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二语文教案 -> 正文

《长征》(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2:12阅读:
字号:|
                               《长征》

  《长征》节选选自电视文学剧本《长征》。它是从电视文学剧本《长征》中截取四个场景,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和人物的对话来推进作品情节发展的。本文充分渲染了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细腻地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泥泞(  )   咴咴(  )   哽咽(  )  篝火( )
  疲惫(  )   绚丽(  )   翩翩(  )  牦牛(  )

  2.词语解释。
  【特  写】:影视艺术的一种手法,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之特别放大(多为人的面部表情)。
  【沉  吟】:(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万籁俱寂】:形容一点声音都没有。
  【创  举】:从来没有过的举动或事业。


  【急  骤】:急速。
  【朝  阳】:初升的太阳。
  【纵  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
  【先  遣】:行动前先派出去担任联络、侦察等任务的(人员或组织)。
  【战 利 品】:作战时从敌方缴获的武器、装备等。

  3.给下列句子填上正确的一组词语(  )。
  ①刘少奇走到担架前,(  )地停住了脚步,自语地:“担架上的人呢?”
  ②警卫员低声哭泣:“首长,粮食……”彭德怀(  )地抬起头,望着战马。
  ③周团长……沉吟片刻,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  )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A.下意识  慢慢  毅然  B.不自觉  缓缓  坚决
  C.下意识  缓缓  坚决  D.下意识  缓缓  毅然
  4.在下面一句话中的横线上,仿照前两个分句,续写一个分句。
  如果你能使一朵花儿快乐,不用自己的手随意折毁它,那么鲜花也会使你快乐,在你苦闷烦恼时为你送上一束醉人的温馨;如果你能使一条小溪快乐,不把生活的污秽随意抛向它们,那么小溪也会使你快乐,在你口干舌燥时为你送来一捧甜蜜的甘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nìng  huī  yè  gōu  bèi  xuàn  piān  máo 
  3. D 
  4.
  示例1:如果你能使一棵小草快乐 不用自己的脚随意践踏它  那么小草也会使你快乐 在你满目枯黄时为你送上一抹耀眼的新绿 
  示例2:如果你能使一方泥土快乐 不随意地占用糟践它们  那么泥土也会使你快乐  在你饥肠辘辘时为你捧上一缕稻麦的清香

  二、课文学习
  1.阅读“泥泞的草地”,仔细品味刘少奇的语言、动作、神态,说说你对他的认识。
  【明确】刘少奇面对彭德怀饿极而栽倒在草地上的情景,先是命令警卫员弄炒面,继而生气地批评警卫员,当得知是自己冤枉了警卫员后,他走到战马前,抚摸着警卫员的身体:“不要哭了,我冤枉了你,向你道歉。”,这些富有个性的言行,充分展现了刘少奇急人之难、官兵一致、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和领袖风范。

  2.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为什么要爬进水塘赴死?是否吃不了这个苦?
  【明确】①他主要是想节省粮食。②他失去了一条腿,要两个战士抬着他。他想,他是战友的累赘,为了不拖累战友,他爬进了水塘。③这要从当时的情况出发去理解。他失去了一条腿,再加上粮食奇缺,为不拖累部队,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他毅然选择了死。

  3.课文中写道:“万籁俱寂的草地夜空,突然飞来用法语演唱的《马赛曲》的歌声。”唱《马赛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法语唱?
  【明确】《马赛曲》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革命歌曲。现为法国国歌。作于1792年奥地利、普鲁士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危急形势下,表达了法国人民争民主、反暴政的革命意志和爱国热情。蔡畅、成仿吾等在法国留过学,深知这一段历史。面对困境,想到危急形势,便情不自禁地想起这首歌,用它来鼓舞战友的斗志,表达红军坚强的意志。

  4.《长征》节选中“草地之夜”这个场景与前三个场景所渲染的气氛有何不同?
  【明确】前三个场景着重反映红军过草的艰难,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壮的气氛;“草地之夜”这个场景,突出红军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洋溢着乐观、喜悦的气氛。

  5.对文章段落大意的理解。
  【明确】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泥泞的草地”):由于断粮,许多战士饿死在过草地途中,尽管如此,红军将士北上抗日的决心矢志不渝,面临困境,彭德怀欲杀死自己的战马以救急。
  第二部分(“草地水塘旁边”):眼见两个抬担架的战士因饥饿而生命垂危,为攻占娄山关而失去了一条腿的周团长毅然将所剩不多的炒面让给战士,继而爬向水塘赴死。
  第三部分(“泥泞的草地”):刘少奇和彭德怀寻找掉队的周团长,含着极大的悲痛向殉难的指战员致哀,彭德怀忍痛杀死心爱的战马来挽救极度饥饿的战士们的生命。
  第四部分(“草地之夜”):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高唱《马赛曲》,举行篝火晚会,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来战胜困难。随着先遣队送来粮食解围,红军指战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三、深入探究
  1.课文中多处用了“猝然”这个词,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下列句中的“猝然”所含的情理。
  ①彭德怀俯身整理一位烈士的遗容,猝然眼花,栽倒在草地上。
  ②警卫员猝然回身抱着战马的脖子失声地哭了。
  ③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
  ④毛泽东怀着异样的情感猝然站起身来。

  【明确】
  ①彭德怀爱兵如子,把自己的炒面分给伤病员吃,忍饥为革命操劳过度,突然晕倒,当在情理之中。
  ②警卫员有高度的责任心,眼见首长饿晕而身无半点炒面,认为自己没有尽责,因此突然哭起来,这并不出乎意料。
  ③此前曾欲杀马,现在眼见更多的指战员因饿极而牺牲,为挽救战士的生命,为走出草地,彭德怀在凝视“无声战友”良久后拔枪扣动扳机诀别爱马,亦在情理之中。
  ④被马蹄声惊醒的毛泽东眼见十多匹战马疾驰而来,预感到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有救了,因而兴奋激动得突然站起身来,这是十分自然的。

  2.课文的结构特色。
  【明确】影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觉造型艺术,它熔文学、表演、摄影、音乐、美术于一炉,以推、拉、摇、跟、移、空格等各种镜头为基本单位,通过镜头的组接创作出运动的、有连续性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画面,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视觉感知的需要。本文作为电视文学剧本(节选),充分体现了重视视觉效果的特点。①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②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③特写镜头的恰当运用。

  四、阅读理解
  特写:刘少奇怀中的战士拿着那袋所剩不多炒面的手渐渐松开,啪的一声,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掉在了草地上。
  刘少奇俯首一看,下意识地大叫一声:“小同志!”遂轻轻地把他放在了草地上,旋即也取下了军帽致哀。
  旁边的战马通人性地伸动前腿刨地。
  警卫员低声哭泣:“首长,粮食……”
  彭德怀缓缓地抬起头,望着战马。
  刘少奇俯身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自语地:“多好的同志,都把生的权利让给了别人……”
  警卫员:“这点儿炒面太少了……”
  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
  随着撕裂人心的枪声,战马缓缓地倒在草地上。
  警卫员疯了似的扑向战马,双手抱着战马的头大哭。
  彭德怀紧闭的双眼渐渐溢出串串泪水。
  刘少奇震惊地:“老彭,老彭……”
  彭德怀哽咽地:“把马肉分给战士们。”遂大步向前走去。
  夕阳西下,如血的晚霞染红了无边无际的草地。

  1.“警卫员疯了似的扑向战马,……”一句中,“扑向”能否改为“跑向”?
  2.如何理解选段中对彭德怀“双眼渐渐溢出串串泪水”“哽咽”的细节描写?
  3.最后一段属于环境描写,结合整个剧本,思考这段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4.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1.不能,“扑向”更能表现警卫员悲痛之情,也更能体现彭德怀精神的崇高。
  2.细节描写说明彭德怀情感丰富,从而也突出了他的精神。
  3.通过艰难惨烈的恶劣环境,讴歌了在悲壮的环境中升腾起的革命情操,预示光明就在前头。
  4.彭德怀忍痛打死了和自己一起的战马。

  五、拓展训练
  ①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②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____________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③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___________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④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____________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⑤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1.画横线部分应填入的词语最合适的的一项是(   )
  A.抬  肃穆  珍爱   B.举  严肃  珍爱
  C.抬  严肃  可爱   D.抬  肃穆  可爱

  2.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这一句与下文的_________________相呼应。

  3. “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一句中,“惟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文段⑤中的“火焰”有着丰富的内涵,它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请从第①段中找出运用准确两个动词_________________;请从第②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A。
  2.“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或“它将永远燃着”或“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3.不能删去,因为“惟一”强调了“珍爱”的独一无二,如果删去,则无法表现蜡烛的珍贵性。
  4.“火焰”象征着人类抵抗侵略的无畏勇气,象征着人民对战士的深沉的爱。
  5.动词:跪、蹲。形容词:肃立、庄严。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