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待贾而沽》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8:05阅读:
字号:|
 《待贾而沽》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分析理解特殊句式;
2、 理解孔子待贾而沽的真正含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孔子待贾而沽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题——比喻知识分子等待有赏识他的人才肯效劳出力。
二、学生朗读:
三、疏通文意:
(一)9.13 
1.朗读、翻译 
2.重点字词掌握: 
(1)韫椟:音yùn dú,匣子。  
(2)善贾:识货的商人。  
(3)沽:卖/买。
3.提问:①这里的“美玉”指的是什么?把美玉卖出去
表明什么?
明确:儒者常常以水和玉比德,所以,当子贡一说
到有美玉在这里时,孔子便知道他是以玉设
比,于是作出了“我正等待着识货的商人哩”的
回答。表明了孔子积极入世的思想。
      ②孔于说的是“我 待贾者也”而子贡问话中
说的是“求善贾而沽诸?”有何区别?
            明确:读书人等待被任用,就像美玉等待识货的商


人来买一样,如果没有任用,就终身默默无
闻也没有关系,绝不会主动去炫耀自己以求
做官。 简而言之,读书人可以做官,但却不
可以求做官,不可以 “跑官”。
         4、小结:“待贾而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自
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
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
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
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因此,本章反映了孔子
求仕的心理。 
(二)9.5,7.23
1.朗读、翻译 
2.掌握重点词语 
文王:周文王,姬昌,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3、提问:孔子为什么觉得匡人和桓魋不能拿他怎么样?
明确: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
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认为
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我认为是充分体
现了孔子的巨大自信和强烈的神圣的使命感。但是
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
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三)3.24
 1.朗读、翻译 
 2.提问:仪封人认为不需要为孔子失去官职担忧,
理由是什么?“木铎”是什么东西?老天爷拿孔
子当木铎是什么意思?
明确: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
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
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
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
了。
(四)17.5,17.7 
1.朗读、翻译 
2.提问:①因为孔子热心仕途,所以后面两则是写谁来
召他去做官?他有没有应召?他的学生子路
反对他去,可孔子为什么还是接受了邀请?
②孔子觉得自己去公山弗扰那里做官,不只是
复兴东周的世道,那他还想干些什么?
明确:(1)继续发扬周朝的礼乐制度,(2)发扬广大高尚
的道德品行,(3)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4)施展
自己的才华,(5)使自己名扬后世。
(五)8.13 ,5.12,15.40
1.朗读,翻译 
2.理解 :
 A.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
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
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
B. 宁武子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形势好转,对
他有利时,他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的政治
竭力尽忠。当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或处
处装傻,以便等待时机。孔子对宁武子的这种做法,基本
取赞许的态度。
(六)17.1
1.朗读、翻译 
2、重点字词:
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归孔子豚:归,音kuì,赠送。豚,音tún,小猪。
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遇诸涂:涂,同“途”,道路。在路上遇到了他。  
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  
亟:屡次。  
3.提问:公山弗扰、佛肸邀请孔子去做官,孔子为什么
答应,而阳货想要他去做官,他为什么就不愿意?
明确: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阳货因为囚禁了季桓子而在鲁
国控制大权,后来在鲁定公八年(当时孔子51岁)
背叛鲁国。虽然背叛鲁国是后来的事,但是,阳货是
哪一类的人,我们却可以从此而知道。他想要让孔子
去拜见他,目的是为了让孔子帮助他,但是,因为他
心术不正,所以孔子不想去拜见。对于这一类的人,
又没有恶迹显露出来,我们当然无法对他做什么,但
四.作业:
 1、整理笔记;
2、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