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三语文教案 -> 正文

《捕蛇者说》——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4:32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
一、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二、读,读懂内容
三、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我们身边常见的毒蛇导入
二、检查预习作业
(一)查阅资料,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预设:柳宗元(773—819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东人,人称柳河东,他的集子就叫《柳河东集>>。20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他积极参加主张改革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洲司马。在永洲,他亲眼看到由于繁重的苛捐杂税,广大劳动人民困苦不堪的生活状况,因而写了这篇《捕蛇者说》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啮( niè ) 腊(xī)   饵(ěr )  瘘(lòu)  嗣(sì ) 莅(lì)  蹙(cù) 徙(xǐ)
 踣( bó ) 藉(jiè ) 隳(huī)  恂(xún) 缶(fǒu )驰(chí  ) 俟(  sì )  
孪( luán)  几( jī)死者数(shuò )      
(三)写出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余将告于莅事者(向)                  
     吾祖死于是(在)                    当其租入(他的)
于: 积于今六十岁矣(到)           其:专其利三世矣(这种)
     苛政猛于虎也(比)                   视其缶(那)

    貌若甚戚者(好像)              已:  可以已大风(治愈)
   更若役(你的)                        则久已病矣(已经)
若: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比得上)
   若毒之乎(你)                  毒:  若毒之乎(怨恨)
                                         孰知赋敛之毒(毒害)
                   食: 谨食之(同饲,喂养)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
     今以蒋氏观之(介词,从)
     可以已大风(介词,用来)    赋: 岁赋其二(征收)
 以:以啮人(连词,如果)         复若赋(赋税)
     以为饵(介词,把)
    以捕蛇独存(介词,凭,靠)   悲: 余悲之(同情)
  太医以王命聚之(介词,用)      余闻而愈悲者(悲痛)
  (四)指出下列“之”的用法及意义
1、余悲之(代词,指蒋氏者)   2、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3、则吾斯役之不幸(助词,的)  4、吾嗣为之(代词,指捕蛇代租这件事)
5、言之(代词,代说的话)    6、募有能捕之者(代词,代蛇)
7、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
8、悍吏之来吾乡(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
(五)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1、黑质而白章(连词,表并列)     2、得而腊之(连词,表承接)
3、而乡邻之生日蹙(连词,表转折) 4、号呼而转徙(连词,表承接)
5、饥渴而顿踣(连词,表承接)     6、往往而死者相藉也(连词,承接)
7、恂恂而起(连词,表修饰)       8、弛然而卧(连词,表修饰)
(六)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产异蛇(古义:有 今义:生产,出产)2、尽死(古义:全部 今义:完)
3可以已大风(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表许可答应)4、已大风(古义:治愈  今义:已经)  5、以王命聚之(古义:征集   今义:集合、会合)  6、岁赋其二(古义:每年   今义:年岁)   7、汪然出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8、向吾不为斯役(古义:假使   今义:方向,朝着)  9、则久已病矣(古义:困苦不堪   今义:生病)10、积于今六十岁矣(古义:年   今义:年龄)  11、触风雨(古义:顶着  今义:接触)12、犯寒暑(古义:冒着  今义:冒犯、违犯)   13、以尽吾齿(古义:年龄,岁月  今义:牙齿) 14、今虽死乎此(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5、吾尝疑乎是(古义:这件事  今义:表判断)  16、则弛然而卧(古义:躺下   今义:卧倒)  17、时而献焉(古义:到时候  今义:时间)18、以为饵(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19、蒋氏大戚(古义:更加   今义:与“小”相对)
(七)指出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活用类型
1、得而腊之(名词用作动词,晾干)   2、岁赋其二(名词用作状语,每年)
3、岁赋其二(名词用作动词,征收)   4、余悲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同情)
5、而乡邻之生日蹙(名词作状语,一天天)6、君将哀而生之乎(使动用法,使。生存下去)
  (八)将省略句补充完整
以为饵(以之为饵)
  (九)将下列倒装句写成一般语序的句子
1、余将告于莅事者(余将于莅事者告)       2、则何如(则如何)
3、叫嚣乎东西(乎东西叫嚣)               4、隳突乎南北(乎南北隳突)
三、读(读音、句读、语速、语调、语气)
1、自读课文,在句读划分上有疑的地方,请提出来,师生讨论。
2、听范读录音,对照检查。
3、个别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评。
4、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同学评价。
5、分组读,其余组同学关上书听读,最好能达到背的效果。
6、全班齐读,能背的同学尽量背。
四、思考、讨论,完成课堂练习。
1、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异蛇之毒?
预设:
开头强调异蛇之毒,是为了与后文的赋敛形成对比,衬托出赋敛之毒。
2、“永之人争奔走焉”在结构上、内容上的作用各是什么?
预设:
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内容上,展现了永之人竞相捕蛇的情景,永之人冒着生命危险争捕毒蛇是为了免受苛政重税之苦,“争”形象地反映出赋敛之毒甚于蛇的现实。
3、“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结合蒋氏的话,分析一下这个所谓的“利”。

预设:
所谓的“利”并非真正的利益,是一种感伤,是一种无奈,是一种可怜,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与自己的九死一生换来的,反衬出了“赋敛之毒甚是蛇者”。
4、“余闻而愈悲”与前文哪句话照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
   “余闻而愈悲”与前文的“余悲之”照应,突出表现了作者在听了蒋氏哭诉,对苛政赋税给农民带来的苦难有了更深的了解后,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
5、“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运用了 互文       的修辞手法,再现了悍吏扰民,民不聊生的景象。
6、蒋氏之命运可谓悲,而他自己却认为是利,文中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将两种不幸加以对比,试填下表(用原文)。
对比点 蒋氏               乡邻                       结论
死与生 以捕蛇独存        死者相藉、非死则徙        赋敛之毒甚是蛇者
危与安 弛然而卧          虽鸡狗不得宁焉
常危与暂危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旦旦有是
先死与后死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7、本文通过什么事情的记述表达了什么主题?
预设:
   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于苛税的记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地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在繁重的赋税下的劳动人民的同情。
五、拓展练习
作者写作此文的动机是“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你对此有何看法?
预设: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点明了作者的写作动机,作者尽管十分关心劳动人民的生活,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但作为一个处于受贬谪地位的小官吏,又显得那样的无能为力,只有把变革这一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封建统治者的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够体察民情,从而革除弊政。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观点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表现。

附板书:             捕蛇者说
                     柳宗元

役之“利”            赋之不幸
捕蛇独存              非死则徙
弛然而卧              虽鸡狗不得宁
一岁之犯死者二        旦旦有是
后死                  先死

对比衬托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课后反思或意见:
                                                                             
                                                                             
                                                                             
                                                                               
                                                                             
                                                                            
                                                                              
                                                                               
                                                                                 
                                                                               
                                                                                 
 

邹爱洪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