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苏教版高三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01阅读:
字号:|
备课人:傅恩波  备课时间:2007-10-19
【学习目标】
1. 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并在此基础上说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认清过去语文教学的两点错误认识、各种弊病、不良后果。
2. 了解序言的一般特点,明确“他序”的写作重点,能从序言中了解原著的基本内容。
3.说出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或表达作用。
【学习过程】
归纳•整理
1.摘记序言的一般特点。
     置于著作正文之前,说明写作或出版意图、著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等内容。
     有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也有别人写的,多评论作者、作品内容,介绍、阐述研究情况。
2.找出每段或每部分的关键句。
1 收在这个集子里的就有一百多篇……都应该读这个集子       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
2 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其二……
3 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为什么……?是因为……   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


4 圣陶先生在这里扼要地指出旧式语文教学的三大弊病……第一是在阅读教学上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不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
5 第二种弊病是在作文教学上要求模仿一套程式
6 第三种弊病就是读书作文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发表思想,抒发感情,而是为了应付考试。
7 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知识课……因而要以讲为主。
8 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法,其流弊,第一……其次……
9 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圣陶先生的看法是……  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10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11 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借阅读这本集子的机会来对照检查我们自己的工作

3. 编制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及旧式语文教育状况图(表)。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过去对语文教学的两点错误认识 旧式教育及过去教学的思想基础 旧式教育及过去教学的各种弊病 旧式教育及过去教学的不良后果

语文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不清楚语文是工具,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
古典主义
利禄主义 死记硬背古书内容
生搬硬套作文程式
追求功名利禄、应付考试
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和人形鹦鹉
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把语文课看成跟历史、地理或物理、化学一样的知识课,因而以讲为主
把语文教学看成是单纯传授知识
学生听得轻松随意
容易习惯于听老师讲解 效果可能很不好
学生可能缺乏独立学习、工作的能力
思考•感悟
一.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重要概念、指代词、比喻词。
1、旧式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
思考:这三句话的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可以调换,调换后就失去了与前后文的照应。
2、在阅读教学上不适当地强调所读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地位。
“不适当地”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不能去掉。删除这几个字后影响句子表达的正确性。这个句子提出了旧式语文教学的第一种弊病。“过分地”强调所读的内容是错误的做法,因为后文说,“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作者认为,“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要的”。
3、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回答:“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不教”应该达到什么境界?结合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谈谈对叶先生这一观点的看法。
答:
A、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强调让学生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方法。
B、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强调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C、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俾学生逐步增益其智能……
——强调要注意启发性。
D、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
——强调要注意训练的科学性和反复性
A、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不教应当达到学生主动钻研的境界
B、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不教应当达到学生获取阅读和写作技能的境界
发现•创新
一、.结合学习语文的体会,谈谈对叶、吕语文教育观点的看法。
此环节可提名学生交流,不必求全求透,重在对学生有所启发
二、结合文中关于语文教育的论述,探索自身语文学习的若干正确方法。
如果有时间,课堂上可提名一两位同学谈自己的体会,如果需要,可课前作为预习要求提出。以便部分同学有准备。
作业:对以上问题作简单书面归纳,准备互相交流。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