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二语文 -> 高二下学期 -> 第四单元

14 茶馆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30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茶馆》导学建议

  三幕话剧《茶馆》是老舍剧作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在国际文坛上也享有盛誉。剧本采用卷轴式的平面结构,将若干幅人物活动的画面依次联结起来,使他们各自从一个特定的侧面来反映时代生活的状况。剧本通过在茶馆中活动的各色各样的人物,依次反映了三个时代的长达50年的社会生活。课本节选的第二幕是说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的事。这一幕没有中心故事,只有一些零星的事件,再用茶馆老板王利发把它们贯穿起来。

  学习本文,要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了解卷轴式的平面结构的特点,弄清本文特殊的矛盾冲突,达到整体鉴赏的目的。引导学生筛选典型语句,注意台词的动作性,让学生体会它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怎样牵动舞台上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体味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

本文重难点分析

  剧本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大的或小的冲突都暗示着:这是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把握这种矛盾冲突,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但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建议可采取下列办法:

  1.极精要的介绍《茶馆》三幕剧所体现的三个时代特点的及其人物活动。

  2.让学生理清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从而了解该剧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以人物言行带动情节发展的特点。

  3.介绍本剧独有的“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从结构特点来理解该剧的矛盾冲突。

  4.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命运和时代的关系。

比较《茶馆》与《雷雨》的结构

  弄清楚《茶馆》的结构对于理解戏剧主题有直接意义。要让学生较深刻的理解理解《茶馆》结构的独特性,建议可引导学生比较《茶馆》与《雷雨》结构的不同处。

  二者的不同在于:《茶馆》的戏剧结构称为“图卷戏”。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串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雷雨》与《茶馆》反映的社会时代接近,但采用了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方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在一起,充分表现周鲁两家尖锐集中的矛盾冲突,剧情发展紧张激烈。

  《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三十多个,有台词的近二十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剧中人物的语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雷雨》人物不多,却关系复杂,有主有次,人物的语言动作都围绕着同一个矛盾展开。三十多年间周鲁两家的矛盾始终交织在一起,贯穿全剧。人物形象也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再看情节。这一幕没有统一的剧情,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整个一幕剧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雷雨》第二幕中(课文部分)有台词的仅有五人,却有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等多种复杂的血缘关系,具有这些关系的人物又都融在一个大的矛盾漩涡之中,结构密如蛛网,戏剧性极强。

关于把握舞台说明的建议

  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舞台说明,可加强学生对戏剧内容、时代背景的理解。

  如《茶馆》第二幕开头的舞台说明就反映了第二幕的时代特征。该处舞台说明反映的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连年内战,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裕泰”茶馆是北京城内硕果仅存的一家,可见军阀混战时期街市的冷落萧条。茶馆内设置的时装美人广告画和“莫谈国事”的大字,可以联想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和渗透,也看到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从茶馆的修理门面,预备开张,足见主人王利发审时度势,随俗为变,善于经营的特点。

《茶馆》的结构特点

  特点:

  1.卷轴式的平面结构

  这一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人物近20个,人物中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每人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一闪而过说自己的事情。崔久峰与王利发的对话只表现了旧民主主义者理想破灭之后的沮丧和失望;松二爷出场也只表现封建遗老的没落,即使是起贯穿情节作用的茶馆主人,也没有什么重头戏,只是在与茶客的交往中表现自己。对人物活动截取其在茶馆中的横断面,无数画面被组织起来,构成一幅卷轴画,随剧情逐步展开。

  从情节看,课文节选没有统一剧情,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人有每人的视故事,人物联系也差不多是单一的、小范围的,整个一幕就是由这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平面展开。

  2.用巧妙的衔接与穿插安排分散的人物

  分散的情节在第二幕中,每一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的又与下一个情节相衔接,如一开场李三向王利发的妻子报怨不长工钱,活儿却越来越多;王利发的妻子同情李三,又引出了她与王利发之间的口角;李三报怨时说要关城门可菜还没买,又给常四爷送菜的戏做了铺垫,这样环环相扣,使每一个情节相互连贯。

  作者还善于利用人物的特定身份和特殊情节造成交错穿插的效果。如刘麻子在茶馆中与逃兵做人口交易这见不得人的事,使他在有人出现时不得不停止;王利发与崔久峰在这时出现,对茶馆生意说来是完全正常的,于是打断了刘麻子的戏;崔久峰下场后,两个老牌特务又上场敲诈逃兵。这样使一个情节恰到好处地终止,又使剧情处于不断发展中。

  结构的好处:

  《茶馆》始终是以人物为重心,剧作不以贯穿全剧的中心事件传达主题的,而以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突出旧时代应该被埋葬,黑暗到了尽头,光明就会来临。

  茶馆老板王利发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剧作家详细地刻画出了他的人生态度和性格特点。他善良,有正义感,遇事总是逆来顺受,息事宁人。在他看来,那些旧军阀和狗腿子、各种各样的资本家、特务、巡警、党棍,都是些穷凶极恶之徒。对这些人,他一概请安、作揖,说好话。面对各方面的敲诈勒索,他不断地付银圆钞票,希望通过这种逆来顺受使茶馆的生意得以维持。因而,他一直是在起早贪黑地苦心经营。尽管自己都吃不饱,他仍收留了康顺子母子。为了掩护进步学生免遭逮捕,他咬紧牙关慷慨相助。就是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茶馆老板,“做了一辈子顺民,结果还是落了个茶馆被占,走投无路,家破人亡”。自杀前,他痛苦的大声质问。“我可没有做过缺德的事,为什么就不让我活着呢?”剧作揭示出旧中国几个历史时期共同存在的社会特点:虽然政权更迭,朝代变更,但50年间统治者吃人的本贸不变。那些统治者,如西太后的宠奴庞太监,特务吴祥子等所从事的职业始终是父子相传,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后一代比前一代更加无耻,手段更毒辣,在这样一个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成群的时代,像王利发这样的茶馆老板还有什么活路可走?

  为了全面而客观地传达出丰富的社会历史演进的信息,为了更全面而客观地表现剧作的主题,老舍没有选择以中心事件串戏的编剧方式。因为他感到如果是像那样的话,“我的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就难达到了,抱住一件事去发展,恐怕茶馆不等被人霸占就已经垮台了。”他在《茶馆》一剧中采用的是以人物串戏的结构,以众多的人物命运,组成无数个戏剧片段,再汇成不同的时代的众多剪影。这种结构方式无疑有助于广泛地反映社会历史特征和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增强了对戏剧主题的一种实证般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