可贵的经验财富,这种经验财富,如果得到巧妙的运用,就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相反,如果滥用或误用,就会导致空想、迷惑和失败。和人一样,民族也会在经受的磨炼中得到净化和变得坚强。使民族的品格得到发展的各种各样的磨炼,往往是民族发展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或许会深深地影响民族的品格,但是,对民族的品格影响最大的还是她经受的考验和磨难。

  哪一个民族缺少了品格的支撑,那么,就可以认定它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哪一个民族如果不再崇尚和奉行忠诚、诚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一旦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此热衷于对财富的追求、对感官快乐的追求和如此热衷于宗派活动,以至于荣誉、秩序、忠诚、美德和服从似乎都已成为了过去的东西,那么,在这种堕落的社会风气之中,就只有等到那些诚实的人——如果幸运的话,还会剩下一些这样的人——到处摸索并且让每个人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这个民族仅存的希望还只在于使失去的品格得以恢复,使每个个体的品格得到升华,只有这样,这个民族才能够得到拯救;而且,如果那些良好的品格无可挽回地损失了,那么,这个民族也就没有什么可值得拯救了。

返回


扩展资料

蔡元培的人格

  按:蔡元培是本世纪初卓越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影响深远,这一思想成为“五四运动”解放思潮主流。今天,谨以此文向“五四运动”80同年献礼。

  蔡元培从欧洲归国,不久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北大校长。所谓北京政府即北洋军阀政府,这个政府已经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它任命的蔡校长却将流芳千古。

  在中国现代的名人中,特别是如蔡元培这样的在学界、政界均有地位的名人中,没有一个人如蔡元培这样得到各党各派不同政治势力的赞许和称道。这几乎是一个奇迹。蔡元培固然是一位谦谦君子,温文尔雅,固然是有着菩萨心肠的忠厚长者,但这绝不意味着他在新旧思潮较量中,在政党斗争中没有倾向性,其实他在重大问题上是不会轻易妥协的。

  蔡元培,字鹤卿,号孓民,浙江绍兴人,1868年生。在清末科举中由举人而进士,做至翰林院编修。他1902年游历日本归来后,开始反对清廷的革命活动。1904年他被推为反清革命组织光复会会长,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上海分会主盟员(或称分会长),辛亥之役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1924年初蔡元培被选为国民党第一届候补监察委员,这是孙中山提名的,当时有人不同意把蔡元培入选中央。孙中山说:“蔡孓民先生在北方的任务很重大,北方的政治环境与南方大不相同,他对革命的贡献是一般人所不易了解的。本党此次改组,不提他参加中央亦不好;使他在中央的地位太显著,对于他的工作反为不便。他不会计较这些的。我希望他由欧洲回国后仍然到北京去工作。”当时孙中山及国民党主要在南方活动,北方则被北京政府控制着。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北京政府对支持学潮的陈独秀、蔡元培等十分不满,拟罢免蔡的北大校长之职,蔡闻知后主动辞职,悄然离京。

  1940年蔡元培病逝于香港,全中国不分政治派别,均表深切哀悼。国民政论发布褒扬令说,蔡元培“道德文章,夙负时望”,“推行主义,启导新规,士气昌明,万流景仰”。接着国民党各界在重庆举行公祭,蒋介石参加,下午又举行追悼大会。当时的《中央日报》、《大公报》等报刊发表数十箱悼念文章。前中共领袖陈独秀在悼念文章中写道:“一般他说来,蔡先生乃是一位无可不可的老好人;然有时有关大节的事或是他已下决心的事,都很倔强地坚持着,不能通融,虽然态度还很温和;这是他老先生令人佩服的第一点。自戊戌政变以来,蔡先生自己常常倾向于新的进步运动,然而他在任北大校长时,对于守旧的陈汉章、黄佩,甚至主张清帝复辟的辜鸿铭,参与洪宪运动的刘师培,都因他们学问可为人师而尊重学术思想自由的卓见,在习于专制好同恶异的东方人中实属罕有;这是他老先生更可令人佩服的第二点。”中共领袖毛泽东在唁电中写道:“孓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延安各界也举行追悼大会,报上也发表悼念文章。中共派廖承志,国民党派许崇智赴香港致祭。香港各界为蔡先生执绋者5000多人,后安葬在香港华人永远坟场。

  蔡元培为什么会受到万流景仰?陈独秀的悼念文章已经点出,其一,他一生追求进步革新的人格魅力;其二,他博大的胸襟,容纳百川,不拒细流。蔡元培一生追求革新进步之事不胜枚举。他1917年把陈独秀引人北大任文科学长,就是他整顿改革北大,提倡新思想的重要举措。陈独秀既没有在高等学府教过书,也没有教授博士头衔,如果科举的成绩也算一种文凭的话,他也只是个秀才而没有中举,在官场上一文不值。守旧派反对蔡校长的此项任命。他们说,陈先生只会作几篇策论式的时文,连在北大教书尚且不够格,何以能主持文科?蔡元培针锋相对说:“当代学者人格之美,莫如陈独秀,”十多年前陈独秀办《安徽俗话报》时的凌厉锐气和刻苦精神就令他感动不已,今天陈独秀办的《新青年》更令他佩服。确实,从本世纪初直至今天,哪一种杂志可以同《新青年》媲美呢?他对陈独秀的赞美是由衷的。十年后的1927年,他对陈独秀的人格学品照样赞许,他所以选择了蒋介石,大概以他认为当时的第一要务是消灭军阀,蒋介石及其国民党或有此能力,而陈独秀及中共尚无此能力。但他很快就看出蒋介石的独裁真面目,曾说“蒋介石是袁世凯第二,万不可信他”。他对蒋政权也采取了不合作主义,与宋庆龄等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参与营救廖承志、许德衍、胡也频、丁玲、潘梓年、李少石等活动。他为李季的《马克思》、沈嗣庄编的《社会主义新史》、《鲁迅全集》等书写序。当时国民党不许“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蔡的这些序文正是对蒋介石所谓“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挑战。他还为《新青年》重印本题词“新青年杂志为五四运动时代之急先锋”。为营救陈独秀、牛兰,1928年他向国民政府提出辞呈,辞去政治会议委员,大学院长、国民政府委员、代理司法部长本兼各职。此后国民党中央任命他为国民政府委员及监察院院长,他也坚辞不就。

  至于第二点,即他博大的胸怀,突出的表现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上,这也是本世纪对蔡元培常论不衰的美谈。他写道:“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学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即经济学——引者)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他还写道:“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学生时代的周恩来,曾听蔡元培的讲演,他笔录并以《蔡孓民先生讲演录(思想自由)》为题发表在南开《敬业》上,其中蔡元培说:“一已之学说,不得束缚他人;而他人之学说,亦不束缚自己。诚如是,则科学、社会等等,均将任吾人自由讨论矣。”仅蔡元培这三段话,足令一切文化专制主义者和学术霸权主义者自愧弗如了。在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中,曾经不准介绍研究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在蔡先生主持的学府绝不会发生这类咄咄怪事,学术思想史告诉我们,任何学说(当然是称得上学说者)。都对学术发展起过作用(正面的或负面的),用一句反动或唯心,是不能把它们打入十八 层地狱的。

  蔡元培不仅是这样说说,而是这样实践,他的兼容并包,不仅给旧派如辜鸿铭、刘师培、黄侃、陈汉章、崔适、马叙伦等人以自由,他更给新派以自由。梁漱溟在蔡元培逝世二周年时写道:“譬如蔡先生包容中,当时发生最大作用的人,第一要属陈独秀先生,次则胡适之先生。……胡先生额脑明爽,凡所发挥,人人易晓。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自不能不归功于他。然未若陈先生之精辟广悍,每发一论,辟易千人。实在只有他才能掀起思想界的大波澜。”蔡元培主持北大后,正是爱因斯但相对论学说新兴起,他就请中国第一个介绍相对论的夏元*(王+栗)作理科学长,震动了学术界和教育界,得到学生的热烈拥护。此外、李大钊,创逻辑学名的章士刊,地质学家李四光等等,都是他请进北大的。他还把既非旧派也非卜新派,年仅二十四岁的梁漱溟引人北大教席讲印度哲学。梁漱溟对孔子的看法与胡适不同,蔡元培就请他们各开一课,唱对台戏。当时北大学生曾做柏梁台体诗咏校内名人,咏陈独秀的一句是“毁孔子庙罢其祀”,咏黄侃的一句是“八部书外皆狗屁”。当时的北大真的是百花齐放。

  胡适是陈独秀推荐经蔡元培批准到北大任教的,蔡对胡有知遇之恩。蔡元培旅欧期间著有《石头记索隐》一书,191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胡适1921年写出《红楼梦考证》,其中很大篇幅就是对蔡著《石头记索隐》的批驳。胡适说,蔡先生“这部书到底还只是一种很牵强的附会”,从辩论的角度看,这话是非说不可的。而有些话如“很滑稽”了,“笨谜”了,“大笨伯”了,也可以不说。据《胡适的日记》,胡将《红楼梦考证》送给蔡,蔡回信说:“《考证》已读过,所考曹雪芹家世及高兰野轶事等,甚佩。然于索隐一派,慨以‘附会’二字抹煞之,弟尚未能赞同。弟以为此派之严谨者,必与先生所用之考证法并行不悖。稍缓当详写奉告。”胡在日记中写道:“此老也不能忘情于此,可见人各有所蔽,虽蔡先生也不能免。”后来蔡在《石头记索隐》第六版自序中对胡适的批驳提出商榷。胡适在日记中写道,“要推倒‘附会的红学’,还引了亚里士多德的话“我们就不得不爱真理过于爱朋友”,然后说“我把这个态度期望于一切人,尤其期望我所最敬爱的蔡先生”,一个青年教授,初露锋芒就向德高望重的校长挑战,且不说蔡先生的雅量,这样自由的学术风气能不令人向往吗?历史证明,正是胡适推倒了旧红学开创了新红学。

  蔡、胡经过这一次真刀真枪的学术交锋,彼此并未产生隔阂,翻阅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不久的近150万言的《胡适书信集》(三卷)中胡致蔡信,可知这以后蔡仍常以胡适为倚重,胡几次坚辞大学委员会委员、第一国语模范学校校董、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董事,蔡均坚留不允。胡也几次将学校有关事宜向蔡陈述请示,在朋友问尊称蔡为“孓丈”。在胡致蔡的这些信中,如他自己所说,或作披肝沥胆之言,或作狂妄之言,可见他对蔡的尊敬和信任。胡也是劝蔡辞掉代司法部长之一人。这期间他们的分歧也不少,涉及的事情也较复杂,不及叙说了。

(文·勒树鹏)

返回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