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高考复习专题;作文的选材(苏教版高三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8:05阅读:
字号:|
  
技法点拨 
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中生作文的苦恼与尴尬 
谈到作文,许多高中生为缺少写作材料而苦恼。为了作文,有的眼观六路,在各种花花绿绿的“高考状元卷”中找材料;有的伸开双手,向老师“讨”材料……临到作文,或搜索枯肠,或胡编乱造,或“顺手牵羊”,或“改头换面”。请看一学生就如下作文题所写的文章: 
作文题:    
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在“实话实说”节目中讲过一个小故事: 
他在国外某地如厕时,发现一个小男孩在不停地拉水箱冲便,因拉不下水来而着急。龙永图十分感慨地说,由此事可以看出,这样的小孩已有了可贵的责任感。又据悉,我国即将实施的新课程改革,也将责任感列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之一。 
请以“责任感”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大街上的风景 
下午时分,太阳已没有了正午时的炽热,它将温柔的阳光撒向了大街上的每一个角落。 
陈华又像往日一样从学校归来了。只是他今天特高兴,因为刚才他们班的足球队在他的带领下战胜了一支自称“天下无敌”的球队。这时,他发现了街边有一个圆形玻璃罐,也许是他意犹未绝,于是就将玻璃罐当成了足球并练习起了他的盘带技术,接着就是一脚大力抽射,那可怜的的玻璃罐哪经得住这般折腾,只有碎在了街边。可陈华也因此而被玻璃碎片扎伤了脚,鲜血也流了出来,他刚才的高兴劲儿一点也没有了,有的只是愤怒,但他也只好忍着疼痛回家,而那一地的玻璃碎片静静地躺在了街边。 


太阳渐渐地落了下去,而且变成粉红色了,大街在它的照射下也变成了粉红色,整条大街也变得温馨浪漫了许多。 
一对情侣从街的那一头正在慢慢地向这头走来。他们说得是那么的高兴,以致丝毫没有注意四周的环境。随着女方的一声尖叫,刚才那美好的镜头瞬间消失。男方在回过神后发现原来是一块玻璃碎片扎穿了她的鞋,也使她的脚鲜血直流。他就立即俯下身去,迅速将碎片捡起,一面大骂丢碎片的人,一面将手中的碎片恨恨地扔到了街中间。然后搀扶着她离开了现场。 
太阳终于落下去了,街上只能见到一二个人影经过。这时,一辆轿车向街的这边驶了过来,只听“嘭”的一声,轿车停在了那里,司机迅速下车检查,才知道车被玻璃碎片扎穿了。轿车后座位上一位大款慢慢地从车中走了出来,当他知道情况后,就大骂清洁工作的工作不到位。然后就拿出手机不知和谁打了个电话。两分钟后,另一辆轿车飞驰而至并将大款接走了,十分钟后,一辆拖车开来拖走了那辆车。街上又只剩下了一块块玻璃碎片。 
第二天,天刚亮不久,小刘又坐着轮椅拿着扫帚去街上打扫,当他发现那些玻璃碎片后,他慢慢地“走”了过去,然后艰难地将碎片全都捡了起来,最后他又慢慢地“走”向了街边的垃圾箱。
让我们将上面这篇文章与199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所给的材料进行对照: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两题。 
春雨潇潇,路灯朦胧。我独自站在候车亭下避雨。 
“哐啷”一声,一个穿运动鞋的小青年,把丢在旁边一个大玻璃罐当作足球盘带着。这一脚趟大了劲,玻璃罐滚到候车亭前,裂成了好几瓣,流出一摊黑糊糊的东西。 
“玩也不看地方,玩出这损人的事。”我心理暗暗责备他。他大概也没想到这样的后果,吃惊地看着自己的“杰作”,低着头走了。 
  
雨大了。一辆自行车急驶而来,后轮轧上碎玻璃,“扑哧”,全瘪了。从车上跳下一位穿红雨衣的姑娘,嘴里嘟嚷着“大家都沾点光吧”,顺脚朝玻璃罐底一踢,玻璃更碎更散了。“红雨衣”抬头发现我在摇头,可能也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妥,赶紧用鞋把大块玻璃片归拢到一旁,然后才推着自行车匆匆离开。 
雨小了,一对撑伞的男女挨着呢喃着走过来,高跟鞋偏偏踩到拢在一旁的碎玻璃上,脚一滑,漂亮的鞋子沾上了黑糊糊的东西:“唉,真缺德,中国人的公德心呀……” 
“当心牢骚太多长白头发。”那男的一边为她擦鞋子一边笑着说。 
伞下的一对低声说话渐渐远去,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还在谈论着刚才的话题。 
但是,“高跟鞋”的那句话却仿佛刺了我一下。君子动口不如动手。雨停了。我回家拿了扫帚和铲子,又回到原地一看:碎玻璃已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不留意连那摊黑糊糊的痕迹也看不出来了。我开始是发愣,然后才恍然大悟:“运动鞋”、“红雨衣”和伞下的一对,他们都有可能回来过。那么,到底是他们之中的谁清理了这个地方呢? 
【简评】两相比较,多么相似。将别人的“精神产品”略作改动,然后盖上自己的印章来出售,当然非常方便。这可真是“读书人的事,窃‘文’者能够算偷吗”?但,不要忘了,高考阅卷,一旦定为抄袭之作,是要判零分的! 
高中生作文,空话、套话、大话、假话的毛病严重,剽窃之风很盛。许多学生常常因缺乏写作材料而苦恼。 
二、身在宝山——写作素材俯拾皆是。 
这正应了“身在宝山不识宝”那句老话,对于高中生来说,写作材料“可谓多矣”。    
1.生活空间,写作素材的海洋。 
    学生作文选材,可以在生活中“采撷浪花”。记叙文写作,应特别注意从生活中选取以下几类素材: 
①经历与熟悉。 
  学生写作记述文在选材时,不要只是盯着自己看过的优秀作文,而应尽可能地从亲身经历与非常熟悉的生活中选材。 
    钱钟书因熟悉知识分子而创作了《围城》,高晓声因熟悉农村生活而创作了《陈奂声上城》,沈从文因熟悉湘西生活而创作了《边城》,曲波因亲自参加过东北剿匪而创作了《林海雪原》……一些大手笔尚且如此,为什么中学生作文不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选材呢? 
②特定与特殊。 
    在特定的、特殊的情况下,人的感受和一般情况下往往有区别。比如,老师上课时讲课,布置作业,与挤占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上课,学生的反映会大不一样。请看下面这篇文章: 
课间十分钟 
    “叮当——叮当——叮当……”这可恶的铃声像快断气似的慢慢地,慢慢地,一下一下地敲着,每一个间隔就像隔了一个世纪。而老师便趁着这几个世纪赶急赶忙地讲着,“星儿”四溅。他坐在角落里喃喃地咒骂那快要断气的铃声:“再响几下,恐怕宝贵的十分钟又要被你敲去了!”他忍不住往外瞟了一眼:外面走廊上已站满了许多嘻嘻哈哈的同学,你推我,我推你地闹着。他羡慕极了,为自己不能出去大闹一场感到悲哀。他甚至想跟老师乞求:“求求你,快点下课吧!”老师依旧讲着。他低着头,死死地盯着透明玻璃下的秒针:“拜托!慢点转,慢点转。”同时他又渴求老师快点下课,他真希望这时有一个人提出抗议,那他绝对积极随从。他成九十度地扭转着头——同学们都很专心。“可恶!一个个书呆子!”他咒着。又急忙低着头看那迅速转动的秒针。 
    “下课。”老师艰难地从牙缝中挤出两个字。他激动得想要跳起来般地冲出教室,刚到门口——“叮……”可恶的电铃偏偏在这时修好了地响着。他叹了口气,像瘪了气的皮球, 
  
  
无奈地走回了座位…… 
    如果放在大力减轻学生负担这一特定的背景下,观察思索在彼时彼地发生的“课间十分钟”的个性鲜明的事例,就更有意义了。 
③ 激动与调动。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如过眼烟云;但有些事,刻骨铭心,当时曾使自己激动不已,写作时,一旦触及,格外能调动写作激情。我们在生活中选材时要特别注意选择此类材料。请看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文字: 
 曾经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有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开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决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你心中有一团火,才能燃烧别人。这些曾让史铁生激动不已、刻骨铭心的往事,写进文章,也让读者激动不已,刻骨铭心。 
2.传媒领域,遍布写作素材的奇珍异宝。 
①中外名著,报刊杂志。 
    有的从中外名著中选取材料改编故事,有的从报刊杂志中选取材料作为论据。比如,有一期《读者》中载有这样一则名人佚事:有一次,老洛格菲勒引着小儿子玩耍,要儿子从桌上跳下来,前几次老洛格菲勒都接住了他,当小儿子又往下跳时,当爸爸的竟往旁边一闪,让儿子跌了一跤。老洛格菲勒意味深长地说:“儿子啊,你要学会靠自己。有许多时候,连我都是靠不住的。”这则材料用以证明“要自立自强”的观点就十分典型。 
 ②  电影、电视、流行歌曲。 
    电视《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可以用来证明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流行歌曲的歌词也可作为事理论据,比如“要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虽说是江雾茫茫,总有到达彼岸的时候”“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等歌词,就可以分别证明成功之路靠自己开辟、在困难重重时也要坚定成功的信心、只有经过拼搏才可能获得成功的观点。 
3.走进教材,写作素材比比皆是。 
所学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要证明为了祖国应勇于献出自己的一切的观点,可选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高中语文第三册)。如要证明逆境中也能创造人生的辉煌这一观点,可选用这一事实论据:史铁生年轻时就两腿残废,没有工作,却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一条成功之路,成了著名的作家(见高中语文第二册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甚而至于,非语文的材料中,也有大量的可选用的论据,比如,为了证明写作“口子”要尽量开小这一观点:可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选用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著名定律——在压力相等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三、识材,应别具慧眼。 
下面,以记叙文的识材为例,对此加以说明。 
 1.小中见大。 
  生活中有许多往事,看似很“小”,倘能联系背景来思考,用思想来开掘,就能发现它 
是能反映“重大”主题的材料。例如,捕蛇一事,与国家大事相比,小如芝麻绿豆一般,但柳宗元联系到当时的背景来思考:那时为唐宪宗元和年间,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时减少了四分之三,兵员却增加了三分之一,赋敛极重,老百姓苦不堪命。蒋氏祖辈父辈均死于捕蛇之事,但因捕“异蛇”能“当其租人”,故比“乡邻之死则已后矣”。由此而得出在封建社会“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与国计民生紧密相连的重大主题。 
2.平中见奇。 
    在生活一些看似平淡的材料,如果用哲理来点化,往往能收“点铁成金”之功,于材料的平凡中见到奇妙处。王安石游褒禅山时,就是联系人生与社会的哲理来思索,从而发现了在极其平凡的前洞与后洞的游玩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再反过来看,材料也就不平凡了。 
3.旧中翻新。 
    面对一些旧的材料,如果别具慧眼,匠心独运,也能有新的发现,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北魏郦道元与唐朝李渤都游过石钟山,都探究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郦道元认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李渤“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苏轼再游石钟山,面对这一为两大名人写过两次的旧材料,不仅探究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而且得出“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的深刻思想。 
4.串而得神。 
    许多材料,如果孤立的看,平淡得很,但联系起来看,得到的神韵却令人耳目一新,又反过来显示出材料的不俗。    
    例如,刘征在《过万重山漫想》一文中所谈及的材料都很一般:船过三峡,困难重重,这不知被人重复过多少次;使用石器,燧木取火,弯弓射箭,跨上马背,这也是极其平淡的材料。但是,当他把材料全都冠上“第一个”,毫无光泽的材料全都熠熠生辉:“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四、材料的积累与调动。 
1.材料的积累。 
  材料从哪儿来?当然靠积累。从哪些方面选材备料呢?主要是四个方面: 
  ①自己的生活。生活材料要尽量真实(切勿瞎编);二要有内涵,有特点,有味道,有新意,尽量不与别人撞车;三要自己对这个生活材料有所感悟,且比较深刻。一定要防止材料低幼化。 
②学识与见识。各学科知识中均有大量写作素材,比如,古今中外的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名人轶事,哲学读物,语文、历史、地理乃至数理化、音乐美术体育等教科书,都有大量既生动又具体的写作材料。 
  ③社会热点,媒体焦点,国内外信息。视点高,材料新,意义又重大,就是有价值的素材。 
④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这是思想的精华,语言的典范。倘能用得准确,恰到好处,无疑会给文章增色。 
及时地、分门别类地筛选整理“库存”,择出可供用于写作的精品材料。 
注重生活材料的积累。为了文章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要留心观察生活,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留意捕捉极富表现力的,极有个性的细节。古人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我们要重视生活札记的写作。
注重书本材料的积累。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积学以贮宝”。我们要重视读书笔记的写作。
注重思想材料的积累。要重视思想随笔的写作,要抓拍自己稍纵即逝的思想“灵光”, 
要努力充实自己的“思想武库”。
    郭沫若有这样的妙语“腹藏万卷凭吞吐”,古人有这样的哲言“多财善贾,长袖善舞”。囊中羞涩,生意毕竟不好做。因而,我们要注意写作材料的搜集、积累。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多想,多抄,多背。 
2.快速调动积累。
   高考作文,许多考生不是缺少相应的写作素材,而是缺少相应的快速调动写作素材的能力。
话题作文为考生展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展开联想与想像,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充分发掘出话题内涵的不同侧面、不同层面的基础上,构思时围绕话题积极展开辐射性思维。构思时,尽可能想得宽一些、远一些、全一些,然后精选出一个恰当的角度来写作,就容易达到广开文思、准确切入的目的,也容易快速捕捉相关材料。
调动积累时,思维的触角可以伸向大千世界:
走进亲情世界。写父母兄弟,熟悉写作对象,容易调动激情,容易写得充实。写父母最关键的是写出“情”来。
走进教材天地。如:以课文的名言警句为论据证明观点;借助教材的题目与人物,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原来的故事上延伸,拓展,续写。
走进阅读领域。如,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位考生写了“爱因斯坦记忆移植之后”的情况,也有位考生全篇写了“堂•吉诃德复活”。 
走进社会生活。联系话题,调动相关的新闻报道、影视节目等材料。 
典例精析 
【例一】 
米粒  谷粒  血汗 
是他第一次到女同学家吃饭,走进她家的大门,他才知道什么叫奢华,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呀:乳白色的天花板,古铜色的墙壁,青蓝色的地毯……“啧啧,北京故宫也不过如此吧!”他在心里暗自赞叹。 
  上饭时,热情的主人给他盛来了满满一碗雪白的米饭,颗颗雪白的米粒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直往他的鼻孔里钻,他咽咽口水告诫自己,“千万别吃得太快,要文雅一点。”他几乎是数着米粒进口的。吃到还剩浅底的时候,他犯难了:“是吃得一粒不剩,还是故意留点底儿?”父亲送他上车时的叮咛又在耳边回响了:“娃儿,城里人一辈子也没碰过泥土,他们不知道种田的辛苦,不知道米粒的珍贵,你以后吃饭要故意留点底儿,别让人家把咱看扁了,以后吃完之后千万别再舔碗了。”其实,他早就养成舔碗的习惯了,每次吃饭时,父亲总要看着他把米粒吃得干干净净才让他离开。可现在究竟是吃得干干净净还是留点底儿呢?他偷偷抬眼想从主人的碗里得到一点启示,却发现主人早已吃完,正坐在对面的沙发上看着他,碗筷也不知什么时候撤走了。他现在感到自己仿佛是一个正在舞台上表演吃饭的小丑———以前父亲盯着他吃饭,心里是一怀的亲切,可是现在?他也说不出那种奇怪的感觉。 
  无助的他用筷子无助地在碗里捣腾着,突然那雪白的米饭迸出了一点黄色,那是一粒谷,和父亲那古铜的脸有着一样的颜色。他的心颤抖起来,小时候给父亲送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那是一个炎夏的正午,父亲坐在田垄上吃着他送的饭,也是吃到浅底的时候,几粒黄色的谷露了出来,“扔掉吧,阿爸。”“胡扯!”父亲像豹子一样吼了一声,他一辈子也没见父亲如此愤怒过,接下的情形更让他终生难忘:父亲将筷子插在田垅上,用那满是泥巴的手将谷粒一粒一粒地拈起来放进嘴里,锁着眉头,然后是艰难的一咽……“孩子,那是咱农家的血汗呀!”父亲对满腹委屈的他说。 
  
  “是的,这是咱农家的血汗。”他夹起一块豆腐,想将那米粒连同那颗黄色的血汗一同咽下,“也不知怎么搞的,现在米价怎么这么低。”主人有意无意地说了一句。 
  “农家的血汗不容亵渎。”他心里说着,将碗里的东西畅快地吞了下去。 
【精析】 
这是2002年一考生的答卷。考生在选择材料、调动积累时注重走进亲情世界。此文的细节描写非常出色:“无助的他用筷子无助地在碗里捣腾着,突然那雪白的米饭迸出了一点黄色,那是一粒谷,和父亲那古铜的脸有着一样的颜色。”“父亲将筷子插在田垅上,用那满是泥巴的手将谷粒一粒一粒地拈起来放进嘴里,锁着眉头,然后是艰难的一咽……”“他夹起一块豆腐,想将那米粒连同那颗黄色的血汗一同咽下。”有了这些细节,文章中的形象就很丰满。此文感情真挚,能打动读者。 
    作文,要注重从生活中选取自己熟悉的、曾使自己激动不已的材料。 
   【例二】 
  酒吧关门时,我便离去 
    从来就怕遭遇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死亡。从来就听说它的惊骇与惨白。但我也常听到“死亡也是诗,是生命化入永恒的延续”。人,是在一步步趋近死亡。芸芸众生,该有多少种死亡的方式?而你,又选择哪种? 
    普希金与情敌的子弹邂逅了,才气也消散了,他选择了为那种任是无情也动人的为情而死;海明威伴随着一声枪响,威武高大的身躯倒下了,一个老人与海搏斗的童话淹没于他与病痛的抗争中;川端康成的抑愤无处发泄,去寻找那久远的宁静去了……自杀,仿佛是这些亢进作家唯一的死的答卷,或为情,或为痛,或为愤。在死亡面前,选择这种结束的方式,似乎有理,然也无力。 
    伤感无济于事。何必如此淡泊自己的生命?死亡,却是一个不得马虎的字眼呀!更多的人不是激进地寻求极端,而是畏惧。于是乎,贪生怕死,卖国求生的各种不齿之徒出现了。仿佛他们“全首领以没”,“可以无憾”,殊不知青史尘寰,定会给他们一个痛心疾首的答案。去吧,怕死的奴! 
    我所敬仰的人物,应是博大宽容的。他们的选择,既不可惜,也不可悲。那是工种坦荡,一份宁静。丘吉尔在回答记者他对有关死亡的看法的提问时,欣然说道:“酒吧关门时,我便离去。”这正是一种从容。没有消逝的悲哀,没有殒灭的苍凉,更没有无望的叹息,他的心灵是如此的恬然与美丽!史铁生一个人在地坛想了很多年有关死生的事,之后说:“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这又是一种可爱的洒脱! 
    酒吧关门时,我便离去。用生命放弃回忆,用灵魂离别最深的情。曾在一份杂志上看到一些欧美民众的墓志铭:“我带不走的只有爱。”“我是个酒鬼,现在才真醉了。”尽管这墓碑的主人已经到另一个世界了,然而我们也可以想象出曾经的非常时刻,他们是怎样面对死神,选择心灵的平静与从容,选择这不凡的死亡方式。 
    冰心在《往事》中写道:“岂但为我,牵及众生,大哉生命!”其实,生与死是相互诠释的。当你落地时,你身边的人都笑着;当你离去时,他们哭着,这已经足够了。死亡的方式多种多样,面对亢进、面对抑郁、面对恐惧的种种迷惑,你究竟会怎样把握?从心底作出选择吧,作出无愧于你灵魂的选择!你是否会如丘相一样? 
    哦,“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精析】 
此为2002年高考的一份优秀答卷,那年作文的话题是“心灵的选择”。这篇文章韵味十足。作者引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名言“酒吧关门时,我便离去”作题目,幽默含蓄而深刻。这是一种对待生命的大度、豁达、洒脱与从容。这里没有生命消失前的悲哀与悲凉,没有生命殒灭前的彷徨与凄楚,没有生命离去时的叹息与委琐。标题的独出心裁、别具一格就具有吸引读者的力量。 
    作者注重从书本中选取写作的材料。文章纵横驰骋,评古论今,材料丰富。有文坛巨星普希金、海明威、川端康成或为情、或为痛、或为愤那“似乎有理,然也无力”的无谓的死的材料,有“贪生怕死,卖国求生”最终被无情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怕死的奴”的材料,有英国著名首相丘吉尔幽默风趣的笑谈死亡,有史铁生历经数载的煎熬终于悟出死的真谛,有欧美民众对待死亡的坦然平静与从容,有世纪老人、文坛巨匠冰心对生命的诠释。这些材料,有力佐证了自己的观点。 
平时注重积累知识,积累思想,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 
训练平台 
根据提供的材料,按照规定的话题作文,力求注意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规定的话题范围之内。试题中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1.作家鲍尔吉•原野在散文《平和》中写道: 
平和作为一种风度,百姓王侯都能接受。上交不须谄颜,下洽没有隔膜。平和是一种方便。平和作为一种心境,胸中印有松风水月,花香与鸟鸣会很自然地涌入心间。平和是一种享受。平和作为一种哲学,洞悉怒火中烧的可怕、暴跳如雷的可怜、趋炎附势的可悲、小人得志的可笑,它将人类情感之河的堤坝豁开,与周边保持同一个高度,谁也不会淹没谁。平和是一种安全。然而,农夫容易平和,狱吏难;穷人容易,富人难;落魄容易,得意难;垂暮容易,青春难;闲时容易,忙时难;愉快容易,烦闷难。
请以“平和”为话题,结合自身及社会生活写一篇文章。 
2.一天早晨,一个牧师正在准备第二天的讲道词。太太出去买东西了,小儿子约翰哭着嚷着要去迪斯尼乐园。为了转移儿子的注意力,牧师将一幅色彩缤纷的世界地图撕成许多小碎片对儿子说:“小约翰,你如果能把这张世界地图拼起来,我就带你去迪斯尼乐园。”牧师以为这件事会使约翰花费大半个上午的时间,但不到10分钟小约翰便拼好了。牧师很吃惊,问道:“孩子,你怎么拼得这么快?”小约翰回答:”很简单呀!地图的另一面是一个人的照片。我先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块,然后再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拼对了,那么,这张世界地图也该是对的。”牧师忍不住笑了起来,决定马上带儿子去迪斯尼乐园,因为儿子给了他明天讲道的题目: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看法?有什么联想?请以“人与世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3.阅读下面材料,以“空想与理想”为话题,按照要求作文。 
不要在阴湿的霉天,乞求亮出来一线永固的曙光。 
不要在没有花的枝干,寄希望于天边走来的阳光催生甘甜的果子。 
不要看着天方绚丽的彩霞,就以为脚下是平坦的康庄大道。 
不要害怕那一阵无情的冰雹,只要是一颗忠实于理想的种子,终究会在板结的土层里
挺立起来。
4.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要求作文。 
社会热点,不论现在的,过去的,正面的、负面的,如“‘神五’飞天”“自主择业”“课程改革”“西部开发”“抗击非典”“赛场失利”“贪官外逃”等。都是社会上影响面大、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面对某些社会热点,你有怎样的认识、体验和情感? 
请你以“面对社会热点”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作文。 
5.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时,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的人。”但有人却说,苏氏之论只适宜于西方国家的教育,对面临升学压力如此巨大的中国学生来说,无疑是似是而非的,学生离开课堂、离开大量的训练,考试成绩从何而来?但又有人说,“学中玩,玩中学”完全符合当今中国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精神,苏氏之论是似非而是…… 
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用“是”或“不是”来判断事物,实际上很多问题是难以用“是”或“非”来作出回答的,有时是“似是而非”,有时是“似非而是”,同一句话,在此地适合,在它方就不一定恰当…… 
请以“是与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