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二化学 -> 高二下学期 -> 第七章 糖类 油脂 蛋白质

第一节 葡萄糖 蔗糖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6 22:23:06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在本节之前,教材编有一段引言。编写这段引言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糖类、油酯、蛋白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本章教材的积极性;二是让他们体会到这三类组成、结构并不相似的物质编在一起学习的原因。

  本节教材一开头就给出了糖类的概念,提出历史上曾把它叫做碳水化合物,并用通式Cn(H2O)m来表示糖类的组成。教材接着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到Cn(H2O)m的通式不能真正反映糖类的结构,而且通式的应用范围也有限。因为有少数属于糖类的物质组成与通式并不符合,而少数组成与此通式相符合的物质又并不是糖类。

  教材以主要篇幅讨论葡萄糖和蔗糖的性质和用途,安排了演示实验来证明葡萄糖的还原性和蔗糖能发生水解反应。

  大纲规定食品添加剂属“A”档要求,所以教材仅仅以列表的方式对该内容作了简介,没有涉及它们的组成、结构问题。

  本节教学重点:葡萄糖、蔗糖的性质和用途。

教法建议

  教师首先应利用“章引言”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本章将要学习的知识主线,呼应本章的副标题-­-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利用表7-1将初中所学过的生理卫生知识进行渗透,努力激发他们学习本章内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节引言”,可以让学生先行阅读,然后说一说以往对“糖类”物质和“碳水化合物”是如何认识的,现在又是如何认识的,使学生对通式Cn(H2O)m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并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科学史观的教育。在这里有必要指出两点,一是对糖类的定义不要随意拔高,二是对糖类的分类不要随意拓宽。

  葡萄糖的性质和结构是本章也是本节的重点,在做〔实验7-1〕和〔实验7-2〕时,可引导学生跟乙醛本关性质的实验进行类比,从而得出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的结论。关于葡萄糖的“讨论”,建议适当增加几个“为什么”,如葡萄糖在银镜反应中可能被氧化成什么物质?葡萄糖在空气中是否容易被氧化?等等。

  相对于此前所学的有机物而言,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庞然大物”了,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适应和接受,要比较顺畅地进行书写就更加困难了。因此在教学中可从乙醛的结构简式入手以旧带新,先要学生写出乙醛的结构简式,再将碳链延长到六个碳,然后让羟基在每一个“CH3”和“CH2”上取代一个氢原子,经过这样“延伸”、“替代”,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就跃然纸上了,对多羟基醛属性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葡萄糖在人体内的氧化反应,教材给出的是不完整的热化学方程式。对于标准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何书写,在此不必作多介绍。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葡萄糖“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是供给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的生理作用,了解给低血糖患者静脉滴注葡萄糖溶液治疗的生理、化学原理。根据葡萄糖分子中既含有醛基又含有羟基,可让学生对葡萄糖的用途进行充分的想象发挥。教师应掌握“推迟评价”的原则,否则将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阻碍思维的进行。

  蔗糖是人们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甜味食品,麦芽糖在糖膏和饴糖中大量存在,一经点破学生也不生疏。这部分内容学生有很多体验,教师可从生活经验的角度切入主题,通过〔实验7-3〕揭示蔗糖的结构和性质;组织学生进行关于蔗糖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结合表7-2使学生对常见甜味物质的甜度有初步了解,并通过蔗糖和麦芽糖甜度的比较,自然引入到比较两者的分子组成、结构、性质,以及两者的水解反应的产物,得出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的结论。对蔗糖和麦芽糖的异同,可考虑列表进行小结。

  本节“食品添加剂”部分,关系到本节第二课时是否丰满充实,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生动,化学教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否得到体现,知识的“主干”和“枝叶”的关系是否正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切不可将“冷处理”或“贬”为选学内容,而应予以重视并认真组织教学。建议该部分内容主要由学生去讲。例如,让他们讲“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食品中哪些含有添加剂”,“哪些食品的添加剂可能过量以及吃过以后的感觉如何”,“学习这部分内容前后对食品添加剂的种类、范围、利弊的认识”,“对‘食品卫生’和‘卫生食品’的新见解”,“对‘绿色食品’的理解”,对“食品添加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的预测和展望”,等等。这样可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在进行实验〔7-3〕,应注意市售白糖常混有少量葡萄糖,也会发生醛基反应,使实验失败。因此,实验前要检查白糖的纯度,最好用化学纯以上等级的蔗糖或结晶冰糖。采用结晶冰糖时,应用小刀刮去冰糖的表层或用水洗去表层附着的杂质,以内层为好。实验时,可在蔗糖溶液中加入2~3滴稀硫酸。然后把试管放入热水浴中加热10~15 min,煮沸时间不宜太短。可以考虑在煮沸期间先进行其他环节的教学。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