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二语文 -> 高二下学期 -> 第二单元

5 药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30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关于《药》的主题
  
关于《药》的主题,长期以来说法不一,较有影响的有以下几种:
  
①正题旨是亲子之爱,副题旨是革命者的悲哀。(叶绍钧、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药)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②只有彻底进行反封建的革命,推翻吃人的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深重痛苦才有解除的希望。(徐中玉《鲁迅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研究》自由出版社19552月)
  
③怀念革命先烈,赞颂革命前驱,告诫人们不要让革命烈土的鲜血白流。
  
④它描写和歌颂了辛亥革命时代的一个革命者,揭露了那时代的深厚的封建势力,指出了人民的落后状态。
  
⑤通过夏瑜被反动统治阶级杀害及华老栓们对他牺牲的反应,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显示出唤醒民众,使其摆脱封建阶级的精神毒害的重要,启示人们去探求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良药。(冯光廉、朱德发《试谈〈药〉的主题和主要人物》)
  
⑥鲁迅先生在与友人谈到(药)时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
  
鲁迅先生自已的说法,既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又符合当时他的思想,应该认为这是对《药》的主题的精当的概括。

本文人物形象分析
  
①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家境贫寒,以致使贪婪的牢头从他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明确的认识,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争纲领;他意志坚定,在狱中坚持宣传革命道理,甚至劝牢头造反;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命”,不怕打,英勇无畏,毫不动摇。最后,在敌人的屠刀下慷慨就义,表现出革命者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夏瑜的革命斗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鲁迅先生热情赞扬了他为革命献身的精神,但同时也描写了他的斗争的悲剧性。他的革命主张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他的革命行动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甚至连他的牺牲也没有赢得群众的同情。他讲的革命道理,人们听了“感到气愤”;他挨牢头打,人们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封建王朝杀害,人们“潮加一般地去看热闹;甚至他母亲对他的英勇献身也不以为荣,反而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他为革命所喷洒的热血,竟成了华老栓给儿子治病的“药”。总之,夏瑜的死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什么反响,只给自己的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愚昧的群众带来了一剂假药,给健壮的看客鉴赏了一次“杀人的壮举”,给无聊的茶客增添了茶余饭后的谈资,给贪婪的刽子手提供了一次诈骗的机会。所以,夏瑜的死是寂寞的、悲凉的。
  
但是夏瑜的牺牲,也并非毫无影响,第二年清明时节坟头出现的花环,正是对这位“寂寞奔驰的猛土”的慰藉,说明革命者仍在怀念他,革命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它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
  
夏瑜在小说中始终没有出场,作者是用侧面描写,通过刽子手和茶客们的谈话刻画他的形象的。
  
②华老栓是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他勤劳、善良、俭朴。他在镇上开了一个小茶馆,天天勤勤恳恳地劳动,即使熬了夜,也不肯休息。他爱儿子,为了给儿子治病而省吃俭用。当看到滴着人血的“药”时,他不敢去接。
  
他愚昧落后,他只知关心自己的儿子,对革命毫无所知,对人血馒头能治病的迷信邪说深信不移。这表现了他愚昧无知、落后麻木的一面。
  
华老栓的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期统治和封建迷信的毒害造成的,所以作者既同情他的不幸遭遇,也批判了他的愚昧落后,并通过对华老栓的描写,揭露、抨击了封建统治者毒害人民的罪行。
  
夏四奶奶是革命者夏瑜的母亲,但她并不理解儿子的行动,不理解革命者的行动。她上坟时表现出来的羞愧,正是她认为儿子因造反被砍头是有损祖宗颜面的事情,是不光彩的反映。在夏四奶奶的眼中儿子是被“冤枉”,从夏四奶奶的语言“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 也便得知这一点。在夏四奶奶的眼里,儿子是本分的,平和的,正是“他们”使儿子误入歧途。再看“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 ”。在她眼里“坑”了夏瑜的是那些引导夏瑜走上革命道路为民主共和思想而奋斗的革命者。另外,从夏四奶奶认为花环是夏瑜显灵和期望乌鸦飞到坟头的细节中可以看出,这个普通百姓中的一员,她性格中愚昧、落后、迷信的一面。
  
④康大叔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和爪牙。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他以杀人为职业,以卖人血馒头为“专利”,既恬不知耻,又不知罪。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
  
这篇小说描写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那么谁是主人公呢?有多种理解:或认为华老栓是主角,因为描写他的笔墨最多,刻画得相当丰满厚实,而且他贯穿故事始终;或认为夏瑜是主角,因为他的悲剧最能体现作品主题;有的认为华、夏两者都是主角,因为本文明暗两线交织在一起写,互为依存,离开任何方都会大大削弱主题,有的认为本篇小说没有主角,写的是群像,只是借一群不同类型的典型人物来体现主题的。
  
相比之下,最后一种观点比较符合本文的实际。因为本文不仅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是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的鲜血竟成了贫民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思的事件,表现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小说中任何一个人物(哪怕是用墨最多的主要人物),都很难单独达到体现这一主题的目的。

关于处理时代背景的建议
  
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加深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引导学生认真读好本篇课文的注释,从注释中了解时代背景。例如,从注释“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这是清代士兵的军衣,我们便可知道故事发生的大致时代。又例,从注释“古口亭口”,我们知道了清末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于1907年在这里就义。文中夏瑜这个人物是作者以秋瑾和其他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的若干经历为素材创造出来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注释,在清楚了每个注释的内容后,再引导他们将两者联系起来,调动已有的历史知识,以此为点,“瞻前顾后”的发散联想。教师也可作适当的补充讲述。

关于课文内容取舍的建议
  
《药》是第二单元的首篇,篇幅也比较长,要在两课时内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就必须对教材有所取舍。
  
1.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通过分析人物,深入体悟作品主题。关于分析人物,可以重点分析夏四奶奶的形象。夏四奶奶在《药》中是一个着墨不多的人物,但细细咀嚼这个人物,读懂这个人物,对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当时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对深入参透这篇小说的主题会有很大帮助。至于文中的“茶客”“康大叔”“华老栓一家”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
  
2.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第四部分。因为课文前一部分学生通过梳理结构就比较清楚了,而第四部分恰是学生理解有困难之处,也是难点所在。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夏四奶奶这个人物及环境描写的分析,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关于用明暗线处理结构的理由
  本文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的故事。暗线是夏瑜的故事。
  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本文采取明暗线交织组织全文,有其理由:
  1.如用单线,或只写华家的遭遇,这虽然也能构成小说,但主题难以深入开掘,恐怕无法超越“反迷信”“反愚昧”的高度。或只写夏家的悲剧,并把暗线变为明线,这当然也能构成小说,但主题难以深化还有可能使主题散而不集中。况且鲁迅写小说的时代,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一味对他们进行歌颂已不再符合历史的需要了。
  
2.如果小说都用两条明线展开,那么时空难以处理,情节容易零散而不集中,从而导致头绪紊乱。
  
3.这篇小说用明暗线索展开情节,不仅头绪清楚,而且开掘出了深刻的主题。这个主题深刻在于,把家庭悲剧跟重大社会问题紧紧联系起来,使人们不仅深刻认识到“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不幸”在哪里,而且激起人们去思索如何“疗救”这个病态社会。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