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高一历史 -> 高一下学期 -> 第九章 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各民族人民的团结

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各民族人民的团结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6阅读:nyq
字号:|


教学设计方案

第九章  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团结

重点: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难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统一战线为什么突出“爱国”

教学过程:

  导入:选取纪录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一段播放。选配一段文字:人民政协会议的筹备和召开,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扩大和巩固的标志。1949年9、17新政协筹备会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确定参加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单位45个,代表510人,候补代表77人,特别邀请代表75人,共662人。在人民政协宏大阵容中,不但有全国各民主阶层、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国内各少数民族、海外华侨、宗教界代表人物,而且又有从国民党营垒分化出来的爱国人士,其中包括前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全部代表。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哪些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有了怎样的发展,发挥了哪些作用呢?导入新课。

一、统一战线的发展:

  (1)过渡时期统一战线: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下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为什么?人民政协在过渡时期发挥了哪些作用?(选取图片—荣毅仁率上海工商业者加入公私合营)

  教师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及一些国家实行的一党制的区别。

  (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统一战线: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这一方针提出的背景?这一方针提出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的提出使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3)文革统一战线(1966—1976):

  叙述:1966年夏北京红卫兵发出“致民主党派最后通牒”占领和查封各民主党派机关,导致民主党派日常工作和组织活动完全停顿,党对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名存实亡。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统一战线:

  出示材料:

  材料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联盟。任务主要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服务。

  材料二: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在这个联盟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个是大陆范围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求爱国和祖国统一之同,存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异。两个范围的联盟构成爱国统一战线的整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第一个范围的联盟是主体。

  材料三:根据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历史任务,在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根据上述材料,学生概括爱国统一战线提出的背景,三个组成部分、主要任务、特点。党对民主党派“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有什么历史意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评价。

  从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中同学们已经认识到爱国统一战线是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它不仅包括祖国大陆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还包括大陆以外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中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那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统一战线为什么要突出“爱国”,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爱国统一战线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组织学生围绕以下几个小问题讨论:

  (1)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战略目标是什么?(2)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哪个占主体?(3)结合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说明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中虽然不赞成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加入爱国统一战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什么作用?(4)我党按“一国两制”原则,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结合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的现状分析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为什么愿意加入爱国统一战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力?(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总结)

  如果时间允许,可安排课内小型探究活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民主党派的不同政策及影响。

  二、各民族人民的团结

  (1)各族人民跨入社会主义

  讲清楚少数民族是怎样从不同社会形态跨入社会主义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内容概括回答。教师指点:党和政府按照少数民族意愿,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社会改革。这种改革一般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改革,即通过和平方式,废除原有剥削制度,消灭了阶级压迫,有的地区也进行了土地改革。第二步是社会主义改造,即1956年,全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和政府又根据少数民族的意愿,按照各民族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各民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由于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现状和经济结构不同,社会改革的步骤也不尽相同。

  (2)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则和政治制度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和交错居住”的特点,基于这种基本国情,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出示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民族区域自治这一概念给予了科学概括,即:“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又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补充一段材料:1997年底全国共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156个,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4个自治县。自治地区总面积占全国的64.3%。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共7200万人,占自治地方人口的45%。现在全国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或副主任以及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县长都已由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干部担任。从而使少数民族参加管理国家大事和地方事务权力在经济政治组织上得到保障。学生在《中国政区图》上按建区先后顺序说出五个省级自治区;根据教师补充的材料简要评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成就

  教师补充一些图片、文字资料叙述党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采取的具体措施和经济建设成就。

小结

爱国统一战线与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比较

名称

时期

背景

人员组成

奋斗目标

革命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爱国统一战线

       

  教师总结扩展: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和平年代,统一战线得到发展和扩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爱国统一战线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祖国统一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党面临的至关重要的两个问题。历史证明,我党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对于巩固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板书设计

第九章  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团结

一、统一战线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早期作用

  2.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发展——“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

二、各民族团结

  1.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

  2.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改造

  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4.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返回页首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