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16阅读:
字号:|
 北京市立新学校 特级教师连树声 教案之一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并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理解文中意味蕴藉、深刻有力的语言;认识文中所表现的反动派的凶残和卑劣,体会革命青年英勇无畏的气概,并进而理解作者深沉而强烈的革命情感和彻底不妥协的精神。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 使学生了解时代背景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注解,然后补充介绍鲁迅先生当时的态度:惨案发生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听到惨案的消息,鲁迅先生非常激愤,认为当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立即在上述文章的后一部分写道: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鲁迅先生在这里深刻地指出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语言了革命的发展。同时,鲁迅先生又陆续写了《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痛斥反动统治者和反动文人陈西滢之流的流言,揭露了他们的险恶用心。
(二) 教师范读课文


(三) 学生阅读:明确难点、重点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提出下列句子及词,让学生思考、讨论。
1、“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1)“生活”,指当时的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毅然”,突出了刘和珍追求真理的坚强意志。
(2)说明刘和珍生前爱看鲁迅先生的文章,他们是师生,又是战友。
2、“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这句破折号表示什么?“但是”后面的话是什么意思?
(1)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跃进,中间跃过了“不相信”。
(2)“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与上文“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相应,意思相同。这说明,“写点东西”,不是为了死者,而是为了生者。
3、“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这两句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出离愤怒”,说明愤怒到了极点,超过了愤怒的感情阶段,“愤怒”升华为理智的思考,以便更深刻地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更好地进行战斗。
(2)用“浓黑”来形容“悲凉”,把较为抽象的感受形象化,同时,自然使人联想到这“悲凉”是由社会的浓重的黑暗产生的。这里表现的感情深沉而强烈。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为什么说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哀痛者”,是说明真的猛士看到民族的衰亡,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看到爱国志士被杀戮,感到万分哀痛,所以说是“哀痛者”。他们又为自己能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因而感到莫大的幸福,所以又说是“幸福者”。
5、“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1)这句话是在赞扬三个女子在斗争中所表现的令人感到惊心动魄的伟大精神;
(2)这句话把记叙、议论、抒情融化在一起,有极强的表现力。
6、“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作者对请愿的看法是怎样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1)作者委婉地说明请愿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而徒手请愿就更加不能了;
(2)这句话含蓄地指出应该改换战法
(四) 作业: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理出文章的思路。
  第二课时
(一) 同学自己阅读,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要点,列出提纲
1、 第一部分:
(1) 文章开头,“徘徊”、“正告”,突出地表现了沉痛的哀悼之情;
(2) 之名烈士生前与作者的关系;
(3) 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但又无话可说,有力地揭露了“非人间”的黑暗。
(4) 说明写本文的缘由。
2、 第二部分
(1) 热烈地颂扬真的猛士;
(2) 催促未觉悟的人们猛醒
(3) 进一步交代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3、 第三部分
 回忆往事,写对刘和珍的印象,介绍她的为人
4、 第四部分
(1) 深刻有力地揭露反动派的凶残、下劣;
(2) 表达了极为强烈的北非情感
(3) 号召人们从沉默中爆发
5、 第五部分
(1) 详细介绍刘和珍等遇难的经过;
(2) 热烈地赞扬刘和珍等三个女子在弹雨中从容不迫、互相救助的革命精神;
(3) 连用反语,,揭露并控诉了反动派空前残暴的罪行。
6、 第六部分
(1) 明谈对请愿的看法,暗里号召改换战法;
(2) 指明死难者的长远影响。
7、 第七部分
(1) 赞颂烈士的精神,说明革命青年死难的意义;
(2) 号召真的猛士奋然前行,进行更有效的斗争
(二) 理出文章的思路
作者先说明写本文的缘由、意图,再回忆往事,谈对刘和珍的印象,介绍她的为人,然后激愤满腔地揭露反动派的极端的凶残和下劣,号召人们从沉默中爆发。随后又具体地记叙烈士殉难的经过,控诉反动派的凶残,接着由社会上的反应,说明对请愿的看法,最后进一步说明革命青年死难的意义,号召革命者进行更有效的斗争。
(三) 作业:通读全文,熟读第一部分
第三课时
(一) 分析第二部分(重点):
1、 那些词语突出表现了赞颂猛士的情感?
叠用“敢于”,强调了猛士的勇敢精神,同时自然地流露了赞颂之情;用“怎样”表明了猛士“哀痛”和“幸福”的程度,这也是对猛士的革命幸福观的赞颂。
2、“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个尽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样的说法,有什么好处?
实际含义是希望尽快结束这样的世界。这是委婉的说法。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说使思想的锋芒含而不露,更耐读者寻味。
2、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写本文的目的,是要人们永远记住反动派的这笔血债。从上段的“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和“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等处可以看出。
(二) 分析第四部分(重点):
1、 第一自然段,感情强烈而深沉,揭露深刻而有力,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在表现上起了重要作用?
(1) 用否定句,寓肯定于否定之中,突出了反动派的凶残与下劣;
(2) 用转折、递进关系的句子,加强了对感情的表达,加强了揭露的力量;
(3) 在表现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如:“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况且……更何至于……”
2、 第二至四自然段:
写这一部分的目的是什么?这部分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几段与上一段的关系是什么?
(1) 目的是证明反动派的凶残和下劣;
(2) 用转折和递进关系的句子,举事实突出并证明了上一段所说的反动派出人意料的凶残和下劣。
3、 第五自然段:
这一段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 表现了极深的悲痛与极大的愤怒;
(2) “懂得”,说明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感情沉痛而愤慨;
(3) 指出当时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条道路,两种前途,实际上是号召爆发。
这一部分思想犀利敏锐,感情深沉强烈。
(三) 作业:背诵二、四部分。
第四课时
(一) 分析第七部分(重点):
1、 第一自然段:
这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竟会”、“竟至”、“竟能”这三个词组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1) 承上启下:总结、照应前文的“凶残”、“下劣”;用“从容”引出下文对烈士的赞扬。
(2) 三个词组都突出了出乎意料之感;同时,又分别准确地表达出了爱憎分明之情。
2、 第二自然段:
这一段与前文的关系怎样?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1) 这一段承接上文来阐述,同时,又照应了前面的第三、第五部分;
(2) 这一段,有记叙,有议论,有抒情,三者融合在一起,语言精炼,内容丰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3、 第三自然段:
这一段中的“微茫的希望”是什么意思?
说明斗争的道路是漫长的,但胜利是有希望的,从而激励革命者更加奋勇地前进,进行更有效的斗争。
4、 最后一段:
“我说不出话”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含蓄有力地表现了抑制不住的哀痛和激愤,这是对暴行、流言的猛烈抨击。
(二) 总结:
1、 中心意思:
通过对刘和珍的沉痛悼念,深刻地揭露并愤怒地斥责了反动派的凶残和御用文人的下劣;热烈地颂扬了爱国青年勇敢无畏的斗争精神,并热情地激励革命者更加有力地战斗,更加奋勇地前进。
2、 写作特点:
(1) 记叙、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紧密结合,甚至融为一体,行文波澜起伏。
记叙、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有的融为一体,有的交错结合,相互为用,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使文章波澜起伏,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战斗力与感染力,极鲜明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2) 照应周到,结构严谨:
第二部分的“似人而非人的世界”照应第一部分的“非人间”;第二部分的“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照应第一部分的“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第七部分是全文的总结。它的第一段,照应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的各段;它的第二段第三部分的第二段,第五部分的第二段,第六部分的各段。第七部分的“淡红”与第六部分的“绯红”,第二部分的“淡红”相应。第七部分的“我说不出话”与第四部分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和第一部分的“我实在无话可说”相应。总之,这末一部分回应全文,点明文章的主旨,最后应题作结,结构非常谨严。
(三) 作业:熟读全文,背诵第七部分。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