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二历史 -> 高二上学期 -> 第二章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第三节 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6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问题

  马克思在对东方社会的论述中提出了西方殖民主义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的命题。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在对殖民主义进行评价时,多采取否定的态度,片面地理解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只突出强调其中的“破坏性使命”,而对与之紧密相联的“建设性使命”略而不谈,倾向于以道德判断的标准而非历史评判的标准对殖民主义进行评价,道德的谴责多于甚至取代了历史的客观评判。近年来,一些学者主张应全面理解“双重使命”问题,避免片面性,但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看法仍有意见分歧。
  1.“破坏性”为主:董小川认为,主张马克思的“双重使命”理论既看到了殖民主义的罪恶也肯定了殖民主义客观上的进步作用的看法值得商榷,因为“殖民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没有什么进步意义”。谢霖认为,直到今天还有人要重新评价殖民主义,要肯定它客观上的进步作用,而且把这说成是马克思的观点,这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马克思的观点,“殖民主义统治导致历史的大倒退。”
  2.“建设性为主”:李继东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历史的发展,毫无疑问是各个阶级和阶层利益冲突的合力结果,殖民主义当然也包括在这种合力之中。殖民主义的历史作用,具体地讲,表现在加速了东方封建制度的灭亡和新制度的产生,加快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先进的工业文明冲垮了传统农业,造成了社会的巨变。林泉认为,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的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掠夺,也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在全球的展现,这是人类的进步,而这种进步又不能不是以牺牲东方人民利益的代价换取的。
  3.“双重使命”是历史的悖论,辩证统一于一个整体之中:刘宗绪认为,殖民掠夺和殖民统治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罪行令人发指,必须揭露和谴责。然而,对它的另一面的作用也要给予客观的评价。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改造世界的过程,征服是罪行,改造则是充当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马克思论述的“双重使命”的观点在这一点上是适用的。有的学者认为,要把两种使命作为一个整体,看作一个过程中互相衔接的两个步骤,在过程的开端,“建设性作用”就寓于“破坏性作用”之中,而在整个过程的进展中,“破坏性作用”同样也寓于“建设性作用”之中,这是一个历史过程中两个并存而又矛盾着的方面,是一个非常深刻、辩证的悖论。梁志明认为,在理解殖民主义的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时,要注意在这两方面使命中都包含着阻碍和促进两种作用的因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破坏性使命起阻碍和消极作用,建设性的使命只起促进的积极作用。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2001.12. 广州大学附属庆丰实验学校 陈申文




扩展资料

近代殖民主义史的分期

  1.“三时期”说:李继东认为,应以资本主义本身历史的发展特点作为划分殖民主义史的标准,近代殖民主义史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商业资本主义时期(16世纪-18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19世纪下半叶),帝国主义时期(19世纪下半时-战后)。王韵华亦持这一看法,将殖民主义史分为商业资本时期、工业资本时期和垄断资本时期。
  2.“两时期”说:谢天冰认为,欧洲殖民主义历史以19世纪上半叶为转折点或分水岭,分为两个阶段:16—19世纪上半叶,欧洲强国主要在美洲的定居殖民是“早期殖民帝国”时期;19世纪上半叶--20世纪中叶,欧洲强国及新兴的美国对亚非拉美人民的殖民统治为“后期殖民帝国”时期。
  高岱认为,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上是同步产生和发展的,然而,殖民主义体系却并不是与殖民主义同步形成与演变的。殖民主义制度与殖民主义体系是与资本主义相伴而生的,但从严格意义上讲,殖民主义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形成的,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产物;殖民主义体系则是自由资本主义衰落和垄断资本主义出现时期的产物。因此,他主张以19世纪70年代为界限,将殖民主义史分为“殖民主义制度”时期和“殖民主义体系”时期。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2001.12. 广州大学附属庆丰实验学校 陈申文




扩展资料

殖民主义的政策特点

  资本主义殖民政策的内容和特点在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这三个不同阶段阶有所不同。
  1.商业资本的殖民政策
  ①武力征服和野蛮掠夺殖民地;②实行贸易垄断,强化殖民掠夺;③经营奴隶贸易,牟取暴利;④政治上的专制统治和经济上的前资本主义剥削方式。
以暴力手段为基础,不择手段地残酷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即商业资本殖民政策的基本特点。
  2.工业资本的殖民政策
  ①运用廉价商品“重炮”,开辟广阔的海外市场;②改造殖民地的经济结构,使其成为宗主国的廉价原料生产和供应基地;③以炮舰政策扩大和加强对殖民地的侵凌;④剥夺被殖民国家的关税自主权,强行差别关税。
工业资本殖民政策的显著特点是:凭借科学技术和机械化大生产的优势,以炮舰开路强行不平等贸易,变更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自己的廉价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使之以经济附庸形式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3.垄断资本的殖民政策
  ①以资本输出强化对殖民地的剥削和控制;②积极参与对世界领土的瓜分;③发动战争重新瓜分世界。
  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列强调整和强化了殖民政策,其特点是垄断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统治,殖民体系成为帝国主义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2001.12. 广州大学附属庆丰实验学校 陈申文




扩展资料

殖民主义与现代化问题

  “现代化”问题成为近年来诸多史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一现象可称之为史学研究的现代化取向。围绕着殖民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学者们在东方社会(包括亚非拉国家)能否依靠自身力量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或者就能否找到内在力量实现伟大的社会变革即实现现代化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
  1. 主张殖民主义对现代化具有促进作用
  罗荣渠先生坚持“一元多线”的历史观,他指出:“马克思认为亚洲的古老社会没有这种内在自我变革的力量,故而这种社会革命需要靠外来的破坏力量来引发。”他还认为,在非西方世界“即使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早就出现过资本主义的稀疏的萌芽,但传统结构形成了稳定的发展定势,因而即使出现推动大变革的某些单个条件,也不可能形成突破传统的决定性的推动力。那里向现代化的变革的启动力量来自外部。”
  还有些学者认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社会结构是封闭的、板结的,自身缺乏发展机制,推动其发生变化的力量只能来自外部,欧洲的殖民入侵使非欧洲社会产生了现代化效应。李继东认为,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化冲击是这些国家现代化的前提,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必将为东方国家的现代化创造出东方社会所不能产生出来的前提,把亚非拉地区卷入世界现代化潮流之中。
  2.主张殖民主义与现代化没有必然联系
  马克尧先生通过对东西方封建生产方式的深入比较研究,认为它们之间说不上有什么本质的差异,“它们的发展都有导向资本主义的可能性”,“中国资本主义在1840年以前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的来看比西欧落后、缓慢……也不宜夸大我们的停滞落后性”。他强调指出:“中西社会后来发展的不同,从本质上说只是速度不同,而不是道路不同、方向不同”。
  潘润涵亦不同意没有殖民化就没有现代化的说法,他指出:“说落后国家的被压迫民族没有自身现代化的能力,只能求助于殖民入侵,因而‘欢迎’殖民入侵,这不是马克思主义史学”。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2001.12. 广州大学附属庆丰实验学校 陈申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