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二地理 -> 初二上学期 -> 第二章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第一节 中国的人口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21:40:59阅读:nyq
字号:|


人口知识

  人口学:

  研究人口发展,人口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数量关系及其应用的科学总称。人口学包括:人口理论、人口统计学还包括研究人口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诸现象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数量关系等分支学科。

  人口:

  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实现其生命活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计划生育:

  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人类自身生产的计划化。

  人口统计:

  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人口现象数量资料的整个工作过程。人口统计也泛指人口统计工作、人口统计资料和人口统计学。

  性别比:

  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表示,它是反映人口性别构成的指标之一。

  出生率(Birth rate):

  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又称总出生率或粗出生率。它反映人口的出生水平,一般以千分数表示。

  生育率(Fertility rate):

  按一定性别一定年龄计算的每千人生育的活婴数。

  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

  一定时期(如某一年)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的供不应求数。

  平均年龄(Mean age):

  根据各年龄组人数或比重所计算的、反映某一人群的代表性年龄水平的指标。平均年龄的数值取决于该人群最高年龄的水平和各年龄组人数的比重,通常以算术平均数公式计算,即:平均年龄=(各年龄组的组中值×各年龄组人数)之和/人口总数。

  年龄中位数(Median age):

  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人的年龄。也称为中位年龄。可用来代表整个人口的年龄水平。

  平均预期寿命:

  在一定的年龄别死亡率水平下,活到确切年龄X岁后平均还能继续生存的年数。简称平均寿命。0岁(即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表示一批人出生后平均一生可活的年数,具有特殊重要意义。通常使用平均寿命一词,多指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

  死亡率(Mortality rate):

  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说明该时期人口的死亡强度,通常用千分比表示。

  人口增长率(Growth rate of population):

  人口增长程度或增长速度,即一定时期内人口增长数与人口总数之比。通常以一年为期计算,用百分数表示。

  自然增长率(Rate of natural increase):

  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的趋势和程度(或速度)的指标。即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通常以一年为期计算,用千分数表示。

  生命指数(Vital index):

  某一时期的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之比,或出生率与死亡率之比。即每死亡100人共出生多少人。

  人口平均增长速度:

  在两年以上的时期内,平均每年人口增长程度或增长速度。最常用计算方法是几何平均数法。

  人口倍增时间(Time required for population to double):

  若人口按某一固定增长率增长,其总人数增加一倍所需的时间。通常用年数表示。

  人口调查:

  按照一定目的,采取科学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搜集有关人口方面的各项原始资料的活动。人口调查包括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和人口统计调查。

  人口抽样调查:

  按随机原则从被研究的人口中抽选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所得资料,推断全部人口相应各项指标值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人口抽样调查的方式:主要有纯随机抽样、机械随机抽样、分类随机抽样和整群随机抽样等。

  人口普查:

  对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区内的全部人口,在特定时点上的善,进行调查以及资料整理和公布的全过程。它是在一国政府主持下,在国家规定的统一时间内,用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对标准时点上的全体人口状况进行的专门的全面调查。

  人口密度:

  一定时期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的人口数来表示,反映人口的稠密程度。

  人口迁移:

  人口在地理上的位置变更。人口为了某种目的或动机,离开原来的居住地,时间或长或矩,距离或远或近,或者返回或者终生不再返回而定居于某地,均称为人口迁移。

  摘自:《地理辞典》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1年4月2日

  现将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快速汇总的人口地区分布数据公布如下:

  地区别 人口数(万人)

  北京市 1382

  天津市 1001

  河北省 6744

  山西省 3297

  内蒙古自治区 2376

  辽宁省 4238

  吉林省 2728

  黑龙江省 3689

  上海市 1674

  江苏省 7438

  浙江省 4677

  安徽省 5986

  福建省(不含金门、马祖等岛屿) 3471

  江西省 4140

  山东省 9079

  河南省 9256

  湖北省 6028

  湖南省 6440

  广东省 8642

  广西壮族自治区 4489

  海南省 787

  重庆市 3090

  四川省 8329

  贵州省 3525

  云南省 4288

  西藏自治区 262

  陕西省 3605

  甘肃省 2562

  青海省 518

  宁夏回族自治区 56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25

  香港特别行政区 678

  澳门特别行政区 44

  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 2228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 250

  注:

  1、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是普查登记的2000年11月1日0时的数据(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的人口合计与祖国大陆总人口之差,为常住地待定的人口。

  3、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00年6月30日的数据。

  4、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00年9月30日的数据。

  5、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人口数是由台湾当局公布的2000年12月的数据。(完)

  摘自“新华网”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有哪些变化

  总人口12.9533亿,人口增长率下降,人口素质提高,老龄化进程加快。

  一、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

  这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 129533万人。其中: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26583万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678万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44万人;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人口为2228万人。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与1990年人口普查相比,10年零4个月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比80年代末下降了4个千分点。这一结果证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平稳度过了建国以来第三次生育高峰期,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而且开始进入低生育水平的发展阶段。

  二、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

  这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的粗文盲率(15岁及以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2%,比1990年普查的15.88%下降了9.16个百分点。同时与1990年普查相比,平均每10万人中具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入口变化较大,具有大学以上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为3611人,增长了154%;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039人上升为11146人,增长了39%;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为33961人,增长了45%;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7057人下降为357O1人,下降了4%。90年代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提高速度之快是建国以来少有的。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10年来我国落实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等措施所取得的成果。

  三、老龄化进程加快。

  这次人口普查反映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2.89%,比199O年人口普查下降了4.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比1990年人口普查上升1.39个百分点。这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特别是人口生育水平的迅速下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四、少数民族人口有较快增长。

  这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普查的8.04%上升为8.41%,表明少数民族的增长速度高于汉族。

  五、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

  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34837万户,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4人,比1990年人口普查的3.96人减少了0.52人。家庭户规模缩小,主要是人口控制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六、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594万人,占总人口的36.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占63.91%。同199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这表明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摘自“人民网”

  

 


世界上不足10个文盲中就有1个是中国人

  目前世界上不足10个文盲中就有1个是中国人,其中我国90%的文盲分布在农村,一半文盲在西部地区,文盲中七成是女性。“两会”召开之际,教育部公布的这组数字引起了政协委员们的强烈关注。

  据介绍,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扫盲工作取得了世界公认的历史性成就,成人文盲率由10年前的22.23%下降到8.72%,但我国文盲绝对数仍高达8507万,其中2000万左右为15至50岁 的青壮年文盲。目前全球共有约8亿文盲,主要分布在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巴西、尼日利亚、埃及等国家。中国文盲总数高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印度。

  西藏、青海、贵州、甘肃、云南、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等10个省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15%,而文盲数却占全国的50%。在农村贫穷落后地区,因贫困产生文盲,又由文盲再导致贫困,已经形成恶性循环。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仍然有少数文盲,统计表明,北京还有文盲近60万。

  在农村,女童的辍学现象尤为严重。女性承担着抚养教育子女的重任,母亲的文化水平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明天。而文盲母亲必然会对子女的智力开发和接受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中国每年新增文盲大约50万。由于辍学现象依然存在,全国约200个县尚未普及小学教育,人口流动增加,老文盲未完全扫除,新文盲又不断产生。扫盲工作带有一定的运动性和突击色彩,扫盲教育质量不高,成果不够巩固,从而又导致一部分人复盲。

  摘自“新华网”

  

 


新世纪我国人口问题不容乐观 面临诸多新挑战

  我国人口发展正在步入“后人口转变时期”,新世纪中国人口问题不容乐观: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停留在小学水平、男女数量差异高达5000万、北京大部分劳动力不适应新兴产业要求。在持续几年低增长后,我国人口发展正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主要特征是低死亡率、低生育率、低自然增长率。与此相对应,中国人口问题出现了新的挑战。

  挑战之一:人口绝对数量继续增加。专家估计,按照我国现有人口增长趋势,人口零增长最早也要在本世纪中叶才能实现;挑战之二:人口素质亟待提高。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仍然停留在小学水平;25岁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仅占五十分之一,远低于发达国家四分之一的平均水平;脑力劳动者只占从业人口的十分之一;中高层人力资本供不应求;挑战之三: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超过10%,与之相应的赡养问题、劳动力人口老化、抚养比升高都将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低生育率的最终实现,结构问题正成为中国新世纪人口问题的核心。结构问题首先表现在人口老龄化上,其次表现在人口的地域结构上,与工业化速度相比,我国城市化速度太慢,三是性别结构问题,专家首次披露,男性数量比女性多达5000万。另据北京计生委透露,北京传统工业调整造成大量再就业人口,尽管知识经济兴起带动了一批新兴行业,但北京大部分劳动力不适应这些新兴产业,无法顺利再就业。由于分配等原因,今年,人民大学悄然把在全国独一无二的人口学改成了公共事务管理。这是伴随着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而发展起来的“国策科学”目前境遇的一个缩影。会议呼吁,人口学应尽快由计划生育研究转向以人口、环境、发展三者关系为核心的新型科学。

  人大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提出,生殖健康产业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市场,前者包括计生药具器械、性保健、母婴保健产品;后者包括信息、咨询、技术、保障服务。“它覆盖所有年龄组人口,未来这一需求曲线将单调上升”。专家预测,一个将在新世纪流行的词语是家政教育。专家提出,家政教育将使妇女生育健康具体化,独生子女教育将被加强。

  摘自“北京晚报”

  

 


中国使“世界六十亿人口日”推迟四年到来

  正是由于中国的不懈努力,‘世界六十亿人口日’的到来被推迟了四年。

  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经历了五十年的历程,全国人民谱写了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曲折、悲壮、辉煌的历史,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使生育水平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了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全国少生了三亿多人口,使“世界六十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四年,为世界人口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虽然全世界都在围绕着“人口、发展与环境”这个主题开展活动,但世界人口每年仍以七千八百万人的速度递增,其中百分之九十五的新增人口源于发展中国家,而中国每年净增人口一千万以上,未来五十年将达到峰值十六亿后,才会缓慢下降。

  中国政府将解决人口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经济增长、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及合理使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中国政府将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作思路和方式,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制度体系,利用新的科技手段,更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

  摘自“中新网”

  

 


人口知识

  人口学:

  研究人口发展,人口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数量关系及其应用的科学总称。人口学包括:人口理论、人口统计学还包括研究人口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诸现象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数量关系等分支学科。

  人口:

  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实现其生命活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计划生育:

  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人类自身生产的计划化。

  人口统计:

  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人口现象数量资料的整个工作过程。人口统计也泛指人口统计工作、人口统计资料和人口统计学。

  性别比:

  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表示,它是反映人口性别构成的指标之一。

  出生率(Birth rate):

  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又称总出生率或粗出生率。它反映人口的出生水平,一般以千分数表示。

  生育率(Fertility rate):

  按一定性别一定年龄计算的每千人生育的活婴数。

  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

  一定时期(如某一年)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的供不应求数。

  平均年龄(Mean age):

  根据各年龄组人数或比重所计算的、反映某一人群的代表性年龄水平的指标。平均年龄的数值取决于该人群最高年龄的水平和各年龄组人数的比重,通常以算术平均数公式计算,即:平均年龄=(各年龄组的组中值×各年龄组人数)之和/人口总数。

  年龄中位数(Median age):

  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人的年龄。也称为中位年龄。可用来代表整个人口的年龄水平。

  平均预期寿命:

  在一定的年龄别死亡率水平下,活到确切年龄X岁后平均还能继续生存的年数。简称平均寿命。0岁(即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表示一批人出生后平均一生可活的年数,具有特殊重要意义。通常使用平均寿命一词,多指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

  死亡率(Mortality rate):

  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说明该时期人口的死亡强度,通常用千分比表示。

  人口增长率(Growth rate of population):

  人口增长程度或增长速度,即一定时期内人口增长数与人口总数之比。通常以一年为期计算,用百分数表示。

  自然增长率(Rate of natural increase):

  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的趋势和程度(或速度)的指标。即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通常以一年为期计算,用千分数表示。

  生命指数(Vital index):

  某一时期的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之比,或出生率与死亡率之比。即每死亡100人共出生多少人。

  人口平均增长速度:

  在两年以上的时期内,平均每年人口增长程度或增长速度。最常用计算方法是几何平均数法。

  人口倍增时间(Time required for population to double):

  若人口按某一固定增长率增长,其总人数增加一倍所需的时间。通常用年数表示。

  人口调查:

  按照一定目的,采取科学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搜集有关人口方面的各项原始资料的活动。人口调查包括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和人口统计调查。

  人口抽样调查:

  按随机原则从被研究的人口中抽选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所得资料,推断全部人口相应各项指标值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人口抽样调查的方式:主要有纯随机抽样、机械随机抽样、分类随机抽样和整群随机抽样等。

  人口普查:

  对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区内的全部人口,在特定时点上的善,进行调查以及资料整理和公布的全过程。它是在一国政府主持下,在国家规定的统一时间内,用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对标准时点上的全体人口状况进行的专门的全面调查。

  人口密度:

  一定时期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的人口数来表示,反映人口的稠密程度。

  人口迁移:

  人口在地理上的位置变更。人口为了某种目的或动机,离开原来的居住地,时间或长或矩,距离或远或近,或者返回或者终生不再返回而定居于某地,均称为人口迁移。

  摘自:《地理辞典》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1年4月2日

  现将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快速汇总的人口地区分布数据公布如下:

  地区别 人口数(万人)

  北京市 1382

  天津市 1001

  河北省 6744

  山西省 3297

  内蒙古自治区 2376

  辽宁省 4238

  吉林省 2728

  黑龙江省 3689

  上海市 1674

  江苏省 7438

  浙江省 4677

  安徽省 5986

  福建省(不含金门、马祖等岛屿) 3471

  江西省 4140

  山东省 9079

  河南省 9256

  湖北省 6028

  湖南省 6440

  广东省 8642

  广西壮族自治区 4489

  海南省 787

  重庆市 3090

  四川省 8329

  贵州省 3525

  云南省 4288

  西藏自治区 262

  陕西省 3605

  甘肃省 2562

  青海省 518

  宁夏回族自治区 56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25

  香港特别行政区 678

  澳门特别行政区 44

  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 2228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 250

  注:

  1、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是普查登记的2000年11月1日0时的数据(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的人口合计与祖国大陆总人口之差,为常住地待定的人口。

  3、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00年6月30日的数据。

  4、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00年9月30日的数据。

  5、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人口数是由台湾当局公布的2000年12月的数据。(完)

  摘自“新华网”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有哪些变化

  总人口12.9533亿,人口增长率下降,人口素质提高,老龄化进程加快。

  一、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

  这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 129533万人。其中: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26583万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678万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44万人;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人口为2228万人。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与1990年人口普查相比,10年零4个月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比80年代末下降了4个千分点。这一结果证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平稳度过了建国以来第三次生育高峰期,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而且开始进入低生育水平的发展阶段。

  二、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

  这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的粗文盲率(15岁及以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2%,比1990年普查的15.88%下降了9.16个百分点。同时与1990年普查相比,平均每10万人中具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入口变化较大,具有大学以上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为3611人,增长了154%;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039人上升为11146人,增长了39%;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为33961人,增长了45%;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7057人下降为357O1人,下降了4%。90年代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提高速度之快是建国以来少有的。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10年来我国落实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等措施所取得的成果。

  三、老龄化进程加快。

  这次人口普查反映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2.89%,比199O年人口普查下降了4.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比1990年人口普查上升1.39个百分点。这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特别是人口生育水平的迅速下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四、少数民族人口有较快增长。

  这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普查的8.04%上升为8.41%,表明少数民族的增长速度高于汉族。

  五、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

  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34837万户,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4人,比1990年人口普查的3.96人减少了0.52人。家庭户规模缩小,主要是人口控制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六、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594万人,占总人口的36.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占63.91%。同199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这表明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摘自“人民网”

  

 


世界上不足10个文盲中就有1个是中国人

  目前世界上不足10个文盲中就有1个是中国人,其中我国90%的文盲分布在农村,一半文盲在西部地区,文盲中七成是女性。“两会”召开之际,教育部公布的这组数字引起了政协委员们的强烈关注。

  据介绍,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扫盲工作取得了世界公认的历史性成就,成人文盲率由10年前的22.23%下降到8.72%,但我国文盲绝对数仍高达8507万,其中2000万左右为15至50岁 的青壮年文盲。目前全球共有约8亿文盲,主要分布在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巴西、尼日利亚、埃及等国家。中国文盲总数高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印度。

  西藏、青海、贵州、甘肃、云南、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等10个省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15%,而文盲数却占全国的50%。在农村贫穷落后地区,因贫困产生文盲,又由文盲再导致贫困,已经形成恶性循环。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仍然有少数文盲,统计表明,北京还有文盲近60万。

  在农村,女童的辍学现象尤为严重。女性承担着抚养教育子女的重任,母亲的文化水平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明天。而文盲母亲必然会对子女的智力开发和接受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中国每年新增文盲大约50万。由于辍学现象依然存在,全国约200个县尚未普及小学教育,人口流动增加,老文盲未完全扫除,新文盲又不断产生。扫盲工作带有一定的运动性和突击色彩,扫盲教育质量不高,成果不够巩固,从而又导致一部分人复盲。

  摘自“新华网”

  

 


新世纪我国人口问题不容乐观 面临诸多新挑战

  我国人口发展正在步入“后人口转变时期”,新世纪中国人口问题不容乐观: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停留在小学水平、男女数量差异高达5000万、北京大部分劳动力不适应新兴产业要求。在持续几年低增长后,我国人口发展正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主要特征是低死亡率、低生育率、低自然增长率。与此相对应,中国人口问题出现了新的挑战。

  挑战之一:人口绝对数量继续增加。专家估计,按照我国现有人口增长趋势,人口零增长最早也要在本世纪中叶才能实现;挑战之二:人口素质亟待提高。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仍然停留在小学水平;25岁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仅占五十分之一,远低于发达国家四分之一的平均水平;脑力劳动者只占从业人口的十分之一;中高层人力资本供不应求;挑战之三: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超过10%,与之相应的赡养问题、劳动力人口老化、抚养比升高都将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低生育率的最终实现,结构问题正成为中国新世纪人口问题的核心。结构问题首先表现在人口老龄化上,其次表现在人口的地域结构上,与工业化速度相比,我国城市化速度太慢,三是性别结构问题,专家首次披露,男性数量比女性多达5000万。另据北京计生委透露,北京传统工业调整造成大量再就业人口,尽管知识经济兴起带动了一批新兴行业,但北京大部分劳动力不适应这些新兴产业,无法顺利再就业。由于分配等原因,今年,人民大学悄然把在全国独一无二的人口学改成了公共事务管理。这是伴随着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而发展起来的“国策科学”目前境遇的一个缩影。会议呼吁,人口学应尽快由计划生育研究转向以人口、环境、发展三者关系为核心的新型科学。

  人大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提出,生殖健康产业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市场,前者包括计生药具器械、性保健、母婴保健产品;后者包括信息、咨询、技术、保障服务。“它覆盖所有年龄组人口,未来这一需求曲线将单调上升”。专家预测,一个将在新世纪流行的词语是家政教育。专家提出,家政教育将使妇女生育健康具体化,独生子女教育将被加强。

  摘自“北京晚报”

  

 


中国使“世界六十亿人口日”推迟四年到来

  正是由于中国的不懈努力,‘世界六十亿人口日’的到来被推迟了四年。

  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经历了五十年的历程,全国人民谱写了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曲折、悲壮、辉煌的历史,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使生育水平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了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全国少生了三亿多人口,使“世界六十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四年,为世界人口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虽然全世界都在围绕着“人口、发展与环境”这个主题开展活动,但世界人口每年仍以七千八百万人的速度递增,其中百分之九十五的新增人口源于发展中国家,而中国每年净增人口一千万以上,未来五十年将达到峰值十六亿后,才会缓慢下降。

  中国政府将解决人口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经济增长、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及合理使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中国政府将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作思路和方式,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制度体系,利用新的科技手段,更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

  摘自“中新网”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