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三语文 -> 初三上学期 -> 第四单元

19 范进中举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8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结构内容

  本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范进中举前的境况。

  第二部分(3—12段),写范进中举后的境况。

  这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3—5段),讽刺了世态炎凉,刻画了范进发疯后的丑态。

  第二层(6—10段),写范进发疯后,乡邻们请胡屠户“打”醒范进以及胡屠户对新贵人的奴颜婢膝。这段课文主要讽刺了胡屠户的势利、无耻。

  第三层(11—12段),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来访以及范进骤然富贵的情形。这段课文讽刺了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也讽刺了张静斋的狡猾以及胡屠户见钱眼开的丑态。

范进人物形象分析方法指导

  范进是本文的主要人物,分析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所处时代。范进生活在清朝初年,清王朝正处在上升时期,封建制度充分发展,长达千年的科考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几乎全社会都沉浸在“科考热”中,所以在胡屠户的眼中,张乡绅是天上的文曲星,在众人的眼里中举后喜极而疯的范进患的是富贵病,没有一个人敢说它是疯子。比较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那里面还有一个小男孩站出来说皇帝没有穿衣服呢。可以说中举的毒瘤漫及各个阶层,成为不治顽症,所以他的疯本不足为怪。

  社会地位。他出身低微,既贫且寒,穷得揭不开锅,借钱赶考不成,反遭胡屠户的一顿臭骂。

  人物本性。激疑:范进遭胡屠户无端辱骂,为什么却还说“岳父见教的是”?范进为何能“手里插个草标”在大庭广众之下“东张西望”寻人买鸡?明确:这说明范进“人心本善”,不纵恶,不隐丑。范进对岳丈的“教诲”,唯唯连声,穷秀才卖鸡也能招摇过市,不过“草民”一个。可见,中举前的范进懦弱猥琐,甘蒙屈辱,一脸自卑自贱的奴才相。

  人生追求。范进一心想做个读书人。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社会里,读书是他惟一通达“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的独木桥。所以,范进读书几十载,久经科场,老大不悔,用他岳丈的话意则是“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然而痴心不改,还想混个天鹅屁吃。当然,和社会的大风气一样,他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茅棚生辉。所以,中举成了他唯一的心思。

  劳动本领。由于四体不勤,鄙视劳动,范进不会营生。他家几十年“猪油不曾吃过两三回”,最后落到卖鸡换盐的地步。

  神情举止。范进的命运戏剧性地改变,邻居飞跑到集市报信,他将信将疑。回到家,耳闻目睹之后,乐极生悲,“一跤跌倒”,“不省人事”,等几口水灌将过来,又拍又笑,又跑又跳,喜极而疯。一向沉默寡言的他,一路高歌:“噫!好!我中了!“几十年的怨气,似乎要在这一刻中爆发。然而范进毕竟是一根老油条,张乡绅攀附道贺,他拿腔作调,说什么“久仰”,道什么“晚生”,还胡诌出个“幸得出老先生门下”。由此可见,几十年来,他学识未长,却熏染出了世故圆滑的恶浊之气。范进的言行极富个性化色彩,但透射出丝丝悲凉阴沉的气氛,有如地狱鬼声。纵观他的悲喜剧,仿佛让人看到了一个灵魂扭曲的读书人正举着科举大旗,在众人的蛊感下跳着变形的原始人舞。

  命运归宿。范进从二十岁开始便“矢志不渝“,虽屡试屡败,却能屡败屡试,死不甘心,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让胡屠户刮目相看,让众邻居忙前忙后,备受敬重。以前委屈求全、逆来顺受的一介书生,摇身一变而成为了精神领袖。

  内心状态。范进的一生,没有过多的精神负债,可以说他“单纯“得固执。他可以不顾家,不顾众人的颜面,当一辈子的老童生,他只在乎一件事——中举。他早已熟悉了那一套不知在心中重复过多少遍的官腔,一旦中举,他老谋深算,伶牙俐齿,一切应酬自如,再也不是以前点头哈腰,半晌放不出个屁来的范进。

  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次要人物。

  在胡屠户眼里,张静斋是方面大耳,是天上的星宿,有万贯家私,家里的银子比皇帝家还要多,是有脸面的人。张老爷来拜新贵范老爷,众乡邻都散去了,膀大腰圆的胡屠户也躲起来不敢出来。这说明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一旦中举,便成为人上人,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迅速攀升。

  从张静斋的表现看,范进中举前,他“一向有失亲近”。一见范进中举的题名录,他当天就来拉拢,开口“世先生”,闭口“亲弟兄”,竟然将八竿子打不着的范进称为“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目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作者轻轻的几笔勾勒,张静斋丑陋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便可见一斑。

  本文的写作特点

  写人物形神毕肖。首先作者善于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从正面点染人物性格。就拿范进喜极而疯的这一段来说,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贯穿全段,但又有所区别。首先写“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这是发自内心的喜悦。接着写“拍着手大笑”,这里饱含着对人生的感慨,同时也是范进联系自己身世后一种辛酸的笑。疯跑到集市的路上,他“拍着笑着”,对范进来说,这是一种彻底的放松;在作者写来,这是一种极大的讽刺。写昏蹶的动作神态,“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虽是夸张的笔法,但深刻而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于人们心灵和身心的毒害。疯跑的动作,用了“飞跑”来形容,就将范进喜极而疯的狂劲写得入木三分。“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这一句更是写尽了范进的丑态,这种形神毕肖的描写像一幅漫画,精简了范进的行为和神态,但却很好地再现了范进的内心。一个“噫”,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犹如积蓄已久的火山,终于喷薄而出。“好了!我中了!” “好!我中了!”前后只有一字之差,而前者表现的是一种“忘我的放松”,是一种长期磨难之后的成功的愉悦感,后者则是这种愉悦的极度膨胀,乃至出现“忘我的骄傲”,或者说一种“自信”。其次,作者适时地从侧面延展,将人物形象写实写活。侧面烘托又分两种,一种是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如“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又如“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这里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蹶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种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后半段集中的侧面描写依次写众人、老太太、娘子胡氏、众邻居的对话,错落有序。众人与家人心情不同。众人比较冷静理智,能判断事实,帮想办法,家人则是担忧恐惧。老太太和胡氏的表情语言描写,又有差异。作者把握了年龄和身份,写老太太是‘哭道’,而胡氏在众人面前则比较克制。话的内容也有不同,老太太只是悲叹命苦,而胡氏考虑的是怎样治病。作家对各色人等的性格把握得十分精细。众邻居劝说的话,称范进为范老爷,又主动提出要拿鸡蛋酒米,趋炎附势的心态已经显露。再次,用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形象或丰满,或更加突出。

  用讽刺不动声色。本文达成讽刺效果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借助夸张的表现手法。范进道听途说中了举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待眼见为实,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结果,喜极而疯。要说喜极而泣,这是生活中常有的事,作者在此悄悄地绕开常情,运用夸张,将科举对人们的毒害这一事实放大,就具有了强烈的讽刺效果,让读者更清楚科举是怎么回事。但夸张并不是失真,在当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里,“中举发疯”虽不是普遍的事,但却也是“会有的实情”。一是借助对比。本文似乎事事都在对比、句句都在对比。确实,对比手法,不必夸饰,不必讲经布道式的说理,只要将两种或几种表现、情形放在一起,结果、道理便不言自明,非常简便、实用、有效。本文的对比,样式多种多样,有人物自身命运变化的对比,有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有同一人物对待不同事情的对比,还有同一人物对待同类事件的对比。这些对比,让人捧腹之后,又由不得人不思考、不感慨,其讽刺效果让人回味无穷。

  教学方法建议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中可以抓住一两个主要内容切入,并深入下去,作一番探究。比如关于本文的讽刺艺术,可以组织学生将具有讽刺意味的句段找出来,然后分析讽刺效果是怎样通过语言显现出来的,继而总结规律,甚至可以拓展开去,研讨一下针对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讽刺艺术,怎样对待现在学生中存在的伤害同学自尊和感情的讽刺挖苦性话语,并尝试着写些具有讽刺意味的句段。再比如分析人物性格,本文中的主要人物范进,着力刻画的人物胡屠户,举人的代表张静斋,甚至是众乡邻,都可以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研究讨论时可以分组进行,不同的组别担负不同的任务,然后统一汇报。再比如根据有关的历史史料,对科举制度进行探究,形成一个报告,报告可以对科举制度进行诊断,还可以延伸到对现代考试制度、人事制度的研究。

胡屠户人物形象分析

  胡屠户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一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对比分析:

  对范进前后态度的变化

  其他细节性描写

  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问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范进又谢了邻居。正待坐下,早看见一个体面的管家,手里拿着一个大红全帖,飞跑了进来:“张老爷来拜新中的范老爷。”说毕,轿子已是到了门口。胡屠户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邻居各自散了。……胡屠户直等他上了轿,才敢走出堂屋来。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他家里的银子,说起来比皇帝家还多些哩!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