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三历史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辽宁省鞍山一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
文件大小 33KB
所属分类 高三历史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6/12/14 9:42:59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鞍山一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

客观卷(本大题共30道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 费孝通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他描绘的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是

A.“家国同构”理想的表现 B.宗法制度文化的反映

C.“三纲五常”原则的体现 D.分封制森严等级的反映

2.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3. 《诗经·十月之交》中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句话,往往被人用来形容春秋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意思是原先高高在上的突然跌落到谷底,原先在谷底的突然升到顶峰。下列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一时代变化的是

A.封邦建国 B.世卿世禄 C.有教无类 D.工商食官

4.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中央集权的强化的是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宜慰司以达之。”

5. 1835年7月,一位留居中国的英国人在英文杂志1835年7月,一位留居中国的英国人在英文杂志《中国文库》上撰文称:“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现在尚需显示中国已经如何阻止这一制度的美中不足,就像在几乎所有她的其他科学和技术中的不足一样。”英国人所说的“中国人的发明创造”是(  )

A.宗法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6. 晋代开始允许监察官“风闻奏事”,即可据传言奏事,奏者不必署名,即使奏事有误,也不负任何责任;唐宋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明清也大致相同。下列关于古代监察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可以监督官员规范执政? B.可以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C.代表社会履行监督职责? D.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7. 如果将“名正言顺”当做立国之宪的话,中国古代以下机构设置明显“违宪”的是????

A.清朝的军机处?? B.宋代的枢密院

C.唐朝的中书省?? D.汉代的外朝

8. 有学者认为,古希腊人的心目中,法律生活是属于城邦文明的公共生活的象征和城邦共同体与周边的蛮族区别开来的标志,所以宁愿以武力维持对于属地的霸权地位而不屑以公民权的方式去管理城邦界限之外的蛮地,构造起在人口众多、疆域广大的殖民条件下的合法而有效的“国际”法治秩序。上述观点主要说明了(  )

A古希腊的直接民主是近代西方民主宪政的源头

B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实质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C希腊法律适用于其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D雅典直接民主的根本弱点在于“大众的无能”

9.下面是古罗马法官判决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主要说明了罗马法



A.重视维护平民的利益 B.司法审判程序严格完备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理性、公平、证据的精神

10. 1911 年,英国通过新的议会法,严格限制上院的权力,并规定首相必须来自下院。议会上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则日益淡化,逐渐成为“清谈馆”和“养老院”。上院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议会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 B.传统议会制度开始瓦解

C.经济和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D. 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11.美国1787年宪法在起草时有两个重要程序:一是部分表决,即达成一项开以使从下来,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草拟完全部法案再强行表决.二是不全面规定,即对争议很大的内容,尽管确有规定的必要,也暂时不规定,留待后面再对宪法补充。这体现了宪法的

A. 实用主义精神 B.共和主义理念 C.分权制衡原则 D.中央集权特征

12. 1877年5月,法国总统麦克马洪根据宪法提前解散了共和派占优势的众议院,但是在选举中,共和派再次击败保皇派,获得了众议院多数席位。1879年,麦克马洪辞职,共和派元老格列维出任总统并发表声明:“我真诚地服从议会制度的大法,我永远不与宪法机构所代表的国民意志作对。”上述历史现象表明法国

A.总统制最终确立       B.议会斗争推动民主进程

C.一党制政治形成       D.共和派代表了全民意志

13. 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这种设想在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14.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15. “许开台湾互市,英、美、法、德相继而米,派领事,划租界,设商行,建栈房,轮船出入,次第渐兴,而交涉愈繁。咸丰九年,设通商总局于道署,由道办之”。材料显示的情况最早发生于( )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16.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咸丰六年的《天津条约》和十年的《北京条约》,条款虽很多,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这种关系同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奕诉与文祥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他意在强调条约的签订

A.导致外国势力发展到北京 B.开启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C.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D.激起了清政府的自强运动

17.1835~1949年欧美各教会在华共设有两万五千张病床,投资五千万美元,年均约四百名外国医护人员在华工作;英国传教士医生合信1850年在广州编译出版了较系统的西方医学著作《全体新论》,这些资料说明

A.教会医院是文化侵略的先锋 B.欧洲宗教改革浪潮传播到中国

C.在华传教士的活动有客观积极作用 D.近代中国的反洋教斗争高涨

18.甲午中日战争时,日本国内知识界的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 “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论定朝鲜战争是义战”。这些观点的本质是

A.认定战争是推动文明的根源 B.坚持认为战争可超越国家利益

C.以狭隘地区观总结战争性质 D.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

19.有历史学家曾对中国近代某历史事件作了如下评价:“他的激进主义使温和主义者、传统主义者和担心失去财产者——当然不仅是富人,对它敬而远之;领导人无法信守他们自己制定的教义标准;领导内部很快分裂,而且,愈演愈烈。”其评价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辛亥革命 D.义和团运动

20.清朝官员袁昶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春秋之时已有明约,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如今攻使馆,要开杀戒,一背礼义之道,二背国际公法。拳术不可恃,外衅不可开,杀公使,悖公法,事将不可收拾。”从材料中可得出的确切信息是 (  )

A.袁昶反对利用义和团来抗击八国联军

B.袁昶注重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作为依据

C.袁昶的观点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

D.印证了当时八国联军有灭亡中国的野心

21.“我们生在中国,实为幸福。各国贤豪皆羡慕此英雄用武之地,而不可行。我们生在中国,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反而都是沉沉默默,让异族儿据我上游,而不知利用此一片好山河,鼓吹民族主义,建一头等民主大共和国,以执全球的牛耳,实为可叹!”从孙中山先生的这段演讲可以看出其革命的核心目的是

A.推翻满清封建贵族对全国的统治 B.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C.建立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D.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22.有学者写到“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作为基本起始点和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思想启蒙以宗教改革中个体的觉醒为基础

B.五四运动在侧重救亡的同时忽略了个体的启蒙

C.造成中西思想启蒙差异是由于工业化程度不同

D.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界加强了对个体的重视

23.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其中有“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管理之。”由此可见,其主要目的是

A.以国营经济取代私人资本 B. 提高广大民众的政治地位

C.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D. 限制外国资本在国内的发展

24. 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A.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B.国民大革命兴起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兴起 D.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25.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庭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其中“舵手一易齐桨橹”是指

A.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C.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D.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6.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27.程思远回忆;“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做了介绍。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这反映了《论持久战》

A.成为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B.对国民党抗战产生一定影响

C.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 D.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8. 通过谈判对中共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28. 重庆谈判前蒋介石对国民党要员提出了与中共谈判的总体原则,即通过谈判对中共“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这表明蒋介石(  )

A.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 B.满足了中共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愿望

C.以政治民主化换取中共交出军队 D.借口中共军事威胁拖延民主进程

29.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白云观抽签,得一“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得“上上签”。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蒋介石所说的“天意”是夸大偶然性,没有看到失败真正原因

B.毛泽东所说的“民意”指反蒋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是反帝反封建的必然要求

C.蒋介石的失败是由于他违背的人民的意愿,失去了民心

D.毛泽东和蒋介石的行为印证了宿命论的科学性

30.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学者对1946~1949年国共之间的战争定性为“人民解放战争”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不过,近些年来也有学者开始以“内战”一词来概括这场战争。对这一变化的认识正确前是

A.前者强调了战争的性质,后者强调了战争的结果

B.前者受革命史观的影响,后者受社会史观的影响

C.前者是对历史的价值评价,后者是对历史的客观评价

D. 前者只强调了战争的一方,后者则强调了战争的双方

第II卷 主观题(本大题共两道材料题,共40分。)

31.(20分)民主与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和发展进程中的大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伯里克利在悼念公元前431年因与斯巴达人作战而倒下的雅典英雄的葬礼演说中,完全有理由自豪地宣称:我们的政体并不与其他人的制度相敌对。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18 世纪英国)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1760年乔治三世的即位,他把乔治一世时起几乎一直在执政的辉格党人赶下台,开创了一直延续到 1830 年的托利党人独霸的局面。……革命民主主义者潘恩的批评最为深刻,他说“尽管我们十分聪明,曾经对专制君主政体关门下锁,但同时我们也十分愚蠢,曾让国王掌握了钥匙。” ——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学者认为这一制度“具有民主色彩”,请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

(2)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优越性.柏拉图认为“极端的自由结果只能变为极端的奴役”,他对雅典民主制的批判着眼于什么?(6分)

(3)据材料三,概括18世纪英国国王拥有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上半期英国人针对这一状况是如何推进其民主进程的?(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4分)

32.(20分)近代日本两次大规模战争,两次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与日本,现代化的最初历程十分相似。但不同的是,为了适应新的外部条件,日本吸取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很快地进行了自身调整,比较快地进入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并且学着西方列强的样子,通过对外扩张,满足了这种转型所需的资本积累。通过甲午战争,日本不仅强占了中国的台湾,还向中国索取了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后来又逼迫中国交出了收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白银赎金。……中国被迫开始向西方列强大举借债,而日本却用这笔战争赔款建立了现代化的八幡制铁厂和国民教育。

——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材料二 在全面侵华的8年间,日本占领了中国城市总数的47%以上,其中包括大城市的80%以上。这些城市聚集着中国几乎全部的现代化工业。这些工业,有的直接损毁于炮火之中,有的因战争而失去运转的条件导致关闭,有的被迫内迁损毁于途中。在沦陷区,日军不仅任意掠夺公私财产,还截留税收,把持金融,并建立起依附于日本的以掠夺中国资源财富为目标的殖民地经济体系。据1995年中国政府公布的数字,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直接财产损失是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是5000亿美元。

——荣维木《抗日战争的历史启迪》

材料三 1937年8月10日,松沪会战爆发前三天,就有146家工厂、重15000吨的设备,随同2500多名技术工人,在弹火纷飞下从上海向西部转移……1937年,后方仅有工厂63家,1938年增至219家,1940年为571家,1941年达到1138家。……与此同时,中国现代大学的内迁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此外,大批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投奔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通过与工农大众的结合,在参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建、发展与巩固的同时,也把现代文明的因素带到了中国最偏远、落后的传统乡村。

——陈勤《重估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原载于《中国改革》2005年第8期

材料四 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身体力行地进行着民主政治的实践,不仅普遍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还创造性地发明了“豆选”等民主选举的形式,让目不识丁的农民也有了行使自身民主权利的途径。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把民主、自由等现代理念带到最偏远落后的传统乡村。这一时期是中共积累建政经验最丰富的一个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实际上是建国后中共领导下的全国政权的一个雏形。

——杨圣清《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日本国家现代化的起步和加速与中国有什么关系?(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抗日战争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积累了哪些新的有利条件?(8分)



1~10 BACDC CABDD 11~20 CBDDB DCDBA 21~30 CBCCC ABADC

31.(1)制度:三省六部制。理解:相对分散,互相牵制和监督;有利于防止大臣专权,但实质是加强君主专制。(6分)(任答2点即可)

(2)优越性:城邦权力属于全体公民(行政权掌握多数人手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4分)

(3)权力:部分立法权;掌握行政权。推进:1832年议会改革。(4分)

(4)认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多元化;民主和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政治体制建设需要结合国情。(若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4分)

32.(1)① 吸取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历史教训,实行明治维新,走上现代化道路。

② 挑起甲午中日战争,迫使中国对日割地赔款,通过掠夺中国加速自身现代化。(6分)

(2)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占领中国大片领土,在沦陷区实行残酩殖民统治、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6分)

(3)①抗战期间,大批工厂、学校、学者迁到内地,大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投奔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使传统乡村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

②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战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③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实践,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了经验。

④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8分)

通达教学资源网 http://www.nyq.cn/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辽宁省铁岭市2017届高三协作体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
·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福建省莆田哲理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甘肃省庄浪县第四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 历史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