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二政治 -> 高二下学期 -> 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第一节 实践及其作用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7 22:47:22阅读:nyq
字号:|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本节以实践为中心,讲述了实践观的四个观点: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征,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践对认识的作用。本节分三个框题进行分析。第一框题是关于实践本身的知识,包括实践的含义和特征。第二、第三框题是关于实践作用的内容,包括实践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由于构成实践的要素即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实践的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存在。所以,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②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在意识或目的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达到自己的目的,创造出新的东西。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

  ③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社会性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④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

  ⑤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

  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生产实践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学实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教育活动、艺术活动等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⑥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由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所以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一.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面对各种客观事物,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不是人任意规定的.它只能由实践的需求来决定。实践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人们就关注什么问题、它们也就成了认识的对象

  第二.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使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

  认识其本质和规律

  总之,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一,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认识的对象也不会“自言其明”,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第二,正确认识就是同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

  第三,只有社会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实践就成为联系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⑦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总之,人民群众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以及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都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只有人民群众的活动才创造了社会财富.决定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教法建议

  (1)“实践的特征”这一框题的教学,可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通过不同内容、角度等的比较,使学生把握实践活动本质的外在特征,达到准确理解实践含义的目的。首先,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其次,实践活动区别于人的主观精神活动。在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进行更具体的比较。在教师引导的学生主体活动(比较)过程中,教师随时与学生共同思考和解决疑问,纠正误解。

  (2)“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一原理的教学,可尝试小组协作调查法。首先,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调查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和教育、艺术活动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师提出调查要求。如内容要求:具体、有时代性、最好联系本地区实际。如:联系改革的实际,引导学生对我国改革的根本内容、主要内容、原因、意义、作用和目的进行调查,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调查,形成对于“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的”深刻认识。调查和形成认识的过程,也具体落实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原则。再比如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调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它们对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的作用,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科教兴国意识。最后,在课堂上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调查结果交流,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交流,最终使全体学生形成对于“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原理的深刻认识,提高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活动的自觉、主动的意识。

  (3)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这一原理的教学,可采用典型事例分析教学法。如具体分析医学中“输血疗法”产生发展的过程。对这一过程进行多角度分析:①“输血可以救人”的认识产生于偶然的医学实践②“输血可以救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输羊血救人—输人血救人—输血型一致的人血救人(科学输血)”是由这一医疗实践过程决定的③“输血可以救人”的认识最终服务于医疗实践④“输血可以救人”其每一阶段认识的正确与否,都是由、也只能由实践的结果检验。这个分析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学生可以相互协作,完成对事例的分析,通过交流使全体学生形成“实践决定认识”的整体认识。

  (参考事例: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个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率。直到1901年维也纳的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大门)

  还可以设计农训、军训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自身认识的形成(修正)、发展的亲身感受和体验,深刻认识和理解“实践决定认识”的道理。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