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二语文教案 -> 正文

《治水必躬亲》教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1:59阅读:
字号:|
 《治水必躬亲》教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正反对比论述观点。 
2.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积累文言词汇。 
3、认识海瑞这一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言大意。 
2、难点:论证方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 一教时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执一:
 泥于掌故:                     妄意:                    
 相度:                         咨询:
穷其致:                       胼胝:
躬历山川:                    


远嫌而避怨:
布袍缓带:                   
2、查资料,了解作者和、及海瑞其人
3、能准确地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自主学习与合作) 自由读,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扫除文字障碍。 
2、同桌之间互读互听,指出并纠正错误。 
3、指名朗读并及时评价 
4、集体朗读。 
5、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养成“三看一查”的习惯)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认真阅读课文(看课文,看注释) 
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有疑问的字词查找工具书(查工具书) 
看课后的探究与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合作交流 
小组交流:将自学得到的成果在小组内加以展示。(小组互译、互评、互议,最大程度上理解课文。) 
全班交流:组织学生翻译课文,学生评议,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与归纳。 
师生相互质疑,加深理解。 
四、研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正反对比论证) 
1. 请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 请在文中划出表示中心论点的语句。 
(2) 若治水不躬亲将带来怎样的后果?为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3) 文章以海瑞治水为例说明了什么道理?它是怎样证明观点的? 
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作适当补充。(完成板书) 
五、合作探究 
家喻户晓的海瑞,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形象?读了课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六、当堂练习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别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文中“海忠介”即_______,是_______(朝代)曾骂过皇帝的清官。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杂文家_______曾写过一部关于他的历史剧《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就治水问题作者讲了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果,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表明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的“盖”字是句首发语词,表明下文要就自己的观点发表议论。
  B.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治水,一实一虚,对比分明,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作者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第一段讲道理,第二段侧重摆事实,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很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D.第一段中“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构成排比,很有气势;“是以”一句是对上文的总结,并运用了对偶的句式。
七、课堂小结 
八、课后作业: 
1.课后查阅有关海瑞的文章,进一步了解海瑞其人其事。 
2.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难道只有治水才要躬亲吗?请谈谈你的感受。 

 

温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