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二语文 -> 高二下学期 -> 第三单元

11 失街亭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30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罗贯中其人

  罗贯中(约1310—1385),名本,一说名贯,号湖海散人,明代著名的通俗小说家,具体生卒年月不详。他是太原人,与世寡合,和《录鬼簿续编》作者贾仲名是忘年之交。

  据传说,罗贯中曾充当过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相传施耐庵是他的学生,和他曾一起从事创作。他创作戏剧三种:《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平章哭死蜚虎子》《忠正孝子连环谏》,曲词极为清新。又作有通俗小说五种:《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就最高。他是一位杰出的通俗小说家,他的创作在普及历史知识等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罗贯中对魏、蜀、吴三国自有一套顺逆是非的看法。他认为刘备的蜀国应该是合法继承汉朝的,是正统的;而魏、吴两国不过是僭位和篡窃。基于这种认识,他在人物塑造、故事演述和材料取舍方面就自有一套体例。例如对于曹操,要突出他的奸诈虚伪和用心险恶,同时又不抹杀他的机智和用兵的本领;对于刘备,便处处强调他是汉室宗亲,继承汉室有合法地位,强调他的忠厚爱民,待人厚道义气,等等。对于魏、蜀、吴的将领,主要是突出诸葛孔明的智慧,关、张等五虎将的英勇;周瑜的气量狭隘,妒才忌能;鲁苏的老实;吕蒙的奸险。对于曹操手下文武人才,也各各按着艺术要求,加以塑造,应肯定的,还是肯定;应贬责的,便加贬责。他不讳言蜀国的失败以至于灭亡,但尊蜀贬魏,却是一根主线,贯彻始终。

  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他看到蒙古贵族统治者的专横残暴,饱受了民族压迫的苦痛,所以他尊崇继承汉室的刘备,是有政治用意的;何况自南宋以来,民间艺人的倾向就是尊蜀抑魏,他也不能不受到影响。处在他的时代,他的这种倾向是很自然的,也毋须加以指摘。

  罗贯中的思想中,自然也有落后的一面。相信宿命,描写神怪,虽然并未在《演义》里占主要的篇幅,但是也不时出现,像诸葛亮的“陇上装神”、“穰星求寿”,关羽死后的显圣索命,显灵救子,以及见星坠而知大将死亡,临死前而妖异屡见之类,这些迷信的描写未免使此书略为减色。但我们知道,民间三国故事里的神怪,比《演义》更多,罗贯中已有意识地删除不少。所以我们也毋须苛责这位生于六百多年前的艺人。

返回


扩展资料

三国鼎立图

     赤壁战后,曹操进兵关中,打败韩遂,马超,占有凉州。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又进兵汉中,张鲁投降,次年,曹操称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死,其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都洛阳。

  刘备借赤壁之战的胜利,占有荆州南部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并从孙权手中借得南郡部分地区。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西攻益州取胜,自领益州牧。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大将黄忠破斩曹军降领夏侯渊,夺取汉中,刘备自称汉中王。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孙权在赤壁战后重点向南发展。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派步兵骘向岭南进军,占据交州。次年,孙权将都城从京口迁到秣陵,并建石头城,该名建业。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公元229年正式称帝,国号吴,都建业。


扩展资料

闲话三国

  京剧有一出《失空斩》,全称是《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是一出名剧,历代的老生都爱唱。在最后一折的《斩马谡》中,老生诸葛亮和花脸马谡相对而泣、相对而唱,那情形真是摧人泪下。

  论理,马谡失了街亭,坏了诸葛亮的大事,也让诸葛亮丢了大脸,十分地该死。那么,他们有什么好哭的呢?诸葛亮在回答别人的质疑时,说:“我哭得不是马谡,我哭的是先帝呀!昔日,先帝爷白帝城托孤之时,也曾言道:马谡其人,言过其实,终无大用。悔不听先帝之言,致有今日大败,我哭得是先帝呀!”

  白帝城刘备托孤的时候,马谡就在现场,刘备先把马谡支了出去,才对诸葛亮说了这番有先见之明的话语。临终嘱托,诸葛亮应该是牢牢记住的,那他为什么还要重用马谡呢?

  “失街亭”之前,马谡曾有两次良好的表现。第一次是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之前,马谡来看望诸葛亮,出主意说要攻心为上,与诸葛亮是英雄所见略同,得到了诸葛亮的赞许;第二次是伐魏之前,马谡出主意使了个反间之计,轻而易举地使魏国罢免了有才能的司马懿,这也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

  在诸葛亮要分兵一支守街亭时,可以派出去的大将有好几位:赵云、姜维、魏延、马岱、关兴、张苞等,马谡是个参谋 ,不是战将,本来是用不着他的。但是,街亭之战非同小可,对手是劲敌司马懿,要派就得派个帅才。赵云年老力衰,姜维是新近投降过来的,魏延一直就不讨孔明的欢心,也让孔明不放心,这三个人是不能派的。马岱英勇善战,但好像没有表现出指挥才能,关兴张苞二将年轻力壮,是两个好战将,孔明很喜爱,想留在自己身边的。所以选来选去,就选中了让孔明赏识过两次的马谡。但马谡没带过兵,平常只是纸上谈兵,孔明还是有点不放心,所以让经验丰富、为人谨慎的王平做副将。

  诸葛亮委派马谡担当重任,还有一个不便明言的良苦用心。那就是培养、锻炼马谡,让他立大功,将来做自己的接班人。为什么说这个是“良苦用心”呢?还得分析蜀国内部的帮派。

  刘备集团一直是势单力薄,关张赵云几个是老嫡系,诸葛亮这批是在荆州加入的,也算是嫡系。四川方面,张松、法正、孟达之流是开门揖盗的投机分子,其它官员像李严之流既是投降派又是顽固派。张松死得最早,法正后来也死了,剩下了四川派其实和刘备的荆州派都不贴心,孟达黄权等叛变了,彭漾有怨言被杀了,李严虽然也是托孤重臣,但一直和诸葛亮捣乱。四川派的官员继承了刘璋时代的柔弱风气,对诸葛亮的伐魏政策一直就不赞同。

  诸葛亮呢,一直也信不过四川派。他虽然注重团结四川派,但在用人的时候,却注重自己的荆州派嫡系。马谡兄弟五人,出于荆州的望族,在感情上和诸葛亮是很亲近的。马谡一向熟读兵书,又比诸葛亮年轻,所以诸葛亮就顶着刘备遗言的压力,存心培养马谡为自己事业的接班人。这一点马谡也明白,一向心怀怏怏的魏延也能看出来。

  但马谡实在太不争气,第一次出马就打了大败仗,若不是空城计侥幸成功,诸葛亮自己也得赔进去做俘虏。所以回到汉中,依军法将马谡斩首,俩人面对面哭啊哭啊。诸葛亮哭的是对不起刘备遗言,马谡哭的是对不起诸葛亮,让魏延等人和四川派看了笑话。

  马谡死后,诸葛亮不得已而求其次,培养魏国的降将姜维做接班人。姜维的资历更浅,实在压不住盘据多年的四川派,最后他自己在外头和钟会苦战,四川派在内部就挟裹着刘阿斗投降了邓艾。

返回


扩展资料

诸葛亮对马谡的错用与错杀

  在《三国演义》中,对导致蜀汉首次北伐曹魏失败的街亭之失,虽然诸葛亮在上奏蜀后主的表章中说自己授任无方,“咎皆在臣”,“请自贬三等,以督阙咎”,主动承担责任;但书中又写马谡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下寨必当要道之处,街亭之失,系因马谡违诸葛亮节度,舍水上山屯兵,若马谡听话,照诸葛亮吩咐去做,街亭本不该失。失街亭后,诸葛亮又对马谡说:“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然后挥泪杀之。读者自然会得出结论:街亭之失,错在马谡,不在诸葛亮。其实,在失街亭问题上,诸葛亮犯了两个大错误,即对马谡的错用与错杀。街亭之失,责任确在诸葛亮。

  据《三国志·马谡传》,刘备在白帝城临终之时,曾嘱咐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仍以马谡为参军,委以重任。这一点《三国演义》已有揭示。但在首出祁山北伐,委谁为先锋问题上,蜀汉决策层曾有过争论,诸葛亮违众意用马谡。对此,《三国演义》隐而不言。据《马谡传》,当时蜀军中宿将魏延、吴懿最有威信,论者皆认为应以此二人为先锋,诸葛亮却不听众人之言,一意孤行,命马谡统大军在前。故诸葛亮错用马谡,是导致街亭之失的重要原因。

  马谡丢了街亭,诸葛亮挥泪杀之,并抚其遗孤。此举既表现了诸葛亮执法之严,又表现了诸葛亮情义之重,历来被传为美谈,遗至今。其实马谡本不该杀。

  据《三国志》记载,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深为诸葛亮所器重,二人谈兵论道,常子昼达夜。以诸葛亮之聪明,如此看待马谡,可知马谡非等闲之辈。诸葛亮南征时,问计于马谡,马谡针对南中险远,蛮夷反复的特点,提出“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的战略,进攻心之论,终服孟获,可证马谡确谋略不凡。如此人才杀之可惜,此其一。蜀汉偏居一方,在人才问题上,与曹魏相比处于劣势,诸葛亮受刘备马谡不可大用之戒,却不得不用,除表明诸葛亮对马谡的偏爱,又说明在谋略方面,诸葛亮手下之人确无人能超过马谡。在蜀中缺俊才的情况下,诸葛亮更不该杀马谡,此其二。

  身为宰相,对百官应量才使用。马谡属智谋之士,做高级幕僚可尽其才,任先锋统兵未必胜任。诸葛亮用人失当,杀马谡足以塞其责,却使蜀中失一谋士。

  当然,诸葛亮杀马谡也有他的苦衷。当初刘备告戒诸葛亮马谡不可大用,诸葛亮不听;北伐众意以魏延、吴懿为先锋,诸葛亮反用马谡。所以,马谡的街亭之失导致整个北伐行动失败,使诸葛亮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杀掉马谡不失为诸葛亮了摆脱窘境的一个方法。

返回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