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二语文 -> 高二下学期 -> 第五单元

23 促织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30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促织》离奇曲折的情节结构

  情节曲折多变,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之一,细心领会这一特点,就可领略作者是在怎样丝丝入扣的情节发展中,完成对成名这一艺术形象的精雕细刻的。可让学生在分析情节结构,拟出小标题。
  小说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形成的第一个波澜是,成名被“报充里正”后,因交不出“中于款”的促织而惨遭杖刑,“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情节刚一开端就跌入低谷。驼背巫的神验,使成名喜得“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希世之虫。可是正当全家人沉浸在喜悦之中时,天真的九岁成子竟意外地把这救命之虫弄得“股落腹裂,斯须就毙”。成氏刚刚达到顶峰的喜悦之情,再度跌人死谷,不仅如此,就连九岁的儿子也“畏罪”而投井身亡。成名夫妻此时,“化怒为悲,抢呼欲绝”,感情世界和肉体全部陷入彻底绝望的境地。如果说这次波澜的陡降是飞流直下的话,那么接下来发现儿子尚“气息慑然”,又“忽闻门外虫鸣”,一番周折之后,终于得到“形若土狗”、“意似良”的小虫,这时波澜的再度扬起,则呈现出舒缓渐进的态势。情节由此发展到最终把“神虫”进献给朝廷,成名也终于一举成名。“裘马过世家焉”,作者都是采用了循序渐进、层层推向高峰的艺术表现手法的。但在总体上呈升趋势的情节发展中,作者又并非平铺直叙,而是安排了一系列的起伏跌宕的细节波澜:小虫与“蟹壳青”角斗时由“蠢若木鸡”到“直龈敌领”是第一个波澜:“一鸡瞥来”到“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则是第二个波澜;“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是第三个波澜。综上所述,本文在情节波澜的设置上总体上是采用先张后驰的结构,而张中有驰,驰中有张,正是本文小波澜即细节描写的艺术特色之所在。细心领会了这些特点,我们就可以尽享蒲松龄在安排故事情节上的艺术特色的个中美味了。
  本文的小标题可拟为:
  1.(序幕)交代缘由
  2.(开端)成名受贡
  3.(发展)求卜得虫
  4.(离潮)喜得异虫
  5.(结局)因祸得福
  6.(尾声)异史氏曰

《促织》的思想内容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缴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前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由于清初文网严密,作者以讲前朝故事为手段,使矛头避开当朝者。尽管如此,小说所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写尽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随着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的情节的展开,矛盾不断发展,趋向激化,从而写出了成名经济上、肉体上,特别是精神上所受的摧残,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的本质。
  文中写的由求神问卜而得佳虫和儿子魂化促织而轻捷善斗两个片段,是作者的幻想,用以推动故事由悲向喜发展。故事的结局,悲剧变成喜剧,并没有削弱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因为尽人皆知,魂化促织是不可能的,这个喜剧的结局蕴含着深沉的悲哀。同时,这里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客观上也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朽性,即成名的入邑库,官员们的得到奖赏和升迁,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偶一欢喜。这仍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谴责和讽刺。

本文语言的特点

  《聊斋志异》一书历数十年乃成,且木断修改增补,其语言来自民间,又经艺术加工,十分的精炼、生动。用词精炼主要表现在对动词的运用,十分恰当,而且经济。如第三段:“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二十余字,就清楚地记叙了成妻求虫的全过程。又如第四段:“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这是一段细节描写,作者去芜存杂,突出动作性,通过“逐”、“蹑”、“扑”。“掭”、“灌”、“视”等词,把成名捕虫的全过程描绘得纤细毕现,如在眼前。再如第七段:“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镜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这一段文字也通过“怒”、“奔”、“跃”、“张”、“伸”、“龁”等词,把斗虫过程中促织的神态和动作写得细腻逼真。文章在精炼处惜字如金,但在形象处动又泼墨如水,细致入微,生动感人。如第六段:“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尸于井,因 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作者非常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描绘出人物亦怒亦悲亦愁的神态;又巧妙地借用景物衬托,以“茅舍无烟”(正村)、“东曦既驾”(反衬)来表现成名夫妇“不复聊赖”的精神状态。

从神态、心理描写赏析人物形象

  本文人物塑造得相当成功,可从神态、心理描写两方面赏析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神态描写:

  第七段对“游侠儿”的描绘。这一段中,少年共有三笑:第一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不由地“掩口胡卢而笑”,这一笑很形象地刻画出少年一副轻狂做少的神态;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来挑逗促织,但“仍不动”,于是“又笑”,得意至极。通过这“三笑”的描写,一个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游侠儿形象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而最终“少年大骇”,既衬托出促织的奇异,更进一步表现了人物的无知可笑的一面。

  此外,文中虽然对成名的妻子和儿子着墨不多,但精炼的数笔也很生动形象。如第五段:“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扶复算耳!’儿涕而去。”把成子的“恐惧”和成妻的“惊”、“怒”渲染得很成功。

  心理描写:

  本文的心理描写可谓出神入化,将成名这个老实人倍受摧残的心路历程血淋淋地剖开给我们看,令人掩卷难忘。

  ①文中善于围绕人物命运来写其心理变化。

  成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意外地捕到一只促织,这时的心理是“虽连城拱璧不啻也”,道出其无比珍视的感情;待虫毙儿手,儿又不知去向,成名再次陷入绝望,“如被冰雪,怒索儿”,由喜转怒;“得尸于井”转而“化怒为悲”;发现幼子复苏,成名夫妇仅是“心稍慰”,因为缴纳不上促织,会导致家破人亡,因此成名又陷入深深的焦虑,甚至“亦不复以儿为念”。

  促织的得而复失扭转了成名的命运,也扭曲了他的内心,为了一只毫无实际用处的促织,迫使一个老实人在狂喜和极度悲伤的两极徘徊,甚至连父子之情都淡漠了,面对成名几经折磨的心灵,实在令人唏嘘不已。进行这一部分赏析时,可让学生具体体味第六段,勾画出反映成名内心变化的词语,如“怒、悲,喜,愁,惊……”等。

  ②作者还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成名捕到一只不起眼的促织,自己感到沮丧和惴惴不安,担心“不中于款”;当村中少年“强与之斗”时,他是“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搏一笑”;当小虫角逐得胜,成名“大喜”;此时,有鸡来吸,成“骇立愕呼”“顿足失色”;当小虫又获胜时,成益惊喜。

  文中通过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活化出一个被小小促织捉弄得神魂颠倒的封建社会中的“草民”形象,他的全部心神和命运都系在一只小小的促织身上。他的悲喜牵动着读者的心弦,透过他情感变化,令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封建专制带给人的非人折磨,不由得不心惊胆寒。

对本文以喜剧结局的理解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缴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批判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批判性的主题,本文为何以喜剧结局?可以这样理解:
  ①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其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接着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玩小虫。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
  ②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结尾明明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
  ③“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请看“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思泽”,这岂不荒唐可笑!本文结尾旨在进一步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

如何理解本文的篇末评论

  “异史氏曰”一段议论文字,这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借此表明自己对所记之人和事的态度,使作品的主题更鲜明、突出。作者在具体细致陈述了故事始末之后,作了深刻的思考,把这件事情放在整个社会现实背景上来分析它产生的根源和危害,指出,上自“天子”,下到贪虐的官吏,一整套封建官僚机构,是酿成民众悲剧的祸根。“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作者为民请命、借古讽今,应予肯定。可是作者用“善恶有报”的宿命观点来解释成名的一贫一富,明显属于宣扬封建迷信,客观上只能起麻痹被压迫群众的反抗斗争的消极作用,应予否定。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