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和学生一起成长(教学随笔)(人教版高三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19阅读:
字号:|
 和学生一起成长
新疆伊宁市第三中学   李 云
¬    教学相长,从远古的孔夫子发出一声喟叹,到今天不知有多少人在为这一句而心仪、而沉思。二十多年前,当我初次站在讲台上时,还不是十分明了她的含义。二十多年了,为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我不断地学习,参加自考,参加研究生课程班,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我始终将“教学相长”定位于教学的需要促使我不断汲取知识,虽然从十四年前起就有学生经常把书本作为礼物赠送于我,但我一直没有意识到,是学生在教我学习,学生在以他们的方式培养我,促使我成长。
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成长,一起走向丰富厚重,这是我在这一届毕业生身上深深感悟到的。
   一次模考引发的故事。
2008第一次高考诊断性检测试卷,第12题,是这样设计的: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纱
                        【清】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1)这首词书写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抒写了词人现在难以排遣的孤寂和凄楚,对亡妻和过去幸福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往日美好不再的惆怅】
(2)词尾“当时只道是寻常”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答:此句榆浅意深,含蓄隽永,深挚感人。道出了词人乃至很多人可能曾经共有的遗憾:我们对人生中的美好,拥有时只觉得平淡无奇,过后才真正了解其意义;可这时,欲珍惜,已不得。】
像往常一样,为了给学生更多的人文渗透,我在备课时查寻了一些纳兰的资料,在讲解试卷时做了进一步的发挥,课堂上有学生质疑,纳兰词究竟属于豪放还是婉约,他家热烈讨论的结果是婉约,但我坚持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结论: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
我认为纳兰词以豪放为主,但也有一些诸如此诗一类的婉约词,犹如东坡之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样,可课堂上的争论依然没有结果,下课了,我想这节课讨论的还真够热烈……然而故事没有结束,课后有一位叫张程琛的学生为我递上了她的摘少本,中间有这么几段:
“纳兰词中好句斑斓若星河,而我每次读到“当时只是道寻常”这一句时总要释卷。这一句亦可以看做纳兰词的精魂。
  “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清空如话,知己两两对坐闲聊,淡而深长。人会老,心会荒,这已不是最初天真到可耻的誓约,而是爱情在情爱中翻转轮回多次后,结就的紫色精魂,看到,会让人沉着寂静。他站在这里,立在残阳疏窗之下,看见落叶萧萧。是西风又来过,轻轻翻动心底片片往事。才会骤然间,想起那么多与她生活的枝蔓,被回忆和后悔之心扩大,如同放置在显微镜下的植物,连细胞和脉络都一一巨细无疑。你看得见我沁入血骨的深悔么?彼此可以生死契阔,执子之手的人,却轻轻放过。一切这样清楚,但是业已分开太久。时间如水,中间仿佛有河。你过不去。车流穿梭,她,转瞬湮灭在人潮中。你回首,看见梦里花落知多少?这样血肉相连,当时也只道是寻常。呵,失去以后才消魂蚀骨的寻常。
细读纳兰词会发现,豪放是外放的风骨,忧伤才是内敛的精魂。”
读完这几段,我突然发现,啊,学生中有人是纳兰的粉丝哎,怎么摘抄的内容这么有文采而又有几分深邃呢。我大大表扬了这位学生,可程琛说,:“老师,我们是想让你更多了解纳兰词。”接着她为我找到了这种解读的出处,安意如著《人生若只如初见》和《当时只道是寻常》,珍重地说:“老师,你要好好看。”在繁忙的高三复习之余看这些书,还真需要点精神,我就时常拿非功利性阅读来激励自己,这时,另一位学生星光又为我递上了抄写的满满两大本的纳兰词,我感觉就像是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一样,不完成还真无法交差,所以不管怎们个忙法,我都设法挤时间,加紧阅读这几本书。时不时地,在课余这几位学生会来和我交流一番,好像在检查我学习的效率似的……三个星期过去了,我又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总算把纳兰容若的创作、生平、成就、风格等等搞清楚一点了,站在那几位纳兰粉丝面前,我终于找回了老师的自信,把自己抄录的一本纳兰词解读精要拿来与这几位学生共享,那种感觉就和当年参加自考获得合格证时心底里升起的那份踏实……今天,真正理解了“教学相长”的内涵,二十多年来学生教会了我太多的东西了呀……
读《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感受纳兰作为铁骨铮铮的满清骑士的家国之思,读《木兰花拟古绝决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更能领会纳兰词,长于情也短于情的含义。 
细品“人生若只如初见”,真是依据真的咀嚼赏鉴的隽永之句,这一句在浩如烟海的词赋里,成为一种独绝的存在。实在难找到可以和这句话比肩的句子。人生若只如初见。短短七个字,炸断了多少故事尾巴。无论是词还是人生,这后面都该是……初见即是收束,不用惋惜,不要落泪。留得住初见时心花无涯的惊艳,才耐得住寂寞终老。我不知不觉中也成了纳兰词迷。
接着在一套模拟练习试卷中又碰上了一道这样的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完成两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词中的“春愁”指的是词人___________的愁绪。【答:客居思归】
(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请从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词人从温馨得想象跌回飘摇得现实。借樱桃芭蕉,写春光将尽,时光无情。抒发了词人深深得愁绪与遗憾。】
原本以为就是一道常规诗词鉴赏题,没想到,孩子们又把它和纳兰词并提,作了进一步的拓展: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不仕。这首词,是词人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全词用“点”“染”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词人伤春的情绪及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 
纳兰《梦江南》:“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抒写的是黄昏独立思人的幽怨之情。题材常见,容若所取的也是寻常一个小景。但此寻常小景经他描摹,便极精美幽微。尤以结句最妙,一语双关。“心字已成灰”既是实景又有深喻,既指香已燃尽,也指独立者心如死灰。很是耐人寻味。而关于心字香最美的描写,不是容若的“心字已成灰”。而是蒋捷的这首词。蒋捷生逢乱世,一生流离落魄,词意中切骨凄凉是经现实锻打后的沉重。容若的凄凉则近于轻盈,他究竟是个没吃过大苦的人。真落魄和假落泊之间,好象真品和赝品,是不能仔细比对的。
将两首词比并起来读,会感觉到容若的“心字已成灰”清稚,似年少者陷入情感时周身的缠绵疼痛,感情也真,但习惯小题大做。而蒋捷的“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抒发的是在尘世颠沛后的真切渴望,更近于人成熟后,心中对寻常温暖的思忆,一如生活本身沉着实际。银笙声声衬着天涯游子的心香飘摇,归乡之念绵延却始终杳杳。某日醒来惊觉流光已把人抛闪。流光无情比起自觉心如死灰,更叫人心下惘然。
咦,这些个纳兰的粉丝们,怎么今天又猛捧起蒋捷来了呢?
一位叫尹鹏先的学生说:“老师,这才是学习 ,你不是说要学会比较吗?蒋捷的听雨三境界不是你告诉我们的吗?这样一个沧桑的人,自然有纳兰无可比拟之处的……”杨彩虹、张程琛又把蒋捷《虞美人•听雨》搬了出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同学们又读又背地品评了一番,这节课才算结束。  
这一年的高三复习结束了,我面对高高的一摞试卷及复习资料,脑海中闪过一幕又一幕与学生课内课外交流的场景。2008届学生已迈入大学之门,我捧着他们送给我的临别礼物——几本现代版的词话书以及新《论语》解读,深深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丰富内涵。在教坛上耕耘,是提高自我的最好方法。我庆幸我选择了教师,是教师职业成就了今天的我。
                                                    2008年9月20日
                                                                               
 

李云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