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第三章 通讯:讲述新闻故事(人教版高二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52阅读:
字号:|
 第三章 通讯:讲述新闻的故事
【课标要求】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学会分析不同类型的通讯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通讯,了解通讯作品的社会功能,学会阅读通讯作品。
2、掌握通讯作品的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
3、学习搜集资料,并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和体裁的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筛选、提炼,尝试通讯的写作。
【教学重点】掌握通讯作品的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学习搜集资料,并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和体裁的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筛选、提炼,尝试通讯的写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阅读P29的《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加入WTO》和P46的《风雨入世路——中国与WTO》这两则电子新闻,说说它们在写法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风雨入世路——中国与WTO》 《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加入WTO》
内容 1、题材重大,作者对这一重大事件深入挖掘,力求给读者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并让读者从中感受到这一事件的重要性和丰富内涵。2、按时间顺序叙事,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报道,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详尽生动,重点突出入世的时刻,跌宕有致,波澜起伏。3、突出了广播通讯主要诉诸听觉的特点,在可听性上做足文章。语言平易,亲切自然。并综合运用谈话、音响、录音等技术手段,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1、突出事件的重要性,简明扼要。2、画面感强,选择那些能表现新闻要素 的画面,给观众以视觉上的了解。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3、解说词简捷、概括,与画面对应,具有跳跃性特点。4、与画面互相渲染,极好地表现了我国入世的喜庆气氛及重大意义。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通讯 消息
内容 1、有鲜明的主题和思想倾向。2、注重写人或写事中之人,即使有些通讯重在写事,也不仅仅以交代清楚“何事”为最终目的,而是力图展现事件的全貌。 1、虽然有一定的思想倾向,但主要是为了突出报道的新闻事实。2、重事件,“何事”是最重要的。
表达方式 以叙述、描写为主,但可以更灵活地穿插议论、抒情,明白地表达报道者的情感倾向和评价认识。 以叙述为主,较少出现直接的抒情或者议论,看不到报道者明显的态度、立场或者评论。
结构 结构灵活,主要内容一般慢慢道来。 一般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突出主要事实。
语言 要求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客观、冷静,简捷明快。
时效性 较消息时效性稍差 讲究传播的时效
二、课内阅读、归纳
(一)阅读P35《彭德怀印象》回答问题。
A、人物通讯一般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彭德怀的个性的。
【解说】人物通讯描写人物,要抓住人物的个性来写。彭德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可以说是个性比较突出的一个。他为人忠诚、直率,生活朴实、节俭,工作勤勉、热情,待人平易、和气,还具有极强的幽默感。作者围绕他的这些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通过各种融合,一一作了展示。作者主要是从人物的行动、语言和所处的环境等方面,来刻画人物个性的。如彭德怀有一件“个人衣服”,那是长征途中击落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这是他唯一私有的不是公家配发的东西。作者描写他为了这件战利品“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天真、爽直的性格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又如他常常和几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和他们交流;看演出时脱下自己的棉衣,披在身边的小战士身上,充分表现了他平等、民主的精神和关心、热爱下属的优良品质。再如他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大鼻子的玩笑,表现了他平易近人、风趣幽默的性格特点。另外,上街不带警卫,司令部门口只有一个哨兵,国民党空投传单悬赏捉拿他,他却公开信将传单保存起来,用背面印红军的宣传品。这些融合体现了他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
B、典型的细节描写远胜于概念化的叙述,它能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丰满。文章中有关“大鼻子”的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彭德怀被少先队员关于帝国主义大鼻子的回答逗得哈哈大笑,开玩笑叫作者大鼻子,风趣地回答作者关于大鼻子漫画的疑问,表现了他平易近人、活泼风趣的性格特点。
(二)结合《彭德怀印象》,阅读课本P33—P43的内容,完成下列题目。
1、概括通讯的定义。
教材中的定义:通讯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详尽、深入地报道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体裁。)
2、概括通讯的显著特征。
(①新闻性;②文学性;③评论性)
(三)阅读P41《世界选择北京》,完成下列两小题。
1、说说该文选择了哪些材料,又是如何将它们串连起来的?
(1)中国百年近现代史和奥运会百年历史,时间跨度长,范围广,材料极为丰富。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历史与现实剪裁材料,主要选择了历史和现实材料。
历史材料部分又分为两类,一是旧中国:屈辱的社会境况和参加奥运会的窘迫遭遇,以及中国人期盼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的悲壮心情。一是新中国:中国在奥运会中地位的逐渐提高和中华健儿在奥运会上辉煌的战线,并因此得到世界的尊重的事实。这个部分由远及近,由弱到强,将中国人的奥运之路勾勒得清晰明了,材料多而不乱,主题意义自然呈现。
现实材料部分,主要围绕申奥活动安排: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努力,国际奥委会领导人的支持,中国强大的国力基础,中国人民极大的奥运热情,北京在环境方面的承诺,中华文明深厚的文明底蕴等。由高到低(由领导层到普通民众),由点到面(由北京到中国国情、中华文明),材料组织条理清楚,次序井然。
(2)叙事线索清晰。材料组织得当,自然叙事就会清楚。从这篇通讯整体来看,作者采用时间顺序进行叙事:旧中国屈辱的境况(即“曾经的坎坷”,中国在奥运会上的悲惨遭遇)——新中国民族的振兴(即“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中国在奥运会上“零”的突破到世界公认的体育大国,中国国势渐强)——中国人民申奥的热情和努力(中国对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世界重视中国的发展)。作者以这条主线,将众多的材料串联起来,使读者能够清楚了了解中国与奥运的历史,了解中国申奥的背景、理想和努力。并在这样的了解中,感受到文章蕴涵的主题意义,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2、将该文改写成一则消息。要求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结尾各项内容齐全,不超过300字。


(四)阅读本单元的文章,分析通讯的结构,填写下表。
纵式结构
横式结构
层层递进式结构
三、探讨展示: 
阅读下列通讯,思考并回答问题。
(一)
鏖战最前线
①冰灾最严重的地方几乎都是高高的山梁,雪冻山川,满山的松针上都凝满了树挂,这是南方人难得一见的奇观。但此时凝冻的冰雪也覆上了电力线路。按照承受覆冰3厘米厚度设计的线路,现已经承受着近10倍的压力。倒杆、断线、倾塔,山上的电力设施一片狼藉。
②在抗冰抢险一线,近凌晨两点,公司抗冰抢险主要负责人手机上还收到总经理姜洪东的两条短信:“明天雾大,注意行车安全。” “近期电网恢复任务艰巨,要靠前主动协调,关心、关注工作动态、员工思想、生活情况。创造一切条件全力做好生产、生活、后勤保障。”此时正是公司电网抗冰抢险任务最艰巨的日子。而此刻总经理姜洪东的脑子里还在思考抢修工作的整体部署,安全是重点、质量是重点、进度是重点。但是物资调运、人员配备、政府协调……每一项的疏忽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体工作,考虑再细致点,真正让一线工作不因协调不到位而耽误。他已经不再是电力企业的领导,而是千千万万奋战在抗冰抢险一线的战士中的一员。
③在抗冰抢险一线,抢险指挥部里的年味早已被战斗的硝烟驱散。自抗冰救灾保供电的仗打响以来,指挥部的同志已经连续半个月鏖战在此。这里,每天有几十个故障′点的抢修任务要部署要落实,各条“战线”的故障抢修进展要统筹要协调。
④在抗冰抢险一线,随处都能看见一队队抢险队员迎冰而上的感人身影。抢险队员们在深山中趟着深雪,在没膝的泥浆中艰难地前进。即使身上已经穿上了厚厚的冰衣,即使手脚已经完全麻木,他们仍夜以继日地前进,白天巡线、除冰,尽快查出故障点,防止没有受损的线路再因冰冻遭受损害。夜晚他们在点点灯火下统计抢险所需物资,与时间争分夺秒。
⑤在抗冰抢险一线,轻伤不下火线成为大家的共识,输电所王斌因病流血不止,但是怎么也劝不下一线。他说:“我是队长,如果这时我下了会寒了弟兄们的心。”东山供电所杨永坤在抢险路上不慎摔伤,严重挫伤软组织,但才把他送回家,他又自己跑回所里请战。他说:“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我年轻,没事。”还有挂伤、碰伤、拉肚子、感冒、发烧的,这一群默默奉献的勇士,他们的伤,我们甚至都不了解。他们不向组织请假,一直坚守在抗冰的第一线。
⑥在抗冰抢险一线。变电站里充满了严肃的气氛,修试所变电检修人员和变电站值班人员一起维护着变电站各设备的运行。冰凌灾害的近半个月,变电站人员共完成976次操作,无一差错。修试所共处理缺陷9个,行程近千公里。
⑦在抗冰抢险一线,处处都能看见带着红色袖套安全员的身影。他们常是迎着寒风,扯着嗓子提醒各地施工人员,他们常是冒着风雪,不断地在各个工作点来回穿梭,每天他们翻过无数个深沟,爬上无数的陡坡,穿过无数荆棘丛。施工完成时,他们走的路已近⒛公里。耳朵上的冻疮、脚上的水疱、嗓子失声成了安全员的标志。他们说“我们要让大家成为抗冰的英雄,而不是抢险的烈士。”
⑧在抗冰抢险一线,随时都能听见抢险队员说“让我上吧”。年轻的解释说,天气冷,我年轻耐冻,我年轻力气大。年纪长点的解释说,我经验丰富点,安全些。大家都想把苦活累活往自己身上扛。在一线随时都能听见队长大声骂喊:“你给我下来。”大家都想多做点,让队友们轻松点。输电所三队队长翟雄的抱怨里充满着深深的疼爱,“那些臭小子会冻坏的。”
⑨在抗冰抢险一线,我们还有一群默默无闻的线路守护卫士,他们盘立在寒冷的风雪中,他们顶住冰凌的侵袭,24小时坚守在公司线路与贵昆铁路交界点。如果说那一基基电杆铁塔上的队员是一线的冲锋战士,那么他们就是寒风中坚强的卫士。
⑩他们坚守在风雪肆虐的山间,坚守在漆黑无垠的深夜,坚守在每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寒风、雨水、冰凌轮流夹击,铁人变成了冰人,但冰人依然是铁人。尽管他们的脸被冻得发紫,手脚也不听使唤,但还是一次次爬上高高的杆塔,一次次伸出冻僵的双手。他们艰难地把自己绑扎在电杆铁塔上,敲击冰凌、更换受损横担、安装瓷瓶,他们在高空电杆上工作的身影,永远定格在渴望光明的人们心间。
——摘自网络通讯报道,有删改。
1、本篇通讯描画了一组抗冰抢险英雄的群像,请简要概述英雄们的主要事迹。(4分)
答案:①公司总经理姜洪东整体部署,细致考虑,把握全局;②抢险指挥部里的同志落实部署,统筹、协调;③抢险队员迎冰而上,与时间争分夺秒;④一线队员轻伤不下火线,坚守在抗冰第一线;⑤一线队员苦活累活抢着干;⑥各条战线人员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 
(每点1分,任答出其中四点给满分4分)
2、点面结合是通讯常用的表现手法,试举例简析其在本文中的作用。(5分)
赏析方法:                                                  
概括点、面材料,说明结合方式,分析作用好处。                  
点面结合的作用:                                            
①有点有面,全面而深入地反映事物,突出特征,更具感染力;②材料多样,富于变化,增强可读性;③便于读者形成全面完整印象,增强说服力。
3、结合本文,探究电力系统取得抗冰抢险战斗胜利的原因。(6分)
答案:①单位主要领导运筹帷幄,统一协调,周密部署,细致考虑;②基层干部以身作则,作出表率,与一线队员打成一片;③一线队员勇敢拼搏、迎难而上,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     
(一点2分,共6分)                                                            
(二)
擦鞋者说
《人民日报》记者  龚永泉
南京有一个“郭师傅擦鞋店”,别人擦鞋1元一双,这里却要2元,可生意依然红火。
来到位于莫愁新寓的这家小店,可见门口醒目的牌子上写着五六个服务项目和价格,还有两句话,一句是广告:“足下生辉,走出风采”;一句是店规:“以诚信立基,做良心事业”。店里鞋架上放满了擦过或待擦的皮鞋。
郭师傅名叫郭兆松,41岁,一家三口都在这儿擦鞋,去年毛收入10万元。
他一边擦鞋一边与我交谈:
有人问我,别人擦鞋都只要1块钱,你为什么要两块?我说,这叫优质优价!同是皮鞋,有几十元的,还有上千元的不是?
我是安徽固镇人,1991年举家来南京打工,搬运工、收破烂都干过,活不轻,钱不多。有一天,在闹市区看到一字排开的擦鞋摊,生意还不错,便悄悄在旁边看,一连看了5天,一位好心的师傅收我当了徒弟。我也成了“擦鞋游击队”的一员。
2001年,在一位城管队员的帮助下,我租了间7平方米的门面,月租800元,做起了定点生意。刚开始,擦一双鞋1块钱,没有多少生意,急得直上火。暗下决心:凡事要用心,虽说是擦鞋,也要擦出点名堂来!
以我的经验,鞋油都是一样的,差别就在鞋蜡上。我就琢磨自己配,成份有蛋清、鞋乳、白醋等。那些日子,我是白天试,晚上想,觉睡不实,饭吃不香。经过近百次试验,终于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03年11月6日,晚上我一人喝了8两白酒,尽兴地醉了一回:咱也有“独门秘方”了!
自从用了自配的鞋蜡,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有一天,我在理发店理发,看到染发的要用电吹风吹,灵机一动:擦鞋也可用电吹风呀!现在,我擦鞋都加一道吹干程序。刚擦过的鞋,你端一盆水往上浇,一滴不沾!这样的效果,收2元钱不多吧?
你问我下一步的打算?我这店也算有了点小名气,我想让妻子和儿子留在这里干,我找个地方再开新店。现在城里人有钱没时间,穿皮鞋的越来越多,自己擦鞋的越来越少,市场大得很!
【编后】
生意有大小,创新无分别。与多数企业比起来,一家擦鞋店微不足道,更谈不上有什么“国家扶持”。但郭师傅在擦鞋中肯动脑筋,小革新照样出效益。从这个事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悟出一点创新的道理呢?
(选自《人民日报》2006年3月19日 第一版)
1、这篇短短的通讯用了许多数字。请举例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⑴本文使用许多数字,如“别人擦鞋1元一双,这里却要2元”“毛收入10万元”“7平方米的门面,月租800元”“经过近百次试验”(仅举一例即可)。
使事件表述十分具体,事实显得确凿可信,体现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 
                                     
⑵用数字表现人物非常形象,如“那是2003年11月6日晚上,我一人喝了8两白酒”。
具体的时间、酒量,凸现了郭兆松兴奋的心情,以及研制成功鞋蜡对他的重要意义。
 

2、文章从第五段开始,就改用第一人称由郭兆松自述。用这种手法来写通讯,有什么好处?( 6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⑴用第一人称自述,人物语言个性化,其口气、用语与人物身份十分吻合,读通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生动形象。
⑵第五段开始用第一人称自述,让郭师傅自我表现、现身说法,这种结构安排使通讯更具有现场感、亲切感,显得其内容真实可信,更具有说服力。
⑶用第一人称自述,节省了许多穿插串联的语句,行文更加凝练。
 
3、《人民日报》发表本文时,加上边框排在第一版,还加上“编后”语;2006年本文又被评为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篇短短的通讯得到如此的重视,你认为它具有哪些新闻价值?( 5分)
⑴郭兆松生意虽小,但是他肯动脑筋,配鞋蜡,用电吹风吹干鞋,通过这些不起眼的小革新出效益,这种创新精神具有新闻宣传价值。  
⑵尽管郭兆松不具备高学历,原来也没有什么技艺,但是他自强不息,敢于创业,擦鞋“也要擦出点名堂来”,还要“再开新店”,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十分可贵,具有榜样的作用。                      
⑶关注民生,扶持弱势群体,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报道郭兆松的小小擦鞋店,鼓励普通劳动民众自力更生,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具有社会教育价值。
(本题要求答“具有哪些新闻价值”。只答1点可得2分,答对2点可得5分。如果答“这篇通讯短小精炼,形式新颖,语言鲜明生动”可得1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四、课后提升
P52 很多人说学校生活日复一日,平淡如水,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感受,就会发现“平淡”中也有几许“波澜”。撷取一朵或几朵“浪花”吧,写一篇事件通讯,在班级交流。(1000字左右)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