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2011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提分卡:实词(一)(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6:53阅读:
字号:|
永昌一中   张含光
 1、 着重考查常用实词的运用。现代汉语实词数量巨大,高考着重考查考生对常用词语正确、熟练、有效运用的能力。这不是要求考生准确无误地记住某个实词的词典意义,而是要求考生能够将其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把握其在实际运用中的动态意义、语境意义。     2.着重考查近义词的辨析。有些近义词之间的差别相当细微,这就需要考生具备相应的辨析能力。
3.在命题形式上,有时是单独考查实词,有时是把实词与虚词结合起来考查,有时是把实词与成语结合起来考查。     4.试题的考查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使用
得是否恰当的问题。
5.考查的往往是报刊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 6.虚词比较常见的考查内容有关联词语的运用、助词的使用或省略、介词的使用和选
择、副词使用的合理性判断等方面。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并且虚词多和实词、熟语结合在一起考查。     从2009年高考看,该考点主要考查实词与虚词的选择。2009年山东、天津、北京、江
西专门设题考查。前两年全国卷曾针对虚词主要是关联词语设填空题予以考查。从备考角度而言,掌握其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即可。     高考对正确使用实词的考查,重点是近义词的辨析和多义词的运用,因此,我们辨析的着重点也是这两类词语。


辨析使用近义词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从寻求词语差异、回归具体语境、确定选项三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实词辨析的方法 1.寻求词语差异
高考词语运用题主要以近义词辨析为主,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从下列角度寻求近义词的不同点: (1)范围大小不同。如“战争”“战役”“战斗”这一组近义词,“战争”指民族之间、国家之间、阶级之间或政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它不专指某一具体的战事,而是包括了在这个时间、空间里所发生的一切战事,范围最广,如“抗日战争”。 “战役”指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的,按照作战计划,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范围较小,如“上甘岭战役”。“战斗”指敌对双方所进行的武装冲突,范围最小。 (2)语意轻重不同。如“优良”“优秀”“优异”三者都有“好”的意思,但语意有轻重之分,如“小明成绩优秀”要比“小明成绩优良”语意重一些,若说“小明成绩优异”,那语意上就更重了。 (3)适用对象不同。如“爱护”和“爱戴”,“爱护”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物。用于人时,一般用于上对下、长辈对晚辈或者同学之间,如 “同学 之间要互相爱护”。“爱戴”只能用于人,而且只能用于下对上、群众对领导,如“周总理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 (4)色彩不同。包括感情色彩不同、语体色彩不同、谦敬色彩不同。如“成果”“后果”“结果”这三个词都有“结果、结局”的意思。不同的地方是:“成果”指取得的成绩、成就,是褒义词;“后果”指不好的结果,是贬义词;“结果”指事情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是中性词,它既可以用于好的方面,又可以用于坏的方面。 (5)搭配对象不同。如“发扬”和“传统”搭配,“发挥”和“作用”搭配。
(6)词性和语法功能不同。如“阻碍”和“障碍”,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词性不同,用法自然就不同了;“逃跑”和“逃脱”,前者不可带宾语,而后者却可以。 2.回归具体语境
即回到具体的题目,回到上下文的语境中,找出词语和语境之间的照应点。另外,要特别注意多义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3.确定选项
也就是说根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特点,结合语境,确定哪一个空缺应选用哪一个词语,或者一定不用哪一个词语,从而对四个选项进行筛选,用排除法先去掉错误的选项,依次缩小选择的范围,然后作出合理的推断,得出正确的答案。 1.梳理虚词难点
(1)关联词语
①所选关联词语要符合语句表达的内容以及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意义关系。
②在运用和填充关联词语时,要把握关联词语成对成套的特点,如果随意改变其前后呼应的词,就会引起意义和关系上的混乱。
突破虚词辨析难点 ③如果要求填充的是由几个复句组成的较 长的文字,那么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综观全题,分清这段文字有几个复句、几个分句;二是在综观全题的基础上再推敲同一复句中各分句的意义关系,复句与复句的层次关系,然后根据不同的关系,选用不同的关联词语。 (2)助词
助词分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三类,特别是结构助词,多一个或少一个,有时候似乎没有什么表达上的区别,而有时候却会产生迥然不同的效果。 比如“的”字,“超过去年的20%”和“超过去年20%”所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同,前一种说法表示的是比去年的20%多,而后一种说法则是达到了去年的120%。 时态助词的使用,一定要注意动作的时态。如:我读过这本书。这里“过”表示动作完成。而“我读着这本书”,这里“着”则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一字之差,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则完全不同。 (3)介词
介词不能独立运用,必须结合代词、名词,以介宾词组的形式出现在文中,作定语、状语,或补语。因此要注意其与句中各成分的搭配问题。 例如:台北地区初中的模拟试题,是由各初中依地域或其他因素分成的若干组群中的相关学校老师轮流出题后,再从不同出版社印刷。这里的“从”应改为“由”,“由不同出版社印刷”,这样搭配才合乎习惯。 (4)副词
副词使用的合理性原则往往和逻辑思维有关。比如范围副词的使用,是用“有一些”还是“全部”,“许多”还是“绝大多数”,该不该使用限制范围的副词,都需要用逻辑思维来指导自己。程度副词的运用也如此。 2.归纳辨析角度
(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作副词,如“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小品演员”“诚然,你的意见是对的”。 (2)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使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①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 如“小王对我笑了笑”“我们对你完全信任”。②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作很负责”“老师对我们好极了”。 ③“对”可用在助动词前、副词前或后,也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如“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对这件事我们会作出安排的”。“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 (3)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许多关联词语的搭配是固定的。如:表并列关系的“也……也……”“既……又……”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连……也……”等;表选择关系的“不是……就是……”“宁可……也不……”“与其……不如……”等; 表转折关系的“虽然……但是……”“尽管……却……”等;表假设关系的“如果……就……”“即使……也……”“倘若……便……”等;表条件关系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都……”等;表因果关系的“因为……所以……”“既然……那么……”等。 (4)从表达关系的角度辨析。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5)从语气的角度辨析。主要指语气副词和助词。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 3.辨析方法集锦
(1)造句法
当有些虚词在意义和用法上比较模糊时,用它们各造一个句子,那么其意义和用法就会一目了然。如表选择关系的几组关联词的区别,可造句如下:
①不是老于户牖,就是战死沙场。
②与其老于户牖,不如战死沙场。 ③我宁可战死沙场,也决不老于户牖。 
可见,“不是……就是……”表示二者必选其一,非此即彼的意思;“与其……不如……”表示先舍后取的选择关系,立场较明确;“宁可……也不……”表示先取后舍的选择关系,感情强烈,态度坚决。 (2)辨字法
有些虚词读音相同、字形相近,很容易混淆,像“备加”与“倍加”、“径自”与“径直”等。只要辨清其中不同的那个字,就能够分出彼此的意思了。例如:“备加”中的“备”是完全、周到的意思,可引申为极、尽;“倍加”中的“倍”含有加倍的意思。 “径自”中的“自”强调的是主观性,含有自作主张、擅自做主的意思,含贬义;“径直”中的“直”主要表示动作、行为一直进行下去,不间断、不费周折或不绕弯。 (3)关系法
①语意要求。如副词“相继”,它所在句中的主语不能是单个的人或事物,因为它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先后有相同动作的意思。如:在反贪局的调查过程中,女市长突然自杀身亡,随后公安局长相继自杀。该句可修改为“在反贪局的调查过程中,女市长和公安局长相继自杀。” ②感情色彩要求。如“大肆”与“大事”,“大肆”(肆,放肆、放纵)是贬义词,搭配的动词本身应含贬义色彩,如“掠夺、搜刮、挥霍、歪曲、污蔑、攻击、屠杀、鼓噪”等;而“大事”(事,从事)是中性词,搭配的动词一般也是中性的,如“宣传、宣扬、操办、渲染、介绍”等。 ③固定搭配要求。如:“这决定了女性总要离开她所出生的那个家庭而外嫁别家”。这里的介词“所”用错了,因为在现代汉语中,“所+动词+的+名词”的结构能否成立,要看其中的动词和名词能否构成动宾关系。 可以说“所读的书(读书)”“所怀念的亲人(怀念亲人)”,而不能说“所读的人(读人)”“所怀念的时间(怀念时间)”。所以例句中的“所”应删去。    

张含光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