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议论文段的写法(人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5:00阅读:
字号:|
 作文教案
议论文段的写法
教学目的:1、议论文论点的表述。2、议论文段的写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时间:2009.5.13——2009.5.14.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议论文的论点表述:
1、句式恰当,旗帜鲜明:
(1)倾向性为反对:否定句式。(”学不可以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倾向性为赞成:肯定句式。(“笼养不利成长,父母不能把孩子只关在家庭的笼子里,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到社会上闯一闯,增强自立能力。”)
(3)反对兼赞成:否定——肯定。(反之亦然)
2、学会概括,突出本质:
(1)先抽象,再概括。
(2)化用成语、熟语、诗句。
三、议论性语段拓展方法:(议论文的要求:分析深,说理透。决定因素:论点、论据、论证。语段的拓展至关重要。)
(一)、纵式拓展:包括因果式、递进式、解证式。
1、因果式:提出结论——分析结论的原因。如: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  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烦恼。(《敬业与乐业》)


围绕“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一结论,陈述四条理由。这就比单纯地摆出结沦泛泛而谈,更具论辩的“味道”和论证的力度。
2、递进式:在前面说理的基础上更进一层,使议论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如:
    于是,从一片混沌开始,人类就开始了探知:探知生存的方式,探知生命的意义,探知社会的发展规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敢于尝试;第一个扩大了词境的苏轼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敢于实践;第一个提出“一国两制”政策的邓小平之所以不朽,就在于他敢于探索。因为探知,人们激发了生活的热望和奋斗的激情;也因为探知,人们获得了征服自我的欣慰和改造自然的成就。生命就在这探知中抛却迷惘与失误奋然前行,社会则在探知中不断调整航向向前发展。  (《撑起“探知”的渡船》)
    按照“探知的内容”、“探知者的价值”、“探知的意义”的逻辑顺序逐层深入论述,穷尽其旨,具有哲理的深度美。
    3、解证式:前面提出道理、看法,提出事实现象,后面解释、说明、引申、补充等。如:
    中外一些名家的伟大成就,常常出自“孤独”的境界。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矢志文学,为此他终身不娶。晚年,福楼拜一人独居塞纳河畔,潜心写作,常常通宵达旦地精心雕琢笔下的人物,最后终以《包法利夫人》等一系列著作而名垂世界文学史册。我国画家齐白石老人曾说:“画者,寂寞之道也。”他一生钟情于绘画,晚年时,曾十载关门谢客,并声言:“饿死京华,公物勿怜。”正是这种甘于寂寞的投入精神,使齐白石成为中国画坛的一代宗师。进入孤独的境界颇不容易,首先要有淡泊的处世态度,不为外物所动;更重要的是,要有矢志不渝,一往无前的精神。(《孤独的境界》)
先提出自己的看法:中外一些名家的伟大成就,常常出自“孤独”的境界;接着以福楼拜、齐白石为例佐证;最后进一步引申,论述怎样进入孤独的境界。思路明晰,论证全面。
(二)、横式拓展:包括并列式、比较式拓展。
1、并列式:并行列举相关的几件事情、几种情况,或同一事物物的几个方面等。如:
    洛克菲勒是这样的人,比尔•盖茨是这样的人,诺贝尔、爱囚斯坦、居里夫人是这样的人;在美国,在西欧,在经济复苏的亚洲,那些成功的人无一不是有一颗宽容之心、笑面人生、善待他人,最后获得命运之神眷顾的人。上帝早在我们的心里埋下了宽容的种子,伟人和凡俗的区别仅仅就在那一缕射进心间促它发芽的阳光而已。 (《宽容》)
   通过“洛克菲勒、比尔•盖茨、诺贝尔、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和“美国、西欧、亚洲”的并列列举,有力地论证了“成功的人无一不是有一颗宽容之心”的论点,使这一论点具有普遍性。
    2、比较式:纵向比较和横向的比较;正与反的比较;正面与侧面的比较。如:
    我们千万不要把慈悲理解为施舍,因为施舍是一种残忍的蔑视,而慈悲是心与心之间传递温暖的桥梁,慈悲的人把手伸给那些处在痛苦中的人们,拉他们一把,给他们一个拥抱,告诉他们应该怎样走出阴影,并且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施舍的人却只会把吃剩的面包向饥饿的人们劈头砸去,而后不再理睬他们。(《慈悲的眼睛》)
    把“慈悲”与“施舍”进行比较,凸现了“慈悲”的真正含义。
    三、其它方式拓展:
    1、总分结合。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一分一总。如:
    厌“今”的人也有两派。一派是对于“现在”一切现象都不满足,因起一种回顾“过去”的感想。他们觉得“今”的总是不好,古的都是好。政治、法律、道德、风俗,全是“今”不如古。此派人惟一的希望在复古。他们的心力全施于复古的运动。一派是对于“现在”一切现象都不满足,与复古的厌“今”派全同。但是他们不想“过去”,但盼“将来”。盼“将来”的结果,往往流于梦想,把许多“现在”可以努力的事业都放弃不做,单是耽溺于虚无缥缈的空玄境界。这两派人都是不能助益进化,并且很阻滞进化的。  (《今》)
先总起一笔,写厌“今”的人有两派;接着分述想“过去”的厌“今”派与盼“将来”的厌“今”派各自的特点;最后总结,指出这两派人都是阻滞进化的。这是总一分一总的行文思路。
2、虚实转换。化“虚”为“实”;化“实”为“虚”。如:
    创新是什么?是古猿第一次从森林走向苹地的勇敢,是只身驾驶独木舟横绝江河的胆识,是鱼儿第一次跳出水面的惊喜,是鸟儿第一次穿越云天的快慰,是不求苟同于人的执著,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不二法门。人生因创新而精彩,世界因创新而壮美。
“创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上例将“实”化为一个个具体可感的行为:古猿走向草地,只身驾驶独木舟横绝江河;鱼儿第一次跃出水面;鸟儿第一次穿越云天。这样既避免了纯理论阐释或下定义的空洞、枯燥,又拓展了语段,扩大了意境。使“创新”的含义和意义具体实在,更易为读者所理解和认同。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