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10、《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8:53阅读:
字号:|
第一课时

【目标明示】
1、背诵、摘录文中格言,积累名言警句。
2、掌握文中“愠、罔、殆、弘、凋、怒、于”等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目标导学】
一、 整体感知
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教师指导文言文翻译技巧:一留二换三弄四补五调六揣七注意。
留(保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
换(单音字换成双音字)
弄(弄清虚词的用法)
补(补充出省略部分)
调(调整句子的语序)


揣(揣摩句子的语气)
注意(注意古今义的不同、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3、朗读课文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1)正音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标检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诲女(   )知之乎      不知(  )为不知   是知(   )也   弘(   )毅       凋(   )       矣(   )
2、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这里!”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感悟
理解全文思想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课文讲 ①学习方法:要常复习实习、学思相结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②学习态度:应该诚实、谦虚、取长补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③修身做人:要厚道仁义、坚贞守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生自由发言。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