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新课改下文言文教学之我见(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9:56阅读:
字号:|
                   新课改下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    张泽平
    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课时的限制,加上其知识量大等特点,大多数语文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将教学侧重倾向了对文言知识的传授,从而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对文言文本文学性的欣赏和解读。这样一来,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学生普遍认为文言文晦涩难懂,进而对文言阅读产生恐惧心理,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阅读文本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新课程改革大潮的冲击下,如何将文言知识与课文结构分析有机整合,达成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如何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都成为文言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文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敏锐地、清醒地认识到,旧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那么探索新的文言教学方式就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 选角突破,问题展开                       


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方式多采用“明确人物→交代事件→揭示人物的性情、品格”的过程入手,分条陈述,逐层分析。这种教学方式在经过千万次的实践后几乎成为文言文教学的一种固定模式。但随着各类学习资料的广泛应用,使得许多学生放弃了思考,将对文言文的理解变成了一种程式化的记忆,抹杀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观思维和创造性。要想使文言阅读课成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论坛,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首先从适当的角度入手解剖文本,将文本中所提供的材料打乱,再用新的联系将其重组,以独特的角度展现出来。要选取一个能够统摄全篇的问题,将课文中所有人物形象分析及事件影响全部涵盖其中,每一个具体问题作为一个小点出现,每个小点又因大问题的统摄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使得文章中的问题更加集中,强化了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例如:《荆轲刺秦王》一课中,可以不按照出场顺序依次介绍人物及分析性格特点,而是从题目入手,荆轲刺秦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其成败关系到燕国的前途与命运,那么荆轲为了刺秦做了那些准备呢?这些准备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信物。信物中除燕督亢之地图外,还有一个就是樊於期的项上人头。在取樊於期首级这一段落中,既有太子丹的不忍,也有樊於期的豪迈,更展示了主人公荆轲的思维缜密,计划周详。一个小问题,揭示了三位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二个准备是刺秦的工具,即匕首。先让学生分析文本中对匕首的描写,得出其是一把天下难求的利刃。接着结合下文刺秦的场景,分析它是否是刺秦工具的首选。通过学生讨论得出,虽不是首选,但也无可替代。第三个准备是帮手,通过荆轲待友与对秦武阳前后两次的介绍,又将太子丹的多疑,荆轲的率直与秦武阳的勇而不武生动地刻画出来,丰富了前文出现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采用这种表述方式,不但使教学过程较以往更生动、更灵活,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 立足生活,联系实际
文言文阅读文本中的内容距今已有上千年,甚至是几千年。如何使这些古老的故事重新焕发时代的光彩呢?如何将学生引入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呢?一个具体且可操作的方式就是:“立足生活,联系现实”。按学科性质及特点,理科知识更容易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其实语文的中的文言教学也是这样,虽年代久远,但所述道理亘古不变;虽物是人非,但其精深流传千古;虽故事陈旧,但历史的画卷上总会出现古今的交叉点……把握住这些细节,并与文本联系起来就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中,第二段写了郑伯在国家危急的紧要关头,起用烛之武,烛之武说了这样一段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一句话,满含委屈、抱怨、心酸、无奈的复杂心情。这里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如果穿越时空的隧道,置身于郑国的大殿之上,自己就是烛之武本人,此时、此地、此景,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经过探讨,学生们会得出答案,认为次句话虽满含抱怨之情,但在当时的情境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但没有影响人物的光辉性,反而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丰满。这句话的处理使烛之武成为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精神上的“神”。当我们置身于烛之武的精神世界时,烛之武也就走进了我们的文言教学课堂当中。另外,在本课第三段中,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军时有这样一句话:“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可以联系世界近代史上印巴分治后东巴独立的历史事件进行讲述,一方面缩短了文本与读者间的时间差,使文本中的故事还原到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结合南亚地图与春秋时期中原地图进行对比,我们会很容易地发现,尽管时间、地点相去甚远,但历史却将他们巧妙地重合在了一起,不同时空的故事,却都阐释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通过一番对比,学生会清晰透彻地理解文本的含义。由此可见,在文言文教学中,立足生活,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文本内容。
三、 树状结构,延伸扩张
文言文作为古代的一种书写和记叙形式,其知识结构体系是连贯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文言文教学过程当中,要尽可能地将新学的知识与学生的旧有知识树相结合,使其知识结构纵向有延伸,横向有拓展,从而巩固学生文言知识的基础,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与水平。例如:在《荆轲刺秦王》一课中的“秦王惊,自引而起”与《鸿门宴》中的“项王按剑而跽”说的都是同一个文化常识,即古人跪席而坐。这是在文化常识方面,在文言知识方面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如《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一句,在这里“若”是一种新的用法,当“你”讲。接下就可因势利导,让学生回忆古文中其他第二人称代词,像“汝”、“尔”等;或是“属”字,这里当“们”解释,亦可采用以上方法,发现还可替换为“伦”、“类”、“辈”、“侪”等词语。这些方法都可以看成是对学生旧知识树的巩固和补充,新旧知识不再分裂开来,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及彼,互相联系,相互印证,使学生将新学到的知识融入到旧有的知识体系当中,深化了认识,加深了理解,同时也加强了对文眼中知识的记忆效果。由此可见,对知识树状结构的延伸拓展不失为一种引导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好方法。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于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一名战斗在一线的教师,理应将自己置身于新课改的风口浪尖,去思索、去感悟、去探求。河流选择了“变”,演绎了飞流直下的豪迈:流星选择了“变”,成就了照耀夜空的辉煌。在变中生存,在变中发展,在变中超越。只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教育永葆青春与活力。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