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一生物 -> 初一下学期 -> 第四部分 动物[第十二章 动物的行为]

第五节 动物的节律行为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9 8:31:34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白鹤
  大型涉禽。全长约130厘米。体羽除小翼羽、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为黑色外,为纯白色。头和脸部裸出部分为鲜红色。嘴赭红色。脚浅肉红色。

  栖息于芦苇沼泽湿地。以水生植物根、茎为食,也兼食少量蚌、鱼、螺等。5~6月份繁殖,筑巢于沼泽中。每窝产卵2枚。雌雄轮流孵卵,孵卵期约30天。幼鹤85天后具飞翔能力。

  在内蒙古、黑龙江繁殖;长江中下游越冬。我国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为世界上最大的白鹤越冬地,近年来已发现来这里的白鹤有2896只之多,占全球白鹤总数的98%以上。鄱阳湖成了举世瞩目的白鹤王国。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丹顶鹤
  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几乎全为纯白色。头顶裸出部分鲜红色;额和眼先微具黑羽;喉、颊和颈大部为暗褐色。次级和三级飞羽黑色,延长弯曲呈弓状。尾羽短、白色。嘴灰绿色,脚灰黑色。

  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食水生植物的嫩芽、种子、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鱼类等。

  4月中、下旬开始营巢产卵,筑巢于周围环水的浅滩上的枯草丛中,每窝产卵2枚,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0~33天。待幼鸟学会飞行,入秋后,丹顶鹤从东北繁殖地迁飞南方越冬。我国在丹顶鹤等鹤类的繁殖区和越冬区建立了扎龙、向海、盐城等一批自然保护区。在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越冬的丹顶鹤最多一年达600多只,成为世界上现知数量最多的越冬栖息地。

  丹顶鹤羽色素朴纯洁,体态飘逸雅致,鸣声超凡不俗,在《涛经·鹤鸣》中就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精彩描述。在中国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中被誉为“仙鹤”,成为高雅、长寿的象征,在诗词和中国画中,常被文学家、艺术家作为主题而称颂。

  在嫩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殖;长江下游及沿海越冬;在河北、山东为旅鸟,台湾偶见。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动物的白天和黑夜
  为什么白天不容易看见猫头鹰?为什么麻雀晚上不叫?又为什么蝙蝠总是在傍晚才出现?告诉你,那是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白天”和“黑夜”。

  原来,在动物眼睛最里边的视网膜上,有许许多多神经细胞,它们会把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传递给大脑,形成视觉图像。视神经细胞分成两种,一种是能捕捉亮光的锥状体,一种是能捕捉暗光的杆状体。

  凡是视神经细胞为锥状体的,如燕子、麻雀、喜鹊、兔子、猴子等大多数鸟类和兽类,都是白天出来活动,因此属于昼行性动物。鸟是昼行性动物的代表,但在它们迁徙时,也会在夜间飞行,这是由于它们还有些杆状体视神经的缘故。

  猫头鹰、家鼠等动物,大多都是白天休息,夜间活动,那是由于它们的视觉神经细胞大多是杆状体,所以属夜行性动物。而且杆状体视神经细胞一般只能感觉到暗光,分辨不出色彩,是色盲。像狗、猫一类的动物,看所有的物体都是灰颜色。

  还有“晨昏性动物”,即总是在傍晚或黎明出来活动,如羚羊就是在这时出来寻找食物,吃羚羊的狮子也在这时外出活动,蝙蝠、刺猬也是这样。

  饿了就出来找食物,吃饱了就去呼呼大睡的动物,比如田鼠、紫貂、海豚等,不分“白天”和“黑夜”,我们就称它们为“全昼夜活动动物”。

燕子为什么要南飞过冬
  燕子是一种候鸟。冬天来临之前的秋季,它们总要进行每年一度的长途旅行——成群结队地由北方飞向遥远的南方,去那里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天气,而将严冬的冰霜和凛冽的寒风留给了从不南飞过冬的山雀、松鸡和雷鸟。表面上看,是北国冬天的寒冷使得燕子离乡背井去南方过冬,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再由南方返回本乡本土生儿育女、安居乐业。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原来燕子是以昆虫为食的,且它们从来就习惯于在空中捕食飞虫,而不善于在树缝和地隙中搜寻昆虫食物,也不能橡松鸡和雷鸟那样杂食浆果。种子和在冬季改吃树叶(针叶树种即使在冬季也不落叶)。可是,在北方的冬季是没有飞虫可供燕子捕食的,燕子又不能像啄木鸟和旋木雀那样去发掘潜伏下来的昆虫的幼虫、虫蛹和虫卵。食物的匮乏使燕子不得不每年都要来一次秋去春来的南北大迁徙,以得到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燕子也就成了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了。

鱼类洄游
  海洋中鱼类的南北游动现象,是鱼本身的生理要求和海洋环境变化所产生的矛盾而引起的。鱼类为了生殖需要,去寻找适宜的海区,而引起的集群性游动,叫做产卵洄游;为了寻找饵料,而引起的集群性游动,叫做索饵洄游;由于季节的变化,为了适应水温,而引起的集群性游动,叫做适温洄游。

  我国渔业工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海水鱼类洄游规律。“春过三天鱼北上,秋过三天鱼南下”就是其中一条经验总结。它是指海水鱼类在春天以后有自南向北,秋天以后有自北向南游动的趋势。

  随着季节的变化,冷暖空气会南移或北上,使气温上升或下降。在海洋中也有相似的现象。有一股从赤道向北流动的暖水,它温度高,盐度也高,叫做暖流;还有一股从北冰洋向南流动的冷水,它水温低,盐度也低,叫做寒流;另有一股从沿岸江河流入海洋的,其水温随大气温度变化着,盐度最低,叫做沿岸水。由于各股水流势力强弱和南北移动,引起海洋环境的变动。每年春季大地转暖,南风频吹,海洋中暖流势力逐步增强北上,向我国沿海伸展,寒流势力逐步减弱由北退移,使我国沿海水温由南向北相应地逐步升高。这样,原来处于南部和深海越冬的各种鱼类,根据其所需要的水温、盐度、底质、饵料和生理要求,分别集群由南向北和由深海向浅海方向进行索饵或产卵洄游。那时候,渔民扬帆出海,由南向北乘胜追捕大量的带鱼、黄鱼、鲳鱼、鳓鱼、鲐鱼和乌贼等。在每年四、五、六月形成春夏季渔汛。这就是“春过三天鱼北上”。

  每年秋季后,冷空气不断南下,北风增多,海洋中寒流也逐步南下,江河流入海中的沿岸水水温也降低,暖流相对减弱,海水温度由北向南逐步下降。这样,原产卵后分散索饵的鱼类,为了得到适应的水温,又一次逐步集群,向南部海区或深海游动,形成越冬洄游,这是就是“秋过三天鱼南下”。

招潮蟹
  招潮蟹,身体深褐色,足红色。雄蟹一螯很大,重约占总体重的一半;另一半则较步足还小。雌蟹两螯均小,且大小相等。招潮蟹成群穴居海滩,以含有机碎屑的泥土为食。退潮时,在港湾、在河口的泥滩上,常常可以看到许多奇异的蟹跑来跑去,忙忙碌碌,活跃非常。它们退潮时在泥滩上奔跑、觅食,涨潮时便迅速钻进洞穴中。这种蟹的活动同海水的涨潮、落潮密切相关,故名“招潮”或“望潮”。

  人们知道,海洋潮汐主要是由月球引力造成的,而潮汐的高低也受太阳引力的影响。看来招潮蟹既能根据太阳,又能根据月亮来校准自己的“时钟”。它们按太阳日改变颜色,同时又随潮汐涨落,也就是按太阴日来寻觅食物。它们在感到潮水即将涌来的10分钟之前,就会安全地藏在洞穴里了。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