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激活语文课堂(人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45阅读:
字号:|
 简要: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 
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著名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告诫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教活。 ”“活”是语文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所在,也应是语文老师追求的至高境界。
关键词:精髓    教活
古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在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都把教学的慧眼转“源头活水”上来了。的确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已经看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尚难以落实,“灌、劝、塞”的老式教学方法还普遍存在,目标意识和训练意识尤需加强。所以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应是刻不容缓,课堂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展现语文课的魅力。不管是哪一种类型、哪一种风格的课堂教学都要求有活力,要摒弃那种教师独霸讲台,学生万声皆无的沉闷局面。我们应增强语文课堂教学中生命意识,因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的探索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达到最佳状态。如何让课堂教学的水“活”起来,如何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 设计开头,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所以对课堂的“开头”极为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我一般会把正课前的5分钟设计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开头3分钟,完全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做课堂的主人。他们可以跟大家一起共赏自己喜欢的文章、共同探讨所遇到的生活现象,还可以给大家讲故事、笑话。总之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以饱满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获取知识。第二部分正课前的导语,每次讲新课前,我都会对其进行精心的设计,设疑激趣,活跃思维。例如我在讲比较枯燥的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时,会设计这样的开头:“海莉,你认为张老师是你认识的最美丽的人吗?”学生会非常的好奇,咦,张老师,怎么会问这个问题?这就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然后放双面图片,让学生进行猜测图片上到底是什么事物,大家的思维在这一刻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最后针对他们的回答我进行引导、归纳。即“即使是同一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所看到的事物也是不同的。” 以这样的形式作为上课的开头,一下子把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在笑声中、在思索中,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自觉性、主动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以最为愉悦的心情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启动了向知识海洋遨游的风帆,使教学产生了更大的收益。
二、诵读课文,到文章中去寻真、寻情、寻美。
颂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叶圣陶老先生把朗读称之为“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对语文课本里的文质廉美,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我都要求学生“美读”。一边读一边到文章中去寻真、寻情、寻美。
(一)语文教学中的“真”既不是生活本身的真实,也不是模仿和再现生活的真实,而是主观性和假定性统一的艺术真实。对审美沟通的传统研究认为,鉴赏主体在沟通阶段,主要诉诸情感,而不动用理性。由此可见,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尽管我们教师的讲解有时候是很理性的,但学生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挣脱理性的捆扎,而把主观情感移入或灌输到课文中去,并同课文产生共鸣。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真”才显得尤为重要。它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情绪,减少其移情或共鸣所投入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它能变理性化的传统教学为感性化的艺术教学,使语文教学在智育不忘德育的今天,同时兼顾美育。
(二)寻情是“活”的关键。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具有丰富的人文特色。对人生的感悟,对友情、亲情的关注,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等等。而要使这些人文特色得到很好的体现,“情”字则是师生沟通的桥梁,也是把语文课堂搞活的关键。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我们语文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工厂里听凭处理的原料,而是活生生的青年学子,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的海洋,从来就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活,“感情丰富”是必不可少的。从某种角度讲,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教师要像磁石吸针般地吸引学生“忘我地投入”,使其潜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事实上,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如果教师情趣盎然,“未成曲调先有情”,加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轻松愉快,必能产生微妙的情感效应。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情绪漠然 ,不动声色,始终是一种“背书”、“念课”的“零度风格”,必不能构筑一种富有诱惑力的情境召唤。作为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挚友了解他们的生活,号准他们的脉搏,推心置腹,将心比心,知晓他们学习语文的甘苦,使学生觉得我们可亲近、可信赖、可仿效,没有心理距离,千万不要摆架子,用冷冰冰的面孔去对待学生。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推着教师跑。师生共同关注与议论某一问题,使得学生的情趣在被激活时产生认同效应。师生互动,使整个语文课堂释放出最大的情感能量。比如:在讲解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时,我和学生一起去感受统治者对进步青年的欺压和迫害,一起恨,一起痛,一起悲,一起思,这样会使学生更快的理解本文的主旨,第一时间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罗丹说:“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既然语文教学一半是艺术,那么,它当然就离不开一个“美”字。既然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那老师的主导作用就应得到充分的发挥。就中学教材而言,教材中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尸谏”者屈原,有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杜甫,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有“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语文老师如何让这些作品呈现出新鲜的音美、色美、情美以及作者的人格美,使整个课堂处于一种活的状态,如何依靠美的魅力去陶冶、吸引学生呢?当然最重要的是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感受教材美,自我开采美的矿藏,有如在深幽的境界呼吸醇醇清风,充分有效地解放、发展、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同时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也要加深,教态大方自然潇洒,板书简明、美观、巧妙,语言纯洁、幽默、诙谐等等都有助于学生审美感受的升华。比如我在讲解《荷塘月色》一课时,我采用幻灯、录像、录音等电教手段来精讲课文重点,攻破难点,当电视画面上出现优美的荷塘之景,配以凝练的画外音朗诵,一下子就抚平了学生纷乱的心绪,进入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当老师在课堂提出问题后,学生思维踊跃,气氛热烈,很好把握住了重点、难点。如教《山居秋暝》时我对经典名篇名诗示范美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和想象力,在顿挫有致、声情并茂中,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情到深处,先声夺人。当我讲解完此诗时,一部分学生可以背诵下来。
三、 激活教学的双边活动。
教学,顾名思义,在教学活动中,既有教的因素,也有学的因素,是一个教与学有机结合的双边活动。教学互动的效果决定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想了许多办法来促进教学的双边互动,如卡片式、游戏式、问答式等,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互动无疑会因为其单调性而被逐渐否定。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促进这种互动,则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更加多元化。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我设计让学生自己去扮演邹忌、妻、妾、客等,让他们真真正正的走入到课本当中,去感悟邹忌的强辩能力,去体悟文章中的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去追寻文章的整齐美和哲理美。然后大家共同探讨,最后老师进行分析、阐释。这样的互动,极大地丰富教学的内涵,延伸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有更开阔的眼界、更活跃的思维。
所以说我们反对用僵化、枯燥的方法肢解课堂教学。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是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我深信只要我们努力的去研究去探索终能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让这股“源头活水”像清泉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参考书目:《中国现代语文选刊》人民教育出版社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