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二语文 -> 初二上学期 -> 第三单元

12 猫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15 19:28:28阅读:nyq
字号:|


郑振铎简介

  郑振铎,著名学者,现代诗人,作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笔名有西谛、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17年靠亲友的帮助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作学生代表参加社会活动,同年和瞿秋白、耿济之、许地山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正式开始从事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因酷爱文学,辞去了毕业后在铁路部门的工作,到上海商务印馆编译所任职。1920年11月,和茅盾、叶圣陶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周刊》。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前夕,郑振铎从上海秘密绕道香港到北京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解放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多次参加促进和平和文化交流的国际活动。1958年10月17日在率领我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富汗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途中,不幸因飞机失事逝世。郑振铎把毕业的精力都贡献给我国的新文化事业。他不仅写诗、散文、小说,介绍、翻译外国作家和作品,而且对我国的考古、学及古典文学的整理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学研究会简介

  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由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等十二人发起,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文学研究会“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提出了“文学为人生服务”的主张,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在创作方法上,反对唯美主义、感伤主义,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方法,促进了新文学运动的健康发展。同时大量翻译和介绍了俄国和许多被压迫的弱小民族的文学理论和创作。

洋溢生活情趣的《猫》(吴正南)

这篇作品并没有揭示什么重大的主题,并没有阐发什么深刻的思想。当然它也引起我们的某些思考,比如从猫的受屈中想到不应有先入之见,不细心体察情况就轻易下结论等等。但它主要的却是让我们体味家庭生活的健康情趣,是给我们美的享受,是启发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理想。我觉得,像《猫》这样写得真实生动,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洋溢着生活情趣的好文章,应该提倡多读、精读。(摘自《语文教学与研究》 1983.5)

关于《猫》(辛寒)

《猫》是作者的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中第一篇。作者在1928年10月24日为这本集子写的《自序》中说:“我不曾写过什么小说。这一个集子中所收的不过是小小的故事而已。……我写这些故事,当然未免有几分的眷恋(指对旧家庭——引者注)。然而我

可以说,他们并不是我自己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是旧事,却决不是旧事的纪实。

其中人物更不能说是真的。……如果有人要为这些故事做索隐,其结果恐怕也将等于《红楼梦》索隐之类的‘一无是处’。”(摘自《挖掘家庭生活中的情趣——试析〈猫〉》 )

谈谈教《猫》(民间篱)

郑振铎同志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文笔清新,情节跌宕,描写细腻,喻意深刻。教《猫》,要紧紧扣住这些特点。

画出三只小猫

  第一只小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雪球滚动,状其活泼,阳光遍地,更添光辉。“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着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两个“扑”字,两个“抢”字,绘出了小猫来回扑抢的动态。人猫共欢,用三妹衬托出小猫的喜戏玩乐。

  “后来这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这里,用“毛色污涩”、“消瘦”来表现小猫病损的外貌。用躺下不出来,来说明它的软弱无力。三妹逗它不理,用红绫带穿上铜铃挂在颈上,也显得不相称。由此,更加衬出它的“毫无生意地,懒惰地,忧闷地躺着”的精神面貌。

  此段,写小猫的变化:由“很活泼”到“毫无生气”,由滚来滚去,扑抢好动到懒惰忧闷,盍然长逝。教学时,要启发学生绘出不同特征,指出前后变化。

  第二只猫,“浑身黄色”,“这只小猫比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跳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这里,用跑、爬、扑、捉等动词,描绘小猫“更有趣,更活泼”的动态。又用墙上跳,街上跑,晒太阳,来说明它的“太活泼了”。还用传神之笔,描绘猫的爬树。它“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象要等着捕捉什么的。把它捉了下来,它又极快地爬上去了”。阳光隐约,绿叶蔽身,黄猫恋树,志在捕捉。真是充满活力,无限生机。后来,它会捉鼠,“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老鼠”,“不再听到讨厌的吱吱声了”。说明它在老鼠面前的威势和对主人的贡献。

  要启发学生思考:为甚么这只小猫比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为什么说“它似乎太活泼了”?让有趣活泼、充满活力的黄猫形象,再现于学生心目之中。

  第三只小猫。“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数句描绘了它的外形特征。“它不活泼,也不象别的小猫那样喜欢玩耍。它好象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指出了它的性格特征。“它渐渐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由瘦变肥,依然懒散蜷伏,进一层说明其精神状态。“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了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本来就骨瘦难看;经过火烧,毛皮更加难看。再渲染其难看的外貌特征。“春日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虽是壮猫,忧郁的性格不变;虽是壮猫,吃得胖胖的,不去捉鼠,终日懒惰蜷伏的性格不变。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想象这只小猫长得难看的外貌,认识其贪吃懒惰的性格。

区别三种态度

  对待第一只猫的态度,“我”是由爱到悲。先写爱猫:“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可见十分喜爱小猫。“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一个“感”字把喜爱小猫的感情流露出来,在太阳光暖暖的照射下,这如春的生命脉博是十分明显地感觉到了。小猫病死,由爱转悲。“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辛酸,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读此段,要启发学生了解,“我”对小猫由喜爱到辛酸难过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对待第二只猫的态度,“我”是由喜爱到怅恨。写爱猫,先用全家的“提心吊胆”、三妹的笑骂,来衬托全家对它的关心和喜爱。  “此后,因爱猫的心切,才有找猫的慌张。”先是“我”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不见。再是三妹慌张跑下楼来说,遍找也不见。最后,“家里的人都忙乱寻找,但终于不见”。“我”,三妹,全家,逐层渲染,从慌张忙乱不断寻找的情节中,展现出全家的爱猫、惜猫。

  写猫的丢失经过,线索分明。“你这小猫呀,要叫乞丐捉去才不乱跑呢!”“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已经埋下伏笔。李妈说:“我一早起来开门,还见它在厅上,烧饭才不见它”。交代了丢猫的时间。张妈说,隔壁周家丫头早上看见我家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交代了丢猫的经过。“我”先是希望猫的归来。证实亡失以后,也只是怅然地、愤恨地咒骂。要启发学生领会,“我”对猫“得之甚爱,寻找慌张,亡失怅恨”的不同思想感情变化的特点。

  对待第三只猫的态度,“我”是既怜悯,又厌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留养下来,至少也要为冬寒和饥饿所杀。”这里悯其可怜,勉强收留。“但大家都不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人,对于它也不很注意”。“如此地过了几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对于猫的存在,既然感到若有若无,当然全家的人都没有把它放在心上。虽然开始怜悯,继而也就厌烦了。教学时,要启发学生领会,全家对猫明显的厌烦态度。

掌握情节喻意

  本文喻意是从跌宕情节中层现出来的。因此,要引导学生领会情节,在把握情节中明确喻意。

  全文由病猫、丢猫、惩猫三个情节组成。病死的猫,先很活泼。丢失的猫,更有趣,更活泼;而被惩戒的猫,它不活泼,外形难看。这样,就以美衬丑,突出了瘦猫的外貌丑陋,生性懒惰。“我”对病猫是爱怜,“我”对丢失的猫是喜爱,而对被惩戒的猫却是厌烦。这样,就以喜爱衬厌烦。三猫比较,更增加了对白猫的厌烦。启发学生归纳这些特点时,要明确:文章中心,虽在惩猫的情节中体现,但是描写一二两猫的情节也绝非虚设。猫的美丑不同,我的爱憎有别;由于爱憎有别,往往对憎者妄下断语。这样,就更加深化了主题。

  然后,再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主观妄断,惩猫内疚”的主要情节。

  开端。主人爱鸟,警惕防猫。白猫对黄鸟特别注意,两次“对鸟笼凝望”。妻叫张妈当心猫。

  发展。鸟死暴怒,证实罪状。黄鸟“给咬去一条腿,笼板上都是血呢?”“一堆断毛零羽之中,一只满身血污的死鸟躺在那里,好象它死前曾和敌人挣扎了很久”。几笔把死鸟的形象勾画得非常鲜明。白猫与黄鸟的矛盾好象就更加突出。接着叙全家证实罪状的经过:先是“我”的愤怒嚷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次是妻难过地说:“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当心了”。

  望必吃鸟,先有警惕。最后是张妈的“默默无言”,无可辩驳。“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

  高潮。暴怒惩猫,冤案大白。“它躺在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它安详自如,哪里知道暴风雨即将来临。“嘴里好象还在那里吃什么”。好象吃,就不一定在吃,也不一定吃鸟。可是,“我想它一定还在吃那鸟腿”。这个“一定”,与前面两个“一定”相呼应,说明“我”主观妄断态度的坚决。于是,怒气冲天,举起木棒打猫。而被棒打的猫,却是悲楚惨叫,逃到屋瓦上。隔了几天,“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那剩下来的一只黄鸟,却并不是我们的猫”。于是真象大白,至此形成故事高潮。

  结局。冤委至死,十分难过。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屋脊上”。冤苦小猫的后果明显地看出来了。“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失亡更要难过得多。”此句照应前两章,简要结尾。同时,也作了比较:猫病死,因为病;“我”难过。猫丢失,因为被捉走;“我”难过。猫被惩戒,因为自己妄断,亲手把它虐杀;因而“我”更加难过。这种过失永无改正的机会。自此,永不养猫,增强反省。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明确指出自己主观妄断的错误。我一再表示:“我于是顿觉自己的错误了。”“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说明“我”是一个敢于承认错误勇于内省自疚的人。由此,也特别突出这次错误给予人们的教训是如此深刻,一定不能再犯。

  教此章,要启发学生掌握本文清新流畅的语言,以及曲折多变、跌宕有致的情节。谈喻意,要紧扣课文语言,抓住故事情节。也可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说明自己受到的启示。

选自《初中语文同步大参考》

猫的主人(从维熙)

  八O年严冬腊月的深夜,那只被圈在五楼阳台的灰猫,“嗷嗷”地叫个不停。

  这扰人清梦的哀鸣声,使整个居民楼都心神不定。第二天,17户居民先后找到居委会去质询,但人们终于谅解了这颗痛苦的灵魂。因为猫的主人的妻子已出走,他,是个鳏夫。

  不久,猫的主人吐故纳新,娶来一位新的妻子。新婚之夜,正逢寒流袭来,风吹电线发出的声音,如同一个巫师吹着千万把口哨,再加上猫的凄厉叫声,使人神经为之颤栗。可是善良的人们又寻找理由谅解了这颗幸运的灵魂新婚之夜的疏忽,新郎一定是忘记了整个世界,何况猫乎?

  猫的主人的蜜月期已经过去了,这只灰猫依然被拴在阳台的铁栏杆上;在寂静的冬夜,它依然发出哀叫。居委会的一位妇女干部带17户居民的意见,终于叩开了猫的主人的房门。一个斯文的中年人走了出来,他是精神病医院某科主治大夫A君。

  “我代表群众给你提点意见!”

  “欢迎。”

  “那只灰猫,夜里叫得人心焦。它太冷了,你能不能让它进屋?”

  “屋里没有耗子,为什么要放进屋来?”

  “那你为什么养它?”

  “万一楼里有了耗子呢?”

  “那你也不能让它冻得嗷嗷乱叫嘛!”

  “猫又没到别的阳台上去乱叫,它生活在我的居住空间里。”

  “你这位同志怎么不懂人情道理?17户居民对你都有意见。”

  “是不是他们都有精神病?!”

  “你……还算个医生?”妇女干部终于发火了,“现在提倡精神文明,你却一点普通人的感情都没有,怎么能给别人看病。我找你爱人评理去!”

  “她走了。”

  “她……到哪儿去了?”

  “法院。”

  “去法院干什么?”

  “单方面提出离婚。”

  “我也琢磨不透,”A君垂下头,有点感伤地说,“论地位,我是一个主治医生;论工资,三位数。可她们都背叛了我。”

  “我搬来这里以前,已经离过三次婚了,这……算是第四次……女人都是水性扬花……”

  妇女干部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转身走了,回头教训,这位鳏夫说:

  “你别诬蔑我们妇女,最好用X光透视一下你那颗心,看看它是不是肉长的?”

  猫还是彻夜地叫着。直到暮冬之夜,有一只公猫在楼下叫春,那只受尽欺凌的灰猫,用尽力气挣脱绳子,从五层楼阳台上的下水道上溜了下去,寻找它的爱情去了。

  A君又当了鳏夫,不过,他不知从哪儿又找来一只黄猫,把它照旧拴在阳台的铁栏杆上……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