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二历史 -> 高二上学期 -> 第三章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

第四节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6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倒幕”运动与明治维新

  18世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商业资本家,他们为了争得政治上的地位,摆脱封建统治,对幕府制度产生强烈的不满。而广大的人民群众不堪忍受苦难的生活,反抗的情绪也日趋高涨,接连爆发无数次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这些反抗斗争,严重地动摇了幕府的统治。
  正当幕府惶惶不可终日之时,西方殖民主义列强大举入侵日本。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柏利率领舰队两次闯进江户湾,迫使日本开港通商。幕府屈服于列强的炮火,连续与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和关税协定,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因为外货的倾入而纷纷破产,日本人民受到双重的压迫和剥削,处境更加痛苦。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一场推翻封建幕府,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迫在眉睫。
  1865年12月,长州藩讨幕派高杉晋作率领以农民为主体的“奇兵队”击败保守派,夺取了藩政权。随后,萨摩藩讨幕派西乡隆盛、大文保利通等人也控制了藩权。不久,这两股力量结成讨幕联盟,成为全国讨幕运动的核心,他们一方面实行政治、经济改革,以调动农民、商人和中下级武士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军事上武装自己,购置大量的西方先进武器,与幕府军队抗衡。
  这一年的12月,压制讨幕派的孝明天皇去世,不满15岁的明治天皇即位。这时,宫廷形势开始向有利于讨幕派方面发展。1867年10月,萨摩、长州、安艺三藩讨幕派在京都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义武装倒幕。他们一方面扩充兵力,另一方面秘密同天皇取得联系,准备发动宫廷政变,把德川将军赶下台去。
  明治天皇虽然年幼,可颇有见识,对幕府把持朝政也十分不满,当即答应与讨幕派联合起来,推翻幕府统治。于是,就写了一份“讨幕密诏”,交到大久保利通他们手里。
  大久保利通等人接到密诏,欣喜若狂。1868年1月3日,西南各诸侯率兵包围皇宫,解除德川幕府驻后宫警卫队的武装。他们簇拥着年少的明治天皇,召开御前会议,宣布“王政复古”,大权全归天皇掌握。明治天皇随即颁布诏书,决定建立由他领导的新的中央政府,并委派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这些改革派主管政事。
  德川庆喜连夜逃出京都,退居大阪,集中了全部兵力,向京都进犯。他们打着“解救天皇,请除奸臣”的旗号,兵分两路,准备以钳形夹击京都。
  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寿人以萨摩,长州、安艺诸藩的武装,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优见两地迎击幕府军。明治天皇亲自到阵前督战。幕府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军心涣散,士气很低,刚一接触,便四处溃逃。
  与此同时,改革派还提出“减免租税”、“四民平等”口号,把农民和商人都争取到自己一边,以壮大自己声势。因此,三井等富商资助各种军用物资,许多市民直接参战。德川庆喜被迫向天皇投降。随后,政府军便开进江户,这样,统治日本长达200多年之久的德川幕府垮台了。
  1868年3、4月间,明治政府先后颁布了《五条誓文》和《政体书》,从而提出推行资本主义新政的基本方针,从1868年—1873年,开展了大刀阔斧的维新运动。
  维新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收回封建地主领地、取消封建身份级制、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破除封建主义旧文化。这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由一个落后的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强国。
  但是由于当时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不高,资产阶级的力量较为软弱,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因而国家的领导权落在中下级武士手中,他们虽然资产阶级化了,但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主义因素,使它日后逐步发展成为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




扩展资料

维新政体书

(1868年,即明治元年)

  去冬皇政维新,置有三职;后又开设八局,分掌政务。然而,事举于兵马仓卒之间,所制尚未巍宏。今者,以御誓文为目标,改订政体及职官制度。事非喜爱变更,乃为适时建立以往未定之制度法规也。前后施政,一致无间。内外百官即奉戴此旨,有遵循坚守之依据,无所顾虑;各尽其职,开保全万民之道,行之于永世。

太政官印

明治元年(1868年)闰四月二十一日公布

政体
  1.兹以御誓文为目标,制定国是,建立制度法规。
  御誓文曰:
  1) 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
  2) 上下一心,盛行经纶。
  3) 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
  4) 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
  5) 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
于上列御誓文,不有违悼,是为宗旨。
  2.天下权力,总归于太政官,以除政令分歧之弊。太政官之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等三权,以免政权偏重之患。
  3.立法官不得兼任行政官,司法官不得兼任立法官。但于临时地方视察以及对外国交涉等类事情,立法官可以管理之。
……
  9.所有官员,以公议票选之法每隔四年更换也。但于今后第一届更换时,原任官员中得留任半数;延至二年以后再行更换,以利于政务之康续。官员中有为众望所属而难于离职者,得再延长数年。
  10.建立贡纳之制。诸侯以下各级士族,以及农工商民,均须进贡献纳;此所以供给政府费用,严修兵备以保民安也。身有品位或官职者,亦须以其佚禄或官俸之三十分之一贡纳于政府。
  11.各府、各藩、各县,所颁政令亦应以彻誓文为原则。法制之行于一地者,不可概施之于他地。官爵职位,不可私授。通货不可私铸。不可私自雇用外国人。不可与邻藩或外国,缔结盟约。此所以杜绝小权干犯大权,以维系政体于不乱也。

(录自张荫桐选译《1600~1914年的日本》,第74~77页)




扩展资料

地税改正条例(1873年,即明治6年)

太政官,第二百七十二号布告

  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废除;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改正办法应按附件所列条例办理之。原由地方官厅或各乡各村就地征收之税目,亦一并按照土地价格征收之;但所征金额不得超过地税金额三分之一。此布。

明治六年(1873年)七月二十八日

地税改正条例
  1.此次改正地税之事,举办非易;应各按实际情况,详细调查,反复审核。因土地情况之不同,改正亦有缓急难易之差别。各处同时改正,为事实所难能;即使于个别改正之时,亦不必急求完成。于订立详密之整理计划后,应呈报财政部;奉得准许后,方可废除旧规,实施新法。但于同一管辖地域内,即使一般均未整理完毕,而其中若有一乡一区业已调查完毕时,亦可由此率先施行之。
  2.地税改正既经施行之后,赋税之征收悉按土地价格。自此以后,遇有丰年,不另增税;遇有歉收之年,亦不能有减税等事。
  ……

录自张荫桐选译《1600~1914年的日本》,第82~84页




扩展资料

铁血宰相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1815年4月1日出生在普鲁士一家大贵族地主家庭。他在父亲的庄园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后来入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他强暴蛮横、凶悍粗野,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管理自己的两处领地。
  1848年,德国爆发革命,俾斯麦在自己的领地上组织起军队,准备武力镇压革命。1851年—1858年,他担任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大使,1861年改任驻法大使,1862年他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俾斯麦是一个主张使用武力的顽固分子,而且很了解俄、法统治者的内心想法,这就使他当上宰相后深知该如何使用武力去对付敌人。
  俾斯麦当上宰相的第一周,就在邦议会上发表了他的首次演说,他非常激动地说道:“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他的武力!”这就是“铁血宰相”的由来。
  俾斯麦担任首相之职时,正是普鲁士军事力量处于上升时期,这正好为他的铁血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俾斯麦深知,议会里的资产阶级议员只会吵吵嚷嚷,他们懦弱无能,根本没有实力对抗政府,所以,为了更有效地实行“铁血政策”,他干脆踢开议会,在议会指控政府“违背宪法”的情况下,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公开扬言:“冲突在所难免,在冲突中最有力量的方面,一定获胜!”。同时,他还知道,一旦自己的“铁血政策”得到最后胜利,取得了全德的统一,那么,这些叽叽喳喳的资产阶级议员就会立刻拜倒在他的面前。
  俾斯麦“铁血政策”的第一步,就是向丹麦进攻。1863年末,丹麦合并了属德意志纬联的施勒斯维希小公国。次年初,俾斯麦联合奥地利对丹麦作战。俾斯麦之所以要联奥抗丹,原因是既解除了后顾之忧,又能共同对外。奥地利马上同意了普鲁士的要求,普奥联合向丹麦发出最后通牒,随即开始战争。丹麦以4万士兵对6万敌人,结果战败。普鲁士得到了施勒斯维希。奥地利也得到了另一小公国何尔斯泰因。
  “铁血政策”的第二步,就是挑起对奥地利的战争。俾斯麦首先联合意大利,意大利因威尼斯地区一直在奥地利的统治下,所以马上答应了普鲁士的请求,双方结成反奥联盟。然后,俾斯麦三次亲往法国,假意许诺拿破仑三世,打败奥地利后,让法国得到一份领土报酬。这样,稳住了法国。
  做好了这些后,俾斯麦对奥地利一再挑衅,要求奥地利将不久前从丹麦手中得到的小公国何尔泰因让给普鲁士,同时提出改革德意志联邦法案,以期排除奥地利在整个德意志的影响。奥地利拒绝普鲁士的要求,联合不少德意志小国对普鲁士进行“制裁”。于是普奥战争爆发。
  1866年6月,奥军28万人对付普军25万人,7月3日,双方集结于萨多瓦村附近展开决战,俾斯麦下决心一举击溃奥军,并自带毒药,准备一旦失败就服毒自杀!
  结果,普军大获全胜。10天后,俾斯麦逼近奥地利都城维也纳。在有人提议一举占领奥地利全境时,狡猾的俾斯麦没有听从,双方达成协议。奥地利宣布退出德意志,并将四个邦国和一个自由市让归普鲁士。
  这样,普鲁士就统一了德国整个北部和中部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北德意志联邦。这时只有德意志南部紧邻法国的四个小邦国仍旧保持着独立。俾斯麦想兼并这四个小国,但他知道,法国对此不会坐视不理。
  所以,俾斯麦“铁血政策”的第三步,就是进行普法战争,打败法国。
  于是,他经过充分准备,于1870年发动普法战争,次年大获全胜。普鲁士军队开进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并在凡尔赛宫,宣布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帝国成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为首相。德意志的统一完全实现。




扩展资料

俾斯麦的“铁与血”演说(节录)(1862年)

  ……虽然我们不去寻求,但很难避免德意志的纷扰,这是真实的。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德意志南部各邦——巴伐利亚、符登堡和巴登——愿意浸沉于自由主义之中,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没有人愿把普鲁土应充当的角色派给他们!普鲁士必须集聚她的力量并将它掌握在手里以待有利时机,这种时机曾一再到来而又被放过。自从维也纳条约以来,我们的边界就不是为一个健全的政治集合体而适当设计的。当前的种种重大问题不是演说词与多数议决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及1849年所犯的错误——要解决它只有用铁与血。

录自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第324页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