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北师大版《第一堂课》教案(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40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
      掌握本课的生字及重点词语、相关的文学知识,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分析小说中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体会作品中的悲痛情绪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各种描写方法的作用。
        探讨本课与《最后一课》的异同。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幻灯片放映)
  请用下列句式说说你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应该像                      一样 ,                                                   .


 今天,我们的目光跟随着老舍先生,看一看我们中国人民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是如何表现的,同样是教师,看看他们的爱国感情是否一样
二、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有《骆驼祥子》等四部长篇小说。抗战爆发后,以主要精力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并坚持创作,写有20多部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并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20多部剧本和几百万字的曲艺、散文、诗歌作品。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文革”开始时因受迫害而死。
三、关于《四世同堂》及时代背景。
(幻灯片放映)
四、解读文章内容。
    1、文题理解:指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瑞宣老师上的第一堂课。
    2、整体感知:本文描写了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表现了他仇恨敌人,却无法反抗的痛苦。
    3、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描写了日军入侵后瑞宣老师上课前的反常表现。
第二部分(2——6):描写了上课时的课堂气氛和人物情绪,表现了人物的痛苦与无奈。
4、学习第一部分。思考:
(1)、平时的瑞宣表现怎样?今天表现如何?作者通过什么手法,想要表现什么?
(明确:平时的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而今天却相反,他“怕”铃声。作者用对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最后一句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是一个细节描写,做亡国奴的苦痛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地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
5、学习第二部分,讨论:
(1)、第2段着重刻画祁瑞宣老师上课前的行动和外貌,作用是什么?(表现异常的气氛和情绪,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2)、怎样理解“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表明瑞宣此时的茫然与无奈,头脑一片空白,在这重大的变故面前不知所措。)
(3)、3、4、5段写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心理描写写老师上课时复杂的情绪,学生悲痛的场面。)
(4)、怎样理解“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民族的春花”指的是青年学生,“变成了木头”说明他们突遭变故的迷茫、无助。)
(5)、如何理解“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
五、写作借鉴。
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来展示人物感情。
2、语言简洁,富于表现力。如文中对课堂气氛的描写只用了短短两句话,写出了肃静、庄严的气氛。
六、比较与探究。
把本文与《最后一课》作比较,说说你对下列问题的想法。
1、祁瑞宣老师显得很紧张,请找出表现他紧张的细节。而哈墨尔先生看来很从容。为什么两者的表现截然相反?
2、哈墨尔讲了很多话,很动人。祁老师的话很少,为什么作品也很动人?
3、“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第一堂课》似乎从头到尾都在表现这种“说不出”。而哈墨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即将结束时,面色惨白,话说不下去。这是不是和祁瑞宣老师的“说不出”一样。
4、这两课都强调课堂气氛的“静”。“静”的原因一样吗?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