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浅谈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及方案(语文版七年级)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53阅读:
字号:|
 

论文摘要: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着不少不利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因素,这不但阻碍了学生能力的正常发挥、提升而且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出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理念。为了迎合“新课标”中提出的新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教师应确立的新观念、新方式作了深入的探讨,发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语文课程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渗透将大大推动语文“课改”走向成功一面。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最大限度地有效整合;整合后的效应及整合过程中应注意什么?本文将就这几方面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程、整合
一.提出问题
1、语文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弊端
2002年秋,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犹如狂飚吹遍南安教育界。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增长了见识、拓宽了眼界。同时也坦诚地面对了这场改革,并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改革带给我的潜移默化。“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学习”等全新的概念点燃了我们的创新之火,给了我们打造教育美好未来的希望。
然而,“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轰轰烈烈的“课改”开展了一个多学期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课堂上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师云亦云,随波逐流,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改观。有些老师的确放开了手脚,有些学生也的确放开了喉咙。老师放下了鞭子走下讲台,学生丢开了“包袱”走上讲台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无法感到真正欣喜的滋味,因为每次面对考查题中那一系列啼笑皆非、不伦不类的答案,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浅薄,学生对人情世故理解和肤浅。事实证明,我们的教与学并没有真正走出传统教学方式中的阴暗一面。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学生一味的死读硬背仍然存在。学生的自主性、人文性及创新能力得不到体现。


记得有一次我向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叫母亲的温暖?母亲真正爱孩子,就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这两个问题,我用温和的语气点拨引导了足足10分钟,仍然没有人可以回答第一个问题。终于有几个同学勉强站起来对第二个问题发表了意见。可是答案却一致认为:母亲真正爱孩子,就是孩子想干什么就让他(她)干什么。事态令我瞠目结舌。下课后,我的脸阴了老半天,我真的无法接受“我们祖国未来花朵”的素质如此岌岌可危的现状。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曾经说过:“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没有品行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潜在的威胁。”而我们的学生如今面临的却是“知识”与“品行”的双重不足。在“课改”的大好形势下我们仍然面对这样的尴尬,难道这就是我们的初衷?
2、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以及它对教育领域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出乎我们的意料,如今它已经渗入社会各个领域。信息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当前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价值、教育体制以及教育工作的各个具体环节都将随之调整乃至重组。语文学科作为与社会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语文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不受到整个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当前信息技术和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语言符号的产生、传输、存贮、加工等媒介系统的巨大变化,人类的语言生活自然也要随之发生改变。作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语文教育,也必须适应语言生活发展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理念相呼应。
3、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严峻的事实,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我认真剖析了开展“课改”活动以来的所作所为。思量再三,我越来越觉得“课改”的收效不大,与我们现代教育技术的渗入不够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由于我们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方面重视不够,没能在“课改”形势下加大课程整合力度,甚至有人置之不理,忽略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对整个“课改”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样,尽管我们也在语文课堂上发挥了师生互动,并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甚至为了营造课堂气氛不惜耗费生命般的上课时间,让学生论说唱演。但这一切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收效甚微。要么是事倍功半、要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教与学的效率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我们清楚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有关专家早已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江泽民主席早在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上就指出:“要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如此可以推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前的语文“课改”要取得实质性进展,更是离不开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作为一名参与“课改”的语文老师,必须自觉主动深入理解和认识课程整合的性质、意义和作用。
首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这里特别要强调指出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有明显区别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重点、难点。例如:在上语文课时,我们利用多媒体演示课文中一些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图片、音乐,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主要以演示为主,现时“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求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其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用于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课改”理念特别强调了师生互动、师生间情感交流以及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而又活泼向上的课堂气氛。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刚好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跨越师生之间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及认知体验上存在的鸿沟。既可以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的学习氛围。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特别强调的吗?也正是语文“课改”所寤寐思服、求之不得的。因为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品行得到不断完善,又可以让学生的知识得到不断充实,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
最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理想的学习环境。例如: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情境,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组织合作学习等。这样不但极大丰富了教与学资源,适时更新各类知识,而且有得于扩大课堂教学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学习诗词,我们可以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学生较快地领会诗中的内涵、意境,让学生在网络的世界里去感受并轻而易举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众所周知,语文的知识面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知识点天文地理、人文历史无所不及,要学好语文就需要有源源不断的信息获取渠道。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就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达到资源共享,快速灵活地获取信息。
二. 分析问题
1、 新基础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及新目标。
①关于“课标”中的新理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②关于“课标”中的课程目标:
在“课标”中体现了以下的课程目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内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内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2、如何改变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利于语文“课改”的因素。
①创造激发情感的课堂。
教师在指导课堂活动的同时,必须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突破单纯的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具体操作中要做到以下五个转变:A、由教师权威转变为互相尊重,相互信任。B、由单纯的苦学转变为乐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C、由单纯的说教转变为多向性情感交流。D、由一味批评学生转变为以表扬为主,让学生品尝成功。E、由害怕学生在课堂上出错转变为允许学生出错,培养学生自信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②开放多变的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三个更新:从以教师为中心更新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分数为中心更新为以学生终身发展为中心,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更新为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中心。A、从单一的,一刀切的“封闭式”的教学转变到多层次、多样化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B、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当代科技相结合。C、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引入课堂,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信息技术的渗透对语文课程改革将起到的影响。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育目标的生活化提供了条件。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能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社会,使语文教育目标更富有真实的交际价值,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学用一体化。如多媒体的互动技术可以模拟演讲、报告、采编等应用语文的真实环境和活动,网络技术使写作具有真实的交际目的,这就为语文教育目标生活化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传统语文学习的对象主要是语言文字,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图像、声音、视频的运用与文本一样便利,它们不再局限在少数人专有的艺术创作领域,而是与文本融为一体,成为表达思想的共同方式。从当前的多媒体作品来看,多媒体与文本的融合有三种方式:一是像过去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或朗读时的背景音乐一样,对文本的理解起辅助作用;二是以多媒体的表达为主,文本起补充、说明性的辅助作用;三是像文本一样都是表达思想的主体,如果删除多媒体部分,思想的表达就不完整,文本也得不到顺畅的解读。
三.解决问题
1、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施
①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要充分利用校园局域网络和互联网络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的网络文化。
②大容量存储技术的发展,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资源。我们可以利用图形化交互界面技术,建造良好的自主阅读环境,也可以利用CD-ROM光盘或者通过建立管盘库、电子图书馆来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阅读资源。还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从校园网或INTERNET数据库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查询、检索、探究来获取信息,辨别信息,消化信息。
③“利用信息组织结构的超链接技术,建造符合人类联想方式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从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结果的比较中,形成创造性的思路。”从而促进创新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领域的展开。
④利用网络传输技术,实现学习资源共享。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这类系统,通过资源共享方式,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互联网络对远程资源的查询、分析和运用,培养信息的检索和应用能力。
2、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后带来的巨大变化。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模式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本教案就可以打发走一节课,这样做起来教师是省时又省力,但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如果能在这时候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等来辅助教学,把抽象化为形象开教,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①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激活了课堂,加大了课堂内信息的容量,促进师生双边的活动。如在教学《山中避雨》时,对于课文的主题思想 “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有的学生可能没有亲身体验过或者从前有经历过但没有去有意注意。这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放该文中所提到的《梅花三弄》的录音,从而使师生共同感受音乐的优美旋律,陶醉在美的氛围之中,体会到音乐所带来的震撼力,超越自我,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②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创设了情境,再现了形象,启发了想象。如教学《空城计》,我们自己制作课件。一开始,在屏幕上出现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序幕,配以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激越歌声,把学生带入雄浑壮阔的画面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家作品的简介,使学生对作家作品有了初步认识。教师再导入新课,介绍小说的一般特点和有关知识,接着利用多媒体放映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有关“空城计”
的画面,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想象力,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故事情节制成四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内容中的“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这样,将文学、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更加透彻。
3、信息技术在与语文课程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解决方法的探讨。
以上种种事实强调说明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改”整合的必要性。当然在整合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①学校资金短缺,导致设备不齐全,影响工作正常开展;②学生身处网络世界中受到形形色色的信息干扰,难免会做出一些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事;③个别老师会过分依赖现代技术而忽视了教学基本功。但我们还是必须大胆深入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当然在实施整合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顾着学生的主体性而忽略了自身的主导性而应积极发挥其作用,应做到:①大力加强资源库建设,尽快实现校园网建设,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要求把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各种教学内容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按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要求,把相关学科的预备知识及开阔视野所需要的补充知识组成一个有机整体。②针对网上信息多、繁、杂、乱的特点,教师应事先仔细筛选,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学科站点,及时捕捉有用信息,并且创造性地加工处理信息,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整理的学习信息和相关知识添加入库。
总之,要真正落实语文课程改革精神,提高语文教育的效率,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育的滞后状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加大语文“课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力度,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性质,更新教育理念,增强课程整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语文教育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1、郭志洪《在理念下突破、在教学中反思》——《南安课改通讯》(一);
          2、刘家春《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11
          3、韩艳梅《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11
          4、谭芬《重视初中生感悟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12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