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备课参考 -> 初三历史 -> 初三下学期 -> 第三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和民族解放运动

第12课 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作者:未知来源:中央电教馆时间:2006/4/28 18:31:55阅读:nyq
字号:|


扩展资料

划定“三八线”

  划定军事分界线是停战的基本条件,这件在世界战争史上并不困难的事,在朝鲜停战谈判中,却从1951年7月10日停战谈判开始之日起,历时136天,才就划定原则达成协议。尔后,军事分界线划了三次,直到1953年7月24日才最后确定下来,这时离停战协定签字只有三天了。第一次划定军事分界线,在1951年11月23日至27日。出席会议的人员,朝中方面为张春山、柴成文、毕季龙、梅永熙、金善宽、吴克昌和田进;对方是肯尼、穆莱、白特勒、恩德伍德、C?K?TING和两名速记员。对这五天的斗争,柴成文在其与赵勇田合著的《板门店谈判》一书中有详细的叙述,以下就加以摘引。双方谈判越到下一级越不拘形式,可问题则是越来越具体尖锐。如果说在讨论方案时要一平方公里一平方公里地计算,那么现在则要对一座山头、一条小溪在五万分之一的地图上一条曲线一条曲线地争论了。

  整整用了三天半的时间,双方才在图板上画出了一条共同认可的实际接触线。26日下午,正当双方把这条线从图板上改画到准备草签的地图上时,穆莱却把本已确定画在中朝方面一边的1090高地改画到他们一边。柴成文立即指出:“不行,这是昨天已经达成的协议,不能改变。”如果昨天达成协议,今天推翻,上午达成协议,下午改变,那么还谈什么呢?这个先例是开不得的,所以他很坚决地接着说:“如果已经协议的还要变,那只好不签字了。”穆莱:“实际情况如此,你能改变事实吗?”柴成文:“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我们已经达成协议,你又想改动,那协议还算不算数?”穆莱:“显然画时是出于误解。”柴成文:“不。如果你不健忘,会记得这正是你自己画的,而为我方同意的。”穆莱无言以对,满脸通红,大声喊道:“我已经让了四个……不……让了三个山头了。他妈的,我让步让够了,让得头痛死了!”柴成文严厉指出:“你这样不行,你应该把这种态度收回去。”这时,坐在一旁的肯尼上校站了起来,把穆莱改画的线恢复了过来,并同穆莱嘀咕了几句。刚才怒气冲冲的穆莱冷静下来,稍过片刻,他说:“柴上校,我很遗憾,刚才我不该发脾气,请你原谅。”实际接触线定下来了,剩下的是画 出非军事区的南北缘。可是接触线是弯弯曲曲的,在弯曲狭窄的地段不足四公里时,应该怎样画呢?学过土木工程的翻译蒋正豪解开了这个难题。他说:“这很简单,以接触线上的任何一点为圆心,以两公里为半径画圆,圆周的轨迹就是南北缘。”照此办法,非军事区的南北缘很快在地图上画了出来,准备在第二天草签时使用。

  第二天的参谋会议双方落座后,中朝方面参谋人员在谈判桌上展开了已画好的两军实际接触线和非军事区南北缘的五万分之一的地图,说:“请你们看看,是否只能这样来画?”对方显得有些窘,但也无可挑剔,只好接受。但合在一起草签已来不及,只能先在实际接触线的图上由张春山、肯尼草签,然后提交双方代表团大会批准。1951年11月27日,朝鲜停战谈判的双方代表团大会批准了第二项议程小组委员会达成的协议和双方同意的军事分界线。非军事区的南北缘线,则到12月10日才正式定下来,并进行补签。第二次划定军事分界线,在1953年6月11日至17日,距第一次划定军事分界线已经18个月20天了。在此期间,朝鲜停战谈判的会场上经历了更为艰巨的斗争和六个多月的中断,战场上也进行了几番较量,结果是美军伤亡惨重,不得不重划军事分界线和拟定签订停战协定。

  6月11日,划分军事分界线的参谋会议开始举行。这次重划军事分界线,是以1951年11月27日划定的线为基础,由双方各自提出画在地图上的因战线变化的修改意见,尔后进行讨论。我方作了充分准备,南日大将、邓华将军都极为关注作了指示,柴成文作具体指导。中朝联合司令部派绪良科长来开城,负责与第一作战部队联系,随时掌握情况变化。绘图工作由汪世纯、傅连升担任。由于1952年的春夏作战、秋季的战术反击、1953年的夏季攻势以及其他战斗,我军的战线都是向南移动的。而对方战线则只在少数地区向北稍有移动。这样,争执就不可避免。例如在6月14日一整天,双方只在三公里地段上达成协议。一直争论到6月16日23时许,才完成了240余公里的重划军事分界线工作,并进行了草签。军事分界线向南推进了140平方公里。6月17日上午,双方代表团大会批准了参谋会议协议了的军事分界线,下午确定了非军事区的南北缘。眼看着停战协定就要签字了,南朝鲜的李承晚利用战俘营由他的军队看管的条件,在美军纵容下于6月18日以“就地释放”为名,劫走了2.7万名朝鲜籍战俘。这一严重事件立即引起了朝中方面的极大愤慨和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金日成、彭德怀于19日致函克拉克,强烈谴责其破坏停 战协定的行为。20日朝中方面通知美方,停止为签署停战协定进行准备的一切大小会议,等待美方作出答复。6月29日克拉克复函金、彭,承认李承晚强迫扣留战俘是一起严重事件,表示将“建立军事上的防范措施,以保证停战条款将被遵守。”7月10日,停战谈判的双方代表团大会复会。南日大将就实施停战协定有关事项的必要保证向对方逐条提出质问,美方首席代表哈利逊逐条答复,作出保证,一直进行到16日。19日,南日发表声明,引述会议记录,把美方这些保证公诸于世。

  为了打击李承晚的气焰,朝中军队于7月13日起发动了夏季攻势的第三阶段作战,并于7月16日完成了预定作战目的,拉平了金城以南的战线。17日以后对方集中部分兵力向我反扑,我军转入防御。至此,也开始了第三次划线。由于这次划线是在我军发动攻势后进行的,当然修改意见也由我方提出。开始争执不大,我军新占领的几个阵地是在板门店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的。接触线通过板门店以东10余公里之后,穆莱的眼光停了下来,从桌旁站起来,拿铅笔在地图上我方提出修改意见的红线后面画了几个弧形。我方新占领的马踏里东山、坪村南山等地,甚至上甘岭前沿经反复争夺终于逐退了敌人的我军阵地,都划到他的蓝线后面去了。他指着地图说:“根据我们的情报,这是我军的阵地,所以线应该是这样划法。”“不,这些阵地对双方来说都是清楚的,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经过激烈的争夺。现在占有这些阵地的绝不是你们。”“那么,这样……”他拿起三角尺在那些弧形蓝线后面画了几条斜线和横线,半圆形被切成两半。“我们可以作些让步,与你们半途相会……”“难道把我军的阵地当作你方的阵地,可以叫做让步吗?我们郑重地告诉你:我们不会把红线画到你军阵地的后方,也决不允许把蓝线画 到我军阵地的后方!”穆莱又在地图上把那些蓝线向后修改了一下,两手一摊,说:“这样大家都可以满意了吧!”“请你还是去查对一下的好,像这样,你可以在地图上画许多条线,但对解决问题却并无帮助。”我们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还要给对方留有转弯余地。果然,第二天穆莱终于在事实面前折服下来。在争执和辩论中,线画到了金城以南。“这是不可能的。在军事学上,我们占领着附近的制高点,就可以控制这块小平原。”穆莱指着地图上一条小河边的红线说。这是一块小盆地,四面都是高山,一条小河沿着南面的山脚从西向东流过。在刚刚结束的夏季攻势中,我军打垮南朝鲜军四个师后把阵地伸展到这个河岸上,小河南面的山顶上确实还有南朝鲜军队据守着。“我们可以告诉你一个事实,7月17日15时30分,我军消灭了南朝鲜军队的一个排,占领了这个阵地。”“我们还是不要谈历史吧!今天是7月20日了。”“可是,在7月17日15时30分以后,你们的军队再也没有越过这条小河,他们早就记住了这个历史的教训!”线,逐步画近了东海岸。“这里的情况发生了变化。”穆莱指着351高地说,“我们的军队在7月20日12时30分占领了这个高地,我建议对这个地方的接触线加以修改。”“我们有更正确更完整的情报,现在读给你听。”在穆 莱提出这个修改之前,我们已经接到了东海岸部队的详细报告:“7月20日12时30分,你方军队攻占了351高地,同日13时30分我军恢复了这个阵地,此后你方军队连续进行了多次反扑,但直到现在351高地仍在我军手中,并将永远在我军手中。”“我们可以对这个情报再加核对。”他们有人出去打电话了,一个小时之后,穆莱承认351高地确在我军手中。

  7月22日23时,双方终于在地图上就全长245公里的军事分界线全部达成协议。7月24日,双方代表团大会核准了这条最后划定的军事分界线和非军事区的南北缘。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双方出席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的高级将领、谈判代表团人员和200多名世界各国的新闻记者云集板门店,由双方首席代表南日和哈里逊在停战协定及其附件的正式文本上签字,然后送呈双方司令官金日成、彭德怀和克拉克签字。彭德怀司令员是在开城签字的。签字之前有关同志准备为他做一套新军装,彭总知道后严肃地说:为什么要我换新军装?无非是想给人留个好印象。但我认为那样并不见得好,不要小看这一套旧军装,它要耗费人民多少劳动成果呀,我穿着它签字心里踏实,人民看到也会心情舒畅,不会指着我们的脊梁说三道四。彭德怀就是穿着那套旧军装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1953年7月27日22时,朝鲜停战协定生效。在军事分界线上,在整个朝鲜,枪炮轰鸣声停下来了,大地一片寂静。

  (摘自《纵横》2000年10月号,黄政基、吴克昌文。)

返回


扩展资料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 (Ceskoslovensko) 欧洲中部内陆国。同波兰、苏联、匈牙利、奥地利、民主德国,联邦德国为邻。面积12.78万平方公里。人口1539.6万(1983年),捷克人约占64%,斯洛伐克人约占30%,余为匈牙利人、日耳曼人、波兰人等。通用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 

  首都布拉格。西半部盆地、丘陵和高地相间,边境有苏台德、克鲁什内、捷克林山等山脉;东半部主要属西喀尔巴阡山区。自西往东,温带大陆性气候加强。年降水量600—800毫米,有些山区达1500毫米。易北河、多瑙河通外海。森林面积约占35%。矿藏有煤、褐煤、铀铁、锑、铅等。公元9世纪建大摩拉维亚国。以后,捷克地区形成捷克王国,斯洛伐克地区隶属于匈牙利。16世纪初叶起,先后隶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崩溃。1918年由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地区组成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39年被法西斯德国占领。1945年获得解放。1960年改称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行联邦制,由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共和国组成。工业发达,以生产机床、汽车以及动力、化工和冶金设备等机器制造业为主,还有钢铁、化学、纺织、食品、木材加工等部门,制鞋、啤酒酿造业著名。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种植小麦、大麦、甜菜、马铃薯、亚麻等。畜牧业以养猪、牛为主。进口燃料、工业原料、机器、日用品等;出口汽车、机床、化学品、消费品等。

返回


扩展资料

南斯拉夫

   (Jugoslavija) 欧洲东南部国家。位于巴尔干半岛中部和西北部。西临亚得里亚海,陆疆同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和阿尔巴尼亚接壤。面积25.58万平方公里。人口2296.3万(1984年)。主要有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还有阿尔巴尼亚人、匈牙利人和土耳其人等。通用语言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部分地区用斯洛文尼亚语和马其顿语。首都贝尔格莱德。境内四分之三是山地和高原,西部以迪纳拉山脉为主体,一般海拔1500米。西北部为斯洛文尼亚阿尔卑斯山和石灰岩高原。东南部为塞尔维亚—马其顿高原,多河谷盆地。沿海是达尔马提亚型海岸,多岛屿、港湾。东北部是多瑙河中游平原的一部分。主要河流有多瑙河及其支流萨瓦河、摩拉瓦河等,水力丰富。全境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海岸带属地中海式气候。年降水量西部700—1500毫米,东部400—700毫米。森林占领土面积35%。矿产丰富,有铜、铅、锌、铝土、汞、锑、煤、铁等。公元6世纪,斯拉夫人越过喀尔巴阡山移居巴尔干半岛,后发展为南斯拉夫各民族的祖先。9世纪起,先后建立了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等各民族的国家。15世纪起,先后被土耳 其和奥匈帝国统治。1918年12月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1941年4月被德、意法西斯占领。1941—1945年进行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1945年11月29日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行联邦制,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墨塞哥维那、马其顿、黑山六个共和国组成。工业以机械制造、钢铁、有色冶金、造船、木材和食品加工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麦、向日葵、烟草和甜菜等;园艺业和畜牧业较发达。出口农矿产品、船舶等,进口机器、化工产品、原料等。

返回


扩展资料

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欧、亚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地图迅速发生变化。在欧洲,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东德相继脱离了资本主义体系,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亚洲,中国、北朝鲜和北越也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目标。社会主义国家共拥有世界l/3的人口和1/4的土地。欧洲和亚洲一大批国家走上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以及战后它们彼此之间的紧密合作,表明社会主义已越出一国范围而形成世界体系,人类社会走向社会主义成为世界性进程。这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巨大进步。

  在欧、亚一系列国家里,社会主义力量取得优势,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现实,不是历史长河中的偶然现象,而有着复杂的背景与深刻原因。

  说到底,这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密切有关的。这次战争不仅对很多国家的人民提出了争取民族解放的主要任务,而且促使他们坚决把民族解放斗争进一步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一般情况下,抵抗运动的斗争形式、规模和总体水平取决于大战中各条战线上的战况、各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传统、交战双方力量的对比、自然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在所有这些因素中,抵抗运动的目标与内容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一切被占领国家里,如果爱国者不同卖国集团作斗争,不同与法西斯占领者合作的大资产阶级作斗争,抵抗运动便难以向前发展,要取得胜利更是不可能的。而抵抗运动的发展与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结局,又为各国人民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最重要的前提。

  战争期间,各国旧政权已完全暴露出它们无法捍卫民族独立,资产阶级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大大降低。人民政治立场开始迅速左转,产生了实行深刻社会变革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民感到旧政权已经过时,今后不是重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问题,而是非实行深刻的人民民主革命不可。各国人民群众具有强烈的反资本主义情绪,他们要求实行实质性的社会变革,这就使大资产阶级和地主的代表在战后难以重新掌握国家政权,而有利于政权归于在战时已成为重要政治力量的共产党和其他反法西斯民主进步力量之手。

  尤其重要的是,大战期间,这些国家的工人阶级成为民族解放斗争的主力,其先锋队——共产党在民族解放斗争和反法西斯斗争中显著增强了自己的力量与影响,从而具备了进行人民民主革命的必要条件。各国共产党实际上在不同程度上领导着本国人民进行抵抗斗争,并且提出了不同于资产阶级的抵抗运动纲领。纲领把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和实现社会政治改造的要求结合起来,成为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抵抗运动,并引导他们争取社会解放的有力武器。共产党在抵抗运动中领导地位的确立,争取社会主义力量的出现与成长,使各国民族解放斗争和反法四斯斗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并转向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可能。正因为如此,在欧、亚许多获得解放和自由的国家里,在抵抗运动的基础上产生了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各反法西斯政党和团体代表广泛参加的人民民主政权。

  总之,40年代许多国家的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发展的结果。社会压迫的加重,人民民主权利的丧失,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日益深刻的社会矛盾和残酷的民族压迫引起的一切矛盾交织在一起,使抵抗运动不可避免地超出民族解放斗争和反法西斯斗争的范围,而带有社会革命的特点。而且,由于有人民群众广泛参加抵抗运动,共产党人站在抵抗运动的前列,才有可能使争取民族解放的任务和争取社会政治根本变革的任务融为一体,而这种融合必然引起世界革命进程的扩大与深化。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革命进程的发展创造了最有利的形势,直接推动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应运而生。大战形势的根本转折,德、意、日的军事失败及其在各国的由反动力量构成的军事仆从组织的消火,西方殖民主义大国及其代理力量的进一步削弱,所有这些都促进了人民群众革命意识的增强,使得各国阶级力量的对比变得对民主进步力量十分有利,促进了各国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前提的建立。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政治胜利,没有这种胜利引起的各种有利国际因素的出现,社会主义不可能在很短时期内成为世界性进程。诚然,国际因素对不同国家革命形势的形成、革命前提的成熟与革命进程的发展所起的作用程度是不一样的。

  大战中,欧、亚一系列国家的革命力量在开展抵抗运动的过程中先后建立了新的人民政权机构,对国家机构开始了革命改造。后来,在此基础上,各国的政体逐渐完成了革命改造的过程,从人民民主革命胜利地走向社会主义革命。不过,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差异,革命进程首先在欧洲一部分国家里迅速发展,并取得胜利。

  南斯拉夫是一个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国家。早在人民解放运动兴起之初,共产党就决定在消灭外来侵略者的基础上,不把政权交还给本国资产阶级,而是要努力实现社会解放这一最深远的斗争目标。1941年5月,南共领导人铁托在致共产国际的信中,就代表人民表达了彻底进行“反对拒绝给予人民民主权利和自由的反动政府,争取建立人民政府的斗争”的决心。可见,南共在国土刚沦陷时,就坚定地提出了粉碎旧世界、建立新的人民政权的任务。经过艰苦的努力,南斯拉夫共产党从1941年起,就在解放区建立和发展了人民解放委员会制度,在南斯拉夫王国政治制度的废墟上建立了新型的人民政权。1942年11月,又建立了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这一人民政权的最高机构。1945年3月7日,民主联邦南斯拉夫临时人民政府诞生,终于宣告南资产阶级旧政府彻底崩溃。后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总统铁托在总结这一革命发展过程时指出:“在我们当家作主的一切领土上,我们消灭了旧的、资产阶级的政府机关……我们建立了新的人民政权机构。当全国完全解放之时,我们在南斯拉夫的全部领土上都是这样做的。”

  在阿尔巴尼亚,到1942年底,在贝萨、斯克拉巴里、库尔维列施和其他一些解放区里,都建立了临时地方政权即民族解放会议,这是由共产党起领导作用的工人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政权机构。l944年5月24日召开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代表大会,又通过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解放斗争和人民民主革命的重要决议,选举出反法西斯民族解放会议为国家最高立法和执行机构,成立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员会,行使临时人民政府的职权。这次会议的决议决定了今后阿尔巴尼亚人民民主革命的发展道路,为建立崭新的人民民主国家奠定了基础。在1944年10月下旬召开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把反法西斯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阿尔巴尼亚临时民主政府的决议,同时还通过了《民权宣言》,赋予阿尔巴尼亚人民一切民主权利。临时民主政府成立后,民族解放委员会在全国解放区纷纷建立起来,成为唯一的政权形式。1948年11月,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即前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代表大会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纲领》。

  保加利亚在被资产阶级和君主政体的统治人物出卖给德国而加入侵略集团后,实际上已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地位。不管内阁如何迭替更换,改变统治方法,这种局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同时,国内经济政治形势不断恶化,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不满日益加深。保加利亚国内外的这一切尖锐矛盾,到l944年已发展到只有靠人民采取坚决的革命行动,推翻君主法西斯制度才能解决的程度。是年夏天,保加利亚国内形成了直接革命形势。劳动人民充满信心,准备公开采取革命行动,而经历着空前严重危机的统治阶级则走上了采取恐怖办法防止即将到来的革命的道路。1944年9月5日,苏联向保加利亚王国宣战,苏军很快越过了保罗边境。这是一个推动保加利亚革命形势发展的强大外部因素。9月9日,保加利亚人民终于举行武装起义,并取得决定性胜利。法西斯国家机关被消灭了,劳动人民夺取了政权,全国广泛范围内都建立了“祖国阵线”政权,并成立了有工人党和各左翼抵抗组织的代表参加的祖国阵线即人民民主政府,资产阶级从此失去了在国内的政治优势。九月起义解决的是人民民主革命的任务,也是保加利亚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日夫科夫指出,它“基本上和在主要方面 是伟大十月革命的重演”。

  在波兰,随着1942年波兰工人党——一个联合并领导国内左翼民主力量同占领者进行斗争的政党的诞生,波兰抵抗运动形成了两个中心,它们各自提出了争取解放和国家未来社会结构的不同纲领。资产阶级保守派虽然反对占领者,但竭力主张恢复民族独立后复辟战前制度和实行资产阶级民主,而工人党则提出了波兰民族和社会解放纲领,主张在推翻占领制度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实行深刻的民主改造。工人党的这一纲领,反映了波兰广大人民建立战后新波兰的愿望,将波兰社会左翼力量团结在它的周围,导致资产阶级在抵抗运动中的影响力下降。在苏联武装力量不断取得胜利和苏联的支持下,波兰工人党在被占领区建立了人民军和人民政权的地方机构。1944年7月21日,中央执行机构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成立。政权性质的变化,表明波兰国家政治生活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人民民主革命开始并取得重大胜利,人民民主国家初步建立起来。同年12月31日,全国人民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改为波兰共和国临时政府的法令。大战结束后,波兰劳动人民在工人党的领导下,粉碎了国内外一切反动派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1947年1月,在波兰战后举行的第一次议会选举中,以波兰工人党为首的民主 党派联盟——“全国阵线”获得了80.l%的选票,地主资产阶级反动派遭到了惨败。2月5日,波·贝鲁特当选总统,并组成以西伦凯维兹为首的新政府。从此,波兰从人民民主革命道路走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

  由于苏联红军向西胜利进军的强大影响,1944年下半年,捷克斯洛伐克也出现了从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的有利条件。革命形势首先是在斯洛伐克形成的。1944年8月底,斯洛伐克爱国者向敌人发动了民族总起义,解放了越来越多的领土。这次起义最重要的政治成就是,在解放区建立了民族委员会这样的革命政权,使斯洛伐克乃至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开始进入一个从人民解放斗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的新时期。9月1日,斯洛伐克民族委员会宣布推翻斯洛伐克占领制度,恢复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并在解放区采取一些实际措施,如建立管理内政、国防、经济、教育等的一系列国家机构,开始实行社会政治改造。1945年5月5日,布拉格也爆发起义,并迅速发展为全民起义。在苏联的军事支持下,布拉格获得解放。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独立的恢复,政权转入人民手中,民族解放委员会和民族阵线政府——有共产党人参加的第一个人民革命政府的建立,表明人民民主革命的主要政治任务已经完成。经过人民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阶级力量进行了重组,工人阶级的阵地加强了。结果,由于捷共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斗争,1948年,资产阶级反对派的代表被逐出政府,人民民主革命 终于成功地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确立起来。

  大战末期,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的反法西斯斗争已经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其开端为l944年8月的罗马尼亚人民武装起义。起义表明罗马尼亚人民政治生活发生了历史性转折。人民推翻了法西斯独裁统治,拥护成立了民主政府。参加组织和进行武装起义的联盟代表进入了政府。民主政府对法西斯德国宣战,取消了独裁制度的法律,在全国恢复民主权利与自由。但是,以尼古拉·勒迪斯库将军为首的反动多数派掌权的政府暗中破坏民主改革,破坏执行停战协定,千方百计限制罗马尼亚武装力量参加对德战争。民主进步力量联合组成了民族民主阵线,同勒迪斯库反动集团展开了坚决斗争。在苏联的支持下,1945年初,民主力量在大多数地方政权机构中已占据优势。l月28日,民族民主阵线发表了自己的纲领,得到国内广大劳动人民的拥护。他们要求立即将反动分子从政府中驱逐出去,将政权交给民族民主阵线。经过紧张的阶级搏斗,勒迪斯库被迫于l945年2月28日辞职,由罗共领导的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终于取得了重大胜利,成立了国家历史上的第一个人民民主政府。从阶级性质上看,这个政权是工人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因此,政权的建立是罗马尼亚人民民主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但是,这一政权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工农民主专政,仍带有很强的联合性质,农民比重很大,一部分民众仍拥护君主制。于是,新政府在复杂的政治形势下,进一步采取措施实行社会改造。1945年3月22日,新政府通过土地改革法令,实施的结果是地主阶级被消灭了。同时,新政府作出了将法西斯分子驱除出政府机构和军队的决定,采取新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国民经济。经过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罗马尼亚人民民主政权得到了巩固,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947年12月30日,议会通过决议,宣告废除君主立宪制度,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4年秋,匈牙利武装抵抗斗争空前活跃,而且苏军进入匈牙利境内作战,帮助解放大片领上,这些为该国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提供了可能。1944年12月2日,由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小农党、国家农民党、资产阶级民主党和工会根据新的民主原则,组成了匈牙利民族独立阵线。此后,共产党促进建立了以匈牙利民族独立阵线的名义开展上作的新政权机夫,即村、区、市、省各级民族委员会。新政权的各级机关在建立国家新的社会制度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1944年12月21~22日,在德布勒森召开了临时国民议会第一次会议,成立了中央政权机构——政治委员会和临时政府。政治委员会是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职能的委员制机构,临时政府由各政党的代表组成。部长会议中的多数部长是由工人和农民的代表担任的,这是匈牙利人民民主革命的巨大胜利。根据1945年1月4日临时政府颁布的建立地方国家行政机关的命令,各级民族委员会把一切行政职权交给地方行政机关。人民民主政权采取各种重要的经济改革措施,消灭了大封建上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逐步把资产阶级从国家经济生活中排挤出去。这些斗争的胜利,使工人阶级在人民民主革命过程中的领导作用不断加强,对于人民民主制度的 进一步巩固和国家由人民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有着决定性意义。经过3年的长期顽强的阶级斗争,到l948年,在匈牙利建立了以人民民主制度形式出现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949年,鉴于西方大国人为地制造德国的分裂,在西方军事占领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苏联的军事管制组织也帮助东德革命力量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使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增添了一名新成员。

  战后头几年里,在欧洲政治地图发生巨大变化时,亚洲大陆的政治面貌也为之一新。由于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积极影响,越南、朝鲜和中国等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越南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于1945年8月13~15日掀起总起义,挣脱了法、日帝国主义的双重枷锁,推翻了统治越南的君主制度,成为亚洲第一个崭新的人民民主国家。

  1945年8月25日,针对美国在朝鲜制造分裂、扶植成立“大韩民国”的活动,朝鲜劳动党团结全国各民主党派在全朝鲜举行朝鲜最高人民会议的选举。9月8日,最高人民委员会议通过宪法,批准成立了以金日成为首相的朝鲜中央政府。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正式诞生。

  抗日战争加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步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内民主力量同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阴谋进行了坚决斗争,并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抗战胜利后,人民解放军经过3年的伟大解放战争,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独裁统治,解放了全中国(除台湾省外),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长期历史。1949年1O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越、朝等国人民取得民族解放斗争以及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人民民主国家并走上杜会主义道路,表明社会主义体系由欧洲扩大到亚洲大陆。这是战后社会主义成为世界性进程的一个新的重要步骤。

  由上述可知,40年代中,欧、亚一大批国家在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基础上,取得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这些国家在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后,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但是,它们是从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欧洲人民民主国家的前身是资本主义制度,而亚洲人民民主国家是在摆脱长期的殖民半殖民奴役后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就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而言,不但欧、亚人民民主国家之间,而且就是同一大陆人民民主国家之间的差异也是极为明显的。

  虽然各国的民族和历史具体条件不同,各国政治与阶级力量的布局各具特点,由此决定的社会进程速度和社会政治的具体变化形式也不大一样,但各国人民民主革命遵循着一些共同的发展规律。其中之一就是,欧、亚各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兴起以及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都是在极为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发生的。每个国家的人民是经过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和粉碎帝国主义国家对内政的干涉,才解决了沿着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这一根本问题。

  在同国内外敌人进行激烈的政治与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各国人民,特别是波、捷、罗、匈、东德等国人民都获得了苏联各方面的援助。苏联的援助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减少帝国主义对各国革命的干涉和破坏,加速了各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为苏联同各人民民主国家实现紧密团结合作、结成同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认为,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兴起,是由苏联和发生社会经济实质性变化的国家的客观相互关系所决定的。对中国、越南和朝鲜的人民民主革命来说,除苏联外,东欧国家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也是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

  但是,欧、亚各国社会主义制度主要是建立在自身的条件与基础之上的,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并通过长期斗争建立起来的。

  社会主义成为世界性进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从苏维埃俄国诞生到40年代末,经过30余年的时间,社会主义由一国迅速发展为世界体系,这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一个巨大进步,也是继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历史事件之一。

  新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出现,首先意味着世界上的一大批国家确立了新型的社会政治制度,以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马列主义政党为首的劳动人民掌握了政权,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了实质性改造。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在地理上囊括欧、亚两个大陆的国家,拥有世界1/3的人口和1/4的土地。整个国际关系的结构和国际舞台上的力量布局在很短时间里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得对社会主义有利,对世界民主进步力量有利。这种变化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以前曾为世界资本主义某种特殊的“后备力量”的东欧国家,在两次大战之间被迫起过保护欧洲“防止社会主义扩大影响”(所谓共产主义危险)的堡垒和“防疫线”的特殊作用。战后,这些国家从资本主义营垒转入社会主义营垒,顿使苏联的战略地位得到大大的改善。由于社会主义从一国变成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遭到了严重削弱,丧失了相当一部分地盘,其势力范围大为缩小。

  伴随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在现代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经济实力也显著提高了。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刚刚诞生时,社会主义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充其量为3%,但到1958年,已提高到1/3以上。社会主义经济力量的巨大增长,一方面扩大了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改造了世界经济体系,导致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大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全面根本的改造。过去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其中有三四十年代曾经侵略他国的德国及其仆从国家、被法西斯占领的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为巩固革命新成果,在不断加强联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各国根本利益的团结、友好、合作新关系。到40年代末,苏联同东欧国家及东欧国家之间先后缔结了35个双边或多边互助条约,经济合作关系达到很大规模。1949年1月,苏、保、匈、波、罗、捷6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经济会议,讨论了更广泛进行经济合作的问题,最后宣布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同年2月,阿尔巴尼亚也参加了这一组织。1946年,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签订了友好互助条约。1950年2月14日,苏联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通过签订双边、多边协定和条约,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领域实行了广泛密切的合作,使欧、亚社会主义力量真正连成了一片,在人民民主国家之间建立了普遍的相互依赖的联系,到1949~1950年,组成了一个以苏联为首的强大社会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出现,使社会主义在解决国际问题上的作用急剧增长,在广阔的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日益强大的积极影响。它作为现代国际生活中的一支主导力量,不仅有效地抵制了帝国主义各种反动计划的实行,并且进一步指明了人类发展的新方向,对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关系的演进产生了强烈的革命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及其成就的鼓舞下,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民主进步运动有了新的发展,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更坚决地展开了民族解放斗争。

  总之,社会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其实力与影响的不断增长,是现代国际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与特点之一,是资本主义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已经成为捍卫世界进步事业的可靠后盾,成为对今后历史发展进程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强大新因素。人们亲眼目睹列宁关于把社会主义变成一种“能对整个世界政治发挥决定性影响”的力量的预言实现了。

返回


扩展资料

铁托

  南斯拉夫总统、南共联盟主席、元帅、军事学博士。出生在克罗 地亚库姆罗维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2岁缀学,开始独立谋生。放 过牛,当过学徒和五金工人。1910年加入五金工人协会和克罗地亚社 会民主党。1913年应征入奥匈帝国军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因 从事反战宣传被捕,不久被派往前线作战。1915年 3月战斗负伤,为 俄军俘虏。1917年 10月,在鄂木斯克参加“国际赤卫队”。1920年 回国参加了南斯拉夫共产党,开始投身于工人运动,于 1927、 1928 年两度被捕。1934年获释后,被选为南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从事党的 秘密工作。 1935年初,铁托被派往莫斯科共产国际巴尔干书记处工作,开始 研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1937年参加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同年底, 临时主持南共中央工作。1940年当选为南共总书记。1941年德意法西 斯入侵南斯拉夫后,任民族解放游击队总司令,领导军民开展反侵略 武装斗争。 1942年,他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而创建了人民军,制定人民战争的 战略战术,同占领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直接指挥了一系列重 大战役,先后粉碎敌人 7次大规模的进攻和围剿,表现出卓越的军事 才能。1943年 11月,当选为人民解放全国委员会主席和国防委员, 被授予元帅军衔。1944年10月,率军解放了首都贝尔格莱德。同年, 获人民英雄称号。1945年 3月,他指挥 80万人民军和游击队,在盟 军配合下,向侵略者发动总反攻,于 5月 15日解放全部国土。 战后,铁托出任联邦政府总理兼国防部长。1953年起,任共和国 总统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1958年后,参与制定积极共处的不结盟外 交政策,成为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之一。1974年,由宪法规定为终身 总统,兼联邦主席团主席。铁托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致力 于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建立了全民防御和社会自卫体系,为保卫国家 独立和主权,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深受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爱戴和 崇敬,并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威望。1980年 5月 4日病逝于卢布尔雅那城。

返回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