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药(人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55阅读:
字号:|
 1  药
教学目标:
⒈引导学生从分析背景、情节入手赏析作品主题。
⒉学习小说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⒊欣赏环境描写,品析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出的氛围及其在表现小说主题上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数:3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1.介绍作品的相关背景。
2.把握作品的情节及双线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介绍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⒈播放录像《药》的剪辑,听课文录音。
⒉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然后抽查两位同学抓住主要情节复述课文。
⒊思考交流
⑴小说主要写了哪两个家庭的事?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明确:
①小说主要写了华、夏两家的事(华夏就是中国);
②资产阶级革命者――夏瑜
人民群众――华老栓、华大妈、夏四奶奶、驼背五少爷等
封建统治者的爪牙――康大叔
⑵这两个家庭的故事各沿一条线索发展,它们有何特点?两条线索发生关联的事物和人分别是什么?两条线索交织的地点分别在哪里?
明确: 
情节 时间 地点 结构
明线(华家) 暗线(夏家)
开端 一个秋天的后半夜 刑场 买“药” 就义


发展 当天早上 茶馆 吃“药” 被吃
高潮 当天上午 茶馆 谈“药” 策反
结局 第二年清明 坟场 上坟 上坟
●《药》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家故事,暗线是夏家故事。
●双线连接、交织的事物是“药”,即“人血馒头”。
●双线连接、交织的的人物是刽子手“康大叔”。
⑶找出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人物语言和社会环境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
⑴…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
▲号衣上“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是清朝士兵衣饰的特点,作者通过衣饰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清末。
⑵“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通过人物语言交代社会背景,说明这是清朝末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⑶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坟地环境,层层叠叠的坟冢,表现了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和阶级压迫。
四、课文小结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⒈分析人物形象
⒉探讨小说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课文分析
(一)人物形象分析
⒈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由此可见,他不仅是一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还是一个拯救灵魂的医生。
⒉在那个病态社会里,病态的人太多太多,鲁迅先生挥动大笔开出了一剂又一剂药方。那么,这篇小说中的人物他们都得了什么病?该怎样治疗呢?根据课文内容,请你给他们每人写一份病历报告。  
●示例:以《祝福》作例子,看鲁迅先生是怎样给国人看病的。
姓名:祥林嫂
出生地:不详,娘家卫家山,后改嫁贺家奥
性别:女   
年龄:三十来岁   
单位:鲁四老爷家
民族:华夏   
入院时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婚况:婚嫁两次   
病史采集时间:一九二四年  
职业:打工 
发病节气:一辈子,一年四季     
病情报告:年轻时营养不良,脸色青黄,一直顺着眼;第一个丈夫死后,曾到鲁四老爷家打工,后被婆家抓走,为保“贞洁”,在被婆婆卖给贺老六时候,头撞香桌,前额留下三寸长伤疤一个;两年后夫死子亡,大伯收屋,致使无家可归,无奈再次来到鲁四老爷家打工,手脚迟顿,精神失常,又因不得参加祭祀而精神崩溃;现已头发全白,瘦削不堪,脸色黄中带黑,表情木然,眼珠无神,瞳孔放大,精神恍惚,疑神疑鬼。
得病原因:长期受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压迫。
诊断结果:压迫综合症
处 方:到“民主”区生活,以“知识”为药引子,服“科学”汤药九付。事隔近八十余年后,同学们提起公诉,为祥林嫂申冤。
明确:
●华老栓
姓名:华老栓     
性别:男   
年龄:中年   
单位:茶馆
民族:华夏   
入院时间:二十世纪初  
病史采集时间:一九一九年
职业:个体  
发病节气:终生
病情报告:生活贫困,胆小怕事,性格温和,只是眼睛不好,不辩好坏,对刽子手恭恭敬敬,反而用恩人的血给孩子治病。
诊断结果:患有遗传性愚昧病
病理原因:长期食用封建文化食品,深度慢性中毒。
治疗措施:运用革命之针,刺激中枢神经,使其恢复知觉;再辅以知识吊针。
●康大叔:
姓名:康大叔     
性别:男   
年龄:中年   
单位:未知  
民族:华夏   
入院时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病史采集时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职业:杀人  
发病节气:终生
病情报告:康大叔,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满脸横肉,双眼如刀,善于杀人卖血,面对金钱,“抢、扯、抓、捏”动作凶猛;平时亦高声大气,悍气十足。
诊断结果:凶残贪婪症
病理原因:与野兽共同生活,被传染上了三号狼性病毒。
治疗措施:换头、换心
●夏瑜
姓名:夏瑜     
性别:男   
年龄:青年   
单位:贫苦人家  
民族:华夏   
入院时间:二十世纪初  
病史采集时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职业:革命  
病情报告:英俊刚毅,谈吐洒脱;心地善良,甘愿为民请命,死而不已;可是最近常常不顺心,忧国忘家,却被族人告发了;冒死宣传革命,却遭来一阵毒打;就是在刑场上,他的父老百姓却把他当热闹看;他的鲜血还被他的小弟弟当药吃了;就连他的母亲为他羞愧。因此他愁肠百结,百思不得其解。
诊断结果:典型的悲哀病
病理原因:长期孤独生活所致
治疗措施:走百家门,穿百家衣,吃百家饭,此病不治而愈。
●阿义
姓名:阿义 
年龄:30岁上下 
职业:牢头
病情简况:眼睛发红,遇到犯人首先想到的是榨点油水,如油水太少,心情憋闷,两眼放红光,容易发怒。由于好拳棒,常出手打人。有严重暴力倾向。
病理分析:受封建思想毒害甚深
诊断结果:眼红易怒症
处 方:先入狱体验被榨滋味;然后服用“精神六味丸”三个疗程。
●夏四奶奶
姓名:夏四奶奶 
年龄:60岁上下 
职业:贫民
病情简况:因儿子被杀,伤心过度,日益憔悴。头发花白,衣裙褴褛;提一个破旧的的朱漆圆篮,三步一歇,体力不支。因儿子造反被杀感到羞愧,认为儿子坟上的花环是儿子显灵,糊里糊涂,精神也越来越不济了。
病理分析:受封建思想毒害甚深,不理解儿子为何而死导致精神恐慌。
诊断结果:封建型老年精神衰弱综合症
处 方:服“科学”丸药九副,到社会主义养老院安度晚年。
⒊小结人物描写方法
(二)探讨主题
1.以华家为代表的民众与以夏瑜为代表的革命者本该是什么关系?小说中他们的关系如何?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讨论后归纳本文主题。
明确:
①民众与革命者本是水乳交融关系,革命者应唤醒民众的觉悟,带领他们革命,民众应支持革命者的革命行为。但小说中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是水火不相容。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可见对革命者冷漠无情,相反对刽子手康大叔却毕恭毕敬。茶馆里的一伙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幸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悟,纷纷胡说“疯了”。革命者被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这些都充分说明群众毫无觉悟、麻木不仁,对革命者毫不理解。革命者忧国忘家,却被族人告发;在狱中仍然宣传革命,却招来一阵毒打;在刑场被杀,只招来一帮“看客”;鲜血还被别人当“药”吃。他的母亲上坟,还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为之牺牲的革命大业。可见他是多么寂寞,多么悲哀。
②a、封建统治的专制和严酷及其帮凶的凶残
b、封建社会愚民政策统治下群众的愚昧和无知
c、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没有唤醒他们的觉悟,发动和依靠他们的力量。
③主题:因群众的愚昧带来革命者的悲哀
2.小说的明、暗线索结构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群众的愚昧”,所以安排为明线;夏瑜的英勇献身表现了“革命者的悲哀”,不是全文内容的重点,所以安排为暗线。明暗二线交织、融合,说明“因群众的愚昧带来革命者的悲哀”。这样安排明暗线索,使小说主题的内涵更丰富、更深刻,使读者在体会到明线所揭示的明显的主题思想之外,还能进一步思索其深层的寓意。
⒊什么才是治疗中国社会痼疾的良药?
明确:脱离群众的资产阶级革命不是治疗中国社会痼疾的良药。只有用民主和科学思想广泛深入的教育群众、发动群众,中国革命才会胜利,中华民族才能得救。
三、课文小结
第三教时
明确目标:
⒈“药”的含义作用
⒉自然环境的作用
⒊难点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课文分析
(一)景物描写分析
⒈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人物生存的空间,人物活动都离不开特定情境。找出小说中的有关自然环境描写的段落,说说它的作用。
(1)“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
明确:用“乌蓝”的天、“青白”的光、“灰白”的路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沉寂、凄清,带有几分恐怖,渲染了夏瑜就义时冷峭、肃杀、悲凉的气氛,也暗示了清末这一极其黑暗的时代特征。
(2)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明确:整段文字,突出写了一个“静”字,先写微风和青草,从侧面烘托,再用心里的感觉“一丝发抖的声音”以反衬这个字,最后写乌鸦“铁铸一般站着”,以“静止”单调的画面烘托这个字,以突出夏瑜母亲迫切期待乌鸦会飞上坟顶以释心头之疑(显灵)的一种心情。她越希望乌鸦动,越会感到周围静得难受;同时,不仅增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气氛,而且也与全篇的背景、环境以及表现的主题协调一致。
(二)“药”
⒈课文为什么以“药”为题?
明确:
暗示人们:正像人血馒头不是治疗痨病的良药一样,脱离群众的革命也不是拯救中国社会的良方,要改变中国民众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必须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
⒉小说以“药”为题,有何作用?
明确:第一,概括情节。小说围绕“药”展开情节:买药—吃药—谈药—吃药后的结果。第二,连接线索。作为“药”的人血馒头,连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使明暗两条线索互相连接。第三,揭示主题。落后、麻木的群众享用的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的革命,不能疗救中国社会;要医治群众的痛苦,疗救中国社会,必须启发群众觉悟,动员群众起来革命,这才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一剂良药。
(三)探究性阅读
⒈鲁迅在夏瑜的坟上加了一个“花环”,怎样理解?有何积极意义?
明确:作者写到夏瑜的坟头有一个花圈。从小说所塑造的人物看,似乎找不到一个会送花圈的人;从当时的习俗看,送花圈之俗还未兴起。作者突出地写了这“凭空”添上去的花圈,是寓了一种寄托,表示革命后继有人,尽管黑夜漫漫,革命仍后继有人,革命者仍在怀念他,革命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革命的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这就点明了唤起民众的主题。再者华大妈看到儿子坟上没有花圈,心里便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她自然不会深一层地想,为什么夏瑜死后会得到这样一种非常的礼遇。而夏四奶奶并不认识花圈,她根本也不知道花圈所蕴的深意,反而以为这是屈死的儿子要显冤,这就使夏瑜的悲剧意义显得更为深刻。
⒉如何理解“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的“乌鸦”的寓意?
明确:①在全篇的色调上,再添一层阴冷。
      ②用“乌鸦”的描写来否定“显灵说”,说明夏四奶奶不理解儿子的悲哀,揭示其在梦幻中的追求终于破灭了。
三、全文小结
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够告诉我们那个年代的故事,又能引领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思索,因此经典性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历史性与恒久性。《药》带着我们,走近了1919,走近了鲁迅,走进了一个曾经那么落后愚昧的华夏民族。今天,当我们找到了医治民族的那剂良药,那是何等的幸福与自豪,但是,历史的残毒依然存在,年轻的朋友们只有奋发,我们的民族才会永远的健康,才会充满生机。


风景剪辑
◆华老栓
1)购药前:觉爽快, 跨步格外高远 →十分兴奋,充满希望
2)购药中:慌忙 、抖抖、不敢去接→胆小善良 
3)购药后:“精神只在一个包上”“ 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  
            “整天的笑”→自私麻木 
            “要将这包里的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康大叔
交易中:
1)眼光:像两把刀→凶狠 
2)神情:焦急→贪婪 
3)行为:①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往下滴血的馒头
→凶恶残暴,毫无人性,杀人面不改色 
②抢、扯、塞、抓――野蛮粗暴,谋财不择手段
4)语言:“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交易后
1)语言:“老栓就是运气了你/ 要不是我信息灵”
“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贪得无厌
“包好”→欺骗
2)神态:格外高兴 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恬不知耻 
3)外貌:浑身黑色,满脸横肉――凶悍 
4)装束: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
→野蛮 
5)说话特点:大声嚷道→粗鲁 
◆夏瑜
1)家庭情况:“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穷”得“榨不出一点油水”→出身穷苦 
2)入狱原因:被“夏三爷告官”――
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社会黑暗
             告官,得赏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人性丑恶 
3)狱中表现:
“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说阿义可怜”
“打不怕”→不屈不挠,意志坚定
          “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推翻帝制
“不要命”→置生死于度外,不怕牺牲,无私无畏
4)人们对他的反应
  他革命:“啊呀,那还了得。”“发了疯了”→认为大逆不道 
  他挨打:“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高兴得拍手叫好 
           “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毫不同情 
  他受刑时:“人们潮一般向前赶”“颈项都伸得很长”→看热闹,麻木
  他死后:刽子手用人血馒头谋利 
            愚昧群众用他的鲜血为儿子治病 
            母亲上坟时“现出羞愧的颜色”“硬着头皮”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