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2011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如何美化作文的语言(二)(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6:53阅读:
字号:|
   永昌一中      张含光
6.特征比较
闻一多说:“一切的价值都在比较上看出来。”有比较,才有鉴别。抓住事物的总体特征或个体特点,分清优劣,褒贬抑扬,对照鲜明,同时显示文笔的灵活,增强感染力。不同事物的特征比较,如《要“野马”不要“毛驴”》一文写到: “‘野马’”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有着一种别人无可比拟的特点,敢闯敢干,并不留恋已有的一切,而是毫不惋惜地抛弃现存不好的东西,去奋力实现美好的愿望。相形见绌,‘毛驴’却往返于千年古道,缺乏蓬勃的朝气,墨守成规,只能是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永远如此。” 同一事物前后又有不同的特征意义,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运用了美国康乃尔大学“青蛙实验”的材料,分析道: “青蛙在滚沸的油锅里,纵然一跳,安然逃生,而在悄悄加热的水中,乐哉悠哉,当死亡逼近时,再也没有那一跃的力量,终于葬身锅底。这个故事表明,危难当头,背水一战,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勇气,冲出困境,就会柳暗花明;相反,环境舒适安逸,就会消极沉溺,导致身败名裂。因此,孟轲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实在是至理名言。” 这些论述抓住特征进行比较,爱憎分明,是非清楚,振聋发聩,催人奋进,既做到形象可感,同时又能符合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7.句式多变


议论文句式也要富于变化,或对偶,或排比,或反复,或反问,或长短句结合,整散句搭配。这也是加强文采的好办法。如2008年山东卷满分作文《春来草自青》的一段:  生如四季,春最美,亦给人无穷回味。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春,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感受,唯一相同的,是你必然有过那个季节,可能你已经走过春天,或者正在春的怀抱里面呢喃,春天都不会忘记你,无一不把她的温柔和美丽赐福于你。 而有的春,长的有些让你厌烦,春草无边,春花绚烂,春风细细,你就沐浴在这其中,陶醉在这其中,流连忘返。而春天来得早的那些人,总是会感叹春的短暂,如我。我去抓住它的尾巴,才发现它已经拉了我好远好远。我努力的去追都追不上,够不着。 这段话有意识地进行句式变换,能使文章少一些呆板,多一点灵气。整句和散句配合使用,自有妙处。这一段话,于匀称之中见错落,呈现出一种参差之美,堪称景象美妙,意境深远。
又如满分作文《让心河绿水长流》: “同一处胜景,在不同人的眼中,自有它不同的佳妙之处;同样的感受,在不同人心中,自有它各自的蕴味。其实,世间万物,哪一个不是如此呢?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道理也正是这样。不同的地域、心境、个性便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感悟。”
句式多变,读来觉得富有文采和美感。 8.善打比方
比喻,是多彩的七色光,是烂漫的万花筒,是闪光的金子。亚里士多德说:“善比喻者为天才。”古今中外的作家,无不采用比喻来写景状物,阐发事理。运用比喻这种形象化方法,取象附理,使深奥甚至枯燥的道理通俗化,枯燥的事理形象化。 毛泽东的政论文,鲁迅的杂文都是典型。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批评一些留洋革命者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有这样一段文字: “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这种毛病,也传染给了共产党。在批评某些人没有党性或党性不全时是这样说的: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又如:“我们需要读书,需要知识,像婴儿需要营养一样。可以想像,身体缺乏营养的人,一定是血虚气弱,无力劳作,而精神上缺乏营养的人,也将空虚渺茫,碌碌无为。要想得到精神上的营养,要想成就大业,就必须认真读书,丰富自己。”
这个比喻平中见奇,喻理成趣,形象地论证了读书的重要性。 有时为了多角度、多层次地说明道理,还可以采用博喻的方法。例如:
“书像朝阳,像春风,像雨露。它是知识的海洋,精神的食粮,智慧的钥匙,心灵的灯塔。它能使你站在高山之巅眺望壮阔的远景,看到大海深处的水晶宫,以使你开阔眼界,增长才干。” 这段话多方论证书的宝贵,读书的作用,气势贯通,妙语连珠,感情充沛。
一般在每个比喻句子后面还加一句解说句。如:
“没有责任感的人,好比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没有了飞翔的方向;没有责任感的人,好比一口没有水的枯井,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没有责任感的人,好比一棵没有叶的树,忘却了生活的激情。” 9.整句醒目
高考作文评卷时间紧,任务大,阅卷老师不可能像平时批改作文那样细致,反复地看,往往是“一目十行”,抓观点,找要点,寻亮点。而“中心句”是展示考生主要观点,反映文章要点,显示作文亮点的最佳形式。 否则,阅卷老师在特定的短时间内寻找不到你文章的主要观点的话,吃亏的显然是你。因此,一般来说,论说文的“本论”部分的结构要么是并列式,要么是递进式,要么是正反对照式。每个段落最好用中心句开头,这样“一目了然”,层次也很清楚。 有的学生还用小标题来代替中心句,也是一种办法。如以《说“杂”》为题,有学生就从几方面来论述的:杂,意味着变化;杂,意味着进步;杂,也是一种美。同是论“杂”,另一位同学在讲怎样成为“杂家”时,也是从三个角度论述的:要“杂”,就要有海纳百川的勇气和胸襟; 要“杂”,就要有贯通古今的眼光;要“杂”,就要有思考,有选择,有提炼,有发展。还有一个同学则是从三个领域来谈:文化学术离不开“杂”,社会发展离不开“杂”,自然界也离不开“杂”。让人一目了然,有一种整齐美。 在举实例论证时,也可采用排比形式,给人一股气势一种美感。如:
“有勤,才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有勤,才有了祖逖‘闻鸡起舞’的美谈;有勤,才有了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壮举,也才有了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红楼梦》……” 一组排比句,把“勤”对成就事业的必要性,说得十分肯定。
为了更有文采,还可以把排比与比喻、引用、对比、拟人等手法结合起来,如: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 这段话把抽象的“成熟”用几个具体的意象和几种修辞格诠释得很充分、很有文采。不过议论文中此类句子不宜过多,一般不能超过三处,多了就滥了。 10.巧用故事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教育一个人,一个故事往往比单刀直入,板着面孔说理更能让人接受。写文章同理。议论时巧妙地穿插一些文学性强的故事、寓言、典故、笑话,使论证起 伏跌宕,富于文采和变化。有一篇论述扫“黄”打“非”的文章,引用古希腊一岛上妖女诱惑水手而被水手奥菲斯凭歌喉战败的故事分析到: “面对妖女的美妙歌声,有三种做法:一是听之任之,被迷惑后投海而死;二是封住耳朵,全然不听;三是用自己雄壮高昂的歌声压倒靡靡之音,彻底战胜妖女。那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 显然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只能用健康、高尚、正义的方法去战胜那些‘妖女’,用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来占领文化园地,真正能够‘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妖女’没有一席之地,最终退出舞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用故事,鲜明地提出了只有用高尚文艺占领阵地,才能把“黄货”赶出市场的重要策略,寓庄于谐,鞭辟入里,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11.谈笑风生
议论文为了使自己的观点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不必紧绷着面孔,而是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谈笑风生,让人如坐春风,会心会意。如毛泽东的《论人民内部矛盾》就是这样: 有些同志在打蒋介石的时候,抗美援朝的时候,土地改革的时候,镇压反革命的时候,他一滴眼泪也不 出,搞社会主义他一滴眼泪也不出,一触动到他个人的利益,就双泪长流。 听说还有三天不吃饭的事情。我说,三天不吃饭,没有什么要紧,一个星期不吃饭就有点危险了。总而言之,争名誉,争地位,比较薪水,比较吃穿,比较享受,这么一种思想出来了。为个人的利益而绝食, 而流泪,这也算是一种人民内部的矛盾。有一出戏,叫《林冲夜奔》,唱词里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我们现在有些同志,他们也是男儿(也许还有女儿),他们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 【例文】 
品江南
味道是每个人独有的记号。迷恋于果汁的香甜,那是对青春味道的追寻;沉溺于咖啡的苦涩,那是对逆境的憬悟;执著于泉水的恬淡,那是对江南的难以释怀。而我,正是陷入在江南的霏霏烟雨中难以自拔的人。 呷上一口淡淡的矿泉水,江南的味道便在舌尖荡漾。烟雨将过客的思念在此刻唤醒,氤氲的水气弥漫着江南宛如女子一般的雅气,温柔曼妙。皎洁的月光倾泻而下,阿炳的《二泉映月》划破了静谧的水面,二胡的三个把位上回环着江南深夜幽静的气息。 灵性恰似掌间的纹路在湖面凑起此起彼伏的乐章,此刻都市的喧嚣,商人的叫卖都无法和这儿扯上边。水乡的恬静在月光的渲染下得以升华。这就是江南的味道,淡淡的,沁人心脾的安定的力量。 唇齿依恋着这毫不张扬的奇妙感受,大口而爽快地再喝上口矿泉水,那种淋漓畅快的感觉亦不破坏江南甜美的味道。言及江南,三生石畔泥土的芳香固然清新,但江南人们的热情更为难忘。那是同泉水般质朴的甘甜,涤尽世俗的尘埃,纯净得不受丝缕沾染。 泛舟水乡,撑起竹篙的妇女娴熟地摆渡过斜风夕阳,此 起彼伏的歌声中,耳根也领略了江南的魅力。热情的水乡人捧上杯杯纯净的泉水, 张罗着桌桌可口的饭菜。久违了这种毫无防备的对话,放松身子,江南的质朴真挚将城市的面具击垮,露出张张真诚的笑脸。这就是江南的味道,甘淳的,舒展了紧张的神经。 凭着对泉水的依恋,将杯中的水一饮而尽,那般洒脱与大气更是江南豪情的历史味道。金鼓齐鸣,战号吹响,“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也曾气宇轩昂,也曾金戈铁马,江南的历史长卷上,那无畏的气息依然隐隐缱绻。斜阳草树,寻常苍陌,挥之不去亦有江南毫不言败的铮铮铁骨。这就是江南的味道,如泉水般直截,爽快。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清清泉水淡淡水乡,品江南的同时, 人情的光辉也在心灵的蓝图上勾勒出一片蔚蓝。
凭借着对水乡气息的执着,那城市的污浊尘埃似 乎无法侵入被江南烟雨涤尽的内心。
在灵魂的庙宇中,我虔诚地祈祷,只为做一个在乱世的污泥之中保有江南味道的人。 【亮点 解读】 诗的心灵画意淋漓。一把胡琴,一泓月光,一缕会意的微笑,可以编织出江南美丽的经纬,丝绸一样的温婉质地。撑篙的身影,斜风夕阳,松语长歌,亦可以描画一幅隽永写意的山水图轴,人生的况味于此作悠然的南山之见。 而长鸣的金鼓,烽火的长路,也被诗意轻轻地拥入心怀,熨烫成一壶江南雪夜里劝慰心灵的美酒。 江南,从画意里走出的江南,水比酒还醇,意比画更深。开落的莲花和季节一样的美丽,掉落在人生溪流里,点画出生命江南一样的诗意闲适与追求。 文采胜花,才情似水,才或可与江南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写作的人如何能不时时翻检自己的心怀,去与美丽的人生签订一份永生灵性的同行之约? 







 张含光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