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豪放词与婉约词之比较鉴赏(人教版高三选修教学总结)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39阅读:
字号:|
 
   在第二轮或第三轮高考复习只有必要对古诗词鉴赏作一总结。本文试图从两首词的比较鉴赏去谈一下古诗词鉴赏的技巧或一些重要的注意点。
例词1:    清平乐•年年雪里(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例词2: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比较鉴赏及注意点:
  1、李清照与辛弃疾都是经历两宋过渡而主要生活在南宋朝的重要词人;不过,李清照是由名门望族而国破南渡夫亡,辛弃疾是早年长在沦陷区后高举抗金义旗而南投期望复国的。李清照与辛弃疾二人的后半生均不如意。
——知人论世(了解诗词作者的生平及其所处时代之特点)。
2、在例词1中,“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再现了词人少女时赏梅的情景和兴致;“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表现的是婚后六、七年间以泪对梅的忧伤情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包含着晚年无心插梅、赏梅的辛酸和哀愁。而在例词2中,词的上片,作者“少年不识愁滋味”;词的下片,作者“而今识尽愁滋味”。两首词都以点带面地概括二人一生的心路历程,且有意地把前后不同的心理作对比,并重点突出现在的心理状态。正如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所言,“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这正说明了两首短词的共同点。


——以点带面的概括方法,对比中兼有衬托的手法。
3、在例词1中,作为婉约的女词人,作者展开了细腻的景物描写、神态外貌描写,并由景及情;在例词2中,作为豪放的爱国词人,作者重点叙述了对“愁”的不同理解的过程。
——不同古诗词的作者为了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往往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4、在例词1中,作者插梅而醉。这个“醉”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因梅花开放而产生了如醉如痴的内心躁动;二是因内心之躁动而醉饮。饮又不能浇愁,故而挼梅。揉搓,是内心不宁静的一种下意识动作。“看取晚来风势”的“风势”首指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即“国势”,寄寓着作者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心绪。在例词2中,“愁” 既指勉强说的“愁闷”之类的话,也指报国无门的愁闷痛楚。这两首词都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方法。
——古诗词往往崇尚含蓄,使用双关、比拟、借代等修辞方法及象征的手法。
5、在例词1中,作为婉约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主要词作为婉约之作,但本词很难界定
为此类,原因就在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这一句。“国势”双关,寄寓着作者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心绪,自不必说。 “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她哪里还有赏梅的闲情逸致呢!身世之苦、国家之难揉合在一起,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她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名句,李词在婉约之余有这样男儿般的家国之忧也就不为怪了。而辛词一贯是“锦躔突骑渡江初”般的凌烈,高举着爱国忠君、收复失地的大旗,但在例词2中却悠悠地含蓄道来,老年英雄“一腔忠愤,无处发泄”的痛苦之状让人悲泗淋漓。
    ——同一诗(词)人,往往有其代表性的风格特征,但不是所有其作品皆是如此。

 

巨东涛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