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二地理 -> 初二下学期 -> 第十章 中国的商业和旅游业

第二节 中国的旅游业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21:41:00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北京故宫风光揽胜

北京故宫

  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她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故宫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故宫的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环绕;接着是周长3公里的城墙,墙高近10米,底宽8.62米。城墙上开有4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北京故宫: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故宫“三大殿”之首,建立在五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着雕龙石柱。这是宫殿群中最大的建筑。殿高36米,宽63米,面积为2380平方米。大殿正中两米高的台子上是金漆雕龙宝座,宝座背后是高雅的屏风,还有沥粉金漆的龙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富丽堂皇。明清两代皇帝即位、诞辰以及春节、冬至等庆典,均在此举行。

  北京故宫:中和殿

中和殿

  中和殿在太和殿后,是故宫“三大殿”之一。该殿是一座单檐攒尖顶的方形殿。每边21米,各三间,走廊列柱20根,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皇帝有事去太和殿先在此小憩,接受内阁、礼部及侍卫等的朝拜,每逢各种大礼的前一天,皇帝也在此阅览奏章和祝辞。

  北京故宫:保和殿

保和殿

  保和殿位于中和殿之后,是故宫“三大殿”之一。清朝每年除夕和元宵,皇帝在此宴请王公贵族和文武大臣,到乾隆年间,把三年一次的殿试由太和殿移至这里举行。保和殿东西两侧的庑房现改为历代艺术陈列馆,陈列有从原始社会到清代约六千年的中华艺术瑰宝。

  北京故宫:乾清宫

乾清宫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殿中设宝座,上有“正大光明”匾,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寝宫及平日处理政事的地方,雍正以后搬出。每年元旦、灯节、端午、中秋、冬至、万寿等节,按例在此举行家族宴,另外皇帝死后灵柩停在此殿。

  北京故宫:交泰殿

交泰殿

  交泰殿在乾清宫后,是明清时为皇后举办寿庆的地方。殿内存玉玺25块;西侧陈设乾隆年间造的自鸣钟;东侧为铜壶滴漏,清世祖顺治禁止内官干预政事的铁牌也立于此殿。

  北京故宫:坤宁宫

坤宁宫

  坤宁宫在明朝时是皇后的寝宫,又叫中宫,顺治年间仿照沈阳清宁宫重建,同时将西暖阁改为祭神的场所,经常在此举行朝祭、夕祭、春秋大祭等;东暖阁则作为皇帝新婚的洞房,清朝的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帝都在此举行过大婚。

  北京故宫:御花园

御花园

  御花园原名宫后苑,今俗称御花园,占地一万一千多平方米,有建筑二十余处。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殿东北的堆秀山,为太湖石叠砌而成,上筑御景亭,每年重阳节帝后在此登高。



扩展资料

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旅游业道德出现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很看重旅游地的非经济价值;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则往往更看重旅游地的经济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忽视了旅游对风景区产生的负面影响。

  尽管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同时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为我国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和相当程度的自然生态支持;但我国旅游业所面临的实际环境问题却不容乐观。在一些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影响甚至限制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旅游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旅游业的兴旺,使旅游接待地的流却人口增加。旅游交通的频繁`和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的增大,致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许多穿城而过的河流已遭严重污染,水色发黄甚至发黑。另外,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也加重了当地基础设施的负担。水、电、交通等的供应因需求量急增而显不足。

  (二)旅游者环保意识差,加重了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因素,在旅游景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旅游者触摸攀爬名胜古迹,在部分古迹上乱刻乱画的现象也不时发生,所有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一些穿着入时的旅游者随手丢垃圾的不良行为,也致使风景区的美观大打折扣。更有少数旅游者,竟在旅游区狞猎、采集、露营、野炊,这既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又可能造成物种稀少,甚至灭绝,使旅游区的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三)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旅游景点“超负荷”工作屡见不鲜。现阶段我国旅游企业和景区管理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管理人员交叉混编的情况,这使得上层管理者处境尴尬。一方面,作为公司领导,他们要对企业负责,争取尽可能盈利;另一方面,作为政府专职机关的行政领导,他们又必须综合考虑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不愿做有损景区资源的事,严格地说,他们是在良心的制约下做工作,没有完善的法规制约下的企业化经营,很容易将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推向难以承受的风险之中。

  绝大多数的风景区在五一、国庆等旅游高峰期,均不同程度地“超负荷”工作。景区游人接肩比踵,空气污浊,旅游质量大受影响。我国古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因游客量过多,空气中HO和CO的含量持高不下,许多精美佛雕的颜色已发生变化,内在物理,化学结构也受到影响。还有许多奇山异洞、秀水珍木,也因过多地被人类光顾而面目“狰狞”。

  (四)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已被砍伐1/2,致使云南的大象、老虎不是向缅甸逃跑,就是窜出自然保护区,毁坏庄稼、伤害人畜。坐落在湖南、湖北交界处的著名四大湖泊,目前仅剩下长湖和洪湖。1951年湖泊面积还有217.44万亩的洪湖市,到1987年只剩下70.29万亩;但是,目前仍有很多国内外房地产、旅游开发商加速挤占洪湖水面。还有一些地区,为了追求近期经济发展,在风景名胜区迅速扩建高档宾馆、饭店、疗养所、“培训中心”,以及索道、滑道、城市娱乐设施等,造成了一些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工、商业,破坏了旅游资源,这实质上危害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治理。针对目前我国旅游城市存在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多元性,建议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方法:

  1、对于空气污染,主要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料源的方法。由机动车辆尾气所造成的污染,可采用安装净化装置的措施。位于上风向的污染企业一定要责令搬迁或关闭。

  2、对于噪音污染,主要采取时空上调配和限制的方法。时间上,在人们午休和夜休期音,建筑施工及其它噪音较大的工作应尽量停止;空间上,城市功能分区应明确化,噪音分贝量大的交通站、娱乐区应与行政办工、文化区,居民区分开,使噪音分贝量降低到国家规定的各种功能区标准。

  3、市中水体污染大多为河流污染,因其流动性,污染的治理重点仍然是放到污染源的控制上。湖泊的治理应坚持“谁污染谁出钱治理”的原则,并立出相应的法规条例,将现在污染的治理落到实处,并限制新的污染出现。

  4、对于垃圾污染,更多的是采取宣传和强制的管理措施。

  (二)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我们应该树立起环境质量意识,认识到环境质量的优劣是关系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大事;并且要树立环境首先意识,为全人类及其后代保护好环境,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另外还要树立环境公德意识,不为满足个人私利,不为局部或眼前利益而损害他人或全局的利益,让人类贴进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完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应尽快改变旅游企业中政企不分的现状,取消旅游企业与景区管理部门之间的人事交叉,公司主管与政府官员应各司其职。另外,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规范旅游企业经营和景区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我国旅游资源的管理真正走上规范化、理性化的道路。

  针对个别时期,个别景区游客量过多的状况,景区主管部门应注意适当限制售票量;同时,开发增设新的景点、卖点(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以分散游客量,使旅游资源在其所能承受的限度内接待参观游客。

  (四)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资源开发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从的广泛参与和合作,因此,国家应建立全国性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相应的管理法规,以指导和协调旅游旅游资源开发,约束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把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外部不经济效应减小到最低限度。同时,政府还应积极组织培养环境资源市场,更多地采取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税、押金制度、排污交易制度等经济手段,通过客观财政和金融措施对那些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有利于资源活动的或是那些能够产生正的外部性活动者提供支持,包括各种优惠贷款、赠款、补贴以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基金等形式,使旅游环境问题解决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之中。

  总之,旅游业已不再是人们所说的“无烟工业”,它也同样会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无论从生态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方面考虑,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应该从现在做起促进环境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扩展资料

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0年比1980年,入境旅游人数,由570万人次增加到8344.4万人次,增长12.7倍,年均增长13.7%;旅游外汇收入,由6.2亿美元增加到162.3亿美元,增长25.2倍,年均增长30.3%。我国旅游业在世界的地位由一个不起眼的弱国,已跻身于世界旅游大国。国内旅游,从有统计的1994年算起,旅游人数,由5.24亿人次增加到7.44亿人次,年均增长6.6%;旅游收入由1023.5亿元增加到3175.5亿元,年均增长20.8%。这也是世界少有的。

  进入新世纪起,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我国的旅游业将会迎来一个新的更快的发展时期。这一看法是来自以下的认识和分析:

  首先,旅游需求的来势迅猛,而且持续永注。从境外来华旅游需求的形势看,有许多迅猛增长的新因素:

  1、我国获得2008年主办奥运会的权力,因奥运的吸引和工作而来华旅游的人数将会年年增多;

  2、我国加入WTO在即,来华的投资和商务活动将急剧增加,因而来华旅游的人数持续猛增;

  3、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交往不断增多,在我国召开的国际性和区域性的各种会议、访问、洽谈、协商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而且规格增高,规模增大,因而吸引和带动的来华旅游的人数将迅速增多;

  4、随着李登辉路线破产和"台独"日失民心,海峡两岸统一势不可挡,台湾到大陆投资、经商、访问、探亲、访友等各种活动而带动的旅游必将大幅度快速增长;

  5、香港和澳门回归后,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更为密切,其到内地旅游的人数必将随之大增;

  6、同不少国家政治动荡、社会动乱、绑架丛生、劫持人质、经济衰退比较,我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友好各国,经济独秀,吸引和凝聚各国来华旅游的人数更将越来越多。
这些因素都是过去没有或少有的。它将大大促进和要求我国旅游业有更快的发展。同时,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的条件更加完备。

  我国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极其丰富,早已闻名于世。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开发和发展,更加丰富和完善,不仅旅游景观更加壮丽辉煌,而且修复和开发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新景观。可以充分满足国内外更多的新老游客的需要。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旅游业的接待条件已有很大提高。无论是交通设施和宾馆饭店,或是旅游接待和中转机构,还是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而且蕴藏着很大潜力,都能基本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工作实践,我们已积累了接待日益增多的游客的经验。不仅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为旅游业发展献身的人才,而且摸索、创造和积累了适应加快旅游发展和搞好管理的经验。

  更主要的是,我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是世界各国旅游最安全,最能满足旅游需求,实现旅游休闲的最好去处。

  这些,用经济学的语言讲,就是旅游供给的条件非常好,完全能满足日益增多的旅游需求。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休假制度的完善和旅游工作的加强,估计今后会较多地超过这个速度,特别是人均花费在旅游方面的消费将会有一个大增长。可以预言,旅游业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点。



扩展资料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在国际上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在我国,从1949年11月第一家旅行社诞生起,新中国旅游业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在50年代初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近30年间,我国旅游工作一直属于民间友好往来的范畴,对宣传中国的建设成就、加强国际友好往来,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由于当时的旅游接待主要是从扩大政治影响考虑,旅游设施总体规模很小,结构单一,旅游业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1978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仅为180.9万人次,其中外国人23万人次;旅游创汇2.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41位。

  1978年以后,中国旅游业得改革开放之先,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邓小平同志对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关于加强旅游宣传促销、重视环境保护以及搞好配套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和管理、改革分配制度、提高服务质量、旅游商品开发等旅游经济思想成为新时期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指南。

  经过20年来的发展,我国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同时也是具有明显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

  2002年,我国入境旅游接待达到9791万人次(外国人1343.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71%),旅游创汇203.9亿美元,世界排名分别跃升至第6位和第7位;国内旅游人数8.78亿人次,旅游收入3878亿元人民币;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达556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43%,相当于占GDP的5%,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大大提高。同时,旅游业成为安置社会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渠道。2000年,旅游从业人数达1000万人;旅游业还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脱贫致富,直接受益人口多达600多万人;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交通、建筑、通讯等相关产业及配套环境的建设也得到了发展。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国情、行之有效、符合旅游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经验。主要经验有:根据国际国内旅游市场融合互促的趋势,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指导思想;坚持把旅游业当作经济产业来办,多方面探索旅游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在市场作用基础之上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根据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需求和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规划和策划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设施配套建设,积极实行“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资一起上”的方针;根据旅游市场促销需要一定提前量、一定规模和声势的客观规律,狠抓市场促销的超前性和实效性;积极拓展国际间的旅游合作与交往,开辟国际旅游工作的新局面;综合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行业管理,使行业管理的力度和科学性有一定提高。

  世纪之交,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许多机遇。一是旅游业被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为我国旅游业跨世纪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各级地方政府普遍重视旅游业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优势的作用,积极出台了一批支持鼓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三是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进一步深化,参与创建活动的城市数量接近城市总量的五分之一,将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综合环境。即将到来的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澳门回归祖国以及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等重大活动,也为我国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全行业将牢牢抓住机遇,兴市造市,开展各种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向世界展示我国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国家形象。



扩展资料

生态旅游

  生态特色旅游,亦可称作生物特色旅游,即以生物景观作为旅游对象的特色旅游。生态特色旅游,又可细分为植物景观特色旅游与动物景观特色旅游两大项。

  生态旅游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 应受到损害。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十七年后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

   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西方发达国家首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的生态旅游对象从人文景观和城市风光转为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较为原始的大自然,这些自然景物在其国内定位为自然生态系统优良的国家公园、在国外定位为以原始森林为主的优良生态系统,这就使不少发展中国家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野生动物园成为生态旅游热点区域。

  根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估计,1988年,发展中国家旅游收入为5500亿美元,其中生态旅游为120亿。在哥斯达黎加,每年接待的国际游客中,几乎半数以上是去欣赏热带雨林的生态旅游者。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4年去非洲的国际旅游者为185773万人次,其中生态旅游者占相当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周末和节假日到大自然去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

  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极为重视保护旅游对象。在生态旅游开发中,避免大兴土木等有损自然景观的做法,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旅游接待设施小巧,掩影在树丛中,住宿多为帐篷露营,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旅游对象的影响降至最低。在生态旅游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等保护环境的响亮口号,并在生态旅游目的地设置一些解释大自然奥秘和保护与人类攸息相关的大自然标牌体系及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在愉快中增强环境意识,使生态旅游区成为提高人们环境意识的天然大课堂。

  过去,西方旅游者喜欢到热带海滨去休闲度假,热带海滨特有的温暖的阳光(Sun)、碧蓝的大海(sea)和舒适的沙滩(Sand),使居住于污染严重、竞争激烈的西方发达国家游客的身心得到平静,“三S”作为最具吸引力旅游目的地成为西方人所向往的地方。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展,游客环境意识的增加,西方游客的旅游热点从“三S”转“三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olgia)”情结,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进入“天堂(Nirvana)”最高精神境界。从“三S”到“三N”标志着人类从身体享乐为主的旅游追求转变为以精神追求为主的生态旅游追求。



扩展资料

北京故宫风光揽胜

北京故宫

  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她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故宫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故宫的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环绕;接着是周长3公里的城墙,墙高近10米,底宽8.62米。城墙上开有4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北京故宫: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故宫“三大殿”之首,建立在五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着雕龙石柱。这是宫殿群中最大的建筑。殿高36米,宽63米,面积为2380平方米。大殿正中两米高的台子上是金漆雕龙宝座,宝座背后是高雅的屏风,还有沥粉金漆的龙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富丽堂皇。明清两代皇帝即位、诞辰以及春节、冬至等庆典,均在此举行。

  北京故宫:中和殿

中和殿

  中和殿在太和殿后,是故宫“三大殿”之一。该殿是一座单檐攒尖顶的方形殿。每边21米,各三间,走廊列柱20根,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皇帝有事去太和殿先在此小憩,接受内阁、礼部及侍卫等的朝拜,每逢各种大礼的前一天,皇帝也在此阅览奏章和祝辞。

  北京故宫:保和殿

保和殿

  保和殿位于中和殿之后,是故宫“三大殿”之一。清朝每年除夕和元宵,皇帝在此宴请王公贵族和文武大臣,到乾隆年间,把三年一次的殿试由太和殿移至这里举行。保和殿东西两侧的庑房现改为历代艺术陈列馆,陈列有从原始社会到清代约六千年的中华艺术瑰宝。

  北京故宫:乾清宫

乾清宫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殿中设宝座,上有“正大光明”匾,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寝宫及平日处理政事的地方,雍正以后搬出。每年元旦、灯节、端午、中秋、冬至、万寿等节,按例在此举行家族宴,另外皇帝死后灵柩停在此殿。

  北京故宫:交泰殿

交泰殿

  交泰殿在乾清宫后,是明清时为皇后举办寿庆的地方。殿内存玉玺25块;西侧陈设乾隆年间造的自鸣钟;东侧为铜壶滴漏,清世祖顺治禁止内官干预政事的铁牌也立于此殿。

  北京故宫:坤宁宫

坤宁宫

  坤宁宫在明朝时是皇后的寝宫,又叫中宫,顺治年间仿照沈阳清宁宫重建,同时将西暖阁改为祭神的场所,经常在此举行朝祭、夕祭、春秋大祭等;东暖阁则作为皇帝新婚的洞房,清朝的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帝都在此举行过大婚。

  北京故宫:御花园

御花园

  御花园原名宫后苑,今俗称御花园,占地一万一千多平方米,有建筑二十余处。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殿东北的堆秀山,为太湖石叠砌而成,上筑御景亭,每年重阳节帝后在此登高。



扩展资料

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旅游业道德出现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很看重旅游地的非经济价值;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则往往更看重旅游地的经济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忽视了旅游对风景区产生的负面影响。

  尽管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同时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为我国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和相当程度的自然生态支持;但我国旅游业所面临的实际环境问题却不容乐观。在一些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影响甚至限制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旅游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旅游业的兴旺,使旅游接待地的流却人口增加。旅游交通的频繁`和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的增大,致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许多穿城而过的河流已遭严重污染,水色发黄甚至发黑。另外,旅游接待地人满为患的状况,也加重了当地基础设施的负担。水、电、交通等的供应因需求量急增而显不足。

  (二)旅游者环保意识差,加重了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因素,在旅游景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旅游者触摸攀爬名胜古迹,在部分古迹上乱刻乱画的现象也不时发生,所有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一些穿着入时的旅游者随手丢垃圾的不良行为,也致使风景区的美观大打折扣。更有少数旅游者,竟在旅游区狞猎、采集、露营、野炊,这既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又可能造成物种稀少,甚至灭绝,使旅游区的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三)旅游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旅游景点“超负荷”工作屡见不鲜。现阶段我国旅游企业和景区管理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管理人员交叉混编的情况,这使得上层管理者处境尴尬。一方面,作为公司领导,他们要对企业负责,争取尽可能盈利;另一方面,作为政府专职机关的行政领导,他们又必须综合考虑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不愿做有损景区资源的事,严格地说,他们是在良心的制约下做工作,没有完善的法规制约下的企业化经营,很容易将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推向难以承受的风险之中。

  绝大多数的风景区在五一、国庆等旅游高峰期,均不同程度地“超负荷”工作。景区游人接肩比踵,空气污浊,旅游质量大受影响。我国古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因游客量过多,空气中HO和CO的含量持高不下,许多精美佛雕的颜色已发生变化,内在物理,化学结构也受到影响。还有许多奇山异洞、秀水珍木,也因过多地被人类光顾而面目“狰狞”。

  (四)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已被砍伐1/2,致使云南的大象、老虎不是向缅甸逃跑,就是窜出自然保护区,毁坏庄稼、伤害人畜。坐落在湖南、湖北交界处的著名四大湖泊,目前仅剩下长湖和洪湖。1951年湖泊面积还有217.44万亩的洪湖市,到1987年只剩下70.29万亩;但是,目前仍有很多国内外房地产、旅游开发商加速挤占洪湖水面。还有一些地区,为了追求近期经济发展,在风景名胜区迅速扩建高档宾馆、饭店、疗养所、“培训中心”,以及索道、滑道、城市娱乐设施等,造成了一些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工、商业,破坏了旅游资源,这实质上危害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治理。针对目前我国旅游城市存在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多元性,建议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方法:

  1、对于空气污染,主要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料源的方法。由机动车辆尾气所造成的污染,可采用安装净化装置的措施。位于上风向的污染企业一定要责令搬迁或关闭。

  2、对于噪音污染,主要采取时空上调配和限制的方法。时间上,在人们午休和夜休期音,建筑施工及其它噪音较大的工作应尽量停止;空间上,城市功能分区应明确化,噪音分贝量大的交通站、娱乐区应与行政办工、文化区,居民区分开,使噪音分贝量降低到国家规定的各种功能区标准。

  3、市中水体污染大多为河流污染,因其流动性,污染的治理重点仍然是放到污染源的控制上。湖泊的治理应坚持“谁污染谁出钱治理”的原则,并立出相应的法规条例,将现在污染的治理落到实处,并限制新的污染出现。

  4、对于垃圾污染,更多的是采取宣传和强制的管理措施。

  (二)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我们应该树立起环境质量意识,认识到环境质量的优劣是关系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大事;并且要树立环境首先意识,为全人类及其后代保护好环境,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另外还要树立环境公德意识,不为满足个人私利,不为局部或眼前利益而损害他人或全局的利益,让人类贴进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完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应尽快改变旅游企业中政企不分的现状,取消旅游企业与景区管理部门之间的人事交叉,公司主管与政府官员应各司其职。另外,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规范旅游企业经营和景区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我国旅游资源的管理真正走上规范化、理性化的道路。

  针对个别时期,个别景区游客量过多的状况,景区主管部门应注意适当限制售票量;同时,开发增设新的景点、卖点(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以分散游客量,使旅游资源在其所能承受的限度内接待参观游客。

  (四)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资源开发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从的广泛参与和合作,因此,国家应建立全国性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相应的管理法规,以指导和协调旅游旅游资源开发,约束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把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外部不经济效应减小到最低限度。同时,政府还应积极组织培养环境资源市场,更多地采取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税、押金制度、排污交易制度等经济手段,通过客观财政和金融措施对那些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有利于资源活动的或是那些能够产生正的外部性活动者提供支持,包括各种优惠贷款、赠款、补贴以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基金等形式,使旅游环境问题解决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之中。

  总之,旅游业已不再是人们所说的“无烟工业”,它也同样会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无论从生态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方面考虑,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应该从现在做起促进环境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扩展资料

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0年比1980年,入境旅游人数,由570万人次增加到8344.4万人次,增长12.7倍,年均增长13.7%;旅游外汇收入,由6.2亿美元增加到162.3亿美元,增长25.2倍,年均增长30.3%。我国旅游业在世界的地位由一个不起眼的弱国,已跻身于世界旅游大国。国内旅游,从有统计的1994年算起,旅游人数,由5.24亿人次增加到7.44亿人次,年均增长6.6%;旅游收入由1023.5亿元增加到3175.5亿元,年均增长20.8%。这也是世界少有的。

  进入新世纪起,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我国的旅游业将会迎来一个新的更快的发展时期。这一看法是来自以下的认识和分析:

  首先,旅游需求的来势迅猛,而且持续永注。从境外来华旅游需求的形势看,有许多迅猛增长的新因素:

  1、我国获得2008年主办奥运会的权力,因奥运的吸引和工作而来华旅游的人数将会年年增多;

  2、我国加入WTO在即,来华的投资和商务活动将急剧增加,因而来华旅游的人数持续猛增;

  3、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交往不断增多,在我国召开的国际性和区域性的各种会议、访问、洽谈、协商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而且规格增高,规模增大,因而吸引和带动的来华旅游的人数将迅速增多;

  4、随着李登辉路线破产和"台独"日失民心,海峡两岸统一势不可挡,台湾到大陆投资、经商、访问、探亲、访友等各种活动而带动的旅游必将大幅度快速增长;

  5、香港和澳门回归后,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更为密切,其到内地旅游的人数必将随之大增;

  6、同不少国家政治动荡、社会动乱、绑架丛生、劫持人质、经济衰退比较,我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友好各国,经济独秀,吸引和凝聚各国来华旅游的人数更将越来越多。
这些因素都是过去没有或少有的。它将大大促进和要求我国旅游业有更快的发展。同时,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的条件更加完备。

  我国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极其丰富,早已闻名于世。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开发和发展,更加丰富和完善,不仅旅游景观更加壮丽辉煌,而且修复和开发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新景观。可以充分满足国内外更多的新老游客的需要。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旅游业的接待条件已有很大提高。无论是交通设施和宾馆饭店,或是旅游接待和中转机构,还是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而且蕴藏着很大潜力,都能基本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工作实践,我们已积累了接待日益增多的游客的经验。不仅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为旅游业发展献身的人才,而且摸索、创造和积累了适应加快旅游发展和搞好管理的经验。

  更主要的是,我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是世界各国旅游最安全,最能满足旅游需求,实现旅游休闲的最好去处。

  这些,用经济学的语言讲,就是旅游供给的条件非常好,完全能满足日益增多的旅游需求。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休假制度的完善和旅游工作的加强,估计今后会较多地超过这个速度,特别是人均花费在旅游方面的消费将会有一个大增长。可以预言,旅游业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点。



扩展资料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在国际上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在我国,从1949年11月第一家旅行社诞生起,新中国旅游业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在50年代初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近30年间,我国旅游工作一直属于民间友好往来的范畴,对宣传中国的建设成就、加强国际友好往来,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由于当时的旅游接待主要是从扩大政治影响考虑,旅游设施总体规模很小,结构单一,旅游业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1978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仅为180.9万人次,其中外国人23万人次;旅游创汇2.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41位。

  1978年以后,中国旅游业得改革开放之先,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邓小平同志对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关于加强旅游宣传促销、重视环境保护以及搞好配套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和管理、改革分配制度、提高服务质量、旅游商品开发等旅游经济思想成为新时期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指南。

  经过20年来的发展,我国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同时也是具有明显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

  2002年,我国入境旅游接待达到9791万人次(外国人1343.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71%),旅游创汇203.9亿美元,世界排名分别跃升至第6位和第7位;国内旅游人数8.78亿人次,旅游收入3878亿元人民币;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达556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43%,相当于占GDP的5%,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大大提高。同时,旅游业成为安置社会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渠道。2000年,旅游从业人数达1000万人;旅游业还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脱贫致富,直接受益人口多达600多万人;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交通、建筑、通讯等相关产业及配套环境的建设也得到了发展。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国情、行之有效、符合旅游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经验。主要经验有:根据国际国内旅游市场融合互促的趋势,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指导思想;坚持把旅游业当作经济产业来办,多方面探索旅游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在市场作用基础之上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根据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需求和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规划和策划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设施配套建设,积极实行“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资一起上”的方针;根据旅游市场促销需要一定提前量、一定规模和声势的客观规律,狠抓市场促销的超前性和实效性;积极拓展国际间的旅游合作与交往,开辟国际旅游工作的新局面;综合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行业管理,使行业管理的力度和科学性有一定提高。

  世纪之交,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许多机遇。一是旅游业被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为我国旅游业跨世纪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各级地方政府普遍重视旅游业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优势的作用,积极出台了一批支持鼓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三是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进一步深化,参与创建活动的城市数量接近城市总量的五分之一,将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综合环境。即将到来的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澳门回归祖国以及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等重大活动,也为我国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全行业将牢牢抓住机遇,兴市造市,开展各种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向世界展示我国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国家形象。



扩展资料

生态旅游

  生态特色旅游,亦可称作生物特色旅游,即以生物景观作为旅游对象的特色旅游。生态特色旅游,又可细分为植物景观特色旅游与动物景观特色旅游两大项。

  生态旅游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 应受到损害。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十七年后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一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要点之二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

   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西方发达国家首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的生态旅游对象从人文景观和城市风光转为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所指定的“自然景物”,即保持较为原始的大自然,这些自然景物在其国内定位为自然生态系统优良的国家公园、在国外定位为以原始森林为主的优良生态系统,这就使不少发展中国家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野生动物园成为生态旅游热点区域。

  根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估计,1988年,发展中国家旅游收入为5500亿美元,其中生态旅游为120亿。在哥斯达黎加,每年接待的国际游客中,几乎半数以上是去欣赏热带雨林的生态旅游者。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4年去非洲的国际旅游者为185773万人次,其中生态旅游者占相当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周末和节假日到大自然去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

  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极为重视保护旅游对象。在生态旅游开发中,避免大兴土木等有损自然景观的做法,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旅游接待设施小巧,掩影在树丛中,住宿多为帐篷露营,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旅游对象的影响降至最低。在生态旅游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等保护环境的响亮口号,并在生态旅游目的地设置一些解释大自然奥秘和保护与人类攸息相关的大自然标牌体系及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在愉快中增强环境意识,使生态旅游区成为提高人们环境意识的天然大课堂。

  过去,西方旅游者喜欢到热带海滨去休闲度假,热带海滨特有的温暖的阳光(Sun)、碧蓝的大海(sea)和舒适的沙滩(Sand),使居住于污染严重、竞争激烈的西方发达国家游客的身心得到平静,“三S”作为最具吸引力旅游目的地成为西方人所向往的地方。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展,游客环境意识的增加,西方游客的旅游热点从“三S”转“三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olgia)”情结,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进入“天堂(Nirvana)”最高精神境界。从“三S”到“三N”标志着人类从身体享乐为主的旅游追求转变为以精神追求为主的生态旅游追求。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