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是否应淡化语法教学 教学论文(人教版七年级)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53阅读:
字号:|
 从事语文教学的人都知道,近年来中考语文不再考语法。因此,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语法知识的教学。人教版初语新教材在每册的《说明》中,都明确注明各册教材“汉语知识短文安排在最后”,“学生结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实践随意阅读,不考试”。好像淡化语法是有道理和应该的,但淡化并不等于淡出,不追求系统、完整的语法知识,并不等于完全不要语法知识。语文知识不能直接转化成能力,但语文能力是需要语文知识支撑的。语法知识是其中的语文知识,把语法知识全然逐出语文课堂,是有损语文能力的提高。如果语文教师不熟悉语法或不教语法而能把语文这门课教好是不可思议的,学生不学习语法要学好语文,需要很深的语感积累,费时费力。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我认为进行最基本的语法训练是必需的,更不应淡化语法教学的。    
特别是对于缺乏文化熏陶的我们的农村学生来说,学好语法的一般知识,是有很大好处的。
首先,有利于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即以阅读的方式去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对于课文实质的把握又离不开各种汉语语法知识。阅读一个长句,学会利用语法中的句法知识对其进行阅读,抓住句子的主干部分就能准确理解其含义。一篇好的文章,一些精彩的段落,教师分析如果没运用到有关的语法知识,恐怕在教学中难以胜任。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很难弄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语法特点,影响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许多语法知识,像词类活用,成分省略,句子倒装,它们是读懂文言的必备知识,一定要熟练地掌握。在七下《狼》一课中,有一句:“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洞”“隧”两字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如果是初一的学生拿平时的语感去理解,是不通的。在现代文的教学中也是如此。例如:在我们刚学过的课文《春》(七年级上)的语言运用准确、巧妙,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运用,使文章富有动态感和形象感。“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里的“欣欣然”;“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朗润”,“涨”这些动词的巧用。“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用“卖弄”而不用“夸耀”。再如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运用也非常有特色。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作者用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来形容。就极准确、传神、又富有情趣的表现出了万物受春的温暖、滋润而生机勃发的特点。写春雨,用“牛毛”、“花针”、“细丝”三个喻体,具体展现了春雨多、细、柔的不同特点。以上描写中有关语法修辞知识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假如撇开不讲,哪怕是再优秀的教师,也不会分析得精彩、生动和成功的。


其次,有利于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又一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中学生作文的突出毛病是错别字连篇,辞不在意,病句多,常见的修辞格不会用,更谈不上有什么文采可言。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平时作文训练得较少外,不会语法是主要原因之一。如有的学生“的”“地”“得”不分。如果句子成分学得较好,就应知道“的”字前的成分是起限制作用的,它后面一般跟名词或代词;“地”字前的成分是起修饰作用的,它后面一般跟动词和形容词。“得”后面一般是附补充说明的内容,在语法上常是补语的标志。又如:“大家交换了广泛的意见”,“由于他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的赞扬”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误用词语等语病经常出现。要求学生写日记注意成语、修辞的运用,可很少有学生能做到。这些恐怕与不学语法,或语法学得少掌握得少不无关系。不讲究语法,做教师的又怎样告诉学生哪些句子是比较好的,哪些句子是不恰当的呢?
最后,有利于其他学科教学。不可否认,语文是一门工具课,是学好其它各门功课的基础。因为其它各门功课都要用汉语准确地表述出来。如果一个学生连数学试题都读不懂,你又怎能要求他学好数学?更谈不上让他将来要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学不好汉语,又怎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即使是学习外语,也要先学好汉语,因为你要翻译,就离不开汉语,离不开规范的汉语。所以说,汉语学不好,第二语言的学习也会成问题。 
众所周知,语法是语言的组合规则。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组合规则即语法。无疑要想尽快掌握一种语言,熟练地运用该语言的语法将会事半功倍。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是一学就能的,需要从早开始,然后不断地反复学习。所以,在初中阶段,让学生掌握最低限度的语法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我认为,现在中考中所说的“不考试”只是一种“淡化语法”教学的策略,是针对过去语文教学中纠缠于繁复的语法概念而忽视语言的实际运用而提出来的。在考试中不考的是语法概念的辨析、静态的语法分析,而考的是在读写中渗透语法的实际运用。
因此,我们在中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不能夸大语法知识的作用,也不能漠视语法知识的作用。要教会学生“活学活用”,让学生将其内化为一种能力,尽量采用"随文点拨"的方式;淡化语法概念,强化语法应用;淡化语法知识,强化语法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规范地使用汉语。千万不可再回到“为教而教”的老路,不能有淡化语法教学的思想,更不能走到“不教语法”的极端。



  
 

吴家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