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三语文教案 -> 正文

《星星变奏曲》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4:33阅读:
字号:|
 一、导入新课:由杜牧《秋夕》诗导入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二、介绍朦胧诗:(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完成,教师补充介绍舒婷)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三、作者简介:(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完成)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
四、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概括这两节诗的大意。
第一节诗:黑暗笼罩大地,向往光明世界
第二节诗:否定现实世界,决心追求光明


五、品读诗句
1、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景物)。
明确: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2、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带有比喻性的句子),学生再读全诗,体会其意境:
第一节:诗——像蜜蜂在心头颤动;夏夜——柔软得像一片湖,
鸟——像星星一样,落满枝头。
3、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可以从手法,意境等来体会感知)。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
明确:“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
明确:“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明确: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第二节:苦难的诗;冻僵的夜晚;被风吹落的星星
理解:A、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寂寞。星星的颤抖,是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B、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星”也被一颗又一颗的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深沉,猖獗肆虐的冷酷无情。
C、“寂寞地燃烧”又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孤独,燃烧代表牺牲。
六、课堂小结:诗中的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他对光明的渴望。
 

李富霞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