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沁园春•雪(苏教版七年级必修)font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52阅读:
字号:|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5、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精练优美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内容。 
2.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描绘出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绘出的图画进行串讲,引导学生体会本阕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的豪迈情怀。     
4.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本阕词主题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2.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设想 
重点: 
  1.学会词的朗诵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 
  2.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 
  3.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难点: 
  1.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2.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 
教学突破: 
1.运用语言和画笔,在音乐的陪伴下,师生共同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2.引导学生通过诗画结合,感受诗人由近及远、借景怀古、实虚结合的写作技巧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新课
(一)创设情境,走进新课文
1、情境导入 
毛泽东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但这是作为一个革命领袖的名字为大家所熟悉的。其实,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他的诗词造诣,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词《沁园春•雪》(板书课题、作者) 
2、课前热身 
对话1:古今往来,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大雪,大家能背几句吗? 
明确:“北风巻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祖咏《终南望余雪》中的“终南阴岭秀,雪尽马蹄轻。” 
卢纶《塞下曲》“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郊,雨雪纷纷连大漠。”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3、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4、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5、补充注释
〔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à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汉武〕秦始皇嬴(yíng盈)政(前二五九——前二一○),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刘彻(前一五六——前八七),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yìn印)(九二七——九七六),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后以“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成吉思汗(hán寒)〕元太祖铁木真(一一六二——一二二七)在一二○六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来蒙古在一二七一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推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二)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全体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要求: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2、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如: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
惟余莽莽   风流人物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3、齐读,进一步体会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求读的时候尽量处理好音量、语速、和语气的变化 
4提问: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三)学习上阕
1、提问: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明确: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讨论: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3、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4、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5、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这是写实。
6、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7、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8、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课时小结(小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
1.积累雪的诗句;2.学习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2.学习了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4.学习了先总后分的结构方法;5.学习了比喻拟人的修辞表现方法;6.学习了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三、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学习下阕,师生共同探讨诗的内容
1、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3、提问:“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4、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惜)
5、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明确:“惜”(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6、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7、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8、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9、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这个主旨句的寓意是: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二、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三 比较阅读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内容简介
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下阕塑造了少年形象: 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2)   诗人和朋友们的“峥嵘岁月”具体是怎样的?
(见板书)
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哪些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以天下为己任,英勇无畏,蔑视反动军阀等黑暗势力的精神品质。
4)“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的志向?
参考答案:决心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5)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点明诗人对“谁主沉浮”的暗答。
6)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积累感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四、 布置作业     
                背诵且默写全词  
五、教学反思:适应中考需要, 适当介绍五位历史名人。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