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一地理 -> 初一上学期 -> 第九章 东南亚

第三节 新加坡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21:40:59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的典型国家——新加坡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梵文意为狮子城,又因国土小如星斗,故称星洲、星岛。新加坡国土总面积618平方千米,人口约有270万,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这4369人。是世界上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1965年独立后,立足本国实际,因地制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究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充分发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个有利因素,成为世界上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的典型国家。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领土由新加坡岛和附近54个小岛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称“东方十字路口”。北面与马来半岛隔着宽仅1.2千米的柔佛海峡,西边有长堤相连,交通便利;在南面隔着新加坡海峡同印度尼西亚相望,海峡长105千米,宽1.7千米,扼守着马六甲海峡入口处的航行要道。

  二、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

  新加坡地狭人稠,资源贫乏,依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发展经济,成为东南亚的经济中心,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国际航运、航空和贸易中心  新加坡港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和水文条件十分理想,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1亿吨以上,居世界前列,国际航空客运周转量仅次于美、英、法、日居世界第5位。新加坡以此为基础,从邻国大量进口各类初级产品,汇总、分级、包装后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转口贸易和航运业为主体的独特经济类型。

  2、工业和技术服务中心 新加坡四面环海,以炼油和造船为核心的工业部门具有世界意义。全国建有五大炼油厂,年加工能力达4290万吨,成品油出口额仅次于荷兰居世界第二位。造船业为传统的优势部门,不仅能修造繁多的各项船舶,还是世界上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工业以制造业为中心转向技木密集型部门,大力发展电子工业,电视传真设备、按钮式电话、光纤光缆、电脑化列车控制系统等均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近年来,发展重点又转向新科技园地的建设上,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发展尖端技术,以适应改革工业结构的需求。

  3、投资和金融中心  新加坡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速的通讯,政局的稳定,国民素质较高等特点,使外国资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经济的腾飞。同时,各国银行云集新加坡,银行总数仅次于伦敦、纽约和香港,成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4、国际旅游和会议中心  就自然和历史文化条件而言,新加坡并不具备发展旅游业的突出优势,但利用其适中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简化出入境手续,开展各种旅游“外交”活功,从而吸引大量外国游客旅游及大批国际会议在新加坡召开。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新加坡外汇的重要来源之一。

  总之,新加坡利用本国特殊的地理条件,扬长避短,引进和运用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使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成功的经济发展道路。这一成功道路不仅为类似新加坡这样的岛国提供了发展模式,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当然,由于新加坡在许多方面对外国依赖较深,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扩展资料

新加坡的对外贸易及与我国的经贸关系

  新加坡是个以贸易立国的国家,对外贸易在其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以转口贸易为主,当时转口贸易占其出口总额的93.8%,主要从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邻国进口锡、橡胶、咖啡、胡椒、棕油等产品,经加工转口至西方国家;同时,从欧、美、日进口机械设备和其它工业制成品,转口至东南亚国家。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转口贸易地位逐步下降,本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服装、电子产品、金属制品、食品、塑料制品、皮革等)出口迅速上升。70年代中期,本国产品出口已占总出口量的60%。在其70年代末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致力于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资本、技术密集的高赋加值的产品出口比重迅速上升。经过30年的努力,新加坡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对外贸易额从1965年的20.25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1938亿美元,年平均递增17.03%70年代是新加坡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时期,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4.6%28.20%。进入90年代,又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递增,新加坡已跻身世界第十三大贸易国。

  目前,新加坡主要出口成品油、化工产品、飞机部件、电子计算机、半导体零配件、通信设备、钻油平台、医疗设备、纺织品等。进口的主要商品是原油、石油产品、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光学仪器、农产品等。

  新加坡一向采取被称为门户开放的分散贸易对象的政策,贸易伙伴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贸易伙伴为美国、东盟、日本、欧盟、香港、中国等。1992年,新加坡的十大贸易伙伴中7个在亚洲,亚洲占其进出口总额的60%以上。新加坡还是东南亚的重要转口贸易站,虽然由于本国制成品出口迅猛增长,转口贸易比重大幅下降,但绝对数量仍有增长,特别是由于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国家新兴工业的兴起,带动新加坡转口贸易的激增。因此,新加坡作为东南亚主要转口贸易基地的地位仍在不断增强。

  我国与新加坡有着悠久的贸易往来,特别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两国经贸关系又有了新的发展。1995年,双边贸易额达68.99亿美元,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2.46%,新加坡成为我国第七大贸易伙伴。新加坡是我国轻纺、粮油、食品、土特产品出口的传统市场。近年来,五金矿产、机电仪器产品及饲料出口呈增长态势,因而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下降,机电设备有较大幅度上升。我国从新加坡进口的主要商品有橡胶、石油化工产品、机电仪器产品等,其中机电仪器产品有较大增长。



扩展资料

新加坡经济的起飞

  新加坡是一个面积小、资源少的岛国。1959年在英联邦范围内实行自治。1963年成为马来西亚联邦内的一个州。19658月退出马来西亚联邦,建立了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在独立以前,新加坡利用处在国际航道上的优越地理条件,发展成为一个自由商港和东南亚地区贸易的中心。1959年以前,新加坡经济基本上是以转口贸易为中心,国民收入的75%来自转口贸易活动。以李光耀为首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时,面临两方面的经济压力:一是邻近国家独立,实行对外直接贸易,新加坡的转口贸易衰落;二是国内工业落后,失业率高达15%。为了摆脱经济困境,新加坡政府从改革单一的转口贸易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入手,鼓励发展工业,逐步走上工业化和建立多元经济结构的道路。

  进入70年代后,新加坡工业化步伐加快。经过短短20年的努力,新加坡经济迅速崛起,从不发达国家跨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传统的经济结构已经改变。到80年代初,以石油提炼、电子电器、船舶修造为主体的新兴工业发展起来,新加坡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航运中心、炼油中心,以及亚洲的金融中心,并且出色地解决了居民住房和就业问题。到1981年底,71%的居民住进了政府修建的设备齐全、价格低廉的公共住宅,人均住房面积为15平方米,居亚洲首位。

  新加坡经济崛起与重视发展教育和智力投资密切相关。新加坡政府在设立经济发展局的前一年,建立成人教育局,后又建立工艺教育局。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以工艺技术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并逐年增加教育经费,在普遍提高本国人民文化科学水平的同时,大力培养各部门的技术人才。在文化上,新加坡注意保持各民族传统文化,同时鼓励向新加坡统一的民族文化演变。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道路是坎坷不平的,与其他东盟国家一样,也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它们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外国资本,它们的对外贸易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很大的依赖性。经济结构还不合理,进出口贸易额所占比重过大,尤其是新加坡,由于国土狭小,资源短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海外贸易,虽摆脱了单一转口贸易的困境,但仍是一个加工贸易国,必然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扩展资料

新加坡的历史

  历史上最早有关新加坡的记载是在公元3世纪。当时中国人把新加坡称为蒲罗中(意为“半岛尾端的岛屿”)。当时,人们对新加坡知之甚少。这一事实却掩盖了新加坡多姿多彩的过去。到了14世纪。新加坡已成为强大的Sri Vijay an帝国的一部分,人们称之为淡马锡 (Temasek)(意即“海城”)。

 长期以来,不断有中国帆船、印度船、 阿拉伯独桅帆船、葡萄牙战舰和武吉士人的纵帆船造访坐落在马来半岛南端、作为航海必经之地的新加坡。

 在14世纪,这个具有重要战略位置的小岛获得了一个新名字--新加坡拉 (“Singa Pura”)或狮子城(“Lion City”)。根据传说,一位来访的 Sri Vijayan王子在这里看见了一头野兽,把它误认为一头狮子,由此产生了今天的新加坡名称。此后,英国人为这个新加坡故事又增添了重要的一笔。 18世纪,他们急需一个战略性的“中转站”以便为日益强大的帝国舰队提供维修、补给和保护,从而遏止荷兰人在这一地区的扩张。史丹福莱佛士爵士就是以这政治背景塑造新加坡为一个贸易站。新加坡的自由贸易政策吸引了亚洲各地,甚至美国和中东的商人。到 1824年,即现代新加坡成立 5年之后,当地人口已从 150人猛增至 10000人。

 1832年,新加坡成为槟城、马六甲以及新加坡海峡植民地的行政中心。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以及电报和蒸汽船的发明加强了新加坡作为东西方贸易中心的重要性。

 14世纪,新加坡卷入了暹逻(现泰国)和爪哇的Majapahit帝国争夺马来半岛的斗争中,因此其领土成为了战场的一部分。

 5个世纪后,新加坡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尽管它曾被认为是固若金汤的堡垒,但还是于 1942年被日本人占领。战后,新加坡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

 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不断增长,自治政府在 1959年成立。 1965年 8月9日,新加坡获得独立。



扩展资料

新加坡的宗教文化

  新加坡的多民族决定了其宗教也多元化。新加坡的宗教建筑各式各样,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回教堂圆顶、哥特式教堂尖顶、带有神秘神像的兴都教寺庙以及中国寺庙。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回教、佛教、基督教、兴都教、锡克教、犹太教以及拜火教。

佛教与道教

  早期的华人移民,如同其他种族的移民一样,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习俗。不同籍贯的华人,各自兴建庙宇,让善男信女参拜。

  在新加坡,绝大多数的佛教徒,是属于大乘学派,其次是小乘、金刚乘和其他学派。不同的学派,经由新加坡佛教总会、新加坡僧伽联合会,和世界佛教联谊会新加坡分会联合主办的宗教、文化、教育与社会福利计划等活动,有更密切的接触与合作。

兴都教

  前来新加坡的印度人,也把他们的宗教、文化和艺术带来新加坡。他们早期的宗教事迹,是在新加坡不同地区兴建兴都庙,其中大部分是以南印度的风格为主。

  兴都庙成为许多印度节日与庆典的焦点。印度人的生活,深受宗教的影响;而他们的生活中的不同阶段,也要进行各种宗教仪式,大部分的印度家庭都设有祭坛或祷告室。

  印度族也设有印度人咨询委员会,对有关印度宗教和习俗,以及影响印度族社区的一般福利问题,向政府提供意见。

基督教

天主教会

  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会历史,可以追溯到1819年莱佛士发现新加坡的日子。在1821年,一名过境的传教士通过宣教吸收了12名天主教徒。到了1829年,天主教徒的人数增至200名。天主教社群稳健成长并开办了数间学校。早在1832年,天主教会就开办了第一间男校,这间学校后来成为著名的圣约瑟书院。圣约瑟书院建于1852年,由拉萨尔修士主理。两年后,修女会在维多利亚街开办了一所女子小学——圣婴女校。

  19721222日,已故教宗保禄六世颁令新加坡成为另一个主教区,不再隶属以前的马六甲一柔佛主教区。在1977726日签署的协议下,澳门主教把他在新加坡的教会管辖权移交给新加坡主教。这项协议于1981527日获得罗马教廷的批准。当这道教令于1981626日颁布后,就在71日生效,此后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会,就直接由罗马教廷管辖。

基督教教会

  在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后4个月,他把一块土地赠送给伦敦宣教会。5个月后,第一位传教士抵达新加坡。在最初的数十年里,一些不同的团体,对新加坡的基督教教会的发展作出独特贡献;它们包括西方商人族群、马六甲的海峡华人族群、海外传教士,以及印度与中国的基督徒移民。神学院与圣经学院也随着成立。

锡克教徒

  新加坡共有16个注册的锡克教和锡克社团组织;以及7间锡克庙。锡克人成立的锡克人咨询委员会;专门向政府提供有关锡克教与习俗,以及锡克社区一般福利的意见。锡克人的重要节日,主要是纪念几个锡克古鲁的诞辰,以及庆祝卡尔沙教团的纪念日。

其他宗教

  新加坡推行宗教自由与宽容,各种宗教信仰追随者都可在这里立足。犹太教在新加坡有两个会堂,还有少数的袄教徒及耆那教徒,但没有庙宇。



扩展资料

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的典型国家——新加坡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梵文意为狮子城,又因国土小如星斗,故称星洲、星岛。新加坡国土总面积618平方千米,人口约有270万,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这4369人。是世界上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1965年独立后,立足本国实际,因地制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究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充分发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个有利因素,成为世界上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的典型国家。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领土由新加坡岛和附近54个小岛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称“东方十字路口”。北面与马来半岛隔着宽仅1.2千米的柔佛海峡,西边有长堤相连,交通便利;在南面隔着新加坡海峡同印度尼西亚相望,海峡长105千米,宽1.7千米,扼守着马六甲海峡入口处的航行要道。

  二、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

  新加坡地狭人稠,资源贫乏,依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发展经济,成为东南亚的经济中心,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国际航运、航空和贸易中心  新加坡港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和水文条件十分理想,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1亿吨以上,居世界前列,国际航空客运周转量仅次于美、英、法、日居世界第5位。新加坡以此为基础,从邻国大量进口各类初级产品,汇总、分级、包装后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转口贸易和航运业为主体的独特经济类型。

  2、工业和技术服务中心 新加坡四面环海,以炼油和造船为核心的工业部门具有世界意义。全国建有五大炼油厂,年加工能力达4290万吨,成品油出口额仅次于荷兰居世界第二位。造船业为传统的优势部门,不仅能修造繁多的各项船舶,还是世界上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工业以制造业为中心转向技木密集型部门,大力发展电子工业,电视传真设备、按钮式电话、光纤光缆、电脑化列车控制系统等均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近年来,发展重点又转向新科技园地的建设上,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发展尖端技术,以适应改革工业结构的需求。

  3、投资和金融中心  新加坡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速的通讯,政局的稳定,国民素质较高等特点,使外国资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经济的腾飞。同时,各国银行云集新加坡,银行总数仅次于伦敦、纽约和香港,成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4、国际旅游和会议中心  就自然和历史文化条件而言,新加坡并不具备发展旅游业的突出优势,但利用其适中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简化出入境手续,开展各种旅游“外交”活功,从而吸引大量外国游客旅游及大批国际会议在新加坡召开。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新加坡外汇的重要来源之一。

  总之,新加坡利用本国特殊的地理条件,扬长避短,引进和运用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使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成功的经济发展道路。这一成功道路不仅为类似新加坡这样的岛国提供了发展模式,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当然,由于新加坡在许多方面对外国依赖较深,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扩展资料

新加坡的对外贸易及与我国的经贸关系

  新加坡是个以贸易立国的国家,对外贸易在其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以转口贸易为主,当时转口贸易占其出口总额的93.8%,主要从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邻国进口锡、橡胶、咖啡、胡椒、棕油等产品,经加工转口至西方国家;同时,从欧、美、日进口机械设备和其它工业制成品,转口至东南亚国家。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转口贸易地位逐步下降,本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服装、电子产品、金属制品、食品、塑料制品、皮革等)出口迅速上升。70年代中期,本国产品出口已占总出口量的60%。在其70年代末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致力于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资本、技术密集的高赋加值的产品出口比重迅速上升。经过30年的努力,新加坡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对外贸易额从1965年的20.25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1938亿美元,年平均递增17.03%70年代是新加坡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时期,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4.6%28.20%。进入90年代,又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递增,新加坡已跻身世界第十三大贸易国。

  目前,新加坡主要出口成品油、化工产品、飞机部件、电子计算机、半导体零配件、通信设备、钻油平台、医疗设备、纺织品等。进口的主要商品是原油、石油产品、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光学仪器、农产品等。

  新加坡一向采取被称为门户开放的分散贸易对象的政策,贸易伙伴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贸易伙伴为美国、东盟、日本、欧盟、香港、中国等。1992年,新加坡的十大贸易伙伴中7个在亚洲,亚洲占其进出口总额的60%以上。新加坡还是东南亚的重要转口贸易站,虽然由于本国制成品出口迅猛增长,转口贸易比重大幅下降,但绝对数量仍有增长,特别是由于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国家新兴工业的兴起,带动新加坡转口贸易的激增。因此,新加坡作为东南亚主要转口贸易基地的地位仍在不断增强。

  我国与新加坡有着悠久的贸易往来,特别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两国经贸关系又有了新的发展。1995年,双边贸易额达68.99亿美元,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2.46%,新加坡成为我国第七大贸易伙伴。新加坡是我国轻纺、粮油、食品、土特产品出口的传统市场。近年来,五金矿产、机电仪器产品及饲料出口呈增长态势,因而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下降,机电设备有较大幅度上升。我国从新加坡进口的主要商品有橡胶、石油化工产品、机电仪器产品等,其中机电仪器产品有较大增长。



扩展资料

新加坡经济的起飞

  新加坡是一个面积小、资源少的岛国。1959年在英联邦范围内实行自治。1963年成为马来西亚联邦内的一个州。19658月退出马来西亚联邦,建立了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在独立以前,新加坡利用处在国际航道上的优越地理条件,发展成为一个自由商港和东南亚地区贸易的中心。1959年以前,新加坡经济基本上是以转口贸易为中心,国民收入的75%来自转口贸易活动。以李光耀为首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时,面临两方面的经济压力:一是邻近国家独立,实行对外直接贸易,新加坡的转口贸易衰落;二是国内工业落后,失业率高达15%。为了摆脱经济困境,新加坡政府从改革单一的转口贸易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入手,鼓励发展工业,逐步走上工业化和建立多元经济结构的道路。

  进入70年代后,新加坡工业化步伐加快。经过短短20年的努力,新加坡经济迅速崛起,从不发达国家跨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传统的经济结构已经改变。到80年代初,以石油提炼、电子电器、船舶修造为主体的新兴工业发展起来,新加坡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航运中心、炼油中心,以及亚洲的金融中心,并且出色地解决了居民住房和就业问题。到1981年底,71%的居民住进了政府修建的设备齐全、价格低廉的公共住宅,人均住房面积为15平方米,居亚洲首位。

  新加坡经济崛起与重视发展教育和智力投资密切相关。新加坡政府在设立经济发展局的前一年,建立成人教育局,后又建立工艺教育局。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以工艺技术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并逐年增加教育经费,在普遍提高本国人民文化科学水平的同时,大力培养各部门的技术人才。在文化上,新加坡注意保持各民族传统文化,同时鼓励向新加坡统一的民族文化演变。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道路是坎坷不平的,与其他东盟国家一样,也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它们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外国资本,它们的对外贸易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很大的依赖性。经济结构还不合理,进出口贸易额所占比重过大,尤其是新加坡,由于国土狭小,资源短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海外贸易,虽摆脱了单一转口贸易的困境,但仍是一个加工贸易国,必然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扩展资料

新加坡的历史

  历史上最早有关新加坡的记载是在公元3世纪。当时中国人把新加坡称为蒲罗中(意为“半岛尾端的岛屿”)。当时,人们对新加坡知之甚少。这一事实却掩盖了新加坡多姿多彩的过去。到了14世纪。新加坡已成为强大的Sri Vijay an帝国的一部分,人们称之为淡马锡 (Temasek)(意即“海城”)。

 长期以来,不断有中国帆船、印度船、 阿拉伯独桅帆船、葡萄牙战舰和武吉士人的纵帆船造访坐落在马来半岛南端、作为航海必经之地的新加坡。

 在14世纪,这个具有重要战略位置的小岛获得了一个新名字--新加坡拉 (“Singa Pura”)或狮子城(“Lion City”)。根据传说,一位来访的 Sri Vijayan王子在这里看见了一头野兽,把它误认为一头狮子,由此产生了今天的新加坡名称。此后,英国人为这个新加坡故事又增添了重要的一笔。 18世纪,他们急需一个战略性的“中转站”以便为日益强大的帝国舰队提供维修、补给和保护,从而遏止荷兰人在这一地区的扩张。史丹福莱佛士爵士就是以这政治背景塑造新加坡为一个贸易站。新加坡的自由贸易政策吸引了亚洲各地,甚至美国和中东的商人。到 1824年,即现代新加坡成立 5年之后,当地人口已从 150人猛增至 10000人。

 1832年,新加坡成为槟城、马六甲以及新加坡海峡植民地的行政中心。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以及电报和蒸汽船的发明加强了新加坡作为东西方贸易中心的重要性。

 14世纪,新加坡卷入了暹逻(现泰国)和爪哇的Majapahit帝国争夺马来半岛的斗争中,因此其领土成为了战场的一部分。

 5个世纪后,新加坡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尽管它曾被认为是固若金汤的堡垒,但还是于 1942年被日本人占领。战后,新加坡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

 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不断增长,自治政府在 1959年成立。 1965年 8月9日,新加坡获得独立。



扩展资料

新加坡的宗教文化

  新加坡的多民族决定了其宗教也多元化。新加坡的宗教建筑各式各样,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回教堂圆顶、哥特式教堂尖顶、带有神秘神像的兴都教寺庙以及中国寺庙。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回教、佛教、基督教、兴都教、锡克教、犹太教以及拜火教。

佛教与道教

  早期的华人移民,如同其他种族的移民一样,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习俗。不同籍贯的华人,各自兴建庙宇,让善男信女参拜。

  在新加坡,绝大多数的佛教徒,是属于大乘学派,其次是小乘、金刚乘和其他学派。不同的学派,经由新加坡佛教总会、新加坡僧伽联合会,和世界佛教联谊会新加坡分会联合主办的宗教、文化、教育与社会福利计划等活动,有更密切的接触与合作。

兴都教

  前来新加坡的印度人,也把他们的宗教、文化和艺术带来新加坡。他们早期的宗教事迹,是在新加坡不同地区兴建兴都庙,其中大部分是以南印度的风格为主。

  兴都庙成为许多印度节日与庆典的焦点。印度人的生活,深受宗教的影响;而他们的生活中的不同阶段,也要进行各种宗教仪式,大部分的印度家庭都设有祭坛或祷告室。

  印度族也设有印度人咨询委员会,对有关印度宗教和习俗,以及影响印度族社区的一般福利问题,向政府提供意见。

基督教

天主教会

  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会历史,可以追溯到1819年莱佛士发现新加坡的日子。在1821年,一名过境的传教士通过宣教吸收了12名天主教徒。到了1829年,天主教徒的人数增至200名。天主教社群稳健成长并开办了数间学校。早在1832年,天主教会就开办了第一间男校,这间学校后来成为著名的圣约瑟书院。圣约瑟书院建于1852年,由拉萨尔修士主理。两年后,修女会在维多利亚街开办了一所女子小学——圣婴女校。

  19721222日,已故教宗保禄六世颁令新加坡成为另一个主教区,不再隶属以前的马六甲一柔佛主教区。在1977726日签署的协议下,澳门主教把他在新加坡的教会管辖权移交给新加坡主教。这项协议于1981527日获得罗马教廷的批准。当这道教令于1981626日颁布后,就在71日生效,此后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会,就直接由罗马教廷管辖。

基督教教会

  在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后4个月,他把一块土地赠送给伦敦宣教会。5个月后,第一位传教士抵达新加坡。在最初的数十年里,一些不同的团体,对新加坡的基督教教会的发展作出独特贡献;它们包括西方商人族群、马六甲的海峡华人族群、海外传教士,以及印度与中国的基督徒移民。神学院与圣经学院也随着成立。

锡克教徒

  新加坡共有16个注册的锡克教和锡克社团组织;以及7间锡克庙。锡克人成立的锡克人咨询委员会;专门向政府提供有关锡克教与习俗,以及锡克社区一般福利的意见。锡克人的重要节日,主要是纪念几个锡克古鲁的诞辰,以及庆祝卡尔沙教团的纪念日。

其他宗教

  新加坡推行宗教自由与宽容,各种宗教信仰追随者都可在这里立足。犹太教在新加坡有两个会堂,还有少数的袄教徒及耆那教徒,但没有庙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