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二地理 -> 初二下学期 -> 第十一章 中国区域地理

第一节 北方地区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21:41:00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及差异

 

“黑土地”

“黄土地”

位置、范围

黑、吉、辽、内蒙古的东北部

京、津、冀、鲁、晋、陕、豫、甘、宁、苏、皖的全部或部分

自然条件

主要地形区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东北平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温度带

中温带和寒温带

暖温带

干湿地区

湿润和半湿润区

半湿润和半干旱区

最大河流

黑龙江

黄河

经济

主要工业基地                             

辽中南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

主要农作物

春小麦、大豆、甜菜

冬小麦、玉米、棉花

风俗习惯

冬季穿着厚重以御寒,多为羽绒服、棉衣等

以面食为主,黄土高原的居民以小米为主食

注意防寒、保暖,黄土高原多窑洞

过去多用骡马拉车,现代以铁路、公路为主

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的污染;农业上注意沼泽地的开发

1.节约农业用水
2.挖掘中、低产田的潜力
3.防止水土流失

 



扩展资料

大禹治水的故事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不断交流,各种能够论著异曲纷呈,关于河事的记载也逐渐曾加。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一书就是一本专门记述地理情况的书。该书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依托,按“九州”的地理区域,对中国的山脉、河川、疆界、贡赋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扩展资料

东北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东北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天然林区,包括森林、防护林、疏林、灌木林共3500多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46%。集中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其中天然林3100多万公顷,占90%,人工林占10%,森林总蓄积量为2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6%,是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的3倍。

  东北区树种在300种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有50多种,占总蓄积量的80%,除大兴安岭北部为以落叶松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外,其余均为以红松为代表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山地森林覆盖率一般在55%以上,活立木总蓄积量占全区总蓄积的98%以上。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耕地、草原、湿地面积广大,原生植被已残存无几。建国后营造了以防护林为主的人工林,但树种比较单一,以杨树为主,森林覆盖率一般在5%左右。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横亘东北边境,是条绿色的天然屏障,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据有关单位多年观测分析,大小兴安岭林区比松嫩平原农区降水量多17.8%,蒸发量少34%,相对湿度高6%,平均风速降低25%,径流深度相当于平原的3.2倍。本区的径流总量中,山区占绝大多数,源源不断的供应下游用水,森林发挥着绿色水库的作用。

  东北林区又是各种林副产品的生产基地和巨大的生物基因库,也是我国天然财富的宝库。但长期以来,该区林木超采现象十分严重,采育脱节,加上毁林开荒、滥砍乱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多种冲击,使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受到严重破坏。其主要表现是:

  (1)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新,森林资源逐年减少,林质下降。长期以来,林木生产超采成风,更新跟不上采伐,有林地面积逐年减少。由于开采较早和长期集中超采,已达到后继无林程度,其它如大兴安岭林区与其它地区也与此类似。同时,森林质量也在下降。尚未开发的原始林仅呈零星分布,几乎都是经过几次回头采伐或严重破坏后生长起来的次生林,径级小,材质差。由于针叶树生长约50年以上才能成林,所以红松等针叶林可采资源日趋枯竭

  (2)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松嫩平原西部,由于毁林大于造林,森林覆盖率过小,风沙灾害加重,促使草原“三化”发展。由于森林破坏,鸟兽生境改变与缩小。东北虎、梅花鹿已濒临灭绝,黑熊、野猪亦不多见,关东三宝的野山参已是罕见,珍贵的红松等树种残余不多。造成生态平衡失调,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针对森林资源破坏情况,恢复和发展东北森林资源的主要措施和途径是:

  (1)必须贯彻“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采造结合,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方针。林区不仅是木材生产基地,而且是重要的绿色屏障,具有多功能效益。要在保证生态条件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为国家提供商品木材。

  东北区人工林面积虽然比重不大,确实取得了成效,但是更新跟不上采伐,采育失调的现象仍较普遍。从长远看,营林是林业生产的根本。以营造人工林为主,积极发展速生林,迹地更新较好的应该以抚育人工林和天然林为主,天然次生林较多的林场应以提高林质和蓄积量为主,加快营林建设。在营林建设中,要注意促进珍贵树种红松的更新,木材的采伐应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采伐量不能超过生长量,对过伐林区应坚持只育不采,使其休养生息。

  (2)必须尽快地提高林区的综合经济效益,改变单一原木生产的局面。当前林区木材不能够就地加工,经济效益很低,生产单一。原木大量外运,既造成运输紧张,又不能综合利用。原木应加工成材或加工为胶合板、刨花板等进行综合利用,枝材利用虽多用于烧柴,但利用率仅占20%左右。采伐、造林、加工等“三种剩余物”基本上遗弃山上,林业资源浪费巨大。仅大兴安岭林区每年烧掉木材约200万立方米,其中可利用的良材约占60%,价值1亿多元。因此,提高原木加工的比重,进一步加强林副产品的加工,鼓励林区发展小煤窑,解决林区烧柴问题,才能减少林木的损失浪费。同时,应开展林参(抚松经验)、林药、林果间作,大搞以林为主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多种经营,尽可能让森林发挥多层次、多效益的作用。

  (3)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环境恶化是今后国土开发、环境整治的重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是:大兴安岭自然生态环境,长白山地与小兴安岭的原生与次生相结合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4)建立多源互补的农村能源结构。东北农村生活能源短缺,是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搞好农村能源建设,对促进森林、草原、农田三大生态系统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化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解决农村生活能源应建立多源互补的能源结构,最重要的途径是发展薪炭林,扩大生物能源。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小水电、小煤矿,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发电取暖,推广节柴灶等,逐步改变农村靠烧木材、秸秆、牧草的状况,以便促进林业、牧业的发展。



扩展资料

海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刻不容缓

  海河流域地处京冀重地,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该流域内用水量居全国之首,再加上采煤挖矿、修路建房、乱伐垦荒等人为活动缺少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使原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河水浑浊、林木减少、风沙加大,致使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严重失衡,直接威胁到首都北京的生态环境安全。

  水环境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根本,而海河流域所独具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加强其水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应着重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尽快制订并实施全流域水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方案。要在开源与节流、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城镇与乡村、政府投入与社会融资、优化配置与持续发展、行业管理与政策法规、科技开发与协调配套、合理布局与功能协调等方面,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全流域水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详尽的长远规划。要着眼于水资源优化配置,重点在改善和提高水生态环境上出新招,同时兼顾南水北调工程、水土流失治理、河道堤防加固、河道综合整治等多种领域,使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有个大的改观。

  二是加快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步伐。一方面要适当控制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矿产林木开采规模,强化执法监督,规范生产生活行为。对新建项目必须采取强制性措施,与水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同设计、同部署、同实施。另一方面要根据造林绿化、退耕还林、改善环境、涵养水源的指导思想,以改善生态基础条件为主,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依据水土流失类型区不同地质、水文条件,采取工程、生物和耕作三大措施,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达到涵养水源的目的。

  三是抓紧做好全流域河流治理治污净化工作。要加强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和河道排污口管理,从源头抓起,对污染排放实行总量控制。要采取先进的治污设备和净化技术,提高污水的处理率和水的重复利用率,建立有效的水生态环境循环保护体系,使流域内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还要加大水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全民水患意识,举全社会之力,共同珍爱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家园。



扩展资料

中国北方的民居与地理环境

  我国历时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内蒙民居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宁夏民居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陕北民居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

  山西与山东民居

  山西太行山区与山东胶东丘陵一带两地民居形式类似,单门独院,有门楼,两面坡屋顶。由于山高石料普遍,依照传统上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山西民居还多见砖雕等装饰。两地纬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异,故屋顶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势较高,东南面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挡海洋气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后者广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较多(>700毫米/年),为便于排水屋顶坡度较陡。



扩展资料

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及差异

 

“黑土地”

“黄土地”

位置、范围

黑、吉、辽、内蒙古的东北部

京、津、冀、鲁、晋、陕、豫、甘、宁、苏、皖的全部或部分

自然条件

主要地形区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东北平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温度带

中温带和寒温带

暖温带

干湿地区

湿润和半湿润区

半湿润和半干旱区

最大河流

黑龙江

黄河

经济

主要工业基地                             

辽中南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

主要农作物

春小麦、大豆、甜菜

冬小麦、玉米、棉花

风俗习惯

冬季穿着厚重以御寒,多为羽绒服、棉衣等

以面食为主,黄土高原的居民以小米为主食

注意防寒、保暖,黄土高原多窑洞

过去多用骡马拉车,现代以铁路、公路为主

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的污染;农业上注意沼泽地的开发

1.节约农业用水
2.挖掘中、低产田的潜力
3.防止水土流失

 



扩展资料

大禹治水的故事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不断交流,各种能够论著异曲纷呈,关于河事的记载也逐渐曾加。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一书就是一本专门记述地理情况的书。该书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依托,按“九州”的地理区域,对中国的山脉、河川、疆界、贡赋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扩展资料

东北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东北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天然林区,包括森林、防护林、疏林、灌木林共3500多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46%。集中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其中天然林3100多万公顷,占90%,人工林占10%,森林总蓄积量为2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6%,是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的3倍。

  东北区树种在300种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有50多种,占总蓄积量的80%,除大兴安岭北部为以落叶松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外,其余均为以红松为代表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山地森林覆盖率一般在55%以上,活立木总蓄积量占全区总蓄积的98%以上。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的耕地、草原、湿地面积广大,原生植被已残存无几。建国后营造了以防护林为主的人工林,但树种比较单一,以杨树为主,森林覆盖率一般在5%左右。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横亘东北边境,是条绿色的天然屏障,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据有关单位多年观测分析,大小兴安岭林区比松嫩平原农区降水量多17.8%,蒸发量少34%,相对湿度高6%,平均风速降低25%,径流深度相当于平原的3.2倍。本区的径流总量中,山区占绝大多数,源源不断的供应下游用水,森林发挥着绿色水库的作用。

  东北林区又是各种林副产品的生产基地和巨大的生物基因库,也是我国天然财富的宝库。但长期以来,该区林木超采现象十分严重,采育脱节,加上毁林开荒、滥砍乱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多种冲击,使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受到严重破坏。其主要表现是:

  (1)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新,森林资源逐年减少,林质下降。长期以来,林木生产超采成风,更新跟不上采伐,有林地面积逐年减少。由于开采较早和长期集中超采,已达到后继无林程度,其它如大兴安岭林区与其它地区也与此类似。同时,森林质量也在下降。尚未开发的原始林仅呈零星分布,几乎都是经过几次回头采伐或严重破坏后生长起来的次生林,径级小,材质差。由于针叶树生长约50年以上才能成林,所以红松等针叶林可采资源日趋枯竭

  (2)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松嫩平原西部,由于毁林大于造林,森林覆盖率过小,风沙灾害加重,促使草原“三化”发展。由于森林破坏,鸟兽生境改变与缩小。东北虎、梅花鹿已濒临灭绝,黑熊、野猪亦不多见,关东三宝的野山参已是罕见,珍贵的红松等树种残余不多。造成生态平衡失调,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针对森林资源破坏情况,恢复和发展东北森林资源的主要措施和途径是:

  (1)必须贯彻“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采造结合,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方针。林区不仅是木材生产基地,而且是重要的绿色屏障,具有多功能效益。要在保证生态条件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为国家提供商品木材。

  东北区人工林面积虽然比重不大,确实取得了成效,但是更新跟不上采伐,采育失调的现象仍较普遍。从长远看,营林是林业生产的根本。以营造人工林为主,积极发展速生林,迹地更新较好的应该以抚育人工林和天然林为主,天然次生林较多的林场应以提高林质和蓄积量为主,加快营林建设。在营林建设中,要注意促进珍贵树种红松的更新,木材的采伐应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采伐量不能超过生长量,对过伐林区应坚持只育不采,使其休养生息。

  (2)必须尽快地提高林区的综合经济效益,改变单一原木生产的局面。当前林区木材不能够就地加工,经济效益很低,生产单一。原木大量外运,既造成运输紧张,又不能综合利用。原木应加工成材或加工为胶合板、刨花板等进行综合利用,枝材利用虽多用于烧柴,但利用率仅占20%左右。采伐、造林、加工等“三种剩余物”基本上遗弃山上,林业资源浪费巨大。仅大兴安岭林区每年烧掉木材约200万立方米,其中可利用的良材约占60%,价值1亿多元。因此,提高原木加工的比重,进一步加强林副产品的加工,鼓励林区发展小煤窑,解决林区烧柴问题,才能减少林木的损失浪费。同时,应开展林参(抚松经验)、林药、林果间作,大搞以林为主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多种经营,尽可能让森林发挥多层次、多效益的作用。

  (3)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环境恶化是今后国土开发、环境整治的重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是:大兴安岭自然生态环境,长白山地与小兴安岭的原生与次生相结合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4)建立多源互补的农村能源结构。东北农村生活能源短缺,是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搞好农村能源建设,对促进森林、草原、农田三大生态系统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化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解决农村生活能源应建立多源互补的能源结构,最重要的途径是发展薪炭林,扩大生物能源。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小水电、小煤矿,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发电取暖,推广节柴灶等,逐步改变农村靠烧木材、秸秆、牧草的状况,以便促进林业、牧业的发展。



扩展资料

海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刻不容缓

  海河流域地处京冀重地,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该流域内用水量居全国之首,再加上采煤挖矿、修路建房、乱伐垦荒等人为活动缺少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使原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河水浑浊、林木减少、风沙加大,致使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严重失衡,直接威胁到首都北京的生态环境安全。

  水环境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根本,而海河流域所独具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加强其水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应着重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尽快制订并实施全流域水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方案。要在开源与节流、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城镇与乡村、政府投入与社会融资、优化配置与持续发展、行业管理与政策法规、科技开发与协调配套、合理布局与功能协调等方面,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全流域水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详尽的长远规划。要着眼于水资源优化配置,重点在改善和提高水生态环境上出新招,同时兼顾南水北调工程、水土流失治理、河道堤防加固、河道综合整治等多种领域,使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有个大的改观。

  二是加快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步伐。一方面要适当控制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矿产林木开采规模,强化执法监督,规范生产生活行为。对新建项目必须采取强制性措施,与水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同设计、同部署、同实施。另一方面要根据造林绿化、退耕还林、改善环境、涵养水源的指导思想,以改善生态基础条件为主,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依据水土流失类型区不同地质、水文条件,采取工程、生物和耕作三大措施,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达到涵养水源的目的。

  三是抓紧做好全流域河流治理治污净化工作。要加强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和河道排污口管理,从源头抓起,对污染排放实行总量控制。要采取先进的治污设备和净化技术,提高污水的处理率和水的重复利用率,建立有效的水生态环境循环保护体系,使流域内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还要加大水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全民水患意识,举全社会之力,共同珍爱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家园。



扩展资料

中国北方的民居与地理环境

  我国历时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内蒙民居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宁夏民居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陕北民居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

  山西与山东民居

  山西太行山区与山东胶东丘陵一带两地民居形式类似,单门独院,有门楼,两面坡屋顶。由于山高石料普遍,依照传统上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原则,故砖石住宅较多。山西民居还多见砖雕等装饰。两地纬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异,故屋顶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势较高,东南面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挡海洋气流,降水不多(<700毫米/年);后者广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较多(>700毫米/年),为便于排水屋顶坡度较陡。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