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2012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6:59阅读:
字号:|
教材篇目
《过小孤山大孤山》《庖丁解牛》《项羽之死》《阿房宫赋》
单元目标
1.背诵并默写相关的名言名句。
2.分析部分词类活用现象,掌握重点实词“弥、迁、请、劝、若、书、孰、说”义项。
3复习“爱、过、道、怜、如、省、善、许、族、卒”实词意义。
4掌握虚词“焉、而、夫、为、于”的用法。
5复习“筛选文中信息”的方法。
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实虚词。
2.复习掌握“筛选文中信息”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积累运用】
一、名言名句
填写下面名句的空缺部分
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2 !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3 ,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
5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
二、文言实词
1解释加点词
(1)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④晋陶渊明独爱菊
(2)道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
②行道之人弗受
③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
④伐无道,诛暴秦
⑤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⑥道芷阳间行
(3)过
①故尝与过宋将军
②过与不及
③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
(4)怜
①可怜身上衣正单
②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③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5)省
①省兄河南
②七省好事者
(6)善
①嘻,善哉!技盍至此乎
②善刀而藏之
③素善留侯张良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7)许
①引之长丈许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
③时人莫之许也
(8)族
①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③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④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⑤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9)卒
①卒买鱼烹食
②鲁肃闻刘表卒
③然今卒困于此
④五万兵难卒合
2.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
(1)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
(3)吾闻汉购我金千斤,邑万户
(4)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5)骊山北构而西折
(6)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8)六王毕,四海一
(9)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
(10)西门豹簪笔磬折
(11)十二渠经绝驰道
(12)苦为河伯娶妇
(13)不冠不袜
(14)吾数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15)技盖至此乎
(16)如宝装屏风
(17)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
(18)项王军壁垓下
(19)岸上赤而壁立
(20)砉然向然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古今意义
(1)所见无非牛者
(2)依乎天理
(3)虽然,每至于族
(4)因其固然
(5)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6)吾知公长者
(7)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
(8)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
三、文言虚词
辨别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焉
(1)盘盘焉,囷囷焉
(2)且焉置土石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或师焉,或不焉
2而
(1)骊山北构而西折
(2)不敢言而敢怒
(3)谁得而族灭也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夫
(1)夫大国,难测也
(2)予观夫巴陵胜状
4为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吾见其难为
(3)视为止,行为迟
(4)霓为衣兮,风为马
(5)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于
(1)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2)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3)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4)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四、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2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

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视为止,行为迟。

4吾闻汉购我头金千斤,邑万户,吾为若德。

五、文言句式
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
1籍独不愧于心乎
2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人
3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4乃谓其骑曰:“何如?”
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7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
8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9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10方期我决斗某所
11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六、素材集成
1.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庖丁解牛》)
应用提示:本段内容的中心是掌握客观规律的重要性。写作实践中可用来论证掌握客观规律的重要。“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一句,还可引申出“道”与“技”的关系问题。“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一句则可以用来论证一个人能力本领的提高都是要有一个过程的,适用于“过程与结果、量变与质变”的话题。
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庖丁解牛》)
应用提示:“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掌握自然是战胜自然的前提,任何事情要做到游刃有余都要找到自己的空间,否则就会处处碰壁了。“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这一句可以用来论证认真地对待每一件哪怕是极容易的事情,才能保证成功永远伴随着你。庖丁的成功就是每见难为之处都“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的结果,“艺高胆大”,但不能“艺高心粗”,否则“艺高”反会成为失败的潜因。文惠君的养生之道,我们自当作两面的分析,自然中、社会上,有着许许多多的我们人力无法克服的矛盾和困难,如果我们不知变通不善回避,可能将我们的人生变成“良庖之刀”甚至“族庖之刀”,过早地消耗了我们的生命。但如果一味地躲避矛盾,失去了原则也会使得我们的人生失去光彩。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也是对生命的另一种爱护。
3.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之死》)
应用提示:事业的成功,个人的力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时运的作用也很重要,然而有时候自己的时运也是自己造成的,项羽垓下被围“骓不逝”的“时运”就不是来自外部。有时候人是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的。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就是一例。
4.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之死》)
应用提示:放弃生的机会,毅然赴死,视死如归,只是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这在苟且偷生的人看来不可思议,在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人来说也许是可笑的,而最后将项羽彻底战胜的汉高祖恐怕绝不会做这样的傻事。然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生的尊严问题,人的尊严有没有底线;可以看出成功与手段的问题,为了成功是否还有我们不能采用的手段。本材料可以论证生命与尊严、成功与手段的话题。
1注意归纳并掌握加点实词义项
(1)弥
①弥天大罪(动词,满)
②敢拜子弥缝鄙邑,寡君又往矣。(动词,补救)
(2)迁
①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动词,从低处转移到高处)
②是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动词,迁移,转移)
③施赏不迁,行诛无赦。(动词,改变,变动)
④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动词,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⑤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动词,贬谪)
(3)请
①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动词,请求)
②(智伯)使人请地于韩。(动词,要求,索取)
③臣请完璧归赵。(副词,表敬意)
④俯身倾耳以请。(动词,问,请教)
⑤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动词,请示)
(4)劝
①惩恶而劝善。(动词,勉励,鼓励)
②各劝其业,乐其事。(动词,努力从事)
③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动词,劝说)
(5)若
①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动词,好像)
②若毒之乎。(代词,你)
③若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连词,表假设)
(6)书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动词,书写)
②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名词,书信)
③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名词,书籍)
④局势唯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名词,书法)
(7)孰
①进孰于天子(名词,熟食)
②寒暑易节,而五谷以孰。(动词,成熟)
③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副词,仔细,周详)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代词,谁)
⑤是可忍,孰不可忍(代词,什么)
(8)说
①欲遍布之,恐不可户说(动词,说明,解释)
②说尽心中无限事(动词,诉说)
③使人说于子胥(动词,告诉)
④是说也,人常疑之(名词,观点,说法)
⑤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名词,一种文体)
⑥说备使抚表众(动词,劝说,读shuì)
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形容词,高兴,读yuè)
2解释下面加点的双音节实词
①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禀告事情)
②信造化之尤物也。(大自然)
③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峻雄伟的样子)
④亦与他山迥异。(迥异:差别很大)
⑤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年高有影响的人)
⑥且留待之须臾。(片刻,一会儿)
筛选文中信息
【考点解读】
筛选文中的信息,在文言文阅读中属于“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级。考查形式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学生找出全都说明某一问题的一组。
历年高考题表现出的筛选内容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表现人物言行举止的信息。②体现人物的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③反映人物的道德情操和能力才智的信息。④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的信息。
【温馨提示】
①宏观考虑,整体把握。阅读时,首先将下列相关内容筛选出来:文中写了几个人,主角是谁,其他人与主角是何关系;有几件事,谁所为,事件反映了什么价值取向。②微观分析,抓住关键。关键章节,如评价性,总结性章节。关键语句,如起始句、总结句、评述性句子。③审清题目,善用排除。找出全部说明某个问题的信息,某个选项中只要有一个句子与题意不符合,即可排除。
【考题例析】
(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辅佐
【答案】C
【解题指导】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C项中“数延见”一句大意是“邓愈要见熊鼎”,据此来理解,“延”应该是“邀请、延请”之意。
【技巧点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每年必出题目,可能全都是“实词”,今年的题目即如此;可能实、虚词都有,也可能只有虚词。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考查是动态语境中的辨析,要理解动态语境中的陌生意义,就必须注意上下文语境,注意整个语句的理解,而不是一知半解,断章取义。其次要注意文言实词知识的灵活熟练运用,最起码要熟练掌握文言实词知识,比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知识。解题方法可以用排除法,也可以直接选,对于同学们来说,排除法似乎更可靠。比如本题的“长”读“zhǎng”,通“掌”,无论知识还是文句理解,都非常熟悉,便立即排除之;“结”在“结兵自守”中显然是“聚集、聚合”等意,也可立即排除;“赞”在“留幕府赞军事”句意中显然是“辅佐、协助”等意,亦可立即排除。最后要注意古代文化常识,现代汉语词汇积累,这些都是能够迅速做出判断的必要知识。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答案】D
【解题指导】“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个考点几乎每年必考,这是由于所选文言文多采自史传文,而史传文都是评述某个人的生平事迹的,这就决定了“筛选文中的信息”考点的高频率出现。本题中①反映的是主人公辞官不就的品德,②是主人公说的话,说的是朝廷命令御史查察,④反映主人公判案迅速,都与题目要求不合,故选D。
【技巧点拨】这种题目的解法主要是排除法,且很快很准确,比如一看①马上就可排除之,于是就只剩下C、D两项了,再看看②又能迅速排除C,很快就可选出答案。考试过程中必然要讲求点儿效益,而排除法的运用帮助很大,效果也很明显。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敕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觉察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答案】C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以及准确翻译理解句子的能力。C选项根据文中信息“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可知,迁走的是凶恶残暴、称霸一方的“方氏”。
【技巧点拨】“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理解的重点。文言文关于这个考点的设题最难,排在三道题目之后,就是明证。但相对于现代文阅读鉴赏来说,能力层级还只是C级“综合分析”。四个选项的内容都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只要找准原文所在文段、层次,仔细对照,这种题目实际上不难。

【定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题。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兵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司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1.下列各项全是表现项羽骄傲自动、刚愎自用的一项是
①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②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③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兵为三,复围之。
④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⑤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6题。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①而行。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秋九月,楚子围宋。
宋人使乐婴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②,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子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陨,又何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③,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先父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微。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选自《左传》,略有改动)
【注】①犀:申犀,申舟之子。②不谷: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辞。③考死:意为完成使命而死。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鄙我,亡也鄙:以……为边境
B.国君含垢,天之道也道:规律
C.筑室,反耕者反:造反
D.敝邑易子而食易:交换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君其待之其孰能讥之乎
B.郑人囚而献诸楚吾尝终日而思矣
C.寡君使元以病告余船以次俱进
D.华元为质至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最能体现讲信义的一组是
①杀女,我伐之②秋九月,楚子围宋
③晋师悉起,将至矣④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
⑤受命以出,有死无陨⑥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A.①③④B.①⑤⑥
C.②④⑤D.②③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舟出访齐国,担心自己路过宋国会被杀是因为他曾在孟诸战役中得罪了宋国。楚君答应一旦他被杀,将讨伐宋国。
B.宋被围,求救于晋,晋侯听从伯宗的劝告没有出兵,而是派解扬通知宋国投降。
C.解扬认为义无二信,信无二命,所以他表面上答应了楚庄王却又背弃诺言,楚庄王最终放了他。
D.宋人害怕楚国长期围城,派华元连夜潜入楚营与子反谈判,签订盟约,宋楚讲和。
6.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

(2)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

(3)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二.(2011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元] 虞集
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芫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而去。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无所偏倚,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跳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末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注】①某:我。 ②甃结:砖块建筑。 ③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 ④徒倚:来回走动。⑤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⑥旧人:有资历的老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舟次彭泽 次:排列
B.芜秽充斥 秽:杂草
C.乃相与怃然而去 怃:失意
D.起佐郡 起:起任

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 )(3分)
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②登者忘其险焉
③日就圮毁
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孤山山腰有个旧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
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C.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明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
D.文章借修一柱峰亭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3分)
译:
(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3分)
译:
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积累应用】
一、名言名句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文言实词
1(1)爱①动词,喜爱②动词,爱护③动词,吝惜④动词,喜爱
(2)道①规律。名词②道路。名词③方法,途径。名词④道德,道义。名词⑤学说,主张。名词⑥经由,从。介词
(3)过①探访②过分③过错
(4)怜①动词,怜悯,同情②动词,怜爱,疼爱③动词,叹惜
(5)省①探望②省份
(6)善①好。形容词②动词通“缮”,擦拭。动词③与……交好,形容词用作动词④好事,好的行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7)许①表示约数②处所,地方③赞同
(8)族①众,一般。形容词②宗族。名词③类。名词④交界之处。动词用作名词⑤灭族。动词
(9)卒①名词,兵卒②动词,死,逝世③最终④形容词,仓促
2.(1)“善”通“缮”,擦拭。(2)东: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走。(3)金千斤,邑万户:名词作状语,用……(4)东:名词作状语,向东。(5)北、西,名词用作状语,向北、向西。(6)辇,名词用作状语,乘着辇。(7)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8)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9)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患苦。(10)名词作状语,像磬一样(弓着腰)。(11)名词作状语,从南北方向。(12)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13)名词作动词,戴帽,穿袜。(14)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仇人。(15)“盖”同“盍”,何,怎么。(16)宝,宝石,义为“用宝石”,名词作状语。(17)雨,下雨,名词作动词。(18)壁:名词用作动词,设营驻守。(19)壁,像墙壁一样,名词作状语。(20)“向”同“响”,响声。
3①古义:没有不是。今义:不外乎。②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③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虽然,表转折关系的连词。④古义:本来的样子。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⑤古义:悲愤激昂;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⑥古义:忠厚的人;今义:年长的人。⑦古:窗户和门,今:窗户。⑧古:向客人请求;今:邀请客人。
三、文言虚词
1焉(1)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疑问代词,怎么(3)兼词,于之(4)句末语气词,不译2而(1)连词,表承接,不译(2)转折连词,却(3)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译(4)连词,表并列,不译(5)连词,表递进,并且3夫(1)句首语气词,无实义(2)句间语气词,无实义4为(1)替,给。介词(2)解,做。动词(3)因为。介词(4)当作。动词(5)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6)被。介词5于(1)与。介词,引出对象(2)在,从。介词,引出动作的地点、处所(3)对于。介词,引出对象(4)到。介词。介绍出动作、行为的时间。(5)被。介词,表被动。(6)比。介词,介绍出比较的对象。
四、1如果用楼观亭榭来对这座寺院装饰一下,和江水山峦相配合,(其景色)自然应该比金山强得。2(就连)脉络相连和筋骨相接的地方,我都没有拿刀去尝试过,何况是大的骨头呢?3即使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的方,我看到那里很难解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目光因此集中到那一点,动作也因此放慢下来。4我听说汉王用千斤金子和万户封邑来悬赏我的头颅,我给你这个恩惠。
五、1状语后置句2定语后置句3宾语前置句4宾语前置句5判断句6状语后置句7宾语前置句8定语后置句9定语后置句10状语后置句11被动句
【定点训练】
一.
1.D(本题考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在题干所给的五个句子中,③⑤分别表现汉军对项羽的围困和项羽决不苟且偷生的气概的。其他各句都是表现项羽的骄傲自大和刚愎自用的。)
2.C(反:通“返”,使……返回。)
3.D为:动词,做,成为。(A.其:助词,表期望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B.而: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C.以:介词,把;介词,按照。)
4.C(①是许诺,③是托词,⑥是盟约,在文中均无践行的体现。)
5.B(通知内容应为不要投降楚国。)
6.(1)郑国是明白的,宋国是糊涂的;去晋国的使者不会受害,而我却定会被杀。
(2)这不是我不讲信用,而是你丢弃了它,快去接受你该受的刑罚吧!
(3)即使这样,兵临城下被逼签订盟约,就算让国家灭亡,也不能答应。
二.
2.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解析】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B、C、D三项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A项“次”解释做动词“排列”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停留”。本题的误区在于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过于僵化,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理解,而误认为A项正确。
3.【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析】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①句写的是作者到临川的目的,意在引出下文,与新修一柱峰亭没有关系;②句表现的是作者登山的感受。⑥句介绍的是李侯的胸怀与气魄,虽说与新修一柱峰亭有关系,但非直接关系。③④⑤涉及新修一柱峰亭的原因、契机和发起人,故有直接关系。本题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①②⑥的选项均可以排除。
4.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析】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文“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可知是因为牧羊亭破败不堪,在场的彭泽县令认为是自己失职所致,羞得无地自容。作者在此并无任何指责彭泽县令失职之语,故B项信息乃无中生有,所以是错误的。本题误区在于望文生义,对原有信息没有仔细的推敲与揣摩。
5. 【答案】(1)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
(2)(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
【解析】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新”是形容词作动词“新修”;“更”是动词“重新”,“题”也是动词为“命名或题名”的意思;“可乎”表反问语气,也要体现出来。第(2)题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主语“我”。本题的难点为虚词“以”字的用法。“以”在这里作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凭、根据”等。“少”为通假字通“稍”,可译为“约略、大概”等。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