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二政治 -> 高二上学期 ->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节 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7 22:47:22阅读:nyq
字号:|

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和精神文明


(一九八三年四月二十九日)

  任何国家的革命道路问题,都要由本国的共产党人自己去思考和解决,别国的人对情况不熟悉,指手划脚,是要犯错误的。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形式和方法。十月革命的胜利也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俄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所以,一个国家的革命要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各国共产党应该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找出自己的革命道路。任何大党或老党都不能以最高发言人自居。在斯大林时期,中国党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没有听他的话,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当然,我不是说不应该吸取别国的经验教训。一个党犯错误是难免的,就是犯了错误,也要由自己去总结,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才靠得住。

  我们现在执行的这条路线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也是经过党的十二大肯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四年多的实践证明,这条路线是正确的。当然,还需要继续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

《邓小平文选》

返回


人与自然

  生命问题是现代科学中一大难题之一,然而,当我们把人放到与组成自然界的所有事物平等的位置上,猛然就会发现,生命问题本身是不存在的,万物本身都具有生命。因为紧张、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内在本性,没有这种本性,宇宙就不会发展,生物就不会进化,人类也不可能在众多生物群落的部分中脱颖而出。不过,也正是这种本性的存在,使人一旦成为生物圈的中心,就迫不及待地用生命来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用自由意识来区分人与动物。有了人的这些骄揉造作,生命问题出现了,意识也成了现代科学中最大的难题。
  
自然界是连续的,连续的物质就充满着无限的宇宙空间。这些物质本身并不是静止不动的,相反,反抗周围物质的紧张压迫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不对称的,也正是这种不对称的存在,使自然界处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组成自然界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由连续的物质组成的,是它们对周围物质不对称运动的反抗使局部物质组织起来,成了一个有秩序的实体,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世界就是由这些实体构成的。
  
每一个事物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它的本性就是反抗、扩张,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然而,个体的力量是极为渺小的,自然整体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事物的产生与发展就是以这个事物自觉或不自觉地顺应整体的变化并成为整体的一部分为基础的,如果这个事物不能够与外在世界的变化相和谐,衰退和灭亡就是它们的最终选择。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与万物一样,反抗外在世界的变化是它存在的基础,但这种力量是有限的,它不可能与宏大的自然力量相抗拒,因此,人的变化与自然的变化是全息对应的,人是一个"小宇宙""天人合一"就是对这种必然性的一种概括。
  
在现实的生活中,或许没有多少人愿意相信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统一性,因为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普遍联系是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我们只能通过哲学的思辩来理解它的存在。然而,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科学帮助人类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迅速扩张了势力范围,从此,人类开始忘记了自己仍是自然界的一员,仍要遵从"整体决定局部"这个简单的物质世界的规律,转而要把自己凌驾在自然之上。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提高了,真正的哲学却从此急剧倒退,没有了哲学的指导,科学成了实证的检验台,不能被"精密的仪器"观察到的自然的连续性和内在生命力一直不被科学承认,而人成了独立于世界之外的""
  
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物质相互作用形成的,不管是社会现象还是意识现象,它们本质上都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必然产物,这是唯物主义哲学必须坚持的最基本一点。但有多少真正的哲学家相信这一点,并一直用物质的相互作用来理解众多的自然现象呢?事实上没有几个人,他们满篇都是空话、套话,用理论来解释理论,结果真正的哲学没有多少人认识,而时髦的哲学却满天飞舞,科学也由此停滞不前。
  
人是一个社会性动物,这是人区别于其它生物最重要的一点,不过,这并没有什么,因为每一个系统之中都有一个中心,我们不能因它是生物圈的中心就相当然地将它凌驾在其它生物之上,这就好像一个企业的领导和它的员工关系一样。人与其它生物都是从同一个起点进化而来的,这不仅可以从生物进化的理论上认识到,而且人的一生就再现了人从一个动物到人的过程。因此,人首先是一个自然的人,然后才是一个社会的人。
  
在许多人的感觉里,人类在自然界是孤独无助的,除了与低级的生物作伴,就是面对一个死气沉沉的巨大宇宙。其实不然,只要我们用心去体谅自然,我们就会发现,整个宇宙就像我们人一样是一个巨大的生命,而原子则象人的细胞一样也是一群生机盎然的生命,所有原子都是在竞争中存在的,由于不断有大量原子在竞争中灭亡,同时又有大量原子在星体内部产生,因此,伴随着原子的周期生成与灭亡,能量的周期聚集与释放,连续在宇宙空间的物质出现了与之对应的脉动,引力波就是对这种通过连续的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传递的能量的一种描述。
     
原子的生成与灭亡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看它是否能与宇宙整体的变化相适应,不能适应的只能在众多原子的竞争中走向灭亡,并释放能量。而那些能够顺应整体变化的原子则在环境能量的促动下不断产生与发展。宇宙正是有了这种机制,不同星系、不同星体上的原子才出现了统一性。人体是由大量原子组成的,这些原子不仅是属于我们躯体的,而且更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因此,宇宙整体的变化通过引力波影响着组成我们人体的每一个原子,同时也影响着我们最基本的生理活动。
  
生物是一种生命系统,非生物集合也是一种生命系统,但它们的表现形式却大相径庭,原因不是别的,不同的生成环境造就了它们与众不同的非线性联系方式,也造就了自然界种种不同的力学现象。生物是通过连续的水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周期递进是生物波动的基础,而由此引起的水分子在无机离子周围的周期组织与离散是整体进行普遍联系的主要途径。与生物不同的是,非生物通常是由电磁波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种通过电子在连续的宇宙空间周期性的产生与灭亡进行传递的一种能量包,由于水分子能强烈地吸收这种能量释放出自由氢质子,因此,当周围星体发生变化的时候,就会通过电磁波影响人体内在的水环境,进而影响整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使人体出现与自然环境相对应的生理变化。
   
 近几个世纪以来,西方科学思想的主要倾向是还原论。的确,"分析"这个词在最广泛的范围中被使用,这种情况也清楚地显明,科学家习惯上是毫无怀疑地把被研究的事物从环境中孤立出来单独进行研究。西方科学的成就是巨大的,但也正是这种成功,使不少科学家想当然地认为,科学的观察和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完全把握世界,于是否定"精密仪器"观测不到的普遍联系便成为一种倾向。至今,还有绝大多数科学家不相信自然界本质上的连续性,不相信自然变化的物质性,这样一来,自然的存在便成了不可理解的奇迹,而人则成了自然界的奇中之""
   
 外在世界是在永恒的不对称变化中存在的,这不仅是几千年来的哲学思辩的结果,而且也是现代科学不断证实的结果。显然,如果你相信世界的物质性,那么你就会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界的变化是以连续物质在宇宙空间的不对称运动为基础的。有了这种运动,局部的物质才有可能在反抗这种不对称运动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有序整体;有了这种运动,一个个有序整体才能在不断反抗这种不对称变化中存在;有了这种运动,一个个有序整体才有可能在与这种变化的对立中离散开来,并释放能量。整个自然界的物质就是在不断的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中存在的。
   
 生物是由原子组成的,这与其它非生物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只是它们的组织形式和反抗能量的耗散方式。生物是由生物大分子构成,而这些生物大分子又由不少水分子连接起来,共同组成了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细胞都是生存在连续的水环境之中的,组成细胞的生物大分子就是通过它有序的结构将每一个原子的反抗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到水环境中,进而影响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当然,细胞的这种生理活动是最基础的,对细胞影响最大的还是它赖以生存的水环境,因为与人体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主要是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作用于这种水环境来影响细胞的生理活动的。由此可见,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它通过改变细胞生存的水环境决定着每一个细胞,同时也决定着由细胞组成的每一个生物。
      "
整体决定局部"是自然的一个基本规律,但这并不是说局部只能被动地适应整体的变化,相反,每一个事物都是积极主动地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每一个系统都有一个中心,系统的产生就是以这个中心在众多要素的竞争中被优选出来并主宰整体为特征的。在系统反抗外在世界变化的过程中,这个中心都会按照整体的意志对来自各个部分的信息进行优胜劣汰,与整体意志相和拍的信息就会被优选出来,并在整体的支持下上升为整体的意志,从而支配整体各个部分的活动;相反,与整体意志相违背的信息就只能在众多信息的竞争中被淘汰。系统就是通过这种机制始终保持了自身的统一性。
   
 整体的自然决定局部的人,整个躯体的变化决定着组成它的每一个部分,这应该是众所周知很简单的道理。然而,在真实的人类科学体系中,由于时髦哲学的泛滥,加上人本性的需要,这种真实的关系被歪曲了,人成了整个世界的"主宰",而高高在上的大脑成了决定整体的"特殊"部分。当然,我们不会否认,人体所有的信息处理是在大脑之中,但大脑自身是不会无中生有地产生意识的,意识的产生来自于外在世界的变化,来自于整体对外在世界变化的物质反应。如果我们忽视了意识的这种本质,意识的难题将永远成为科学之谜。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


  对西方科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自西方科学以来,物质世界就被机械地分为两大截然不同的部分,一部分是物质性的实体,另一部分是非物质的能量。仿佛在这个世界中,能量是超越于物质的,物质也只有依赖能量的推动才能够运动。但哲学的思辩和科学实践却告诉我们,在真实的世界中,不存在任何非物质性的实体,也没有任何力不依赖于物质的相互作用,更没有任何一种力的形式不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物质和能量是同一物质世界密不可分的两个基本属性。
  自然界的物质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就表现在物质上的统一,即自然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应该说,绝大多数人对此是怀疑颇深的,因为在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世界中,物质是丰富多样的,这绝不是可以由同一种物质的堆砌所能造就的,于是想像这个世界是由多种基本粒子组成的是理所当然地想法。不过,在我们理解了物质的本性以后就可以明白,同一种物质组成丰富多样的世界并非是不可想像的,关键在于我们认识的物质是死寂不变的还是充满生命力的。如果物质是死寂不变的,那么"统一"和"多样"之间的矛盾是难以解决的,但如果物质本身就充满着生命力,那么"统一"和"多样"之间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统一和连续是分不开的,统一的物质就充溢着无限的宇宙空间。连续的物质并不是死寂不变的,而是充满着紧张、反抗和生命力,简单地说就是物质和能量是不可分的,物质本身就充满着能量,而能量就在物质相互紧张的压迫之中表现出来的,能量大小所表现的就是物质的紧张程度。显然,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中,物质本身都内含着一种精神,这就是对周围物质运动的反抗。也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局部的物质才有可能在反抗外在世界的变化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秩序存在的整体,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就是由一个个这样的实体组成的。 在很久以前,不少思想家就发现了生物界在发展上的目的性。其实,这种目的性并不是只有生物才具有的,而是一切存在物都具有的,因为每一个事物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它的本性就是不断地反抗、扩张,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宇宙有了这种本性,它才会不断在反抗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发展壮大;银河系有了这种本性,它才会在反抗宇宙的变化中成长起来;太阳系有了这种本性,它才会在反抗银河系的变化中成长起来;地球有了这种本性,它才会在反抗太阳系的变化中成长起来,并由此具备了连续的水环境;生物是连续水环境下的一种必然产物,它也正是具有了这种本性,它才会不断进化出种类繁多的生物群落;人类是生物群落中竞争出来的中心,它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并不是由于它个体的强大,而且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有了它,人才借助于整体的力量竞争出来,人类社会就是这样一个通过语言符号联系在一起的生命系统。
  在我们可观察的世界中,绝大多数有形的物质形式是相对稳定的,这经常使一些人误以为这些实体是死寂不变地一直存在的。事实上,在这个自然界中,除了物质不灭和运动不灭之外再也没有什么永恒的了。物质可以从它混沌无序的形式转化为有序的形式,也可心从有序的形式转化为混沌无序的形式,之所以出现这种转化,就是因为物质本质是充满能量的,有序形式的物质蕴含的能量较大,无序形式的物质蕴含的能量较小,因此物质从有序向无序转化会释放它的内聚的能量,而这些能量的释放又会促使周围的混沌物质重新组织起来,自然界的能量就是通过物质形式的不断转换在它的空间流通着.
现代科学一直是从可观察的外在世界入手来研究这个世界的,虽然科学家们的观测仪器的精密程度不断提高,但这仅仅使我们看到了更为微观的有序结构,而连续在整个宇宙空间的混沌物质却由于仪器的局限被我们忽视了,没有了连续的物质,回头再来看这个世界,它成了一个个由没有任何联系的微粒堆积起来的集合,没有了普遍联系,它内在的活力也顿然消失。
  今天不少科学家已经想当然地把宇宙分为两大不同的部分,一部分是有生命的生物世界,另一部分则是无生命的物理世界,仿佛人就是这个世界的终极目的。其实,如果你相信物质世界的统一性,那么就会很容易地认识到,由同样物质组成、同样原理支配的物质集合怎么可能出现两种本性不同的现象呢?物质之所以出现表现形式上的大相径庭,只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的层次不同,并由此表现出不同的力学现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一种特殊的非线性联系方式必对应着一种力,同时对应着一种生命形式。宇宙是通过引力波联系起来的,这是一种由星体内部原子之间的竞争所引起,通过连续在宇宙空间的统一物质周期性地组织与离散进行传递的一种能量,是它把宇宙整体的发展和组成它的"细胞"――原子紧密地联系起来;非生物集合是由电磁波联系起来的,它是由原子空间粒子之间的竞争所引起,通过连续在空间中的电子周期性地产生与灭亡进行传递的一种能量,是它把众多不同的原子组织起来;与此不同是生物,它是通过连续的水环境联系起来的,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的递进是这种信息传递的基础,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的有序水层周期性地组织与离散是它的存在形式。正是有了这些不同 的非线性联系方式,生物才会表现出它与众不同的生命力。
  每一个系统都有一种统一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在对外在世界变化的反抗中进行扩张,正是有了这个统一的目标,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才会有序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统一的目标是由竞争产生的,系统的产生就是以某一个要素在众多要素的竞争中成为中心为前提的,有了中心,这个中心就会通过各要素之间的竞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每一个要素身上,由于与中心要素相合拍的要素不断在内环境中产生,与之相违背的要素不断在竞争中灭亡,系统中出现了一种非线性联系方式,显然,系统中存在的统一的精神就是由这种普遍联系作用到每一个局部表现出来的。
  系统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尽管外在世界有时是近乎相同的,但每一个系统对外在世界的反应却有所不同。原因是显而易见的,系统的性质是由中心要素决定的,而中心要素又决定于最初的生成环境。因为哪一个要素能够竞争出来决定系统的性质并不在于表象上的强弱,而是看它是否与环境的意志相和拍,与环境意志相顺应的要素就能够得到环境的支持,从而使它有力量强迫其它要素和它同步运动,而那些与环境意志相违背的要素就只能在众多要素的竞争中被淘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最初的生成状态决定了系统的一生。 人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紧张、反抗,不断扩大它的势力范围是它的本性。也正是有了这种本性的存在,人才能够在众多生物群落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生物圈的中心。不过,也正是有了这种本性的存在,人们才总是试图找出种种借口来否定它的对立面――外在世界。不论是原始的人神同形说,还是花样繁多"活力论",不论是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还是无中生有的"生命问题",不论是量子力学对因果关系的否定,还是"科学万能论",它们的中心思想都是否定人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将人凌驾在自然之上。
  如果人能够真正征服自然界使它成为人们随意支配的奴仆也就罢了,但关键的问题是,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人体不过是这个巨大生命的一个细胞,如果它不能够与这个巨大生命体的变化相顺应,那么它就只能在与这个生命体的对立中走向灭亡。也正是这个原因,每当人类用一些无中生有的证据来否定外在世界,将自己凌驾在自然之上,自然都会无情地惩罚它,人类历史上众多文明的灭亡就是最明显的事例。
  哲学是时代的制动,每当社会危机重重,哲学家就应运而生。尽管哲学往往是人们不愿意接受的,但哲学家们都会将哲学的原理以种种通俗易懂的事例让人们清醒。在东方,哲学家们往往以隐喻的方式向人们展示;而在西方,神话则是它们向人们展示哲学原理的方式。不管方怎样,哲学家们的目的都是明确的,这就是让人们懂得,人不过是无限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虽然与世界的对立使人在存在中发展,但外在世界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人只有自觉地顺应整个世界的发展并成为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够存在。
  按照某种理解,哲学的所有核心问题均可以归结为这样两个问题:人为什么存在?又如何存在?当然这两个问题其实也可以说是一个问题,这就是内在自我与外在世界的关系问题,因此,一系列老一代的思想家不无道理地习惯于将"认识自我"作为一切哲学课题的出发点。然而,认识自我是极难的,这不仅仅是人与外在世界是对立的,更重要的是人在表现上与其它事物与众不同。首先是生物与非生物的大相径庭,其次就是人与其它生物在位置上的不同,这很容易使人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中心,万物的主宰,从而使人们的私欲膨胀起来。
  其实,生物不过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发生与地球上连续水环境的产生有密切的对应关系。当然,这种环境也取决于太阳系在银河系、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只要有了连续的水环境,有了水分子的周期组织与离散这种普遍联系方式,一种新的生命形式――生物的产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每一个系统都有一个中心,在生物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也会产生一个中心,而人类就是这个竞争出来的中心而已,不过,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有了语言符号这种新的非线性联系方式,一种新的生命系统――社会也就产生了,人类就是依赖这个集体的力量在众多生物群落的竞争中被自然优选出来的。
  曾经有人认为,哲学起源于好奇,起源于求知的欲望。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真正的难题是从纯粹的寻根问底中产生的,哲学产生于人类艰难的境地,当我们碰到存在与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时,探究就开始了。我们关心人的难题,只是因为它是一个痛苦的存在,这难道不是吗?虽然人有时看起来是自由自在的,但在实质上它始终在与外在世界的对立中茫然失措,不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真正的思想就是在人与外在世界矛盾的激化中产生的,只有这时它才会认识到外在世界的力量的强大,个体力量的渺小,认识到内在自我与外在世界在对立中的统一。
  人的理智的力量是巨大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巨大进展证明了这一点,但这掩盖不住人类对自我认识的无知。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科学帮助人类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征服"了自然界,于是激昂狂放代替了深沉的反思,仿佛人类从此可以不受自然界的约束。而在这以"人类为自然中心"的狂想中,否定自然界内在的生命使生物显示出了人类的特殊地位,否定其它事物的精神更使人的虚荣心陡然高涨起来。不过,这只是暂时的,因为每一次人类的这种狂妄自然都给予了惩罚,而这种惩罚会使人重新想起先哲们的教诲,"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便是双倍的无知。"
  人不是从来就有的,而自然界的物质和它内在的能量却是永不消失的,不管人的产生与灭亡。显然,仅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知道,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物质相互作用形成的,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生物圈、人以及人类社会,都是物质世界一步步进化的产物。同样,意识现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必然也有它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意识是一种普遍现象,并非人类所独有,它所反映的就是整体内在对外在世界变化的一种反抗。
  在当代最为流行的唯物主义的哲学中,物质的概念是由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加以规定的。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相对于意识来说,是第一性的,反之,意识在其存在中则是与物质相联系,并且相对于物质来说,是第二性的,因为物质是意识之外的唯一客观存在,所以决没有能够把物质与意识归结到一起的更广泛的认识论范畴。今天,这种定性地把物质和意识分开的认识论方法已经遭到了严峻的挑战,因为意识诸诸多多的反作用已经明显地说明了意识的物质性,否则意识怎么可能反作用于外在的物质世界呢?但这样一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似乎又混淆了。
  众所周知,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总纲,它体现了自然界的一种因果关系,但意识的反作用是否意味着因果关系的颠倒呢?事实上,这并不会导致哲学上因果关系的混乱,相反,因果关系却说明了自然界本身永恒的变化,因为因和果是在一个不对称的时间序列上统一起来的,因有了果之后,果就变成了另一个事件的因,这个因又会产生另外的果。显然,在这里把意识认为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不会导致哲学上的佯谬。按照纯粹的一元论观念,意识和物质的区别不是定性的,意识体现的是人内在物质小世界与外在物质大世界对立统一的结果。在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观念中,物质是一些可见的实体的集合,由于这些外在物质是死寂的、不变的,而意识却是千变万化的,因此,意识成了超脱于物质世界的一种现象。但在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物质是在变化中存在的物质世界的总称,这里的物质不仅包括众多可见的实体,而且包括人感觉不到的混沌物质,这些物质都是充满生命力的,在紧张地相互压迫与反抗运动中存在的,人是物质世界的一种有序实体,它的存在不是超脱于物质世界之外的,而是在不断地反抗外在世界的压迫中存在的,由于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局部的人不可抗拒的,所以 每一个人的变化都与外在世界的变化全息对应,意识就是人体在对外在物质世界变化的反抗中产生的一种整体性物质反应。


意识的本性


  普罗泰戈拉有段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黑格尔称这是个"伟大的命题",因为这个命题表明人们开始意识到主体,或者说有了主体意识。事物是什么,这是人的判断。事物是我意识到的存在,不能离开我的意识谈论事物是什么。人是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回答事物是什么,离开了主体的纯粹的关于客体是什么的问题是根本不存在的。先前哲学关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有各种各样的理论,世界只有一个,而对它判断却众说纷纭,可见,关于客体的观点千差万别的根源在于主体的差别。每个人都从自己主体的角度,以自己的"尺度"给事物下判断,这是哲学观点分歧的实质。
  意识是在主体与客观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对于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同的哲学家都倾向于以自己的"尺度"对它下定义,这使意识这一现象有了不同的说法。如一些哲学家注意到了人与动物许多"本质"上的不同,把意识作为人类所独具的特征;一些哲学家注意到了人与高等动物意识活动的相似性,于是把意识看作是只有人类和具有中枢神经系统和感官的高级动物才具有的;还有人认识到人与动物乃至植物在进化上本质的连续性,提出了动物意识论和生物意识论;进而有人根据生物与非生物基本组成的统一性提出了原子意识论等等。
  关于自然界和意识起源的说法各不相同,莫衷一是。但是用明确的和前后一贯的逻辑方法研究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意识问题不过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变体。在古希腊文化中,自始至终贯穿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人本主义,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古希腊人的神祗观念――神人同形说认识到。神被认为是无肉身的"纯精神"而受崇敬,人的肉体正是有神赋予了这种特殊的"精神"而具有了仅次于神的完美生命。在这种间接的"人类中心说"的思想中,肉体和精神(灵魂)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
  近代自然科学的革命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以后产生的,而文艺复兴的中心思想就是对古希腊"人本主义"的复兴,它的核心就是将人从神的统治之下解放出来,这样,人摇身一变成了地地道道"神的翻版"。虽然此时的一些科学家提出自然规律这个新"神"的形象,但他们的工作并没有让人客观地理解到这个新"神"的本质意义,相反,机械还原论的局限反而使更多的人相信了"非物质精神"的存在。笛卡尔是一位思想丰富的法国哲学家,他在研究生命活动的时候,很早就发现用科学的还原论方法来解释生物几乎是不可能的,众多生物部件似乎有一个统一的目的,好象有一种生命的活力在起作用,于是不得不设想一种非物质性的精神来解释这种现象。按照笛卡尔的说法,人的灵魂(精神)是一种思维的非物质的本质,而人的肉体则是一种广延的物质的本质,灵魂(精神)与肉体完全分离。可是灵魂(精神)要在大脑的某一点与肉体结合,以便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然后作用于人体。与此相反,动物则没有思维的本质,没有灵魂,是一种纯粹的自动机,是一种结构完美的机器。由于这思想符合了大多数人的观念,这种通过意识来区分人与动物的观念便流传 下来,成了近现代社会的一种标准。
  至今,还有绝大多数人相当然地认为,意识和思想是人类所特有的,而且也只有人类才具有"非物质的精神"。的确,有了这种思想,人的尊严便莫名其妙地增加了起来,人应该为了这个理由去相信所谓的"非物质精神",因为一旦去掉这个创造性原则,人马上就显得不那么可羡慕了。但问题是,这严重地违背了科学基本的常识。很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在幼儿时有意识吗?如果有,那么与幼儿完全相似的动物必然也应该有意识;如果没有,那么这种突变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许多人认为,一个初生的婴儿是完全没有意识的,只是在他开始讲话很久以后,意识才发展起来。显然这种思想符合了普通人的观念,同时也避免了动物是否有意识的问题。但实践证实,正常人的意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显意识,另一部分是潜意识。如果相信潜意识是一种意识行为,那么我们就不可避免地要承认婴幼儿同样也具有意识,因为这种潜意识是人先天具有的。其实,不单是人类才会思维,巴甫洛夫早在本世纪初就证实,猿猴能够思维。特别是像黑猩猩这种高级灵长类动物,头脑相当发达,它们能够将客体信息移入头脑并进行初步加工改造,这就是动物的初步思维。
  在生物学界,已经没有多少人怀疑高级动物也有意识,不过他们大多把意识看作是只有人类和具有中枢神经系统和感官的高级动物才有的东西。支持这一论点的证据应该说是非常充分的,就哺乳动物而言,在这一高度进化的脊椎动物中,智力最发达的要首推猴类和犬类为代表。其整个精神活动和人类高度类似,几千年来这一直都是被人们公认和赞叹的事实。其表象和感官的活动,其感觉及欲望和人类的非常近似。大脑的高度联想活动,判断的构成和与此相联系的推理,狭义的思维和意识,在猴类和犬类都与人类近似,两者之间只有程度上的差别,而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的确,某些精神性能力,比如智力,它们都是生物长期进化的产物,虽然它们没有像人那样进化到生物群落的顶端,没有与社会生活对应的人类意识,但这只是它们适应环境的问题。无疑,如果它们需要的话或有机会的话,它们的智力还会进一步发展。如鲸和海豚具有智力,但它们生活在比陆地物种更稳定和更友善的水环境中,因而海洋哺乳动物不需要进化出陆地哺乳动物的那种智力,因为在陆地背景下生存要求复杂的活动。
  生物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物,另一类是植物。动物基本上可以自主移动,而植物通常则不能,于是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动物具有感觉和意识,而植物则没有。如叔本华所言:"我们坦率地认为意识只是动物本质所具有的特质。整个动物的系列一直到人类,当其已经提高到理性阶段以后,植物仍然没有意识,归根到底,植物没有意识。最低级的动物只有一种蒙昧的意识。"然而,这种观点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已显得不堪一击,人们对动植物的单细胞的生命体进行更精确、更严格的考察时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别完全可以一笔抹去。这样一来,我们不得不承认意识是一切有机体所共有的。事实上确实如此,很敏感的"感觉植物"如含羞草、捕蝇草等的叶子有显著的刺激运动;有些植物如酢浆草有明显的自主运动;一些"睡眠的植物"如蝶形花科植物有睡眠活动,象许多低级动物的睡眠活动一样明显可见。显然,谁承认低级动物有意识,谁也就一定会承认植物也有意识。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生物的每一心理功能都是所有细胞共同完成的,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个独立的原生生物细胞也有意识。现在,人们对单细胞生物体的研究已经证实,许多微小的原生生物和高级动物一样,同样有着感觉和意志的类似表现,有着类似的本能与运动。这种情况特殊适合于非常敏感的和活动频繁的纤毛虫类,这种可刺激的小细胞对外界的反应和它的许多其它生命现象,都有着意识的精神活动的明显痕迹。
  如此这般一直追溯下去,我们又不得不重新面对"生命力"的问题。在长期以来的社会观念中,意识一直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准,当这种无中生有的"标准"被打烂以后,"生命"这个概念成了人类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最后屏障。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似乎非常充分,生物和非生物具有明显的区别,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因为生物内具有非生物不具备的特殊的"活力",意识就是这种内在活力的一种体现。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再相信这种无中生有的"活力"了,但这却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科学发展的局限。就以现代科学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而言,人们至今还想当然地把世界分为截然不同的两部分,一种是物质性的实体,另一种是非物质性的能量。物质本身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赋予它能量它才会运动起来,这就好像肉体与精神的关系一样。显然,原始的肉体与灵魂的二元论观念影响了人们对世界本质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又带动了近现代科学中物质和能量的机械划分,虽然两者所存在的领域不同,但它们本质上都反映了一个基本问题,这就是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问题。
  与西方这种翻来覆去的"肉体和精神"或"物质和能量"的二元论思想相比,东方科学无疑是更具理性的。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精神与肉体的关系称谓"形神关系"或"心身关系"问题,当时的哲学家们始终认为这两者在生命整体中是浑然而不可分的,整体的存在是通过内在统一的精神显现的,精神的活动表现的就是整体各个部分的相互作用。这就正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范缜所指出的那样:"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支持这一论点的是贯穿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气一元论",按照这种思想,物质本身就充满着能量,能量就是物质运动的一种体现,气就是这种永远充满生命力的统一物质。
  西方科学发展以来的最大成就莫过于对自然统一性的认识,不论是从宇宙的微观组成上,还是生物的进化上,尤其是在对自然基本规律的认识上,它们都证明了自然界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这就是自然界的物质是统一的,而且这些物质是按照同一个基本原理运行的。特别是在系统理论发展以来,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自然界是连续的,统一的物质就充满着连续的宇宙空间,而且这种物质本身是充满生命力的,紧张、反抗、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本性。物质有了这种本性,各个部分才会在同一个目标――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有秩序的物质整体;物质有了这种本性,才出现了竞争和优胜劣汰,不断有秩序的物质整体在竞争中离散开来,走向它的灭亡;物质有了这种本性,连续在系统中的物质才在周期性的组织与离散造就了整体的普遍联系,生命力就是对这种整体协调一致地对外在世界变化反抗的一种客观反映。
每一个事物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人也毫不例外,它的本性就是不断扩张它在自然界的势力范围。有了这种本性,人类才能够在众多的生物群落的激烈竞争中被优选出来成为统治者,然而也正是这种本性,使它一旦从自然界中竞争出来,就迫不及待地用"自己"作为统一的、不变的绝对标准和尺度来丈量万物,这样一来,表象上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成了生命的标准,而意识又成了区分人与动物的标准,于是人从一个普通的事物一跃成为世界的中心。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意识深处,都埋藏着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我们成长、发展,我们的思想和趣味发生变化,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变动不居,新的感情时有出现。然而,在这一切变化的同时,我们从未怀疑我们还是同一个人。显然,我们之所以能感到自身的同一性,之所以每天能认出我们自己不是别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从生到死都有唯一的反抗目标,这就是在变化中存在的外在世界,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反抗的一生,痛苦的一生。
  对每一个人来说,自然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内在,一部分是外在,这两者首先是在对立中存在的,自我就是在内在各个部分与外在世界的对立中表现出来的,意识就是内在自我的一种集中体现,或者说是在内在各个部分步调一致与外在世界变化相对抗中表现出来的。我就是"我",是区别于任何一个外在事物(包括人)的事物,是任何一个事物不能取代的。当每一个人用这种扩张性的意识来认识外在世界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将自我的地位放在一个首要位置上,而将外在世界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上。如此以来,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便混淆了。
  许多哲学家都说过,人类只要认识了自己,也就认识了自我。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人和万物一样,都是由同一种料子组成,也由同一个规则所支配,如果我们客观地认识了自己,那么人在自然界存在的道理就是万物存在的道理。然而,客观认识自己是一切认识中最难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否定对立面的倾向,有了这种倾向,人在认识自然界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将自己凌驾在万物之上。其实,谨慎的反思就可以知道,在个体的人与整体的自然界相比,个体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人只有自觉地顺应世界整体的发展并成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够存在,意识就是人与外在世界对立统一的产物。 至今,对于意识活动的基本概念,对其内容和范围,最有名望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都各执一词,分歧很大。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从每一个人的自我感觉上来讲,意识是变换莫测的,我们不知道这些意识从哪里来,并且这些意识与通常可见的物质实体有着明显的不同,仿佛它不可能是什么物质,这样就使一些人相当然地把意识认为是一种非物质性的成分;其次,外在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中存在的,但科学至今仍想当然地认为它是对称的,没有了外在世界的变化,意识的来源就不得不求助于神秘主义;最后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现代科学对人类自身认识的无知,可以说直到现在,科学仍旧没有认识到生物整体普遍联系的物质基础,这使意识一直与人整体的物质运动挂不起钩来,也使意识始终得不到科学上的认识。不过,当我们在科学上树立了一元论的观念之后,再用一元论思想对意识进行特别的批判考察,我们就能认识到:意识现象和其它自然现象一样,都是由物质的相互作用引起的,人类的意识不过是人体对外在世界变化的一种整体性的物质性反应。
  在当代最为流行的唯物主义的哲学中,物质的概念是由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加以规定的。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相对于意识来说,是第一性的,反之,意识在其存在中则是与物质相联系,并且相对于物质来说,是第二性的,因为物质是意识之外的唯一客观存在,所以决没有能够把物质与意识归结到一起的更广泛的认识论范畴。今天,这种定性地把物质和意识分开的认识论方法已经遭到了严峻的挑战,因为意识诸诸多多的反作用已经明显地说明了意识的物质性,否则意识怎么可能反作用于外在的物质世界呢?但这样一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似乎又混淆了。
  其实,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并不会混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认识物质和意识所表述的实在意义。就物质的概念而言,人们对它的认识至今仍停留在上个世纪机械唯物主义全胜时代的理解水平上,当时它被认为是一种死寂不变的东西,而意识却是千变万化的东西,于是定性地区分物质和意识便是当时的唯一出路了。不过,当我们认识到自然界的本质以后就可以知道,这里的物质就是与人体对立的整个外在世界的一种表述,与经典哲学不同的是,这个整体是在永恒的变化中存在的,意识是内在机体对外在世界变化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性的物质性反应。物质决定意识所要说明的就是整体决定局部这样一个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