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解读“温故知新”――浅析新课标下高一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之一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0:15阅读:
字号:|
福建福清第三中学 施雪琴

【摘要】《论语•为政》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复习;故:旧的,指已学习过的。这句话大意是:温习旧的知识,从中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温故知新”用在今天的高一语文教学应该有更深层的意义,我以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联系旧知识,除了可以巩固并加深理解旧知识,使旧知识巩固化、系统化以外,还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探寻、推知、学习、掌握新知识。
【关键词】高一语文课堂教学 初高中语文的衔接 温故知新
高一新生入学,环境、教师、学习伙伴、教材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感到不适应,甚至不知道如何学习语文。
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学段,由于教育需求、教学对象和教材等诸多条件的不同,高中与初中语文教学之间形成一个大的跨度。
为此,高一语文教师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应是如何进行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以探索一条适应高一新生学习语文的途径。
首先,我们面临的是如何进行初高中语文的衔接,所谓“初高中语文的衔接”是指保持、强化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习惯,进一步发展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⑴


其次,我们又面对着新课标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即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鼓励学生合作、探索,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究精神。⑵
而我们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时限就是――45分钟一节课,那么,我们将怎么办呢?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教学观念也在变,但语文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活动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辅导者应是基本不变的。学生能否自主学习、能否进行合作学习,能否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取决于教师怎么去“教”,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如何去“学”。如果教师只是“授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那么,学生所获的知识必然是枯燥的、僵化的,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更无造性可言。其次,教师宜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会自主思索、探索。再者,新课改不是完全反传统,传统教育的一些优势应该得到继承和创新,如果我们能赋予传统的教学法――“温故知新”以新的诠释,在45分钟中课堂教学中,在不断探索新知过程中,引导学生加速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知识由无序向有序、由片断记忆向整体记忆发展,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相信我们能更好地在新课标下进行高一语文课堂教学。

既如此,何谓“温故知新”教学法?
《论语•为政》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复习;故:旧的,指已学习过的。这句话大意是:温习旧的知识,从中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温故知新”用在今天的高一语文教学应该有更深层的意义,我以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联系旧知识,除了可以巩固并加深理解旧知识,使旧知识巩固化、系统化以外,还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探寻、推知、学习、掌握新知识。
如此说来,我们又怎样才能在高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娴熟地运用“温故知新”教学法呢?
首先,教师应熟悉初中、高一课本每篇课文,乃至“精通”。钻研教材先以总体上掌握课文内容,对个别关键字、词、句要理解透彻。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脉络、段落的大意、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等,都要反复钻研、熟读、深思、理解、分析、力求准确掌握,对整篇课文力求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要了如指掌,真正做到“吃透、消化、融合贯通”。这样,讲起课来就游刃有余,自如地“温故”,进而“知新”。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地运用“温故知新”教学法。如何运用呢?下文试着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循序渐进,挖掘深度
不可否认,初中教材的一些知识,由于受年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等局限,学生未必完全明白;另外,在高一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教材中一些比较重要的或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却未能让学生一时认真研究思考就放过去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指引学生回过头认真研读,居高临下,深入挖掘。
教师依照教材的一定顺序,随着教学思路拓宽,依次点拨重要知识,层层深入地挖掘问题的本质,使学生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外向内、由简到繁、从已知到未知、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或螺旋式或阶梯式或递进式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此法常用于教师讲授揭示对象的本质,根源,发展的来龙去脉。
下面试以《我若为王》的教学片断为例展开说明:
讲析课文第五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所有的人们在我面前低头,鞠躬,匍匐”,为何“连同我的尊长,我的师友,和从前曾在我面前昂头阔步、耀武扬威的人们”也向“我”低头,鞠躬,匍匐?仅仅是因为“我”是王吗?可见众人什么心理状态?
在学生思考同时,引导学生回顾《范进中举》(初中)与《祝福》的片段:
《范进中举》吴敬梓(1701-1754)中:
①范进欲借盘费前往乡试,胡屠户骂道:“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②范进中举后,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③范进中举后,一个管家飞跑来报“张老爷来拜新中的范老爷”,说毕,轿子已是到了门口,胡屠户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邻居各自散了。
引导学生回顾:众人与胡屠户对范进前倨后恭缘何而起;胡屠户与众人听说张乡绅来了,为何要躲避。
《祝福》(写于1924年)中:
①鲁镇众人对祥林嫂悲剧故事无情地学舌,对祥林嫂额头伤疤肆意地嘲弄。
②卫老婆子说:“……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
引导学生回顾:被众人百般鄙视、千般嘲弄的祥林嫂,一旦沾上鲁四老爷的边,连她的烈性反抗也成了鲁四老爷的“功劳”,足见众人心目中鲁四老爷的地位有多尊贵。
于“温故”中学生渐渐明白了:从古至今存在着这么一群人,他们畏强凌弱,他们的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劣根性,他们的劣根性是如此的顽固,顽固到20世纪初聂绀弩在《我若为王》中痛心疾首“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呢?为什么要捧我的妻,捧我的儿女和亲眷呢?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我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长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由此,学生才会更深切地感受到聂绀弩敢于直面现实,痛斥国民奴性,改进世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⑶
二、着眼基础,融会贯通
组织好课程内容,把最基本的东西讲精讲透,让学生通过经典内容的学习,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温故知新。
课堂教学中,又如何具体地运作“着眼基础,融会贯通”呢?下文试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a.梳理比较,区别异同,沟通联系。
于“温故”中,把两篇或两篇以上的内容上有联系、写作特点可作比较的文章放在一起来讲析,按照一定的要求寻求答案,得出结论。
教学中按比较对象的文体和内容,比较可分为同类比较、异类比较。同类比较:比较文体、内容、表现手法等相同或相似的知识,明确其中关系,提示其中规律性。异类比较:比较文体、内容、表现手法不同甚至相反的知识,提示其中的区别。
按比较的动机和目的,可分为求同比较、求异比较和层次比较。求同比较:即通过比较,提示比较对象的相同点,它注重求同思维。求异比较:通过对比,揭示比较对象的不同点,它讲求求异思维。层次比较:将不同层次的文章,特别是把学生习作与课文篇章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从文章的劣优高下比较和风格特点的辨异,来提高学生的评析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按比较对象的时间和数量,可分为古今比较、单元比较。古今比较:将某些内容相关的古代、现代文章放在一起对照教学,探求文学发展的线索,开拓我们的视野。单元比较:将文体、内容或表现手法相同、相近或相反的数篇文章,组成单元,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类比,对比,以提高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总之,“温故”中的比较教学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按不同的划分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无论怎样,从思维角度看,都离不开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一种是异中求同,寻求两者在文体、题材、内容、写法、立意、语言、篇章结构等方面的相似点,找出共同性东西;一种是同中求异,寻求两者在文体、题材、内容、写法、立意、语言、篇章结构等方面的不同点,找到差异性东西。
通过比较教学,以旧引新,以新带旧,籍此促进学生知识巩固化,明晰化,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下文试以讲析《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
我们可以把《装在套子里的人》与《变色龙》(初中)进行多角度比较教学:
从人物形象而言,《变色龙》奥楚蔑洛夫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
从创作背景而言,《变色龙》作于1884年,《装在套子里的人》作于1898年。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制度的呼声日益强烈,并付诸行动。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⑷
从小说主题而言,《变色龙》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对时间、怀旧、胆小多疑,极力维护现行秩序、恐惧变革的别里科夫的刻画,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从契诃夫创作风格而言,二者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截取片断平凡素材、平凡人物,加工成艺术的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客观地描绘和刻画,于平凡中见伟大,从中表现重要的社会内容。⑸
从小说的叙述方式而言,《变色龙》中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化的过程,绝不是无意义的重复,这是对人物性格层层展现的方法⑸;《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作者采用了从容不迫的,甚至看起来有点漫不经心的节奏,不动声色地开始了叙写,先概括性地描述别里科夫的衣、用具、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再把别里科夫推到“爱情”的课题上,把笔触伸向人物内心深处,工笔细描般地刻画人物性格。⑹
通过一番新旧知识的比较,学生更加了解了契诃夫的创作风格以用《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批判意义等。
b.整理归纳,点拨启迪,构建网络
教材是由知识结构不同的单元组成的,但语文知识不是各单元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对结绝,所以,在新篇目教学中,我们要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对同类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理清各类知识的脉络,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竖成线,横成序,形成知识网络,把学生学过的零碎的、分散的知识系统化。
如我们在讲析《我若为王》文中的第二至五自然段时,把它与《拿来主义》的第八、九自然段进行一番类比,引导学生归纳出杂文语言的讽刺色彩:①作者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以示其滑稽,令读者忍俊不禁之余,感受作者辛辣的笔触,感悟其战斗精神。②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
又如我们在讲析《荷塘月色》时,可温习初中时学过的篇目:《春》(朱自清)《观沧海》(曹操)《小石潭记》(柳宗元),以及高一上册的《沁园春•长沙》中“看”字统领的诗句,启发学生归纳出写景文章的写作技巧,如:选择典型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虚实相生,高低俯仰进行描述;其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了多种感官感受使文字生动形象,当然,别忘对景物赋予作者的旨意。
还可以让学生运用归纳出的结论来写几篇习作,把从具体文章中构建的网络编织到他们自己的具体写作中去。
总之,通过归纳,构建网络,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标新立异,拓宽思路
“温故知新”这个“新”除了上文说到的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达到“巩固化、系统化”的水平,或者说达到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新水平之外,我们运用“温故知新”教学法,还想让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拓宽延伸,进而发展和深化学生对语文的个性理解,让语文学习“大”起来,美起来。
在教学中,我们自身也要克服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不按常规思索、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某一知识点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横向拓展,逆向深入,采用探索的手法,开启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以便提高学生个性阅读的能力。
如《荷塘月色》中“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我们可以试着以“蛙声”为知识点,来拓宽学生的思路。
且引导学生回顾辛弃疾的《西江月》(初中)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与闻一多《死水》中的“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再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评述:辛弃疾的“蛙声”,表达了辛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农事丰收的喜悦;闻一多的“蛙声”,有力地突出了死水的毫无生机,而且,青蛙的鼓噪不过是受死水恩赐后的无耻吹捧罢了;朱自清的“蛙声”反而增加了朱的落寞孤寂,此时的朱仍然愁思难脱。至此,学生自会悟出“蛙声”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不同作品不同心境下竟有如此玄妙的作用。
又如讲析《触龙说赵太后》中,且引导学生回顾《出师表》(初中)中:“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试想,刘禅怎么说也是一个皇帝,如何诸葛亮竟对他说“诚宜”“不宜”,虽说诸葛亮是“托孤大臣”,但这番语气,也可见诸葛亮的进谏或多或少有倚老示重之嫌。
再引导学生回顾《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借用来自家庭新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由近及远,由小及大地讽劝齐王纳谏除弊,足见邹忌的进谏是如何的循循善诱,小心翼翼了。
再来讲析《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一番家常,托幼子,说燕后,论历史,看似不着边际,实则步步围绕“长安君为质”这一中心议题阐明爱子必须为之“计深远”,不能使其无功而受禄,而要令其“有功于国”的旨意,触龙面对受内困外忧的赵太后,竟能如此的从容不迫地进谏,实在令人叹服。

以上是本人对“温故知新”这一教学法的粗浅认识。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温故知新”这一传统的教学法,我们要怀疑,更要创新,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
这里应当说明的是,“温故知新”教学法不是孤立,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与其它教学法相互穿插、渗透、互相补充。能灵活地运用“温故知新”教学法,还得靠我们平时的努力学习,勤奋积累,未雨绸缪,课堂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
注释:
⑴ 《谈谈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2005.02.20
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5页
⑶《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高一语文(下)》 南方出版社 2003年版 第63页
⑷《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 2003年版 第37页
⑸《语文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 2002年版 第115页
⑹《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 2003年版 第40页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